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成因分析屯留县纪委书记为何“被免职”?
时间:2017-04-16
【摘要】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信息传递更加迅捷,但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如今的网络传播环境中,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本文将以“山西省屯留县纪委书记屉世贵被免职”假新闻事件为例,从事件本身的话题、作为舆论主体的网民、作为舆论领袖的媒体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当前社会中虚假新闻的成因。
【关键词】虚假新闻;成因;屯留;纪委书记
【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fake news ‘Tunliu County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Ti Shigui was dismissed’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fake new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opic of the event itself, the Internet users as the main body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media of the public opinion leaders.
【英文关键词】fake news; causes; Tunliu
【案例简介】
表:案例进展时间表
时间 |
案例进展 |
来源 |
|
事件起源 |
2016.9.30 |
屯留县纪委发布“关于对屯留一中南校区部分教师聚餐饮酒问题的通报” |
|
虚假新闻 |
2016.10.15 09:34 |
新京报网刊发报道《山西24教师聚餐被通报批评续: 县纪委书记被免职》 |
新京报网 |
其他媒体辟谣 |
2016.10.1510:54 |
澎湃新闻报道《网传山西屯留纪委书记因教师聚餐事件被免,官方称通报系伪造》 |
澎湃新闻 |
2016.10.15 |
央视新闻报道,10月15日上午,屯留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昨天已在微信朋友圈发现这条县委改组县纪委班子的谣言,已就此事向屯留县公安局报案 |
央视新闻 |
|
原媒体 澄清 |
2016.10.15 11:50 |
新京报网发布快讯《屯留官方辟谣“纪委书记因教师聚餐事件被免”:文件系伪造》 |
新京报网 |
「事件起源」
2016年9月30日,屯留县纪委发布了一则“关于对屯留一中南校区部分教师聚餐饮酒问题的通报”,随后引发社会关注。通报称:有24名高二老师在学校放假后,到饭店聚餐饮酒,共花费1390元,采取AA制付费,人均50多元。通报指出,此事发生在绝大多数机关单位工作日中午时间,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经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责令段旭东、孙膑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公开做检讨,对参与的其他22名班主任进行集体约谈,并对此事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
「虚假新闻」
10月15日上午9:34,新京报网刊发报道《山西24教师聚餐被通报批评续:县纪委书记被免职》称:10月14日屯留县官方针对此事回应称,上述通报批评是该县纪委主观臆断、生搬硬套做出的错误决定。目前已按程序免去屉世贵纪委书记职务,并改组县纪委班子。并由纪委新班子会同县公安局、教育局对屯留一中聚餐教师的聚餐原因、资金来源重新审议认定。
「其他媒体辟谣」
10月15日10:54,澎湃新闻报道《网传山西屯留纪委书记因教师聚餐事件被免,官方称通报系伪造》称:记者10月15日上午针对这则信息向屯留县委办核实。一名工作人员称,“这是假消息,县委办没有出过这个所谓的文件”。上述工作人员也指出,屯留县纪委书记名叫李文平,而非媒体报道中的“屉世贵”。有网友猜测,“屉世贵”或为“替死鬼”谐音。
央视新闻报道,10月15日上午,屯留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昨天已在微信朋友圈发现这条县委改组县纪委班子的谣言,已就此事向屯留县公安局报案。
「原媒体澄清」
10月15日11:50,新京报网发布快讯《屯留官方辟谣“纪委书记因教师聚餐事件被免”:文件系伪造》,指出:新京报记者从山西屯留县纪委获悉,上述文件消息为网友伪造。该县纪委一名工作人员称,教师聚餐遭通报事件目前仍在调查中,当地从未发布类似文件,纪委书记目前也正常在职。该工作人员表示,将对假消息来源进行调查。
「案例后续进展」
10月16日23时42分,长治市纪委发布了“关于对屯留一中部分教师聚餐饮酒被县纪委通报一事的初步核实处理情况”,文中称,“2016年10月1日,屯留县纪委在县委机关刊物《新屯留》上,对屯留一中南校区部分教师聚餐饮酒问题予以通报批评,随后引起社会关注。长治市纪委及时对屯留县纪委有关调查处理工作进行了审核,认为在处理依据、处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当不妥的问题。市纪委研究决定,撤销屯留县纪委常委会关于对屯留一中南校区部分教师聚餐饮酒问题的处理决定,并由市纪委全面核实了解情况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图:长治市纪委官网发布初步核实处理情况
【案例来源】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103/c1002-28995895.html
http://sx.people.com.cn/n2/2016/1015/c186328-29148088.html
http://news.cctv.com/2016/10/15/ARTIRCHWeS2Pz3gGy4qdXiHC161015.shtml
http://news.ifeng.com/a/20161017/50113250_0.shtml
http://news.qq.com/a/20161015/013487.htm
【案例分析】
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之前传统媒体垄断舆论场的固有形式,形成了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并存的新格局。但是,这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少问题,比如假新闻的层出不穷等。本文将以“山西省屯留县纪委书记屉世贵被免职”假新闻事件为例,从事件本身的话题、作为舆论主体的网民、作为舆论领袖的媒体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当前社会中虚假新闻的成因。
一、话题——争议性话题使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产生
屯留一中教师聚餐事件发生后,县纪委通报中的措辞非常严厉,由于其中涉及到反腐、基层人民教师待遇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引起了部分网友的质疑,不少网友指责“纪委什么事都管,手伸得够长”、“滥用职权,欺凌老师”,此外还有不少网友呼吁上级部门对此事进行彻底调查,还屯留一中老师们一个清白。新华社的评论直接对县纪委进行了批评:“好经让歪嘴和尚念歪了”,指责当地纪委生搬硬套国家的相关反腐规定。网友的呼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将此事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县纪委也陷入了舆论漩涡。
