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虚假新闻  > 正文

从“‘尼德兰’不想让你再叫它‘荷兰’”事件,看待虚假新闻

作者:刘盈美 施羽 董俊艺 孙祖颖 时间:2022-08-28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web4.0的产生,以各类在线网络社区、在线社交工具、平台和服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生态系统得到飞速发展。各类社交应用渗透到整个社会上产生,成为人们获取海量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社交用户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虚假信息。本文将以2019年12月29日环球网发布了文章《“‘尼德兰’不想让你再叫它‘荷兰’”》一文,浅析虚假新闻的产生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虚假新闻;荷兰改名尼德兰;影响;对策

【Abstract】With the emergence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web4.0, the social network ecosystem represented by various online network communities, online social tools, platforms and services has developed rapidly. Various social applications have penetrated into the entire society an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ople to obtain mass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While social users obtain information, they also generate a lot of false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e article "'Netherlands' Don't Want You to Call It'Netherlands'" after the World Wide Web on December 29, 2019, to analyze the generation of fake news and its solutions.

【Key words】Fake news; Netherlands changes its name to the Netherlands;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

【案例简介】

12月18日,一则“荷兰改名”的新闻在中文媒体刷屏,各大官方媒体相继转发评论。

12月29日,环球网、南方都市报微信公号等相继刊出报道称荷兰要改国名了。环球网的消息来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称其网站于12月27日刊发了文章《“‘尼德兰’不想让你再叫它‘荷兰’”》。文中表示,“荷兰政府为重塑形象,预计耗资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4万元)自2020年1月起,‘荷兰’这一名称将被停用。”

IMG_256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报道截图

12月30日,一网荷兰微信公号刊文对上述信息进行了辟谣,所谓的“改名”其实是个误解,只是荷兰外交部更换了一个荷兰的徽标。其指出,此次新闻发酵于11月初主管外贸的荷兰外交部长拨出20万欧元更换荷兰新徽标的新闻。荷兰政府部门更换新的徽标,目的是使荷兰更好地出现在国外,因为原来的徽标使用了四五十年,新标徽NL Netherlands使用橙色的字母,N和L并列在一起的设计。

12月31日,荷兰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表示,“我们不是尼德兰,我们还是你的兰,荷兰还是那个荷兰,我们没有改名字哦!”。随后,央视新闻也进行了辟谣,“荷兰没改名,而是下月起采用新国家徽标:用NL和Netherlands取代Holland。荷兰的正式国名叫荷兰王国,英语为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简称The Netherlands,而非Holland。”

IMG_256

荷兰驻华大使馆官博辟谣截图

【案例来源】

1.中国新闻网:荷兰要改名

https://m.weibo.cn/detail/4454908201345219

2.中华网:荷兰改名尼德兰的原因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191231/37593947.html

3.荷兰驻华大使馆:荷兰没改名

https://m.weibo.cn/detail/4455514493059132

4.央视新闻:荷兰没有改名,改的只是国家徽标

https://m.weibo.cn/detail/4455509568037747

【案例分析】

一.网络虚假新闻的成因

(一)从业人员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网络从业人员来说,既有从事网络新闻的工作者,也有个人用户;既有网络的管理者,同时还有商业管理性质的门户人员等。案例中,“‘尼德兰’不想让你再叫它‘荷兰’”事件的源头是一篇权威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下,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对新闻工作者的需求大大增强,各大网络媒体平台进而招纳更多自由撰稿人、实习生等非专业新闻工作者,背后的运营者也是良莠不齐。有部分网络从业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网络从业人员,所以在德道、法律意识、素质及技术素养等方面都是参差不齐的,这些都是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因素之一。

(二)博关注而非讲事实的流量时代

对于这些我们平常随手可以刷到的推送,大多数是为了商业利益,为追求高点击率以谋求经济利益而疏忽了对信息的把关。部分媒体工作者为赚取商业利益,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进行恶意营销,而各大平台的转载传播,更是部分媒体工作者职业素养低下,缺乏职业道德的体现。部分媒体工作者为博取流量及关注度,放大了信息的时效性特征,相对信息的有效权威,更注重对信息的及时发布,因其专业水平的不够和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博关注,而发布一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新闻,但却不去确保它的真实性。使得新闻逐渐趋于利益化。

(三)过于追求实效以及对二次转发媒体的审核不过关

当下,为了追求便捷化和实效性,各大媒体平台都会纷纷转发权威媒体的新闻以便于能够及时获得流量。作为权威媒体的一方,是否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审核意识?不必为了刻意追求实效性而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尤其是国际之间相关的信息,稍有不慎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网络论战。同时,各大媒体也不应该“躺平”,转发新闻只是动一动手指的事情,可是转发真实的新闻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在审核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做好新闻质量的把关。转发新闻固然能吸引一时的流量,但是在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保持自身的特色才是能够成功的关键。转发的新闻千篇一律,也容易給读者带来视觉疲劳,倒不如保持独特,创新发展才有能力以实力吸引读者。

二、虚假新闻的影响

(一)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

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拉近了党和民众的距离,使二者能够借助这一媒介保持良好的联系,针对这一特征,保障新媒媒体公信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这则新闻的原始出处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报道标题就是《“尼德兰”不想让你再叫它“荷兰”》(The Netherlands doesn’t want you to call it Holland anymore),而环球网、南方都市报这些官方媒体公众号也都相应转发报道。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的公信力的官方媒体,但这些官方媒体未经证实就转发了这则新闻,并被大众广泛传阅,逐渐形成了虚假新闻广泛传播的局面,降低了媒体这些自身的可信度,破坏了媒体自身的形象。

