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新闻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匿名新闻源  > 正文

从2012年3.15晚会分析隐性采访的应用

作者:李莲杰 时间:2018-01-12

【摘要】每年的3.15晚会上都会揭示许多不为人知的企业“秘密”,而从3.15晚会这么多年的历史来看,这些“秘密”的采访方式往往是隐性采访。但在近几年的3.15晚会上曝光的某些企业不仅没有失去市场地位,反而通过3.15晚会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宣传。还有些记者隐性采访获取信息的手段遭到了大众的质疑。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对3.15晚会上隐性采访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3.15晚会;隐性采访;应用

【Abstract】The annual 3.15 party will disclose many unbeknown “secrets” of many businesses, and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3.15 party for so many years, the “secrets” were exposed to the public by secretive interview. But some businesses exposed wasn’t to lost the market position,on the opposite, the 3.15 party give them a promotion. And some journalists’ way that they got the information by secretive interview was questioned by the public. This passage will be based on these questions, and analys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cretive interview on the 3.15 party.

【Key words】3.15 party; secretive interview; application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案例回顾】

自1991央视举办了第一届3.15晚会以来,晚会一直受到大众好评。但是2012年的3.15晚会却遭到质疑。首先,北京三里屯的麦当劳店的员工违反《袖珍手册》将超过保存期甚至保质期的食品出售给顾客。在晚会上曝光后,中国麦当劳立马做出了反应,公开道歉并说明这只是个例。许多观众在得知麦当劳《袖珍手册》上的要求后表示仍旧愿意去吃麦当劳,麦当劳比起其他食品卫生很多。之后,晚会曝光家乐福超市存在的返包情况,许多观众认为这并非个例,即使曝光了一个家乐福也不能改变中国市场上的这个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记者为了调查罗维邓白氏某分公司而隐藏身份购买了5万条消费者信息,此记者的行为在许多观众看来也是不可接受的。2012年的3.15晚会由此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这些信息大都是通过隐性采访得来的,根据以往的经验,观众信赖隐性采访得来的信息,与自己平日接触到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后,反而觉得这几家的情况是可以接受的。节目组希望通过隐性采访来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以及提高收视率的愿望被打破。记者采用隐性采访调查罗维邓白氏某分公司虽然出发点是友善的,但确实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作为一个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节目采取这种方式,对许多人来说是更难以接受的。这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索在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节目中应该如何来应用隐性采访。

【案例分析】

一、 隐性采访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隐性采访是指采访者不将其真实身份告诉被采访者,或者只告之真实身份但不告之采访意图的采访方式。在隐性采访的条件下,被采访者会处于更为放松的状态,并能向记者透露出更多的信息。由于媒体的力量已经为广大人民所知晓,在媒体面前人们总是会显得极其谨慎,所以隐性采访已经成为了日后不可少的一种采访方式。

在对3.15晚会的导演石强和尹文采访中,他们谈到了节目的选题一般都是与大众的利益密切相关。面对这些选题,如果只采用显性采访,想要收到足够的证据,从而能够让大众充分的了解的事实是很困难的, 在2012年的3.15晚会上,从与家乐福肉课课长的对话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违反了相关规定的企业对于媒体是具有一定警惕性的。在企业较强的戒备之下,如果媒体直接暴露身份,想要获得家乐福违规返包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要做到维护消费者权益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面对这些3.15晚会的采访记者选择了隐性采访,从而成功的实现了这一次的舆论监督。

隐性采访由于它的隐蔽性,人们难以判断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不太熟悉的人是记者还是合作者,一些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最终会选择正规经营。隐性采访于是在间接上实现了舆论的监督。

二、 隐性采访的适度应用可以提高节目收视率

在现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注意保护自身的权益,在观众心中,对于那些违规行为他们也渴望了解的更加的深入。隐性采访则可以满足观众的这种好奇心,它能够最大程度的将事实进行还原。例如,在采访中华学生爱眼工程的创办人——刘金顺时,由于记者隐藏了自身的身份,刘金顺不再戴着公益的帽子,而是将记者作为一个将来可以拉入自己市场的对象,向记者较为详细的介绍了中华学生爱眼工程背后的真实目的。在视频中也将刘金顺的虚伪形象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这种方式无疑是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对于节目本身来说提高了收视率 。

