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23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看社交媒体媒介暴力
时间:2017-06-19
【摘要】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发生后,伴随着监控视频曝光引起的视觉冲击,网络流言大行其道。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各种版本的老虎伤人“真相”,网民在“情绪优先”支配下对信息进行筛选并进行理解和评判,有说是因为夫妻吵架误下车受老虎攻击的、有说以为到达安全区域下车遭到老虎攻击等。事件当事人被人肉搜索,个人隐私被泄露,同一时间还放出“伤人老虎可能被处决”等谣言,充分暴露了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本文从7.23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看社交媒体媒介暴力问题。
【关键词】老虎袭人事件;社交媒体;媒介暴力
【Abstract】 Badaling wild zoo tiger after the incident occurred, accompanied by monitoring video exposure caused by visual impact, network rumors popular. Microblogging, microblogging and other social media platform on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tiger wounding "truth", Internet users in the "emotional priority"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information and to understand and judge, there is said because the couple quarreled by the tiger Attack, and that have arrived in the safe area to get off the tiger attack. The parties to the incident were flesh search, personal privacy was leaked, the same time also released "wounding tigers may be executed" and other rumors, fully expose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media viole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7.23 Badaling wildlife zoo tiger incident to see social media media violence.
【Key words】 Tiger attacks; Social media;Media violence
|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
【案例回顾】
2016 年 7 月 23 日下午 15 时许,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东北虎园内发生了一起老虎伤人事件,媒体曝光的当天园区监控视频显示,一辆白色轿车在园内道路缓缓停下,10秒后,白色轿车副驾驶座车门打开,一身着浅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子下车,来到驾驶员所在一侧,驾驶员打开车门与之对话。15时0分23秒,一只老虎从身后扑来将其叼走。驾驶座上的一蓝衣男子迅速下车追了上去。7秒后,坐在后座的一名年长的女子也下车救人。造成了一死一伤的惨剧,男子刘某的岳母周某死亡,妻子赵某受重伤,后经抢救于 8 月 15 日出院。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各种版本的老虎伤人“真相”,网民在“情绪优先”支配下对信息进行筛选并进行理解和评判。事件当事人被人肉搜索,个人隐私被泄露,同一时间还放出“伤人老虎可能被处决”等谣言,充分暴露了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一死一伤的惨剧让观者唏嘘不已,批评和争议之声纷至沓来。当然,网友对伤亡者的批评不无道理,但是把人命当戏看,以造谣、调侃、戏谑的方式去围观和评判,同样让人不寒而栗。面对生死“大事”,为何平日仗义执言的网民会如此“冷漠”,不仅媒体在思索,舆论场自身也在思索。
【案例分析】
一、信息真空下谣言四起
事发后,各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但由于时间所限和第一手信源不足,初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较为粗糙,仅是事件发生和伤亡结果的报道,更多细节无从知晓,未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掌控欲。老虎伤人致死是重大社会事件,公众普遍比较关注,此公共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公共传播。而深度信息的缺失导致公众焦虑、失衡失控的心理不适,于是公众便会千方百计多渠道地去寻求更多相关信息。大众媒体是现代社会公众获取信息首选和主要的渠道。然而由于事件的特殊性,专业媒体在第一时间不太可能获得更进一步的深层信息:受害方无法发言或无暇发言;园方因事态严重、敏感不愿意多说,三缄其口。
从7 月 23 日事发,到 10 月 13 日上午赵女士接受新京报记者面对面专访首度发声,在长达 2 个多月的时间里,赵女士一家选择了沉默,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社会主流信息渠道机制功能弱化,其他信息渠道便会开始活跃,替代和填充,这为流言、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当今,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事件当事一方无声,另一方弱声,在信息真空状况下,民众转向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只能凭借有限的已知信息去联想、猜想和想象拓展,导致流言四起。社会学家涩谷保认为,流言是临时的新闻,它是环境模糊时,群体根据已有的信息碎片,对事件意义和解释的建构。
流言信源不明,其真实性难以证实,其中还夹杂着许多谣言,有人故意造谣,导致信谣、传谣,以讹传讹,经过互联网的高效传播,信息经过转化、加工、再造,添油加醋后完全变了一个模样。许多谣言不是单个人完成的,而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层层演变,最终的模样恐怕连谣言的始作俑者都认不得了。
