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审判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审判  > 正文

从“上海小学生打伞事件”看媒介审判

作者:张君蕾 裴文杰 陈颖 谢踔杰 时间:2021-10-24


【摘要】我国网络媒体在占据人们生活信息感知来源的同时,也对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上海小学生打伞事件“分析媒介审判现象及原因,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媒介审判;网络舆情

【Abstract】China's network media occupies the source of people's perception of life information, but also poses a new challenge to the correctness of the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the "Shanghai Primary School Umbrella Incid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and causes of media violence,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is problem.

【Key words】Media tr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案例简介】

2015年4月30日,某网友在微博中发出三张照片,照片中,女子戴着墨镜挎着包,拿着扇子走在前面,一名身穿校服、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的男生高举着伞为一女子遮阳。这组照片的配文是“现在的老师真是牛了,哪个学校的老师?”

5月4日,“小学生为老师辛苦打伞,女子表情全程霸气”被顶上微博热门话题榜。网友们议论纷纷,形成了三种派别。有人批评老师做法,认为即使学生主动打伞老师也不该接受。有人持中立态度,觉得没多大伤害无所谓。有些人支持老师,觉得学生自愿打伞是对老师的尊重,能帮上老师的忙很开心。

5月5日下午,上海宝山区教育局排查后确认“学生为教师打伞”一事属实,责成学校对当事教师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要求各单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醒广大教师严于律己,注意言传身教、关爱学生,积极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

5月5日晚,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当事教师。当事老师年纪比较轻,平日里和孩子们的关系亲密,相处模式轻松。因此对孩子们的撑伞行为,老师没有拒绝。

在看到网上照片后,她很后悔,自觉损害了教师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事后向家长道歉。

5月9日,任教12年的宁波小学老师王悦微接受采访。她表示,小学生对老师有天然的亲近,因此从一个小学老师的视角看那几张照片并未觉得过分不妥。人们今日聚焦“打伞门”这一新闻,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师生间的平等与尊重。但她同时强调,人们应该剔除那些混杂在热点微博下的暴戾辱骂之声。

王悦薇发声后,越来越多的人对此展开了思考。

【配图】


图片来源:新京报

【案例来源】

一、《新京报》小学生出游为老师打伞教育部门责成处理

二、《澎湃新闻》校方谈“小学生为教师打伞”:当时教师并未反对,已严肃批评

三、《澎湃新闻》“学生撑伞事件”女教师哭诉经过:我错了,但请不要攻击孩子

四、《澎湃新闻》一线教师发声:“学生为老师打伞”不应作过度解读

【案件分析】

一、上海小学生打伞事件舆论走向极端化的原因探讨

(一)新闻报道的“片面性”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高参与性和高互动性的社交媒体产生,社会大众已从报纸、电视等交互性较弱的传播媒介转为全民参与讨论的社交平台如微博、抖音等。而社会舆论客观性又与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全面性息息相关。

在“上海小学生打伞事件”中,新闻媒体在最初就将其报道着眼于“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摆架子”、“教师臭脸”等长期以来受到社会诟病的社交热点问题上。直到微博红人王悦微老师在微博上发声之后,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件事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对这件事情的出发点并非着眼于事件本身,他们对老师和这位小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不清楚,只是单凭新闻报道单一角度无端滥骂指责,扩大事件影响范围。

(二)网民视角的“单一性”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事件看法受到个人阅历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这次事件中,网友们呈现出三个派别,对于力挺派而言,他们支持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自己以及自己曾经有过相似的经历;而反对派从家人带孩子的经历和个人对老师的认识出发,对事件进行评判。在王悦微老师发声之后,理性的声音才变多了,大众开始对这件事情客观评价,而不是停留在站队、表达情绪的层面。

(三)网民的情绪化狂欢

当下的媒介审判是各方参与者的狂欢。人们往往用情绪化代替理性思考,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地宣泄情绪。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矛盾凸显,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矛盾尖锐,新旧观念凸显。在“上海小学生打伞事件”中,原本是社会道德高点的“教师”成为了负面标签,成为了一个引爆舆论的敏感词汇,这很容易引起社会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公民抛弃理性,把微博等网络平台当做肆意发泄情绪的场所,把虚构的“真相”当做事实。

(四)媒体为博点击量的“不折手段”

反思“上海市小学生打伞事件”,从网友爆料到媒体大肆宣传,网络引起热议,是不是有博人眼球吸取流量的嫌疑呢?新闻媒体平台在已知该事件可能引起“师生关系平等”等一系列社会争议的前提之下,却故意炮制卖点和热点,选择其中部分片面报道,使携带者一定负面情绪的信息快速传播,不断强化网友产生情绪的公民,这是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的要求的。

二、利弊得失

(一)主观臆断局限大众思考,产生负面影响

在事件被媒体宣传之后,广大网友进行了比较激烈的议论,大家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同时也看到了别人的想法,相互之间进行碰撞和交流。但是因为对具体事件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他们所表达的出的观点不是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观点,而更多的是自己的主观臆断,这样对于促进公众的思考是很局限的,同时也会对事件的当事人产生不公正的评价,产生负面影响。

