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暴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暴力  > 正文

从张靓颖结婚风波看道德绑架界限问题

作者:李珂 时间:2016-10-20

【摘  要】公众人物的日常生活一直是人们的谈资,但一直以来大众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过度窥视,已经让公域彻底沦为一个私人生活的娱乐场,把公众人物的私人空间挤占的所剩无几。因此本文从张靓颖结婚风波一事来谈谈网络道德绑架的界限问题。

【关键词】公众人物;道德绑架;界限

[Abstract] Public life has been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talk, but the public has been on the private life of the public over-peep, has completely let the public domain into a private life casino, public figures have been squeezed private space is running low. Therefore, this article only to Jane Zhang wedding incident incident to talk about the issue of network moral kidnapping.

[Key words] Public figures;moral abduction; boundaries

【案例回顾】

2016年10月8日,张靓颖十三年男友在微博上公开宣布二人婚期,网友一片祝福,但随即9日,全明星探曝光一份张靓颖妈妈张桂英的公开信, 公开反对女儿与冯轲婚事,随后疑似张妈妈微博转发确认此事,一下子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至此张靓颖结婚风波拉开序幕,然而一切并没有就此打住,各类消息层出不穷,先是男友冯轲微博公开回应此事,但回应并没有让张母和网友满意,随着更多爆料出现,事件不断发酵升级,真相也发扑朔迷离,出现“冯轲包养张靓颖粉丝yoyo”“冯轲对张靓颖洗脑控制”等等热门话题,消息内容骇人听闻,但来源均无法核实,但所有消息都是明显有利于张母。

随后事件发展进程:张靓颖与yoyo否认传闻→张靓颖妈妈起诉冯轲财产问题→张靓颖怒斥卓伟人渣→卓伟分享《听妈妈的话》→张靓颖生日零时直播记者答疑,直面风波。至此,张靓颖结婚风波告一段落。

【案例分析】

一直以来公众人物的婚姻问题一直都不缺广大公众的关注,但与以往粉丝起调网友跟风不一样的是,“张靓颖结婚风波”这一事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由公众人物张靓颖唯一的至亲张妈妈带头引起舆论,采取的方式也是一种极为极端的方式:借助媒体公开发布反对冯张二人婚姻的公开信。可以说儿女婚姻不仅仅是明星公众人物的“操心事”,也是平常老百姓家中的操心事。

网络道德绑架——请擦亮双眼再说话

先不谈张妈妈的做法妥当与否,我们首先来看网络域场中人们对张靓颖结婚风波的反映。不得不说的是,现在的网民,每一个似乎都是一名资深侦探家,福尔摩斯再现,就什么都能脑补,什么都能断言,可以根据人家明星三两条微博就断定人家小两口十几年的情感状态和是非曲折,就能一口咬定谁是渣男,谁是小三,谁爱谁深,谁爱谁浅,谁瞎了眼,谁昧了良心,好像每个人都是人肚子里的蛔虫,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细细总结一下,以张靓颖结婚风波为例,通常情况下吃瓜群众的脑回路无一例外分以下四步走:

一、“惊见真相”

以张靓颖结婚一事为例,张靓颖前脚公布婚讯,后脚被亲妈在媒体公开信中反对,一下子让所有吃瓜群众认定:女儿是背着妈妈跟男人跑了;冯轲渣男十几年没搞定丈母娘,一定是人品不行,作风不正;张靓颖被下咒了,亲妈不认,认渣男……等等不堪入耳的评论。

我们总是很轻易的就从一篇公开信,一篇微博就轻易的选择立场:妈妈不同意婚事,谁对谁错,还用问么?妈妈说的有错?一定是女儿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看不清谁真心为她好……虽然微博上吵得沸沸扬扬,但至今并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冯轲确实转移了张靓颖的财产,或者冯轲包养粉丝的证据,网上所谓的爆料也都是所谓资深粉丝的文字叙述,更何况即使是亲妈,但张妈妈发表的言论也并非就是经过测谎仪的真相,毕竟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不同,更何况作为一个单亲妈妈要想去接受女儿嫁给一个二婚男人也确实难以过心里那道坎。

著名媒体人曹林曾在他的《时评十讲》里讲过这样一句话,献给所有新闻学子铭记: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而随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层出不穷的消息扑面而来,有多少人能等着先证实真伪再去断定是非呢?

二、“构造剧情”

群众之所以会对张靓颖男友冯轲产生偏见,大多也是根据社交媒体报道中过去冯轲的表现来定,因为冯轲最开始与张靓颖相识是已婚状态,让张靓颖被动做了“小三”,之后在张靓颖演唱会主动求婚时表现的畏畏缩缩,并没有第一时间对求婚予以反应,所以公众理应认为冯轲不爱张靓颖,全都是张靓颖一厢情愿的结局。毕竟有毒鸡汤说过真爱你的人是不会等到你主动的。由此得出,冯轲是一个依靠欺骗张靓颖感情把张靓颖作为赚钱工具的渣男。一切的逻辑推理都似乎合情合理,至此剧情构造完毕。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步,构造剧情。凭借公域中一点点仅有的媒体报道素材,一个反应,一张图片,甚至一个表情就能参照自己所能想象的到的狗血剧情硬凹成型,人家十几年的感情路就这样被你“一眼看穿”。

三、“完成人设”

完成人设说的就是指把事件中每个人物都划分成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阵营。而在张靓颖结婚风波中,妈妈张母就是好人的代表,苦口婆心爱女儿不得理解,被逼无奈出此下策的好妈妈形象;而男主张靓颖男友冯轲就是坏人的代表,未离婚先“勾搭”,处心积虑转移女主财产的渣男形象。