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让更多网友参与到此事件的讨论中来,网友间流传的谣言应运而生,假新闻的产生便始于此。互联网降低了大众传播的门槛,如果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则很可能激发谣言的诞生。如今网络传播环境下,一旦政府或者主流媒体不能及时发出权威的声音,各种流言和小道消息就会满天飞。
谣言是最古老的传播媒介,但也是新媒体事件中较为常见的传播现象。美国谣言控制学说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纳普曾经在二战期间任职于麻省公共安全委员会,他基于对战争中流行的一千条谣言的分析,认为谣言是社会失序的一个结果,是社会态度和动机的一种投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也曾指出,谣言常常作为一种社会抗议而出现。从另一方面看,报道中所提到的免职“通知”恰恰是民意所渴望的结果的反映。
二、网民——新媒体环境下“浅阅读”的新闻消费性格
如今,网络已经全面深刻地渗入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改变着社会的传播形态。近年来,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快速兴起,如我国本土的“新浪微博”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主流渠道,也是公共话题的集中讨论场所。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信息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信息传播速度十分迅捷,呈现“爆炸式”的特点。面对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网民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不可避免。
碎片化信息时代,网民一般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往往也不会进行深度思考,便加入舆论场开始转发、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支持,或抵制。“山西省屯留县纪委书记屉世贵被免职”假新闻事件中,所谓免职的“通知”只是某网民的杜撰戏谑的“把戏”,但是其他网民们看到“免职”的关键词后,由于县纪委书记被免职正是大多数网民比较满意的“结果”,便开始竞相转发,为倾向看到的“结果”喝彩,“优势意见”的围攻使得处在舆论场中的其他人也不得不信以为真。
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文化,也使微信公众号或是微博用户为了吸引网民眼球成为文不对题的“标题党”,“反腐”、“官员”、“被免”等标签化的使用让假新闻在社交媒介大行其道。如此造成了“信息海洋”中的恶性循环,假新闻不可避免地产生。
三、媒体——激烈的媒体竞争使新闻真实性“让位”
案例中的这条假新闻来自新京报网的“即时新闻”栏目,其通常以快速发稿为特点,但是我们从“山西24教师聚餐被通报批评续:县纪委书记被免职”报道中可以看出,记者并没有进行任何采访,也没有对网上流传的内容进行思考和确认,而是直接转述网上流传的这份通知内容,而这份通知完全是网友出于调侃、好玩或者其他目的杜撰而成的,一篇假新闻由此诞生。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下,可能会为了抢占先机,使得新闻真实性“让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愈来愈趋向于商业化,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利益的驱动让新闻也逐渐呈现商业化的趋向。媒体的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为了抢先其他媒体,获得更高关注度,有可能在信息还没有核查是否正确的情况下便发布新闻报道。特别是随着媒介融合的高速发展,各类社交媒体繁荣,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信息表达的有效渠道。UGC(用户生产内容)越来越常见,这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用户的内容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得不到核实,由此给假新闻的诞生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专业媒体记者,更应该有效甄别网络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做好社会的传声筒。新京报网的记者如果事先给屯留县纪委打个电话确认则不会造成假新闻的传播。在新京报网的第二篇跟踪报道中,记者才通过向山西屯留县纪委核实,免职文件系伪造。
总的来说,假新闻的诞生不是必然的,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减少假新闻出现的频率,一方面,政府对于不当处置要予以追责,及时向公众做好解释工作。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上流传的谣言,政府和媒体要及时警觉并制止其更加广泛的传播。此外,作为媒体,要做好核实和核查工作,不能轻信谣言,更不能在没有确认的情况下散布不正确的观点和信息。当然,最重要的是,网民应该理性看待相关新闻和信息,不被不良言论“绑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观点争鸣」
“这一次中招的是新京报网即时新闻,“即时”强调的自然是快速发稿。从报道中也能够看出,记者并没有做出采访,只是将网上流传的这份通知内容进行了转述。没想到最关键的材料居然是网友伪造的,它表达的可能只是网友的一种愿望,甚或只是揶揄、调侃而已。要想避免这次虚假新闻的发生其实很简单,只需打个电话给屯留县纪委即可,新京报网即时新闻的第二篇跟踪报道正是这样做的,通过核实对先前的错误予以更正。”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新闻记者》
“当纪委的作为引发了不可收拾的汹汹“民意”,便有混水摸鱼者祭出了“屯留纪委书记被免职”的谣言。幕后推手很清楚,在这样的舆情背景下,即便很难确定消息真伪,也不会有多少人去较真,去核实消息究竟是否属实,而是很快就被网民“秒转”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方是位深谙网络舆情走势的高手,并且善于利用相关利害群体的情绪。”
——胡文江,荆楚网
【参考文献】
[1]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白红义,江海伦,陈斌:《2016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新闻记者》,2017年第01期。
[2]胡泳:《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09期。
[3]许颖:《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核实与核查——以2016年部分假新闻为例》,《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02期。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