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虚假新闻  > 正文

疫情下主流媒体信源核实问题分析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查事件

作者:秦丹琦 时间:2021-11-01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既受网络的决定性影响, 也存在着主流媒体不辨真假、盲目引用弄假成真的现状。虚假新闻既对公众的知情权造成了严重损害,使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对新闻生产和发展的根基造成了损害。本文将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查事件为例,用案件分析法分析疫情下主流媒体信源核实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信源真实;虚假新闻;疫情报道

【Abstract】Truth is the life of news.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dissemination of false news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network, but also exists the situation that the mainstream media do not distinguish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blindly quote and make the false come true. False news not only causes serious damage to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affects the normal social information exchange order, but also affects the credibility of journalists and news media, and damages the foundation of news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case of Gao Fu, director of Chin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source verification problem of mainstream media und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nd analyze its cause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is true; fake news; Epidemic report

【案例简介】

2020年2月15日11点16分,微博@贵州综合广播发布快讯:#946快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月15日发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律审查和国家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与此同时,《广州日报》网站、微博@黑龙江卫视等也发布了这个消息。

2020年2月15日11点55分,微博@贵州综合广播发布“致歉信”,指出“2020年2月15日综合广播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篇内容,此信息在未经认真核实的情况下发出,我们已经及时对原文进行了删除,尽管采取了措施,但已经对大家造成不良影响。在此,诚恳地向大家致以歉意并希望大家删除!”

2020年2月15日13点50分,微博@贵州综合广播又发布了一则“致歉信”:“我们于2月15日11 : 16发布的有关机构查处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人员的消息为谣言。我们对个别工作人员未经核实予以转发再次深表歉意。”

2020年2月15日12点14分,微博@侠客岛发布消息:高福被调查?目前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并无官方消息。

2020年2月15日19点51分,微信公众号“科学网”发布推文《高福:正与世卫专家一同研讨沟通疫情防控》称,“针对2月15日‘贵州综合广播’等网络上散布的不实消息,《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高福表示,他现在正接待从世界各地赶来的世卫组织专家,研讨、沟通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案例来源】

《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调查?本人回应》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618966007446275&wfr=spider&for=pc

【案例分析】

一、 主流媒体信源核实问题原因分析

(一) 客观原因

1、 新冠疫情下环境的不确定性

2020年初,正值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之际,疫情爆发之初,医学界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公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难免会陷入迷茫与恐慌的状态。针对这种现象,各种迎合受众心理的谣言层出不穷,再加上媒体在报道中缺乏核实,助长了谣言的散播和虚假新闻的产生。因此,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为虚假新闻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受众对信息的主观性需求

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不确定性越高、与自身关联度越强,受众的信息需求量也就越大。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知情权与生命权紧密相关,公众的信息需求量巨大,主动获取信息的需求强烈。其中受众对信息的主动性需求可以分为知情需求与共情需求这两大类。知情需求主要表现为对高信息量硬新闻的需要,共情需求则是个体与群体进行情感互动的本能需要。

在疫情“封城”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处于居家隔离的状态,此时人们获取外界资讯新闻的渠道多为电视、手机等新闻报道。由于受众更倾向于信任和选择能够带来更好满足体验的信源及信息,希望获得权威信息,但同时又对疫情中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心怀不满,于是承载了这些“民意”的假新闻便顺势而生。

3、 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对虚假新闻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是导致虚假新闻越来越泛滥的外在环境。虚假新闻的产生,大多为人为有意捏造事实,错误引导公众舆论,甚至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伤害。由于追责惩戒制度缺乏完善,产生了这样严重的后果却很少追究其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主观原因

1、 新闻工作者责任意识淡薄

在新闻事件发生以后, 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争夺报道主动权,会捕捉一些虚假的敏感的信息,进行模糊报道。这就导致部分新闻记者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职业使命感,不仅不能够给予事件公正客观的报道,更有甚者歪曲事实,违背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宗旨。传播虚假新闻的媒体助长了从谣言到新闻的跨越,有些媒体人在潜意识里并没有像对待报纸版面、电视画面那样严肃认真,其实质是缺乏新闻专业素养。

2、 媒体之间重复转载,缺乏二次把关

如今互联网主流媒体开始出现内容同质化倾向,特别是当某个热点事件爆出后,各大媒体之间互相转载,这些短期内重复、遍在的新闻议题是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方式。一旦有新生“客里空”崭露头角,媒体们往往就会趋之若鹜一拥而上,不加甄别地对其进行转发传播,并且多家媒体的集体发力从客观上来看甚至会提高其可信度。在微博@贵州综合广播发布快讯的同时,《广州日报》网站、微博@黑龙江卫视等也发布了这则虚假新闻。同一内容不同平台的多次发布说明媒体之间重复转载,缺乏二次把关。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系统由单一型向混合型发展。专业媒体、自媒体、政务媒体等多种行动者纷纷涌现,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不同平台都在介入新闻信息的流动。在这个混合型媒介系统中,虚假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往往涉及多种行动者、多种平台,不仅使得虚假新闻更易发生、传播更快,而且其源头更难以追溯,也更难有效治理。

