暗访与偷拍

当前位置:  首页  >  暗访与偷拍  > 正文

正义的暗访:BBC暗访还原IS 厉法暴政

作者:张锦航 时间:2018-01-07

【摘要】 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已经落入中东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手中长达一年之久。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新闻工作人员此前在城内“卧底”数月并进行一系列的暗访,拍摄、剪辑成整套的视频,真实还原摩苏尔居民在IS厉法暴政下的悲惨生活现状。我们在谈论隐性采访的时候,人文关怀和公共利益是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暗访作为一种时常背弃道义的一种采访形式,又如何能和正义挂钩?

【关键词】 IS;正义;暗访;公共利益

【Abstract】Iraq's second largest city, Mosul, has fallen into the hands of the Middle East extremist group, the Islamic state (IS), for a year. Broadcasting British Corporation (BBC) news staff earlier in the city "undercover" for several months and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shooting, video clips into complete, true to Mosul residents in IS Li under the tyranny of the miserable life of law. When we talk about implicit interviews, humanistic care and public interest are two essential factors. How can an "unannounced visit" be linked to justice as a form of interview that often turns away from morality?

【Keywords】 IS; Justice; Undercover investigations; Public interest

【案例回顾】

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已经落入中东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手中长达一年之久。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新闻工作人员此前在城内“卧底”数月并进行一系列的暗访,拍摄、剪辑成整套的视频,真实还原摩苏尔居民在IS厉法暴政下的悲惨生活现状。

连日来,西方媒体对IS罪恶行径的曝光接连不断。美国《华盛顿邮报》8日报道,IS现在还热衷于文物走私生意,为组织运营筹募资金。媒体披露,该组织内部有一个所谓的“稀缺资源部”,该部门的职能之一就是签发“许可证”,允许成员对中东历史古迹进行“开采”和劫掠,再将这些战利品远销美国和欧洲市场。伊拉克文物部副部长拉希德表示,IS的文物走私活动早在去年6月就已经开始显露出规模。对于文物,这伙强盗“能偷走的就偷走,不能偷走的就毁掉”。IS还长期从事“女奴贸易”。

据悉,去年11月,联合国发布名为“恐怖统治:生活在伊斯兰国控制的叙利亚”报告,基于对300名目击者的访谈调查得出结论,“伊斯兰国”在其控制的叙利亚地区实施“恐怖统治”,对平民百姓使用“极端暴力”,犯有战争罪。今年3月,联合国再次发布报告,警告“伊斯兰国”可能犯下三项最严重的违反国际法行为——战争罪、反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

【案例分析】

一、充满正义的隐性采访

李大钊曾留下经典名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遵循并宣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建设一个美丽富强的国家而不懈努力。

我们常说,新闻工作者是社会正义的守望者。那么何谓正义呢?正义属于伦理学、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在伦理学中,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也指一种道德评价,即公正。在我看来,正义是平等等同的,因为正义的出发点是源自于道德道义上的绝对正确与美好。那么就隐性采访而言,其出发点是欺骗,按照康德的绝对命令来看,隐性采访就一定是不正义的吗?很显然不是。

欺骗者是谁?被欺骗者是谁?被欺骗者应不应该被欺骗?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前提。IS的历法暴政,是一种对人性的压迫与虐待,甚至是一种侮辱,从道义的角度来看都是不符合人道主义的。人道主义提倡博爱、平等、自由,其中的博爱平等,即是正义之体现。

利益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公共利益原则,是记者使用隐性采访必须以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公共利益原则要求记者精选采访题材,判断有无使用隐性采访的必要。如果所要报道的题材与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相关,而除了使用隐性采访外不能得到相关的信息,则可以使用隐性采访;反之,如果该事件与公共利益无关,或者说影响很小,就不能使用隐性采访。

我们应该对这一概念做更深入的分析,也许要以公共或共同的道德而不是根据“公众兴趣”唯利是图地重塑这一概念。为了公共利益而涉及个人隐私,这一行为表明了一个真理,即正义有时候要求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只有在发生大范围的政府腐败时才可以发表私人信件,一方面我们要珍视隐私权,但另一方面如果以它来保护那些有损于公共道德的行为,那么保护隐私权本身的目的——例如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可能就达不到。