如果说脑补剧情是缺乏理智,那么完成人设的这个过程就是这世界最不该有的存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出现一群人,在他们眼中世上一定非黑即白,人性一定是丑陋的,任何人的任何举动都能被解读为阴谋论,习惯已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人心。

四、“倾注感情”

所谓倾注感情,就是在事件中站队,支持谁力挺谁,攻击谁打倒谁,一旦站队完成就火力全开,感情全部倾注其中,一股脑的冲上去炮轰所谓的“坏人”,并且语言极其狠毒,诅咒谩骂无所不用其极。例如,在张靓颖事件中,大多网民都集体站队张妈妈,攻击女儿张靓颖以及男友冯轲,认为女儿深陷爱情不顾亲情,并对女儿的一系列行为解释进行道德绑架,认为妈妈全部都对,男友就是个渣男,责怪张靓颖好歹不分等等。

更令人费解的是,站队一旦形成,感情一旦倾注,那么无论后续发展什么,不管是“当事人”还是“涉案人”的解释都会被逐一批示,只有吃瓜群众认定的那个剧情才是铁的事实,其他的一概是谬论。譬如在此事件中,张靓颖出来解释就是眼瞎,被下降头了,好歹不分;冯轲出来解释就是欲盖弥彰,伪君子;如果妈妈再发声,那么就是妥协软弱。

我们还会发现,每当事件爆发,群众永远都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上的祝福,一哄而上的诅咒谩骂,又在事件告一段落时又如没事人一样,一哄而散。有人说我们这是关心当事人,可是有谁又去设身处地的想过这么评论中的道德绑架对当事人所造成了多大伤害,你随意的动动手指与敲敲键盘将会给当事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与其夸自己是关心,不如承认自己只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很多时候真相是什么在他们眼中似乎并不重要了,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自己脑中认定的事实罢了。如果说指责都能被说成是“关心”,那么这关心还真是毒舌呢!

【思  考】

非黑即白不是解决办法,判断力才是

很多时候我不禁会想,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样的人。在泱泱中国,一直以来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这也给我们造成这样一个思维误区,凡事都有对错,每一件事似乎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于是这种思维运用到互联网时代,就造成以上我罗列的脑补步骤,每每遇上公众热门事件,都会把每个当事人进行黑白归类,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真的适用在日常生活吗?真的凡事都有对错吗?这让我想到本科给我上新闻采访的夏琼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从来没有单纯的好人和坏人,好人也有不好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面。”就如同一个饥饿难耐的乞丐去商店偷食,这顿再不吃他就要死掉了,但是在这之前他一直对周围人和蔼有加,就因为一次偷食就能定义为他就是个坏人吗?而放到网络时代,我们素未谋面也毫无交集,那么我们又能依靠什么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又凭什么去评判或指责一个人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呢?毕竟在这世上从来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错事的人。

现下自媒体时代到来,网络谣言泛滥成灾,造谣者为了博得关注度,往往不顾是非对错,一股脑的添油加醋,传播者又不能擦亮眼睛辨明是非,由此助纣为虐,以讹传讹,让谣言却成了“真相”。那么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要明确的牢记,在未证实前所有的爆料与消息都只能是猜测,我们要做到不传谣也不信谣,坚持先明真相再辨是非;而作为一个普通吃瓜群众,我们也理应做好吃瓜本分,不要随意乱喷,划清吃瓜群众与网络喷子的界限,做到不站队、不阴谋、不传谣的“三不准则”。

“亲子关系”界限讨论: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最后,由张靓颖结婚风波也引来我们对另一问题的思考,那就是亲子关系的界限问题。在中国,对亲子关系的态度一直是复杂的。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以孝为先,对父母讲求孝顺,而很多时候这种孝顺又要与顺从相排斥。很多中国父母都会认为,孝顺父母就等于顺从父母,一切听从父母的指令与安排;父母对子女的爱也通常用给子女做安排以及做判断来表达。古文《触龙说赵太后》里曾经就有这样说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我们现下父母为子女计深远的方式就是为他们做好每一个正确的决定。

以张靓颖为例,张妈妈之所有不惜破坏母女情谊,主动通过媒体发声劝阻女儿的婚事就是企图通过强硬的外界手段去帮助女儿做一个正确的决定,但这真的是为子女计深远的好方式吗?个人以为,父母为子计深远的最有效途径应当是从小给孩子灌输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把是非观念从小输送给他,在选择关头给予孩子最大的选择空间,即使摔倒、受伤也不害怕,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都为孩子敞开,至于剩下的人生就是孩子自己的了!我们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父母孕育子女,只是繁衍了一个生命,并非自己生命的延续,这个生命源于你也有别于你,它来源你也独立于你之外,因此在子女对父母表达感激之情时也要留有孩子独立思考人生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爱的反面从来不一定只有恨,就如同对的对立面也不一定只有错,给彼此一点信任与空间,不见风雨怎么感受的到彩虹的美好,不受点伤怎么能明白世间的民间疾苦。

最后,由《娱乐至死》里的一句话总结。尼尔波·兹曼在三十多年前就曾写下: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手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思考一下书、电视或手表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影响了。我们似乎都习惯了用自己的三观去要求乃至绑架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都忘了自己是如何去做和如何去形成的。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多给彼此一点空间,拒绝道德绑架,我们的公域场会越来越美好!

上一条:澳媒炮轰孙杨“药物骗子” 新闻报道是真是假? 下一条:从“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感受媒介逼视的力量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