3、 时效性与真实性的冲突,没有核实信源

时效性是新闻的价值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对于媒体而言,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对时效性的追求更加激烈,提前1秒发布新闻,在阅读量、转发量上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别。罗萨在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中,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加速社会,科技的加速带动社会变迁的加速,也带动生活步调的加速。这对本来与时间赛跑的媒体来说,在加速社会中时间成为了主导新闻业的职业原则,因此也带来了加速的新闻。对速度的极致追求导致了新的异化,反复性新闻、反转新闻、假新闻层出不穷就是这种异化的结果。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但是新闻信息不同于一般的信息,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尤其是在疫情环境下,对社会舆论导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把关。新闻审核工作直接影响了新闻价值的高低,而审核筛选的依据是新闻媒体的行业标准和审核人员的个人意见。但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新闻审核把关工作有所弱化,主要表现为数据量巨大,审核作用不明显;时效性要求高,无暇对信息一一把关;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审核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使得新闻信息门槛降低,从而导致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

二、未核实信源产生虚假新闻的危害

(一)媒体公信力日益削弱

媒体公信力是对媒体权威性、影响力进行衡量的重要因素,只有确保媒体公信力的较强性,才可以获得受众的支持和肯定,这是媒体重要的能力和资源。作为官方媒体,微博@贵州综合广播没有去中纪委官网核实,就将臆想或者是传闻的内容作为新闻发布。虚假新闻的传播和出现,使人们不再信任新闻媒体,进而开始怀疑和抵触媒体宣传的价值观、道德规范、理想观念等,使得媒体公信力不断减弱。

(二)影响社会秩序

除了这次疫情下“高福被查”虚假新闻的传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媒体的“夸张”报道,这些报道虽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但却把错误的信息价值传递给了社会公众,更引发了社会的不安情绪,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 侵犯当事人权益

部分虚假新闻尽管不会对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影响,但却可能会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侵犯,影响了其形象、声誉、心理和经济。这次事件中作为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的高福,他领导下的中国疾控中心连日来一直联合全国疾控中心的驰援团,在湖北一线开展病人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心也正在抓紧疫苗研发、药物测试工作,各种防控方案制定和科普宣传工作等也一直在有序进行中。并没有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查”。

三、案例对策建议

(一)提升新闻媒体的专业素养

新闻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 其关键的使命之一就是发扬新闻精神。但是,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新闻媒体专业素养的缺失。对此,要想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和传播就需要提升新闻媒体的专业素养,认识到加强新闻工作者培训的重要性,加大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定期派遣新闻工作者参加专业化培训,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自觉承担起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站在群众的角度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传承新闻精神,坚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净化新闻媒体的风气,从根源上杜绝虚假新闻。

(二)加强审核把关,多渠道求证

判断新闻的虚假与否,其中一个方法便是看新闻发布来源,如果是发布的专业媒体平台,大多数时候受众会给予直接信任。所以,媒体人更应该重视对消息来源的事实核查,听听多方的声音,做好真实性的把关人。普利策曾说过“新闻工作者当是社会的瞭望者”。这一批专业机构及其从业者不仅要为社会大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新闻消息, 更需要审时度势, 给予普通受众理性、客观、正确、辩证的价值引导。

(三)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问责制度

就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现状来看,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为新闻从业人员权益提供法律保障。新闻法律和新闻法规是确保新闻行业有序发展的保障,要杜绝新闻道德失范,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范围内界定虚假新闻制造和传播的法律责任。只有借助法律强制力监督执行,新媒体虚假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才能在思想上有所顾忌,在行动中有所收敛。

四、自身启示与体会

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需要主流媒体能够在舆论场中站稳舆论制高点,让主流声音主导舆情;及时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在新闻传播的初期对信息来源进行合理把关、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发生。总之,传播虚假新闻的治理和防范工作任务艰巨,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新闻管理人员、党和政府三方密切配合、一同努力,唯有如此,才可以推动新闻事业朝着协调、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闯.信息供需框架下主流媒体疫情舆情引导[J].电视研究,2020(09):61-63.

[2]李昊明.谈虚假新闻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7,1(07):254.

[3]石瑶.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J].传播力研究,2019,3(12):203+205.

[4]任珊.新媒体环境下法制新闻道德失范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9):188-189.

[5]袁庭昊.新媒体时代专业媒体新闻报道的问题及对策[J].传播力研究,2019,3(28):107+120.

上一条:虚假新闻的传播与规制:“名校大学生偷外卖度日”事件 下一条:从流量时代分析虚假新闻温床:金钱豹“出逃传”竟成“捉谣传”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