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暴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暴力  > 正文

以共享单车屡遭暴力毁坏为例探求媒介暴力与真实暴力的联系

作者:刘宇 时间:2018-01-12

【摘要】共享单车遭到暴力破坏的新闻屡见不鲜:它们有的被拔掉座椅的、有的座椅上被扎了针、有的轮胎被卸下的、有的脚蹬子被拆掉、有的号码牌被涂改的、有的被挂在树上的、有的被扔到河里,报道中配上共享单车的“惨状”,让人诧异之余,不禁疑惑为何共享单车屡屡遭到暴力毁坏。那么共享单车“惨遭毒手”是否也与媒体对共享单车遭暴力毁坏事件的过度报道有关呢?本文以共享单车屡遭暴力毁坏的现象为例,试探求媒介暴力与真实暴力的联系。

【关键词】共享单车;媒介暴力;新闻伦理

【Abstract】There is a lot of news about the violent destruction of shared bikes, Some of them have been pulled out of their seats, some of the seats have been pierced, some of the tires have been unloaded, some of them have been pulled down, some of the number plates have been altered, some of them have been hung in the trees, some have been thrown into the river, The report was accompanied by grim pictures of shared bikes, People in addition to the very surprised, also very strange why Shared cycling is often destroyed by violence. So is the shared bikes often destroyed by violence related to excessive media coverage of violent destruction of shared bicycle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sharing cycle is often destroyed by violence as example, tries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edia violence and real violence.

【Key words】Shared bikes; Media violence; Journalism ethics

【案列回顾】

一篇名为《共享单车,真是一面国民照妖镜》的文章前段时间在网络上走红,文章中很多共享单车被暴力毁坏的惨状:被卸下座椅;被拆下轮胎扔到地上;被放到了树上;被扔下了河里;被放到马路中间;被扔到垃圾桶里;被绑私锁;被染颜色……文章还配上了对应的图片。网上一张广为流传的共享单车座椅上被扎针的图片也让后怕。还有这样的新闻:湖北武汉,33岁男子鲁某因夜晚等61岁女友下班无聊,将10辆共享单车扔进汉江。还有:沈阳市铁西区33岁的男子赵某喝了7瓶啤酒后出门遛狗,一不留神狗跑丢了。他既气愤又着急,在跑着找狗的过程中被停在路边的共享单车绊了一跤。于是赵某将共享单车高举过头顶,狠狠地砸向地面。见车没有损坏,又用脚狠狠地踹向车筐和车前轮。经过一番拳打脚踢,小橙车的车筐、前车圈严重变形损坏,无法再继续使用。诸如此类的新闻自共享单车投放市场之后,屡见不鲜,几乎每天都有共享单车被让人用匪夷所思的方法毁坏的新闻。甚至很多人为了利益,直播自己破坏共享单车的过程。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媒体对共享单车被暴力破坏的过度报道是否也影响了现实?

【案列分析】

一、 媒介暴力与真实暴力的联系

职业记者彭晓芸认为“媒介暴力”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另外一种含义是指“媒体暴力”,即媒体利用议程设置和话语霸权造成的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损害。以共享单车遭暴力毁坏为例,媒体报道共享单车被毁坏属于刊登暴力内容。但媒体对共享单车被暴力毁坏事件的报道真的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了?本文认为媒体的报道确实与共享单车被暴力毁坏有关。先有人暴力毁坏共享单车,媒体对此进行报道,但是媒体的报道又反过来使得更多人开始暴力破坏共享单车。首先,媒体的报道中有共享单车具体被暴力毁坏的方式,比如报道了共享单车被扔到河里,就有其他人也发现了这种可能:通过将共享单车扔到河里博取眼球获取利益或是发泄情绪。而媒体的报道中,暴力毁坏共享单车的处罚通常不重,这也“鼓励”了一些人暴力毁坏共享单车。

