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暴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暴力  > 正文

潜移默化的幻想中暴力

作者:李红霞 时间:2016-03-10

【摘 要】:2012年7月,美国丹佛枪击案震惊世界,银幕上的暴力画面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场景。电影中的暴力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推崇暴力美学的观点也受到质疑。本文将从影视剧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出发,基于内容解码和受众心理角度,分析“幻想”中暴力对“现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暴力;内容解读;受众心理

 

【事件概述】:

当地时间2012年7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世纪16”电影院举行了《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的首映礼。首映礼开始后半小时左右,一名黑衣男子在电影放映至枪战场景时从安全通道进入向观众席持枪扫射。目击者称,袭击者身穿蝙蝠侠剧服,他出现在电影院前方时,很多人甚至以为是首映式上特意安排的环节,直到有人流血,尖叫声响起,大家才意识到是袭击事件。

据美国有线电视网北京时间21日凌晨报道称,此次枪击案中共有71人中枪,12人死亡,59人受伤。该名枪手身份已确定,为24岁的白人男性詹姆·霍尔姆斯(James Holmes),有合法的美国居住权,科罗拉多大学神经学博士,在6月份申请了退学。他在实施袭击时穿一身蝙蝠侠戏服,身着防弹背心,带着防爆头盔和护目镜,警方在枪击案的剧场内发现了一把来复枪、一把手枪、一把目击者描述为霰弹枪的枪支。

霍尔姆斯在被捕时未作出抵抗,并宣称自己是模仿《蝙蝠侠》系列中的反派角色“小丑”,并在枪击案前染了一头红发。在随后的23日庭审上,染成橘红色头发的霍尔姆斯身着深红色囚衣,戴着手铐。他看上去目光迷离,无精打采,沉默不语。检方在庭审后表示,可能寻求法院判处霍尔姆斯死刑。另外,霍尔姆斯的精神状态也有待司法鉴定。

 

【案例分析】:

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中的竞争力此消彼长,人人拥有话语权,传播环境日益活跃有朝气。然而,由于缺乏伦理约束、社会责任感,媒介暴力的话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媒介暴力”在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以中科院的陈宪奎为代表,认为媒介暴力是由“真实的暴力”和“幻想中的暴力”两种暴力形式构成。“幻想中的暴力”是媒介化的暴力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电影、电视剧、娱乐性节目中存在的大量暴力性镜头或是场景。

电影中存在的大量暴力性场景会不会对观众产生影响?有传播学学者研究表明,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会对青少年产生涵化、暗示、情绪宣泄等多种影响,易造成他们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这是着眼于青少年这一受众群体,只是众多受众群体中的一部分。由于观众对媒介传播形式及内容的解读,受众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对媒介传递出的暴力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一、基于暴力内容的解读

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人们,无疑成为大众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人们接受大众媒介后便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传播并成为传播得以进行的构成因素。大众传播中的“异化”往往是指由人们创造的工具或是事物,反而控制了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往往吸引不少受众。然而由于人们对影视剧中的暴力内容的存在的不同解码方式,在缺少批判性解读的情况下,易造成人们将剧中的“幻想的”、“虚幻的”暴力场景进行参照式解读,将电影中的场景与现实混为一团,“幻想”变“现实”的结果不堪设想。

在媒介暴力内容的反复刺激作用下,会造成受众模糊客观现实与主观想象的界限,对影视剧外的现实环境的认知也会弱化,产生扭曲化、物件化的解读。霍尔姆斯以电影中角色装扮出现,将虚幻电影中的场景真实的在现实中上演,酿成悲剧。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霍尔姆斯对电影中特殊角色的过分崇拜或是痴迷,将电影“幻想中的暴力”应用到了现实中,潜移默化的暴力影响,在现实中刻上一道道血痕。

二、基于受众心理的分析

关于受众心理的分析一直以来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关于“态度”的研究中包括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与人的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丹佛枪击案爆发后,霍尔姆斯邻居们描述他性格孤僻,一直独来独往,无论是购物还是出行,他都是一个人。在被逮捕之时,霍尔姆斯曾对逮捕他的警员说:“我就是‘小丑’”。在电影情节的作用下,霍尔姆斯在行为、认知上都将自己与影视中的内容混为一团,心理上的扭曲、行为上的古怪,使其成为一个不合群的“另类”。

对影视剧的疯狂追捧,易造成受众心理上的依耐性与认同性。对传播内容的痴迷,不追不看不舒服,在心理上受到熬煎,易造成心理扭曲;长期的追捧,受众会对剧中内容或是行为进行现实模仿,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中的暴力因素,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结语

幻想中的暴力仅仅是众多媒介暴力中的一种类型。基于以上这种影视剧中幻想的暴力,对受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影视公司关于电影、电视剧内容的传播,应该充分考虑到度,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来,不要让过多的暴力内容造成更多的“现实暴力”。

这里就不得不说起关于影视“分级”的问题了。媒介传递出的暴力内容,有着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他们对暴力内容的解读、认知、抵制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人认为实行电影分级制度,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受众进行传播。但是,由于受众个人的自主性,影院、网络的开放性,媒介暴力方面的问题会仍然存在,这就需要影视公司承担责任和个人提高自我约束与自律,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思考】:

1、在学校教育方面,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如何平衡“幻想中的暴力”与真实现实的关系?

3、你认为电影分级制度如何实施更有效?

上一条: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下一条:昭示正义的媒介暴力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