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旬老人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系假新闻看媒体的核实责任
时间:2018-01-12
【摘要】一则“六旬老人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激励儿子”的新闻在发布后迅速被各大媒体转载,却在发布第二天被“打脸”证实为假新闻。新闻源和转载媒体在未核实情况下便传播使得假新闻流传范围扩大。对于真实性的核实不仅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责任,也是减少类似假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六旬老人;清华大学;媒体核实责任
【Abstract】 “ a sixty -year-old admitted to Tsinghua postgraduate inspires his son" quickly reprinted by many major medias after it releases, but the next day it proved to be false news, which is a slap in the face. News feeds and the medias reprinted increased the circulation of the false news without verification. Verification of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news is not only the media's basic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link to reduce the spread of such false news.
【Key Words】a sixty -year-old;Tsinghua University;Verifi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of the media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案例回顾】
2008年5月8日,由黑龙江晨报记者金雷编写的新闻《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一经发布,便被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各家报社网站所取标题大多是在原标题基础上加以渲染,如搜狐新闻的《老汉不满儿子未考取名牌高校 自学考上清华大学》、新浪新闻的的《六旬老汉与儿子较劲自学考上清华研究生》等。
根据百度统计,从2008年5月8日清晨到5月10日上午,关于这则新闻的转载记录超过182条,其中包括贴吧、地级媒体和一些主流媒体。
5月9日,新民网记者杨涛报道《清华大学辟谣称近5年从未录取62岁老汉》,通过致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该学院教务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表示,2006年学院并未招收过一名超过60岁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说道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中并未有“艺术学院”,2006年,美术学院共招收76名硕士研究生,而非27名。
在新民网报道出证实该新闻失实后,四川《天府早报》记者吴佳慧直接把电话打给了采写“六旬老人考清华”一文的记者金雷。金雷说:“我已经从清华大学相关部门进行了落实,老滕并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而是在该校中国画高级研修班脱产学习。”而之前报道的经“专业知识、政治、外语”等一系列考试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不属实。
随后,记者与中国画高级研修班的主办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进一步取得了联系。该院一位相关人员介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1985年,办学培养的对象为非学历教育,这与研究生招生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仅2006年在学院接受的面授培训人数就达到3.98万人次。该人员说,研修班与研究生班的另一个区别是入学一般不需要考试,毕业也不发给毕业证。
后续报道中仅有50多家媒体转载相关辟谣报道。
【案例分析】
一、媒体竞争环境下,转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时间上看,一篇2008年的报道,内容竟是2005年参加高考的儿子和2006年考研的老人。超过近3年的时间,已经完全缺乏新闻基本的时效性;从人物和地点上看,作者提供的信息仅有老腾、小腾和哈尔滨,没有具体的地址和人名,就算是受访者不愿提供真实姓名,也应该在报道中提及,以增强真实性;从事件上看,清华大学在2014年才取消招收研究生的年龄限制,且艺术学院存在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从舆论导向性看,该新闻稿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也有待考量,按原文说法,小腾本身即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最终以637分考进南昌大学,但其父亲却是“狠狠地将儿子骂了一通。接下来一个多月时间里,老腾很少和儿子说话,连吃饭也不愿意正眼看儿子一眼…… ”,这样一个鼓吹要考就考清华北大的父亲,如此霸道而无理的对待自己的儿子,是否过于残忍?且报道时间适逢高考前夕,如此明目张胆的倡导“名校”观念,实非主流媒体所应当提倡的。