二、难以割舍的人文关怀

当暗访与人文关怀相遇,暗访的合理性以及其力度似乎变得无限大。毫无疑问,记者采访的道德底线在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即任何采访离不开一定程度上的人文关怀。暗访作为采访的一种形式,也应该具备以上条件。

隐性采访中,渗透道德与人文关怀的理念极其重要。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应当是统一的。记者本身就肩负着铁肩担道的使命,而记者的基本也是一个生存于社会上的人。这就要求记者要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和做人的行为准则。作为媒介从业者,理应树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和谐”的报道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其最终的宗旨是追求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人文关怀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维度。

隐性采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定为于维护公众的利益。维护公众利益是记者和媒体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确定是否有必要用隐性采访手段和把握新闻事实的标准。如果选择的题材“与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相关,而除此之外又无他法获取信息,则可为;反之,如该事件与公共利益无关,或影响甚小,则不可为。”在对“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的报道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与雇主沟通调查、真相挖掘的不易,这给记者的采访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采制揭露和批评性报道,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方法。

在这里需要十分注意区分公众利益与公众兴趣的区别,后者是一种公众的心理需求,隐性采访只能在不违反法纪的情况下,让公众对国家事务、社会变化和与其利益有关的信息进行了解,而不可为迎合公众的好奇心暴露无关公共利益的个人隐私等不宜报道的内容。

三、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

隐性采访在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因为在新闻界存在着成功的隐性采访案例与不人道的隐性采访案例,这是一种对道义和法律的质疑,而成功的隐性采访也同时拥有着一定的价值。

1、社会映像的真实再现

真实性是所有受众对新闻的共同期盼。新闻被来就应该是真实的,不应该存在期盼才会有真实。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新闻的异化,使得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不道德的行为成为了风靡社会的一种畸形产物。真实客观,一直是受众以及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在不触碰法律、道德的底线的情况下,人们会不自觉地追求真实客观的最大化,那些虚假的,哪怕是善意的虚假新闻都会遭到受众的抵制与鄙视。而隐性采访正好是一种真实社会的重现,它可以成为社会黑暗面的揭露者、批判者。同时也可能成为社会现实的偷窥者。

隐性采访与社会真实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隐性采访的出现,能够使新闻更加均衡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得新闻给受众展示的社会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隐性采访是对公开采访的一种补充,隐性采访更是从另一个侧面使新闻折射下的社会更加真实。通过隐性采访,受众可以有机会再“阳光灿烂”之下,偶然发现曾经的包裹、隐藏于阴影下的另一个世界。

2、进行舆论监督

实施舆论监督,激扬浊清,贬恶褒善,这是现代新闻媒体所必须承担的一项基本职能。隐性采访的独特优势,使得舆论监督在困难之中,寻找并获得了一条较有前途的出路。由于隐性采访的出现,新闻媒体可以较好地履行社会所赋予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职责,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由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有效开展揭开了社会的阴暗面,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也为社会最终走向文明昌盛创造了条件;从受众的层面来看,舆论监督的开展,首先帮助他们认清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通过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使得他们能够比较冷静全面地判断分析社会,学会透过平和繁荣的社会表象,发现背后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有助于帮助他们宣泄内心的压力,面对不公、不平和不良,有良知的人们都会产生内心的义愤,这种义愤最终会积聚成为内心的压力,如果不能够及时得以释放调节,社会动荡就会增剧。

【参考文献】

[1]熊高. 采访行为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4.

[2]顾理平. 隐性采访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3]Karen Sanders. 道德与新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

[4]赵俊,张楠. 新闻的隐性采访与人文关怀[J].青年记者, 2009(5).

【案例来源】

环球网国际新闻:《英媒暗访还原IS厉法暴政 当地民众艰难度日》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5-06/6642068.html

上一条:浅析四川电视台暗访按摩店中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失范 下一条:“血汗海鲜”事件新闻报道中的暗访与人文关怀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