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怒斥懒惰父子事件:新闻反转
时间:2022-08-25
【摘要】近年来,新闻反转现象频繁发生,备受关注。从实质上来讲,反转新闻其实是由失实报道引发的一种新闻现象,具有影响媒体公信力、有损社会信任、伤害新闻当事人等负效应。之所以会产生反转新闻现象,主要是由新媒体时代下媒体对所接收的信息缺乏调查确认过程、受众情绪先行、媒体报道新闻速度让位于真实性等原因造成的。这不仅影响了媒体公信力、伤害新闻当事人,还损害社会信任机制。为此,加大审核惩治力度、建立良好的新闻筛选机制,确保信息源真实、做好“进行式”报道操作、新闻反转事件发生后的及时补救等是减少反转新闻危害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新闻反转;后真相;新闻真实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news reversal has occurred frequently and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essence, reversal of news is a news phenomenon triggered by inaccurate reporting, which has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affect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edia, undermining social trust and harming the people involved in the news. The phenomenon of reversal of new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lack of investig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the media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emotions of the audience first, and the speed of media reporting news giving way to truthfulness. This not only affect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edia and harms the people involved in the news, but also damages the social trust mechanism. For this reas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news screening mechanism, ensuring the authenticity of information sources, good "ongoing" reporting operations, and timely remediation of news reversals ar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harm of reversed news.
【Key words】News reversal; post-truth; truth in journalism
【案例简介】
“牛饿死都不知道,还想让人咋操心?几点了?还在被窝!带点榜样不行吗?你还让我们怎么操心啊?我们给你过日子来啊?剩下的路自己走……”今年2月,一则“扶贫干部怒斥懒惰父子”的新闻上了热搜、引起热议。然而这事的反转也很突然:据新浪新闻报道,事发地点并非网传的辽宁抚顺,而是内蒙古通辽市。2月3日,海斯改村包联干部回应,视频中的爸爸有病和爷爷有病不能自理,16岁儿子平时照顾爸爸和爷爷,家庭没有劳动力,祖孙三代因病贫困;牛也是病死的,不是被父子饿死的。通辽扶贫开发办公室表示,正商议如何处理涉事扶贫干部。
【案例来源】
https://m.weibo.cn/2028810631/4600594268173560
新浪新闻#官方回应扶贫干部怒斥懒惰父子#
【案例分析】
一、反转新闻概念界定
反转新闻是指具有反转性质的新闻事件,这里的反转一般指两个概念:第一个是新闻事件本身真相的反转,即一开始新闻报道只提供了部分事实,而随着前线报道的深入以及大众的传播导致新闻事实与之前报道有较大反差,出现对新闻本身事实认知的反转;另一个则是指新闻事实随着走访调查的深入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前后反差,而大众对这一新闻事件在前后出现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态度情绪,最终导致舆论出现反转。严格来说,反转新闻事件与虚假新闻事件都是依附新闻出现的,部分新闻反转事件常常是由新闻当事人本身的造假引起的,同时,舆论反转通常也伴随着民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因此,近年来反转新闻常与虚假新闻混淆起来,相伴相随。
而此次扶贫干部怒斥懒惰父子事件便属于前者:新闻事实前后有较大反差。
二、新闻反转成因
(一)信源模糊,媒体对所接收的信息缺乏调查确认过程
在反转新闻进行观察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参与其中的媒体具有的媒介专业素养到达哪种程度。在接收到一条信息或捕捉到一条新闻线索时,专业的媒体需要先确认信源和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具体调查和确定后再进行深一步挖掘和最终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对象必须是客观事实。
回顾事件,原新闻可谓“有图有真相”,满地狼藉、脏乱不堪的屋子,无声地印证了父子的“懒惰”,伴随着扶贫干部“恨铁不成钢”的怒斥,父子因懒致贫、可怜可憎的形象便立住了,再结合之前有贫困群众因懒难以脱贫的报道,这个形象被加以巩固。
如之前的“体罚学生吐血事件”“清华学姐事件”,逼真的图片、指向鲜明的控诉,无一不成功地引爆网络。然而,这些被传播出来的信息并不是真相,它们或是被编造、被扭曲,或只是事件的一小部分。但就是这样残缺不全、扭曲编造的事件,某些新闻媒介往往不经证实就加以传播,使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
“不经证实就加以传播”,体现了部分新闻媒介对新闻时效性的过度追求。“为了热度,放下态度”,面对一个极具爆点的新闻,为了追求热度,不去深究事件的具体真相,不去力求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失责行为,更是虚假信息得以传播的助力器。
(二)受众情绪先行,理性思考受“后真相”时代的削弱
“后真相”一词中包含着的深层含义就是群众情绪先行、理性滞后的现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是网络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处于群体之中,在群体包围和影响下,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中找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声音,每个人的认识都被无限强化和认可,公众的情绪被不断放大,无论正确还是错误,在这种无尽的复读和认可下,都逐渐变为了“共识”。