但是正是由于隐性采访具有这种功能,在节目中,过多的使用隐性采访之后会导致人们对于新闻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越来越想知道得更清楚。麦当劳、家乐福受到争议,笔者认为并不只是因为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而是在以前的隐性采访中,人们了解到了地沟油、瘦肉精等更为损害人们权益和健康的东西。相比较起来,麦当劳、家乐福也就没有太过严重,所以决定第二天去吃“卫生的”麦当劳。隐性采访的滥用最终导致的就是人们越来越追求刺激性的东西。隐性采访获取的往往是一些有较强可读性的独家新闻,受众会得到相应满足感,从而强化受众对相关媒体的好感,刺激收视率和发行量的上升,再进行对独家的隐性采访,这里就存在一个循环体系。从表面上看,新闻媒体的隐性采访和受众之间似乎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然而时间一长,受众会对隐性采访充满新的心理期待,除非刺激变化或程度加重,否则很难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因此如果一个节目一直都只使用隐性采访,除非有十足的把握话题会一次比一次刺激,不然还是应该在必要的情况下再使用。

三、 在新时代隐性采访应慎用

(一) 隐性采访的应用需典型

在2012年的3.15晚会上被提名似乎不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北京三里屯麦当劳店、家乐福等所曝光的问题并没有让大众对于这两家店有太多反感,反而引起了观众对于节目的质疑。在北京三里屯麦当劳店违反《袖珍手册》被曝光后,众多网友表示第二天愿意去尝试一下很少吃的麦当劳,根据《袖珍手册》上的规定,麦当劳比起中国其他食品来说卫生很多。而家乐福中的返包行为也并不是只存在这一家,可能这一家的情况还并不是最糟糕的。而最关键的问题是曝光了这些事之后,中国市场上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会继续存在。面对那些更为重要的问题没被曝光,观众对于节目不禁唏嘘一片。所以需要进行隐性采访的事件必须是这件事情报道之后能够对维护大众的权益起到实质性作用的,就例如同一期中的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报道这类事件可以避免大部分学生受到欺骗,能够落实节目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否则,观众则会失去对节目的信任和兴趣。

(二) 隐性采访动机应尽量单纯

当用普通的采访方式也可以进行报道,而用隐性采访可能获得更多细节,能够让报道出彩的话,依然有相当一部分记者会选择隐性采访。在2012年的3.15晚会上也存在着这种情况,整场晚会看下来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隐性采访。过多使用隐性采访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会有博取观众眼球的嫌疑。首先3.15晚会是只在3月15日那一天进行曝光,如果早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真心为大众的利益着想,为什么非得等到那一天再进行曝光呢?能说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如果将这些典型性的事件放在节目上曝光收视率会更高。而且由于隐性采访本身具有满足观众好奇心的特点,节目组如此频繁的采用隐性采访说完全没有想要提高收视率的企图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家乐福的隐性采访中,从与肉课课长的谈话中我们不难了解到返包的事实,但是记者又重新站在了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了一次实验,用事实说明确实是返包过的。但是这样来做,反而有了一点为了吸引观众以提高收视率的企图在里面。因为新闻报道这一类事件最重要的是能够有证据说明确实存在过这样的事情,而不是大众都能够看到现场情况。如前面所说适度的使用对于节目的收视率是有帮助的,但是尽量不要带着这种目的性去进行隐性采访,不然,很可能会物极必反。

(三) 应用隐性采访需考虑法律规范

在2012年的3.15晚会上,除了麦当劳等引起了观众较大的反响之外,记者为了调查罗维邓白氏某分公司而购买5万条中高端消费者数据的行为也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首先对于新闻事件来说,真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记者本身的行为是不真实的;其次这个事件本身是一个违法行为,记者是否算在特殊人群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记者是媒体的工作人员,也是我国公民,法律没有授予其任何刑事豁免权。从法理上讲,只要记者从事或参与犯罪,不管记者是否出于揭露他人犯罪的目的,都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另外,记者也不能引诱别人犯罪,这在刑法上被视为教唆他人犯罪。法律在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违法或犯罪时,是以该人已发生的客观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以他的出发点为依据。所以,隐性采访中善良的出发点并不能为记者的违法行为开脱责任。在这个事件中,记者从事了犯罪、教唆了他人犯罪,总结来说就是这个记者应该受到处罚。大众不能接受其他人了解到个人信息,这其中的其他人,记者并没有被排除在外。所以在隐性采访中记者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以免触犯法律。作为一个较具有权威性的节目更是需要注意这些细节。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新闻学小词典》[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

[2]陈力丹、王辰瑶、季为民:《艰难的新闻自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3]车蒙娜:《我国大众传媒隐性采访的法律与道德问题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13(4):54-59

[4]杨保军: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J].新闻战线,2010(06):66-68

【案例来源】

1、http://xiyou.cntv.cn/v-54843224-6f15-11e1-89a1-001e0bd5b3ca.html

2、http://news.163.com/12/0319/09/7SUS1JJ000014JB6.html#from=relevant

上一条:“重庆涪陵”事件论隐性采访中的情理法理问题 下一条:从茶水发炎事件中看其中所引发的新闻伦理问题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