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审判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审判  > 正文

谭松韵母亲被撞案事件:被舆论“推着走”的审判

作者:黄佳莉 时间:2022-05-02

【摘要】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社交媒体越来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场地。本文以2020年社交媒体网络舆情的代表性事件——“谭松韵母亲被撞案”为例,通过分析其网络舆论发酵过程,探讨重大公共性事件在舆论审判下所受影响,以期对现实有所思考。

【关键词】公众参与;舆论审判;社交媒体;网络舆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social media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life, becoming an important venue for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takes " Tan Songyun's mother being hit", a representative event of social media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2020,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major public events under public opinion trial by analyzing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order to reflect on reality.

【Key words】Public participation; Opinion Judgment; Social media;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案件大致时间线梳理】

2018年12月31日晚23时:在四川省叙永县叙永镇西大街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导致三人受伤(包括谭松韵的母亲,黄某)随后,驾驶人开车逃逸。

2019年1月23日:谭松韵的母亲黄某因抢救无效死亡。

2019年1月1日:叙永警方查获肇事车辆并确定马某(男,28岁,叙永县人)为嫌疑人。

2019年1月2日:经过警方多次劝投,马某在家属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公安机关对其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并对其血液与毛发进行抽样送检,发现其肇事前有饮酒行为。

2019年1月16日:马某被叙永县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2020年8月31日:“谭松韵母亲被撞案”进行公开庭审,同时网络舆情迅速爆发。

从9月1日开始:#谭松韵母亲被撞案#就开始一直牢牢占据微博热搜的top榜。

在这起交通案件中,案件本身包括酒驾、肇事后逃逸、毒驾、死亡等因素引发网友关注,

再加上肇事人有过案底、其父亲是公职人员、受害者之一女儿是影视明星等,民众的仇富、

仇官等情绪被放大,扩大了此事的影响力。

【案例来源】

央视网《一线》2020年10月21日发布“谭松韵母亲被撞案调查”

https://tv.cctv.com/2020/10/21/VIDEvBhPurDf4mq122DohjA6201021.shtml

【案例分析】

一、“谭松韵母亲被撞案”舆情分析

baidu2_1641782596006

图1来源于“谭松韵妈妈”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百度指数关键词搜索趋势

通过对“谭松韵妈妈”进行关键词搜索,其百度指数呈现的趋势从时间上分析,该案件网络舆情从发酵到爆发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9年1月,谭松韵经纪人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告知谭松韵母亲被撞、抢救无效最终去世的消息,以粉丝和观众为代表的群体开始关注案件;第二阶段是2019年7月,谭松韵参加《向往的生活》综艺节目谈及母亲,节目观众、艺人粉丝乃至更多人回顾案件;第三阶段是2020年8月,案件于31日在四川省叙永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进行了直播,网络舆情爆发。

随着案件的公开审理,网上流出了很多剪辑版的庭审片段。在社交媒体之上,关于此案的讨论一开始就“赚足了”公众的愤怒情绪。包括“谭松韵后援团”官微在内的一系列微博大V,开始公开质疑此案审理“暗藏黑幕,涉嫌司法不公。许多大V给出了极为相似的理由,包括:“事发路段、KTV和行程记录仪监控记录莫名其妙消失”、“毒检物证消失,证人口供全是’失忆了,记不清了’等”,大量网友在“阅读信息”后义愤填膺地跑到检察院微博下“伸张正义”,甚至发展到了去网暴、举报公诉人。

微信图片_20220110225915

图2来源于微博平台“谭松韵后援团”8月31日发布的信息

看完一场庭审需要10小时,但随手的一个转发只需要一秒钟。于是最终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对国家法律的“信任危机”。网上舆论发酵了整整两天后,几十万网友中才终于有了那么一位较真的博主。从头到尾去看了这场长达十小时的庭审视频,并整理出了文字版的记录。但这条微博的转发量,甚至还不到后援会那条的三分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110225113