(二)媒介责任缺失,媒介公信力日益削弱

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不够,尤其是对于真实的客观情况。大众话语权的回归使舆论场呈现“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状态,各种夹杂着情绪和利益诉求的言论在网络上泛滥,加上网络推手与网络水军的兴风作浪,各种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在移动网络舆论场溢散,也催使热点事件的舆情反转几率上升。互联网离不开信息权威,公众的过度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知晓权的缺失,陷入到碎片化的信息洪流的不确定中。

三、自身感悟与体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基础设施进步的社会,四大权威传统媒体引领舆论的情形正慢慢消逝,各种网络媒体在相关案件跟进报道和对受众影响力等方面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当时代的接力棒传递到新媒体平台手中时,如何正确引导舆论,促进健康和谐社会发展仍是当代新媒体工作者亟待讨论解决的问题。

“上海市小学生打伞事件”作为争议性事件的缩影,反映出当代新媒体意见领袖在民众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但是他们的评论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并且在新闻生产编辑过程中缺少把关人角色。因此,要想社会有以个健康舆论风向引导,新闻媒体工作者一定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完善“把关人”制度。同时,民众也需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培养良好的信息辨别能力。只有在多方共同作用下,才能把好社会风向标,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愿望。

四、从上海市小学生打伞事件中对策建议

(一)理性使用“话语权”,减少“神反转”出场几率

对个人来说,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完全被媒体带节奏,要有去真实的看事件发展经过的求真精神。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理性、文明的网络社会,这不仅仅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理性地使用“拇指话语权”,减少“神反转”出现的几率,是所有人都该努力的。

(二)媒体客观真实报道,全面挖掘事件本身

对媒体来说,不可以为了博取流量而对事件报道采取引导性的报道,通过这种没有事实基础就进行评价的宣传来博取眼球是很不负责任的。媒体的报道对于公众态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因为媒体的宣传报道,带节奏带偏了公众的认知和情绪,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当事人、对于审判该事件的人来说都将是来自外界的、大多数人的莫大的压力,很容易影响判断和决策。

客观全面仍是舆论场最好清醒剂,要想保证移动舆论场的良性发展,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舆论环境,在加强网络生态治理的同时,更有必要对事件本质不断挖掘作进一步的释放,以真相公开推动网络“最大公约数”,真正实现舆论场的“同频共振”。

(三)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司法机关公信力

“上海市小学生打伞事件”中,部分网民对事件参与主体行为反应强烈,将其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的行为。他们相信媒体的力量,坚信只有曝光到网络上才能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这个现象也从侧面说明了司法机关公信力下降,让群众不再毫无保留地信任司法。因此,完善合理制度保障社会监督在司法运作过程的有效运作迫在眉睫。

五、相似案例比较

同样,2020年发生的“广州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也折射除了媒介审判问题。

5月30日,刘某发帖称,在家长已告知孩子有哮喘的情况下,该校老师仍然对其进行体罚,引发孩子大口吐血,高烧引发神经受损。在这之前,该老师曾收取家长6万照顾费。经媒体和自媒体扩散不断扩散,该老师真实姓名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被网友人肉搜索甚至谩骂。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强送礼、受贿等话题也随即引发讨论。

5月31日,广州白云公安通报家长发帖举报教师体罚学生一事:发帖人刘某承认,女儿因遭体罚吐血、凌晨2时被老师威胁殴打、送老师6万元等情节为谎言,照片展示的衣服“血迹”实为化妆品和水,其女儿目前精神状态良好。刘某无法提供女儿哮喘诊断的病历证明,涉嫌雇请人员进行网络炒作。

(一)相同之处

“广州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和“上海市小学生打伞”事件都着眼于当代师生关系这一热点问题。在高涨的网民情绪中,两个时间的舆论都是先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但是随着事实真相的逐渐揭露,舆论也呈现反转态势。

(二)不同之处

“广州教师踢翻学生致吐血”事件严重失实,事件本身全由涉事家长一人编造;“上海市小学生打伞”事件确有其事,当事教师已及时道歉,深刻反省。

【小组分工】

查阅事件:陈颖

查找文献并分析:谢踔杰

案例分析:张君蕾裴文洁

【参考文献】

[1]陈雯婷,张书铭. 2021.当下新媒体环境中的媒介审判.声屏世界,(02): 42-43.

[2]卢慧. 2020.浅析主流媒体如何规避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审判”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 11(12): 60-61.

[3]夏佩. 2019.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应对[J].科技传播, 11(16): 108-109.

[4]张巾英. 2019.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的传媒伦理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 10(03): 51-52+156.

上一条:从黑龙江14岁女生弑母藏尸案中看媒介伦理失范 下一条:从鲍毓明案及相关报道看媒介失范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