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暴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暴力  > 正文

“抗日神剧”中的传播伦理问题

作者:祝文奇 时间:2016-10-11

【摘  要】近些年,在建构历史的过程中,“抗日神剧”呈现出历史娱乐化、人物脸谱化、类型化的特征。它违反了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本文试图从受众、投资方和媒体的角度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重申抗日剧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塑正确的历史观和媒介伦理观。

【关键词】抗日神剧;历史;传播伦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history, "Japanese oratorio"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historical Entertainment,stereotyped characters.It violate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ich should be assumedandseriously damages the traditional ethics and morals of China.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its appearance from the audience, investors and the media point of view, to reaffirm our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and reshape the correct view of history and media ethics.

Key wordsJapanese oratorio; history;communication Ethics

案例回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每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刻,电视台都会密集播出大量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以纪念这段艰苦悲壮的历史。抗日剧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再现和解读,弘扬了不忘抗日、铭记历史的主旋律,激励人们正视历史,以史为鉴。

但近些年来,先后出现了许多剧情奇怪、情节雷人,基本脱离史实的“抗日神剧”,抗日被娱乐化,加入爱情、武侠、穿越等元素,为迎合大众的一般趣味而粗制滥造。“八路军战士”徒手撕鬼子,将其掰成两半,画面惨不忍睹;“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本兵侮辱后,腾空而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受伤的八路军士兵将手榴弹扔向空中,轻而易举炸毁敌人的飞机。

这些被网友吐槽的“抗日神剧”,表面穿着抗日的正统、严肃的外衣,实则是变相地在抗日的大背景下拍抗日言情剧、抗日武侠剧、抗日谍战剧……尽管剧情设计极不合理,但这类“抗日雷剧”的收视率却出奇的高,热门抗战剧的利润率普遍达到200%,现实与人们的最初预想、评价似乎矛盾,也引人好奇常年霸屏的抗战剧如此兴盛的背后原因。

针对这种“抗日神剧”,《人民日报》《武汉晚报》《北京晚报》《深圳特区报》《广州日报》等党报、都市类报纸纷纷发文痛批,央视《新闻1+1》盘点、批评了这一系列的雷人抗日剧。2013年5月16日,针对部分抗战题材电视剧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着手进行整治。

案例来源

http://finance.chinanews.com/yl/2015/04-10/7198398.shtml

案例分析

抗战剧本是为了再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历史,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以真实生动的历史文本教育下一代,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它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近年来,部分抗战剧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严重偏离历史,被人们称作“抗日神剧”。

一方面,“抗日神剧”广受网友、业内人士和专家的诟病,因为其违反了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了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抗日神剧”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历史娱乐化

这类影视剧以“娱乐”为首位,罔顾历史事实,竭力设计可能使观众感兴趣的吸引人的元素或情节,如《向着炮火前进》请来外形靓丽的帅哥美女担任男女主角,服装造型时尚前卫,在抗日的背景下演绎了一段战地爱情故事,借助男主角吴奇隆的粉丝号召力博得大量收视。最有名要属《抗日奇侠》,里面的英雄个个武功盖世,身怀绝技,刀枪不入,缩骨法、易容术、鹰爪功、化骨绵掌等独门绝技战胜了日本人的冷兵器,如果抗日这么容易,多年的抗日战争有何存在意义?这种无视历史,脱离当时实际的做法实则消费历史,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过分娱乐而牺牲掉历史。

2.人物脸谱化

在“抗日神剧”中,塑造的英雄形象越来越贴近草根,他们文化程度一般不高,举止甚至豪放粗鲁,但在关系国家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却识大体,顾大局,重情义。而日本兵的形象固化,带有刻板的偏见,普遍被塑造成丑陋猥琐、凶狠讨厌的形象。如2013年,“横漂”(特指在横店参加影视剧拍摄的外地人士)史冬鹏意外走红,原因竟是他因为扮演日本兵,一天在不同剧组“死”八次,最擅长表演各种“死”法,所以得到各种抗日剧组的青睐。正面人物被神化,反面人物被丑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再加上抗日的剧情,极易让人混淆是非,对历史认识不清,对青少年爱国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这类抗日剧收视和收益远远高于其他电视剧,每年以较高的数量制作生产并播出,这似乎与人们的想象相悖。原因何在?

1.受众猎奇审丑的心理

如今,“抗日神剧”逐渐演变成一种畸形的文化,迎合了受众短期内低级趣味和偷窥、审丑的文化心理。受众对电视节目缺乏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一般电视剧播出什么,观众就收看什么。面对制作粗劣、雷点频出的“抗日神剧”,受众无需进行深入思考,欣赏闹剧的娱乐,享受暴力的刺激、沉迷感官的快感。这就是为何网络等媒体纷纷吐槽但此类剧收视居高不下的原因,而生产商和广告主会依此继续大量创作“抗日神剧”。

2.高额利润的市场动机

广电总局对古装宫斗、穿越和谍战等电视剧题材作出限定,迫使创造者以符合主流价值观、过审率高的抗战剧作为替代品。为赢取更高的收视率,生产者和经营者以抗战作为背景,加入观众喜欢的爱情、武侠、谍战等元素改编,剧情越发荒诞不经却越吸引人,一次次挑战受众的底线和智商,严肃正统的抗日剧被严重扭曲。由于高收视率,这些同类作品泛滥成灾,久久霸占银屏不去。

总之,受众享受低俗趣味,投资方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媒体一味追逐收视率和监管方的限制共同造就了“抗日神剧”。但是,谋求经济利益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弃社会道德伦理。反之,投资方、媒体和受众须在遵守社会道德伦理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规范市场活动和传播行为:监管方须予以常态化的监督和管理,保持电视剧市场的有序发展,坚持和弘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参考文献】

[1]钟珊.从抗日神剧的热播看消费社会历史建构的困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03:71-75.

[2]陈国恩.抗日神剧传播的错误价值观[J].文学教育(上),2013,10:136-137.

[3]梁超. “抗日神剧”的生存土壤与发展走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65-66.

[4]张倩. “抗日神剧”的传播伦理研究[J].今传媒,2015,06:22-24.

上一条:哈医大杀医案 下一条:江西永新校园暴力事件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