图3来源于微博平台“冬牙”9月2日发布的信息

9月2日,@微博管理员 发布消息称,在谭松韵母亲被撞案这一事件中,经与庭审视频记录进行比对,对个别账号搬运其他平台有悖基本事实的内容进行恶意营销,对4个账号予以永久禁言。甚至对该处理,网友们还表达了更大的不满:“你无法在罪恶只手遮天的世界里独善其身”、“明星上庭尚且如此,草民更没活路”、“公安遗失重要证据、作证时还含糊其辞”、“审判流程混乱不堪”等等。

微信图片_20220110230024

图4来源于微博平台“微博管理员”微博下部分网友评论截图

二、庭审外的战场——舆论审判

“舆论审判”也被称为新闻审判、媒体审判,是指记者或网民超越正常的审判程序,抢先对犯罪嫌疑人做出定罪、定量刑罚及胜诉或败诉的结论,通过舆论对司法施压,试图影响司法的判决。通过综上对案件舆情发酵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场舆论对司法的干预,即“舆论审判”。

舆论审判亦有正负之分。从正面来说,舆论审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丰富了司法监督模式的多样性;从负面来说,舆论审判的存在干扰司法的独立性与公正性。而对于本次案件,舆论审判的影响弊大于利。

一方面,这场舆论审判寒了所有坚持正直的法律工作者的心。在网上,有网民指责公诉人“隐瞒事实”,在网络上更是被网暴被形容为“一群油腻的中年男人”,认为他们私藏证据不发,与被告有利益关系,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公诉人在在庭审发言中不卑不亢,特别是在庭审的最后,公诉人的总结陈词铿锵有力、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另一方面,这场舆论审判再次动摇了人们对法治社会的信任,是对司法机关公信力的一次极大打击。案件本身在舆论发酵下已经“变质”,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关于正义与邪恶、平民与官员。

【案件思考】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不断表明,新媒体对于舆论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增强,往往一个普通的案件经过舆论的发酵后,随即演变为震动社会各界的热点事件。谭松韵妈妈案件,网友的一场关心演变成一场骚乱。有多少人并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也没有仔细看完长达10小时的庭审视频,便二话不说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以讹传讹”的转述。本意是为了三位车祸受害者打抱不平,结果却制造了一场对法庭的恐慌和信任危机。

一、社交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审判”特性

(1)匿名状态下的参与主体多元

新媒体的发展为全民参与社会管理、民众主导话语权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可能性,新媒体时代的网民所具有的正义与反思精神,使得他们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反应更加强烈,对司法审判高度关注。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降低了网民的表达风险,使其可以坦然表露个人观点或意。越来越多的案件当事人通过新闻媒介或网络来传播和放大自己的声音,他们希望能用自己的声音直接实现对司法权的引导和督促,维护自己或他人的正当利益诉求,如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中,其具有的去中心化、节点化与交互性的特性,极大增加了网民参与媒介事件的主动性,使得更多的主体参与到舆论审判的事件之中。

(2)碎片阅读造成的群体极化

在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下,十小时的庭审视频铁证如山,却没人查看,反而去相信零星拼凑的谣言。在基于兴趣的算法推送下,持有相同倾向的人群在群体讨论结束后,将更倾向保持自身的原有观点,并可能进行极端的社会行为。群体极化的成因在于,在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下,网民容易在片面信息的阅读中进行舆论审判,引发舆论失焦,从而在公共表达中趋于集中化。

(3)流量至上的恶性营销

流量至上的市场竞争之下,部分自媒体为达到其经济目的,不惜在信息中加入强烈的个人情绪、篡改部分事实、甚至胡乱编造,不择手段地吸引公众眼球,消费他人的不幸,导致很多社会事件的真实性欠缺。庭审原本是个专业性极强的司法审判过程,但是在这起案件被直播的同时,有些自媒体号却借由其中的某些细节故意带节奏、歪曲事实、过度解读,让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跟着怀疑办案的不公,不仅影响司法的独立,而且扰乱了舆论环境。

二、被利用的共情力,消费了人性的善良

人的生存本能,会让其首先关注负面消息,以规避危险。在看到最先几个博主的叙述时,每个有共情力的人,都会愤怒,说被告当庭耍赖翻供、证人搪塞发言、法官不公平......每一条都踩在情绪点上,引发我们对分离、丧失、死亡、孤立无援的焦虑。即使被证实是情绪化的主观杜撰,但不公平、危险、悲观、绝望,这些自带恐吓的消息,比冷静的陈述更能抓住眼球。到最后,网民的本能与人性,被“出于好心”的人,带了节奏。