存在着这样明显的疑点和问题,为何大波新闻媒体仍选择跟风转载报道?究其根本,是在如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新闻从业人员在采编和编辑刊发等环节上,为追求娱乐性、轰动性,对于很多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和疑似新闻,不进行核实分析,一旦看到,便立即加以编辑转发,从而导致很多假新闻以讹传讹、越传越大。
如今,在许多假新闻的传播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一条假新闻往往会在多家媒体、网站的转载过程中被“放大”,无论是首发还是转载,都不乏具有高度公信力的权威媒体在其中。
根据美国学者Shoemaker·Reese 的总结研究,新闻媒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各媒体作出的新闻有很大相似性,称之为“团体性思维” 。由于媒介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得媒介不愿在重大社会新闻上落于人后,而互联网的出现又为媒介间的相互转载提供了巨大便利。在这种竞争现实下,当一家媒介,尤其是具有一定公信力的媒介报道了一则具有高度“可读性”的虚假新闻后,往往会引发媒介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媒体核实责任的缺位导致虚假新闻的出现
由于现代新闻生产的商业化趋向,导致部分新闻从业者将经济利益置于新闻正义之上,为获取眼球经济,不惜牺牲新闻的基本道义,尤其是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媒体的新闻信息源大大增加,但如果只依靠新闻线人提供线索和素材,不加以核实分析,一旦线人所提供的信息虚假,则会导致虚假新闻的出现。
在对事实的核定和报道中,新闻记者要确保新闻细节的真实性。在客观报道新闻的问题上,德国学者沃特·拉罗奇提出了“客观描述现实”的七个标准:1.所有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2.不确定的事实须留待确定后再报;3.准确无误包括全面和平衡;4.作者不发表自己的见解;5.避免华而不实的表达方式;6.在报道中表达观点时必须明确指明;7.不给事实添枝加叶。
因此,在新闻采写程序中,总的要求是:以事实说话,忌主观臆断;数据准确,忌道听途说;从全局出发,忌狭隘片面;从大众着眼,忌个人思想。
在《六旬老人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这则假新闻中,便存在上文所分析的多处细节失实问题,可见其采写记者在报道时,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没有认真核实信息的真假性,添油加醋地对事件进行天马行空的修改,其事后的“确认落实”免不了给人以“马后炮”的印象,对其所在《黑龙江晨报》的公信力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当需要转载新闻时,如果对于新闻事实存有怀疑,需要尽可能的与作者以及新闻报道的当事人联系,充分做好新闻调查和事实认定,以确认相关的细节,避免以讹传讹,扩大虚假新闻的影响力。
在这次假新闻事件中,转载媒体核实责任的缺位也是导致虚假新闻扩散的重要因素,各大网站在未弄清楚事实真相前便随意转发,恶化了事件影响。但同时对于新民网和《天府早报》在这次事件中的积极作为应给予好评,在事件发布后,随即向清华大学和采写记者进行事实核实,及时辟谣,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事件的进一步扩散。
三、西方媒体对虚假新闻的核实规范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从国外传媒和行业组织的职业准则中,对于新闻事实的核实主要体现在新闻必须提供消息来源、消息来源必须经过记者和编辑认真核实等方面。
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关于“消息来源”的规范中明确规定,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指明消息来源;路透社要求记者做到每篇报道(除少数特殊报道外)应清楚明确交代消息来源以确保可信度。
而对于信息的核实,国外普遍采用记者和编辑共同核实。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时,要对受访对象以及新闻线人进行反复核对,一般针对同一信息,要求尽可能找到多个信息来源,以便互相印证。而编辑在审查稿件时,要时刻保持怀疑态度,要向采写记者了解相关情况,共同评估消息的真实可靠性,在其新闻的真实性得到证实前,不要采用。
【参考文献】
1.《从消息来源的核实看西方媒体如何防范虚假新闻》王军 栾絮洁[J].《新闻与写作》 2011.04
2. 《严格生产程序 杜绝虚假新闻》赵振宇[J].《新闻研究导刊》2011.04
3. 《媒介运作常规对把关人的影响—误发假新闻的反思》孙藜[J].《媒介批评》2002.08
4. 《“老汉考上清华研究生” 虚假新闻让把关人尴尬》怡然 东方网 2008.05.12
【案例来源】
http://star.news.sohu.com/20080512/n256791530.shtml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