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虚假新闻  > 正文

成都“肇事司机死亡”事件 :新京报扭曲了真相,自媒体扭转了事实

作者:安蓝玉 时间:2017-11-04

【摘要】自媒体时代,在众声喧哗中,信息的发布速度在递增,信息的真实性却日益衰减。近几年反转新闻频繁发生,无论是给媒体还是给广大受众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媒体在阴霾之下饱受质疑,受众在质疑声追逐真相,社会信任在舆论喧哗中逐步透支。本文将以成都“肇事司机死亡”事件为案例,剖析反转新闻频繁生发的深层原因,呼唤媒体人守牢专业精神。

【关键字】自媒体反转新闻新闻专业主义

【Abstract】In the We media era,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is increasing, while the authenticity of information is diminishing in the noise of social media。In recent years,Reversal of news occurs frequently,which has brought a profound impact to both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What’s worse,Social trust is gradually overdrawn. In this article,we will bring Chengdu "accident driver death" incident as a case, and then analyze deep causes of the frequently occurring Reversal of news. We call the media keep the news professionalism spirit.

【Key words】We media Reversal of news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事件概述】

2017年3月14日晚,四川成都发生一起车辆冲撞交警检查卡点导致司机死亡事件。

15日,四川成都武侯公安分局官方微博“@平安武侯”发布事故通报,称14日晚,武侯区某路口发生一起车辆冲撞交警检查卡点事件,致一名民警和两名行人受伤,肇事车辆撞上路边隔离栏后停下,驾驶员经抢救无效死亡。该通告引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腾讯网等50余家媒体关注,并予以转载。

16日14时,新京报官方微博发布快讯,称成都一轿车撞倒交警和路人司机,三名交警在执法过程中将肇事司机打死。报道称媒体已从成都市市公安局武侯分局、成都市交管局第一分局等处证实,交警在执法过程中拿棍形物打人,经抢救无效肇事司机死亡。目前警方正在调查中。

这一新闻随即被“@中国新闻周刊”、“@Vista看天下”等媒体官微,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新闻客户端纷纷转载推送。网络舆情迅速升温,人们就“交警是否持棍击打肇事司机造成当事人死亡”、“官方是否袒护涉事交警”展开激烈讨论。针对执法交警,网络舆论一片批评质疑声。少部分网民指出,《新京报》报道在调查结果、尸检报告出来之前,发布“司机被执法交警击打后死亡”标题存在不妥。

16日17时许,“@新京报”删除了该微博。诸多认证为民警身份、公安官微的微博或以涉警信息发布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持续发表相关评论文章声讨《新京报》,称其报道内容给成都公安造成了负面影响,要求《新京报》道歉。

16日21时许,成都武侯公安分局官方微博第二次发布警情通报,称改事件为一起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经调查证实,当晚21时,成都交警设卡开展执法工作,一辆白色无牌越野车拒不接受检查并冲撞、碾压,在撞毁道路中间隔离栏及路边指路杆后停下,造成现场一名交警及两名群众受伤。在控制过程中交警发现罗某身体出现异常,立刻会同赶到的医务人员开展救治,罗某最终抢救无效死亡。该通报表示警方将进一步调查,并接受执法监督。

人民网、四川新闻网、界面新闻等主流媒体随即报道转载,“@新京报”亦很快转载了该微博。多数网民对该通报内容表示认可,认为嫌疑人已经危害公共安全,交警执法并不不当。同时,诸多网民要求《新京报》为不实报道道歉。

17日,自媒体人陆亚明(认证为深圳之窗网首席执行官)通过微博发布新京报内部针对该事件处理工作。包括2小时内快速删除微博和报网稿件、通知其他网站删除快讯、以及对内部采编人员追查批评等。《新京报》提出,就一些人挑动警察自媒体破坏媒体生态的问题,已同公安部通报。该内容再次成为警察自媒体“攻击”槽点。随后,“@共青团中央”“@四川共青团”“@共青团福建省委”等,亦发表微博质疑《新京报》的媒体公信力。

21日,红星新闻刊发报道《媒体调查成都武侯“凯迪拉克车主”死亡前90分钟》,附上三段网传视频。报道通过描述视频,采访现场目击群众、当事交通协管员、交警、医生等人的方式,多信源取材,证实罗某某有涉嫌酒后驾车,激烈反抗交警控制,在冲撞交警卡点前曾拿工具打砸一运渣车等行为。

【事件分析】

纵观本次事件,新京报扭曲事实、报道不当是诱发舆论狂潮的主要原因。庆幸的是,通过成都地方公安分局微博和成都个人名义的警察自媒体的努力澄清,在针锋相对之中舆论风向最终被成功调转。该事件引发舆论热潮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原因:

1,《新京报》报道不当,将事实扭曲,将肇事司机死亡说成交警棍棒打死,并声称已经向当地警方取证,混淆视听。造成扭曲报道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新京报》偏听信源,导致报道不失;二是报社相关新闻发布者蓄意挑动舆情,制造舆论噱头。我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暴露出媒体人极不负责的专业态度,在争抢流量热点面前将真相和伦理道德抛诸脑后。因为从事件生发到新闻发布,报社有足够的时间内采访取证、核实真相,如果有一丁点的职业素养留存,这样的错误便不会发生。