在《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调查共享单车被暴力毁坏情况时,摩拜单车上海总经理姚呈武告诉记者,“有可能是个别自媒体为追求‘10万+’的阅读数据,把全国极端情况集中列在一起,甚至夸张处理了。” 记者对北京、上海、武汉、长沙、青岛等地众多市民和共享单车使用者进行了采访。受访者都表示曾见过违规乱停的共享单车,比如停进自己单位大院、公司写字楼或者自家小区里。但是,微信文章提到的那种把共享单车挂树上、扔河里,或者刷漆私占、往座椅上扎针、乱贴二维码骗钱等非常极端的破坏现象,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没有任何受访者表示自己曾亲眼所见。OFO是众多共享单车被暴力毁坏报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共享单车品牌,但是OFO公司相关负责人史少晨告诉记者被破坏的车辆在全部运营车辆当中的占比极小。“目前车辆损坏率在1%以下,而全国的OFO共享单车已经超过100万辆。”这篇名为《被夸大与炒作的“恶意破坏共享单车”》用充分的证据证明了:恶意破坏共享单车并非主流,集中晒极端案例有炒作之嫌。由此可见,共享单车被暴力毁坏只是个别情况,媒体确实对此报道过度了。而媒体的过度报道是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的。

英国传媒学者伯顿在其所著的《媒体与社会》中说道:“无怪乎最为持久的担忧就是:大众传媒当中的暴力引发了社会当中的暴力……安德森的调查结果显示,约 77%的研究证明了媒体暴力确实引发了现实生活中的暴力,时至今日,这一结论仍然是成立的。”伯顿的观点是媒介暴力引发了真实暴力。但是传播学者麦克雷教授不这样认为,他指出 :“实际上,媒体暴力很难定义,更不可能被量化,不能被简化成一目了然的变量 :人不是巴甫洛夫的狗,不会像狗被嗅觉和视觉信息刺激一样,被影像和词语刺激。” 麦克雷的结论是:媒体内容与观众态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论证。他认为,媒体暴力之所以难以量化,在于媒体暴力和现实暴力之间存在复杂的中介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价值观等。“也有些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关联关系(这些学者经常彼此批评),却对卷入其中的其他复杂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价值观等避而不谈;某些阶层的家庭破裂可能让人变得爱攻击,结果就表现为消费暴力节目……”

目前为止,关于媒体暴力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没有定论,本文以共享单车屡遭暴力破坏为例倾向于媒介暴力与真实暴力存在关联。

二.如何避免媒介暴力导致真实暴力

虽然本文认为媒介暴力与真实暴力有关,但是媒介暴力并不是现实中暴力事件的“元凶”。媒体在报道小黄车屡遭暴力毁坏现象的时候的过度报道产生了不良影响,但共享单车被毁坏的最大原因还是少部分人素质过低。巴尔的摩大学犯罪学学者杰弗里·罗斯认为媒体的关注既能煽风点火,也能雪中送炭。但是媒体不是暴行的主因。暴徒有了动机才会去施暴。媒体没有种下仇恨暴力的种子,但是可能让暴徒醒悟:“哦,我可以去攻击这样一个没什么抵抗力的目标。”事实上,我们并不否认存在“犯罪模仿”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必须报道”和“杜绝模仿”之间求得一个平衡。暨南大学新闻学院范以锦院长也说:“分寸把握得不好或恶意炒作的媒体,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甚至无正效应。而负责任的媒体,分寸把握得好,正效应大。完全没有负效应几乎是不可能的。媒体的责任就是要着力强化正效应,把负效应缩小到最低限度。”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在“必须报道”和“杜绝模仿”之间求得平衡。比如在报道共享单车被暴力毁坏时,媒体报道重点不是毁坏者出于何种心理,也不是具体描写他毁坏共享单车的过程,而应该强调毁坏者遭到了处罚,引导受众,这样媒体的报道就能产生正效应。因此,新闻并不是逃避报道暴力事件,而是要把握好报道的尺度,让报道产生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

【参考文献】

[1]杜骏飞. 如何报道杀童案件?[J]. 新闻论坛,2010,(05):14.

[2] 展江、彭桂兵 《媒体道德与伦理案列教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301-317,17

[3]彭晓芸.《被混淆和被忽略的——关于校园惨案的媒介伦理》[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27,1

[4][法]埃里克·麦格雷 :《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年: 33-34,2

[5][英]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洪叶. 犯罪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规避[J]. 今传媒,2014,22(03):27-28+30.

【案列来源】

http://china.huanqiu.com/mrwx/2017-02/10142618.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7-02/24/c_136080995.htm

上一条:以6.22杭州保姆纵火案为例浅析自媒体时代的媒介暴力 下一条:从天津大悦城孩童坠楼事件探讨侵犯隐私所造成的二次伤害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