在此事中,乍从视频中看,这对父子生活环境脏乱,床上破烂不堪,床下垃圾遍地,尿桶就在床前,加上涉事驻村扶贫队长的怒斥,网友们顺着扶贫干部的思路纷纷评论 “救急不救穷,扶贫不扶懒”“脱贫不能等、靠、要”,可以说舆论在一边倒地斥责这对父子。
(三)新闻报道快速化,新闻真实性被弱化
对主流媒体来说,一味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容易导致新闻事件真实情况还未完整暴露时就让社会群体对这一事件有了基本的情绪倾向和主观感受,无形之中给这一事件定了性。随着后续播报的深入以及舆论的逐渐发酵,使新闻事件的本身事实出现反转,舆论态度也随之转变,这一转变同时也会伴随着网民对主流媒体本身公信力的质疑。而反转新闻产生的本质则是新闻媒体一味追求速度,希望以新闻吸引流量、博人眼球,反而忽视了新闻最重要的特性——真实性。
三、 反转新闻的负效应
(一)影响媒体公信力
马克斯·韦伯认为:“人们对新闻记者的评价不高,是由于在这方面人们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的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往往十分可怕的后果总是念念不忘。”新闻媒体因为其专业化的信息采集、发布、传播工作,而被公众视为在接受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渠道中最权威可靠的信息源。一个媒体要建立公信力可能要经过数十年,成千上万篇准确、真实、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才能建立,而一篇新闻反转就可能在朝夕之间毁掉这些来之不易的信任。因为新闻反转在网络上的频繁出现,发布新闻事件和反转澄清的新闻媒体,看似在一次次反转新闻中“全身而退”,但无形中却正在慢慢失去公众的信任。因为新闻反转在网络上的频繁出现,受众中出现了一种“期待新闻反转”的心理,即新闻发生后,网友作壁上观,不置可否,等待新闻反转的出现。有人认为这体现了受众的质疑精神,不做乌合之众。 但是,受众的这种心理,实际上已经默认了已报道的新闻是假新闻。 这种心理实际上体现的是受众对媒体的不信任,以及受众置身于这样混乱的舆论环境中的焦虑感。相反,持有这种心理的应该是媒体,对每一篇报道都要怀有质疑之心,不断核实,不随意发表观点,只有对现在的每一篇报道怀有警惕,才能确保已经发表的报道的真实性
(二)损害社会信任机制
社会信任是指一定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认同、信任并进行真诚交往的现象。 它存在于人们的共同活动之中,支持着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并发挥着提高效率的作用。 如果社会信任崩塌,整个社会陷入信任危机,一系列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扶贫干部怒斥懒惰父子”的新闻反转摧毁了民众对于扶贫干部的信任, 加剧了官民矛盾。
(三)网络暴力伤害新闻当事人
事实有其复杂性,而情绪往往简单。在反转新闻中,处于风口浪尖的必然是涉事当事人, 在情况未明真相未现的情况下, 过多的新闻曝光会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在事实未明之前,涉事父子被网友们误会因懒致贫,这无疑会给当事人造成名誉上的损害以及生活上的困扰。
四、新闻反转事件的防治措施
(一)网络监管部门加大审核惩治力度
网络媒体时代,信息数量庞大,且改动文字和图片的技术手段易用易得, 使任何人都可以很轻易地发布信息,加大了信息鉴别的难度,使反转新闻的出现防不胜防。网络的虚拟性和社交性,在不断激发公众表达欲望的同时,也削弱了公众的社会责任。部分网络用户钻网络匿名制度的空子,蓄意制造和传播谣言, 成为新闻反转的始作俑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管理者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在治理过程中,第一, 要加大新闻源头管理力度,建立信息的自我审核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把好网络新闻生产的第一道关口;第二,需编制对假新闻的官方鉴定标准和鉴定流程, 以避免因认定模糊而引起的舆论争议。
(二)建立良好的新闻筛选机制,确保信息源真实客观
信息无处不在的全媒体时代,媒体正在经历新闻播报从对量的把控转向对质的重视,在追求新闻产出速度跟得上互联网速度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提升产出新闻的质量。确保信息来源真实这就需要一个以互联网时代传播特性为基础的新闻筛选系统,主流媒体制定新闻行业产出标准,规范新闻的产出标准与新闻报道内容的上限与下限,提高互联网平台上新闻的总体质量。确保信息真实,信源准确。
(三)做好“进行式”报道操作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见习舆情分析师何竞祺曾指出,在新闻操作中,媒体可以尝试从“结论式”报道转向“进行式”报道。“进行式”报道,是指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即时地、连续地对事件进行的报道。这并非全新的提法,却紧密地嵌合于当代传播的“信息流”特征。在“进行式”报道中,媒体应向受众阐明,目前的报道仅就已掌握的信息负责,后续发展仍待跟进并将尽快对外发布。这避免了事先定性的风险,也让受众更紧密地介入和参与了公共事件的发展。面对新闻反转现象,媒体人应有两手准备。一方面,要以规范的操作尽可能规避非业务性失实,也就是因个人疏漏、工作失误造成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不可避免的业务性失实,媒体应该采用更坦然、更开放的心态,及时纠正失实并逐步切近真相。这才是正确爱惜自身羽毛的做法。
(四)新闻反转事件发生后的及时补救
反转新闻并非是洪水猛兽,其产生于互联网时代,具有互联网信息的某些特征。如今,反转新闻的频繁出现不仅反映了媒体在新闻播报上仍然有所疏漏需要改进,也从侧面表现了反转新闻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常常缺位的现象。当反转新闻发生时,主流媒体首先就要做到及时把控舆论阵地,对出现新闻反转的具体原因进行剖析和解读,并将这些原因及时告知给大众。当反转新闻的出现确因主流媒体报道疏漏引起时,媒体也应及时表态,诚恳认错,并加强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1]樊淑琴.网络热点事件中反转新闻的负效应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7(05):45-48.DOI:10.16017/j.cnki.xwahz.2017.05.012.
[2]王璐嫦,李曼,张庆海.从主流媒体角度探析反转新闻事件[J].记者摇篮,2021(10):80-81.
上一条:从“‘尼德兰’不想让你再叫它‘荷兰’”事件,看待虚假新闻 下一条:河南暴雨民众抢救事件:资讯类媒体新闻生产中的内容失实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