新闻创造价值,在于它承载着受众的注意主流媒体的特性在于它的权威性,公信力,有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都会首先在主流媒体上报道,各项关系民生的内容,必然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1]

新闻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接受是因为其具备真实性、客观性,若新闻媒体报道虚假信息,将会影响到受众信任度与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一是新闻功能日益增多,二来新闻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广泛,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在提高新闻报道效率的同时保障新闻真实性。然而网络存在虚拟性、不可控性,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媒体公信力与新闻行业发展。

(二)严重损害真新闻、好新闻的价值

如果假新闻大行其道,那么真新闻、好新闻掺杂其中,其价值也必然会下降。而新闻价值下降的结果是导致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的价值与社会地位也会下降。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发展至关重要。新闻能创造价值,首先来自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承载着客观真实,它所包含的信息是新鲜的、重要的、有趣的、及时的。好新闻一旦为受众接受,它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1]那么与之相反,如果是虚假新闻被广泛传播,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让大众对新闻产生了怀疑的态度,那么真实新闻、好新闻的真实度也会被质疑,不利于新闻的发展和传播。

(三)影响社会秩序

新闻通过各大媒介散播,各新媒体平台面的是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而各大用户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交际圈中进一步扩散,因此形成了网状传播的现象,正是这种网状传播的形式才让新闻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力也更强。有相关实验研究,以向1500名用户传播消息为标准,假新闻平均传播时间为10小时,而真实新闻传播需60小时;与真实新闻相比,假新闻得到转发的概率高70%;平均一条假消息的受众人数比真实消息多35%;假新闻在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是真实新闻的6倍,且假新闻更容易得到转发。[2]

改国名这一重大的事件足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于大众来说,与“荷兰”最相关的是“荷兰豆”“荷兰猪”等等一系列常见的事物,真正引发广大网友关注的也是这些与生活最相关的名词。这些不符合实情的新闻报道既欺骗了受众感情,又干扰了网络环境秩序。严重的虚假新闻甚至会阻碍和谐社会构建,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三、防范虚假新闻的对策

(一).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自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从业者追求的最终目标,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公众利益负责。从各个方面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树立起正确鲜明的新闻职业道德旗帜,是防范虚假新闻出现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也是促使我国新闻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自律。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加强自身教育,许多虚假新闻的事实表明,大多数的虚假新闻是因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政治责任心不够强、作风不踏实、思想修养低所造成的。

2.深化良知教育和责任意识

坚持新闻从业人员的良知和责任,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媒体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决不能仅仅为了煽情增加发行量、点击率、收视率而抛弃了自己的良知。

(二).活跃媒介批评,接受公众监督

媒介批评是新闻领域扶正祛邪的重要手段。活跃媒介批评,既要培育专业的媒体监督组织,也要鼓励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媒介批评。由社会人士组成的媒体监督组织,凝聚社会各方的力量,代表来自公众的声音,以公正的第三方的角色对体从事批判与提出建议,有助于推动媒体规范性运行,并可代理广大公众行使监督的权利。

(三).合理的“补救机制”是降低虚假新闻危害的必要手段

建立合理的“补救机制”是降低虚假新闻危害的必要手段。对于媒体来说,合理、有效的纠错机制是降低负面影响,挽回媒体声誉的有效做法,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这就要求凡是失实报道和有重大差错的报道,一经发现,相关媒体应立即更正并公开道歉。公开纠错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即所谓“更正制度”。

(四).采取适当的行政干预

传播学者霍金(William Hocking)认为,政府为“剩余责任的承受者”,即媒体问题应先由媒体自行处理,再由大众(社会性的媒体监督机制)督责,政府作为传播行业的规则制定者、争议仲裁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有其特定的职责,即在民间的媒体监督力量薄弱时有义务予以必要的协助。针对媒体违背专业伦理所产生的弊端,政府也应有行政上的防微杜渐机制,透过现有的行政管理手段约束媒体,促使媒体健康发展。此外,亦可由政府出面,促成媒体从业人员完善伦理守则及行为规范,推动媒体自律机制更充分发挥作用。政府还应强化新闻学行业协会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功能,并由政府提供资源,强化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徐艳香.网络虚假新闻的成因及治理[J].新闻窗,2018,No.187(01):70-71.

[2]黄可翔.浅析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成因[J].科技播,2018,v.10;No.220(19):23-24.

[3]张东安.好新闻能够创造价值[J].新闻采编,2015(02):44-45.

[4]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3):32-36.

[5]王丹娜.网络虚假新闻的生产、传播与治理[J].中国信息安全,2019(12):12-15.

[6]吴鹏苗.网络虚假新闻的社会成本及治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7.

[7]雷跃捷,刘学义.虚假新闻的治理对策[J].中国广播,2011(04):11-14.

[8]王欢.防范虚假新闻的对策[J].新闻世界,2010(11):45-46.

上一条:以东航客机失事事故为例浅析突发事件中的虚假新闻 下一条:扶贫干部怒斥懒惰父子事件:新闻反转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