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夹江打假案为例浅谈媒体审判
时间:2017-10-30
【摘要】1995年发生的“夹江打假案”,原本是一件普通的打假案到诉讼案,但因为国内许多媒体争相关注与报道,并在报道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误区。使得整个案件在当时引起社会轰动,该事件是媒体审判、媒体越位于司法、媒体以舆论干扰司法审判的一个典型案例。
【关键词】夹江打假;连环诉讼;媒体审判
【Abstract】In 1995, the “Jiajiang” fraud case was developed from an ordinary fraud case to a lawsuit. Many medias focused on the case but did wrong in some reports. The case caused a social sensation, besides, it was a typical example of trial by media.
【Key Words】The “Jiajiang” fraud case, serial litigation, Trial by media
【案例简介】
1995年7月28日,四川省技术监督局稽查一队收到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举报,派员去该省乐山市夹江县彩印厂,共查获了该厂未经彩虹公司合法授权而印制的近二万个彩虹牌电热灭蚊药片包装盒,同时查封了有关的印刷设备和厂房,并于10月上旬对该彩印厂及其法定代表人万建华分别作出罚款5万元和4万元的处罚决定。
因对该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不服,夹江县彩印厂和万建华先后在夹江县法院和成都市中级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这两场官司中,省技术监督局均胜诉。与此同时,彩虹公司诉彩印厂侵害其名誉权、荣誉权和商标专用权,夹江县法院诉成都商报社在报道此案时侵害了该院的名誉权。在夹江打假案实施和审理过程中,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新闻媒体作了连续报道,国内几十家新闻媒体频频跟踪报道的暴炒盛况,成为当时一桩最具有“轰动效应”的典型案件。
【案例分析】
从各方报道来看,多数新闻媒介的报道还是比较真实和客观的。但随着厂长万建华不服省技监局的行政处罚而向各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之后,不少新闻媒介未能从法律的高度来看待其中突发的问题。
一、新闻媒体的“监督”稀释了正当法律程序的威严
从“打假 ”案到行政诉讼案的根本性转变的时间段内,各类报道如:“咄咄怪事,造假者反告‘打假者’”、“岂容造假者嚣张尘上,打假者反成被告者”、“恶人先告状—造假者状告打假者”、“造假者决无好下场”、“打假者被造假者推上了被告席”等等情绪化和倾向化的标题铺天盖地,刮起了一股强大的“打假”旋风,进而使案件骤然升温,新闻媒体被思维惯性带着走进入了法律误区。
在法院立案审理过程中,也有新闻媒体以追踪报道的形式去追查相关无关的人证、物证,无异于承担起了司法机关的刑侦任务。此外,有一家报刊在法院作出判决后,在当事的原告和被告双方均未对判决提出异议的前提下,竟当即公开以被告方的身份和口气向法院发起质疑,指责法院称其为:“地方保护主义恶性发作的典型案例,真是目无法纪!”这类报道不在少数,明显已经越位成为典型的媒体审判。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报道用了“打假者被推上了被告席”作题,意为打假者永远正当而造假者应当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法院无需遵循必要的法律程序,也无需保障造假者应有的权力。该报道营造的一边倒的气氛,把一个相当复杂的法律程序问题变成了非黑即白的道德问题。这样的媒体监督,既使得案件无法获得合乎法律的公正的解决,更稀释了正当程序的规律和威严。
二、新闻媒体与法之间之间的关系处理出了偏差
其实案件本身并不复杂,最后几个案件的审判结果以夹江县彩印厂及厂长万建华的官司一输再输为结局,这也符合各阶层人士对于案件的认知。举国上下被“假货”激起的“恨假”公愤,最后以造假者的惨痛败诉收场,从而得到了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但其中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新闻媒体的深入参与,使得原本的案件变得“没那么简单”。一桩造假案如何引起全国大范围的轰动关注,实际上是新闻媒体与法之间之间的关系处理出了偏差,从而将其推上了焦点。
三、新闻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
曾经举国上下沸沸扬扬的“夹江打假案”虽然早已成为“旧闻”,但在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时代主潮、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日臻有序化的今天,该案对呼唤新闻媒介的合法、公正地干预和监督社会现象问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手执“第四种权力”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从该类案件中吸取教训,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增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业务能力,防止新闻媒体审判情况的出现,已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倘若放任媒体之越位,毫无疑问,将会给日后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法制化进程带来诸多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危害。
【参考文献】
[1] 徐迅.回眸“夹江打假案”——新闻与司法冲突之反思[J].《新闻记者》,1998年07期
[2] 李咏胜.新闻与法浅论——“夹江打假案”回眸与反思[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
【案例来源】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