二、“碎片化”的网络定性表达
7月25日众多网页和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对规则的蔑视》,文中指出:某女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跟老公发生口角,一言不和就下车去拉老公车门,瞬间就被老虎拖走……在相关部门没有定性的情况下,网络舆论先进行了定性表达:蔑视规则,随后各种不利的网络传言,进一步固化认知—“坏人坏报”。
网络带来舆论碎片化,“7·23”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发生后,网民对事件认知源于网上铺天盖地的“碎片信息”,这些碎片信息难辨真伪,事实与流言混杂,很难要求网民对信息进行调查核实,依据扎将克的“情绪优先”概念(主张对一个刺激信息产生周密认知思考之前,总是先做出情感的评价),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简单归因,筛选符合自己感情诉求的信息。新媒体在对“7·23”事件进行关注和转载时,筛选符合自己情感诉求的信息,无限放大了“作死”这样的细节,而“座位不舒服想换座位”、“以为已经出了园区”、“动物园救治不力”等信息被庞大的情绪化信息淹没。2016年7月27日长江日报发表评论《老虎吃人事件:生命和人道高于对错》中提到:在观点的互“撕”中,被老虎咬死咬伤的死者和伤者却“消失”了。
而网络的匿名性、把关人缺失使得网络表达更具主观色彩,基于“网络沉默的螺旋”的情绪化的观点得以夸大,少数意见被淹没,出现了主观情绪化表达盛行。新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网民依据“情绪优先”筛选的原始材料进行意见表达,因此使用语言难免过于情绪化,对受伤女子进行集体谴责和批评,突出的是涉事女子“作”,即对规则的漠视,咎由自取成为网络表达的主旋律,而动物园在网民的表述中则成为受害人。
三、“行为失范”带来的错位宣泄
“7·23”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中,有的网络表达中指出:可怜老人,可怜孩子,可怜老公,甚至可怜老虎,而作女不值得任何同情,甚至用了“雷劈”的字样。7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舆论别成另一只伤人“老虎”》,质疑网络表达中使用“活该”甚至“作死”这样的词,指出网民对当事人过于刻薄与冷漠。当天11点《天津日报》实名认证微博“回应”:不是因为网友冷血,是变得理智,期望建立起更良好的社会秩序。
常言道,人言猛于虎;“不遵守规则”可怕,但披着正义外衣的“舆论审判”与“错位宣泄”更可怕。如今,网络舆论压倒性地认为受伤女子是咎由自取,称其“不作死就不会死”“害人害己”。少数声音为女子“抱不平”,但是此类言论一出现就被众网友奚落、反驳,讽刺为替女子“洗白”。
网络扩大了我们的话语权,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公共事件进行评判。但是,我们没有耐心等待全部真相公布,没有条件去做严密彻底的调查,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碎片“简单归因”,用键盘进行“舆论审判”,将自己的不满“错位宣泄”。受伤的女子有错吗?当然有错。蔑视规则,缺乏起码的安全意识,对工作人员的警告置若罔闻,哪一条错误在野生动物园犯不是“找死”?一个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后果。网民对女子的批评有错吗?似乎没错。在惨剧发生后去谈责任,去追究受伤女子的过错,听起来很残忍,但有些道理不说明白,不讨论清楚,就还会有人犯错。有网友说,“理性的规则无法杜绝人类的愚蠢和错误,唯有付出惨痛代价”,言之有理。
但是,情绪化的言辞、报复式的定论,甚至是子虚乌有的谣言,都不能成为冲击人性底线、法律底线的借口。我们不禁思考,那个刚刚失去母亲、浑身伤痛躺在病床上,还要面对千夫所指的女性,就真的罪大恶极,值得广大网友同仇敌忾地指责、扒皮、攻击,甚至谩骂?这种现象正确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将精力浪费在指责伤者身上,不如为动物园避免发生类似现象献计献策。为何不能关心事件中的孩子如何才能摆脱心理阴影?健康的、正能量的舆论场有很多方式,而有些人恰恰选了其中最没有温度的一种。
四、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表达应理性
(一)网络狂欢凸显网民媒介素养缺失
“7·23”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发生后的网络狂欢,反映了自媒体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缺失以及网络伦理道德的不健全。
1、“草根化”的网民:存在思想的不成熟性和思维的简单化,“夫爱随郎、母爱无疆”、“垃圾人”等表述体现了网民缺少理性的思考。
2、“手电筒式”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他人行为要求异常严格,而对自己缺少反思。正如8月9日,人民日报金台视线撰文《教养的手电筒,不能只照别人》。
3、“非黑即白性”的定性原则:在“标签化”的基础上,网民拒绝为当事人“洗白”的行为,当事人同事发声被定义为“为了赖上动物园”、“那是他们家亲戚”。
(二)营造“有价值”的网络典论
“网络狂欢”式舆论的确引起了受众对“不守规则的反思”,但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言、情绪化的网络表达、“报应”论的网络论断直逼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在伦理道德面前,任何人都不能缺席。网络应该是一个良陛的舆论场,关注生命、关注个人的完善和发展,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自省式思考”。例如:8月10日长城网《老虎咬穿女游客下领,专家告诉你下领骨折如何急救》、8月11日NBTV.CN新闻中心发文《雅戈尔动物园加装高清监控,发现隐患及时处置》,这样的新闻才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曹小林,樊孟浩. 网络舆论场的叙事传播与社会变革——以7.23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为例[J]. 新闻窗,2017,(01):82-84.
[2]陈依玲. 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类型、成因与应对[J]. 传媒,2016,(22):47-49.
[3]杨梅,李悦,张萍. 自媒体暴力传播解析——以微博为例[J]. 新闻知识,2013,(11):69-71.
[4]张泽周. 自媒体的媒介暴力问题及其规制[D].南昌大学,2015.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