2,成都警方官方第一次通报信息披露不完整,标题中未提及肇事司机死亡信息,对肇事司机的死亡原因也未涉及。通报中仅是提到“肇事车辆撞上路边隔离栏后停下”,随即称“驾驶员经抢救无效死亡”,容易让人认为司机死亡与撞上隔离栏有关。官方对舆情预判不足,信息发布不全面。当《新京报》误导性报道出现后,这些漏洞都给人以口实,并留给公众诸多猜想空间,进一步诱发舆情爆发。

3,新闻本身迎合涉警执法不规范社会热点,易触发舆论敏感神经。近几年,暴力执法问题频繁出现在大众视线,公众对同类事件的敏感度不断提升。凡是涉警察执法事件,只要被贴上“暴力执法”标签,观众便会蜂拥而上,群起而攻之。只要警方稍有“怠慢”,便被质疑包庇袒护自己人。《新京报》报道带有“执法交警击打后死亡”等字眼,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会热点和人们认知预设,令不少网民与之前类似的“雷洋案”等经典案件相联系,质疑交警是否执法过度导致司机死亡,“类案串联”效应再次出动舆论敏感神经,令舆情爆发。

【案例思考】

从庆安枪击案到“罗一笑事件”新闻发转,再到从“西安手术台自拍”事件到“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从“丽江古城女子被打”事件到成都“肇事司机死亡”事件,再到“榆林产妇跳楼自杀”事件……新闻的反转闹剧马不停蹄的上演,观众像一群期待好戏上演的吃瓜群众围观。这一幕幕的网络“好戏”让我们禁不住思考:观众们怎么了?媒体人怎么了?

反转新闻,又称反转闹剧。是由失实报道引发的一种新闻现象,它缺乏新闻的真实性,所以它具有新闻来源多样化、新闻信息碎片化、新闻主体标签化、新闻标题夸张化、受众情绪激烈化、新闻传播短暂化等特征。究其原因,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反转新闻频繁出现,主要归咎于以下几点:

(一)商业利益侵袭下主流媒体丢失了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新闻从业理念。专业主义精神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为了争夺受众资源,并实现盈利,各媒体不得不一再缩短新闻的生产时间;在利益和生存面前,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不惜将新闻内容碎片化、标签化,新闻标题夸张化等,新闻真实性原则逐渐被遗忘。新闻内容日益低俗、庸俗、媚俗。而且,不少新闻生产者为了拉近同用户之间的距离,引发关注度,常常习惯性的给新闻贴标签,例如:城管、医生、专家、女司机、大妈、老人等字眼的出现。这种形式化的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提供简单的参考标准,但也导致人们先入为主,在认知上将个体某一特征等同于他所在的群体,对待新闻浅尝辄止,不加思考,甚至被片面化信息误导。如果媒体对新闻报道中的失范现象不加控制,最终的结果将是社会信任被彻底透支。

(二)自媒体时代众声喧哗加速舆论极化

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自媒体平台参与社会讨论,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充斥着整个舆论空间,主流媒体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逐步被消解。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不具备实地调查采访的能力。对事实掌握力的缺乏迫使不少自媒体人在热点新闻面前常常倾向于用观点代替事实,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用道德判断代替是非判断。一则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缺乏依据的观点、评论却往往跑在事实的前头,信息传递混乱。网民们追逐着颇具煽动性的观点而非事实,由于没有人调查取证,一旦这些不知情的网民被恶意引导,便极有可能演变成为极具破坏力和影响力的舆论。

(三)社交环境中受众媒介素养的匮乏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能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理性思维和反思能力在快节奏的阅读习惯中很难维持。习惯了快餐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的受众,在匿名性的网络和社交媒体环境中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重要却不易实现。而且,媒体渠道的多样性和新闻的复杂性同时增加了新闻辨识的难度。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共同面对的一道试题。

(四)传统把关失效,网络意见领袖推波助澜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是媒介信息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再反转新闻事件中,一旦主流媒体发声不及时,或是把关不到位,话语权便会被这些意见领袖所操控。数以万计的粉丝量往往让这些网络红人一发言(即便是随手转发)便形成一呼百应的效果。而缺乏查证核实的随手转发(一旦意见领袖传播的是虚假事实)便会加速事态恶化,在推波助澜中颠倒是非。

参考文献:

[1]樊淑琴.网络热点事件中反转新闻的负效应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7(05)

[2]吴飞、田野.新闻专业主义2.0:理念重构[j].《国际新闻界》.2017(07)

[3]石焱,刘冲.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青年记者》.2014(12)

[4]正义网.报道失实之后——成都“肇事司机死亡”事件舆情观察.http://www.jcrb.com/IPO/yjjj/201704/t20170405_1738509.html

上一条:从“武昌火车站砍头事件”看媒体失实与泛娱乐化 下一条:从“通俄门”事件看美国媒体的虚假报道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