共情力,是人的本能的同时,也容易被人利用。回顾一下过去新闻消息,无论是昆山龙哥事件,还是某某幼儿园事件,我们最怕的,是小城市关系网只手遮天,普通人求告无援的情况。不难发现,最先出圈带热度的,往往是黑暗面、阴谋论,亦或带着主观情绪的,真假参半的谣言。法诺尔·卡普费雷认为,谣言信息的存在,是一种为心理冲突提供发泄的方法,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迷在固有认知,沉迷在阴谋论这种幻觉中,更有安全感,并不是谣言制造了热点,是每一个成功的谣言,都会切中人性的弱点。

而恶意引导舆论风向的始作俑者,是可恶。更可恨的是,无数网民所贡献的一份同情,却在无意间已经成为了恶人的帮凶。为一件事转发,增加曝光度,是没有错的,但在事实没有被证实之前,就让子弹先飞一会儿,不要轻易站队,成为那杆枪,更不要采取过激的行为去打抱不平。对网络上的事情,要秉承着“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原则,谨言慎行,而不是在事情反转之后再狼狈地删掉自己骂人的评论,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怎么能轻易收得回来?造成的伤害,又该怎样消除呢?

三、穿行于法意与民意中的司法公正

纵观整个案件,从最初对蛮横无理、罪大恶极的肇事者的咒骂与声讨,到后来舆论慢慢将所有的矛头从肇事者本身转向司法不公与社会黑暗,利用片段扭曲事情、夸张谣传,再到最后庭审视频公布“网友误会公检法”,这些频繁的转折无疑让许多网友的情绪跌宕起伏,百感交集。这场“严肃”的司法庭审引起的现象级关注让许多人始料未及,而舆论热点的一波波“随意”反转更值得深思。

仔细剖析谭松韵妈妈被撞案引起的风波,在互联网实现人人发声的环境下,透过案件的表象向里探寻,感受更多的则是现代司法的两难困境:面对民意所施加的巨大社会压力,一方面如果法官严格遵循现行法律规定,不考虑民众诉求等法律规范之外的因素,往往会因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而得不到广泛认同,法官也会被质疑为法律的自动售货机;而另一方面如果法官在司法过程中,不拘泥于法律规范本身,而过多考量了有关民意诉求、社会价值倾向等法律之外的因素,又会招来法官恣意、民意审判的诟病。

民意产生的事实基础是民众所感知的由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报道出的“案件事实”,而这一“事实”往往是大众传媒依据一定的价值观、政治或商业的意图加工和制作过的。通常情况下,民众“更习惯将问题道德化,用好人和坏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并按照这一模式要求法律作出回应”。在过往的很多事件中,舆论往往能让被忽视的弱者,得到更加多的关注和公正对待。但并不代表,舆论真的能绑架司法,而舆论反转,也不等于否定受害一方的合理性。身处群体中的人,在信息洪流之间,不可避免会受到情绪的传染,会恐惧自己成为走投无路的弱者,会因为不公平对待而极度愤怒,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个体,拥有理智的共情力,去应对真假混杂的热评。

【参考文献】

[1]匡俞佳.社交媒体中公共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形成、传播与应对[J].新闻传播,2021(19):19-21.

[2]李彪,郑满宁.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生态变化及舆情研究现状、趋势[J].新闻记者,2014(01):36-41.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14.01.006.

[3]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01):11-12.

[4]刘岳麓.互联网视域下媒体于司法审判中对舆论的影响与引导[J].法制与社会,2021(12):66-68.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1.04.208.

[5]赵珍珍.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及其法律规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7):138-139.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7.072.

[6]张金灿.论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20(13):91-93.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045.

上一条:骑“马”难下还是“欺实马”?从杭州飙车案看媒介审判与政府失信 下一条:媒体审判下的舆论狂欢:庆阳女生跳楼事件为例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