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逼视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逼视  > 正文

从英伊“水兵事件”看国际传播中的媒介逼视

作者:邹雪妍 时间:2017-06-08

【摘要】:“水兵事件”起源于2007年3月23日,伊朗在海湾水域扣押了15名英国士兵,在双方僵持13天之后,15名获释的英国水兵返回英国,事件戏剧性地得以圆满解决。在这一国际事件的解决过程中,伊朗电视台没有理会英国的多次要求,先后五次播放英军士兵的录像,逼迫英国和国际社会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关注其报道。水兵事件”的和平解决为以后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然而任何国家的新闻媒介都要慎用“媒介逼视”。否则,不但不能给自己的国家帮忙,反而会给它添乱。

【关键字】:媒介逼视;国际传播;水兵事件

【Abstract】:"Sailor" originated on March 23, 2007, Iran in the Gulf waters detained 15 British soldiers, in the two sides stalemate after 13 days, 15 released British sailors returned to England, the event was a dramatic solution to the success. In the process of settling the international incident, Iranian television did not ignore the British demand, has five times the British soldiers broadcast video, forcing the British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d to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oncerned about its reports. Sailor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any country's news media should be used with caution" media. "Otherwise, not only can not give their own country to help, but will give it chaos.

【Keywords】:Media persuas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ailors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案例回顾】

“水兵事件”起源于2007年3月23日,伊朗在海湾水域以非法进入为由扣押了15名英国士兵,此举如一石击水掀起千层浪。英伊之间一场声势浩大的□水战”在两国媒体上演。回顾一下媒体对此次报道的全过程:

3月23日:伊朗在海湾水域扣押15名英军士兵;

3月24日:伊朗法尔斯通讯社说,被扣英国水兵承认侵入伊朗水域;

3月2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首次发表评论,称伊朗的行动“非法和错误”;

3月26日:伊朗外交部副部长否认扣押英军士兵意在交换遭到驻伊拉克美军扣押的5名伊朗人;

3月27日:布莱尔说,如果外交努力失败,扣押人事件将进入“另一阶段”;

3月28日:英国国防部公布全球定位系统记录的数据称,事发地点位于伊拉克水域。伊朗国家电视台播出被扣士兵录像称,惟一的一名女兵承认侵入伊朗水域。伊朗外长说,这名女兵不久将获释;

3月29日:伊朗政府说,如果英国把“水兵事件”提交联合国,女兵获释时间可能推迟。布莱尔要求伊朗“无条件”放人。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对“水兵事件”表示“严重关切”;

3月30日:英国称正在认真考虑伊朗政府的照会。伊朗国家电视台公布的录像显示,一名被扣押英军士兵表示愿意道歉;

3月3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说,英国没有道歉是傲慢举动。伊朗驻俄罗斯大使说,被扣英国水兵可能将受到庭审。美国总统布什首次表态,指责伊朗的行为“不可原谅”;

4月1日:伊朗电视台播放两名被扣押英兵道歉的录像;

4月2日:伊朗国家电视台说,全部15名英兵承认侵入伊朗水域。英国表示愿意与伊朗方面共同通过双边讨论,尽早解决危机;

4月4日:驻伊拉克美军说,将考虑允许伊朗特使探视遭扣押的5名伊朗人。内贾德宣布释放被扣英国水兵;

4月5日:15名英军士兵搭乘飞机返回伦敦,结束了两周的羁押生活。伊朗阿拉伯语“旗帜”电视频道播出的画面显示,这些英军士兵身穿西装,手里提着五颜六色的礼品袋。

对于这次的事件,伊朗、英国各执一词。从整个事件的发酵过程来看,伊朗首先通过媒体向外界传达英国水兵侵入伊朗水域的相关讯息。随后虽然英国政府及时任首相布莱尔相继发表声明,对伊朗进行谴责,但这些行动和媒体始终停留在口头上。相反,伊朗在加大还击的同时,还主动通过媒体发布视频或图片。他们通过媒体放话说,英国军人的船只拥有导航系统,这显示他们当时知道自己处于伊朗水域。同时,伊朗还第一次播放了一名英国水兵承认“未经过许可”进入伊朗水域并表示道歉的录像。这些都为这场“口水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这一国际事件的解决过程中,伊朗电视台没有理会英国的多次要求,先后五次播放英军士兵的录像,逼迫英国和国际社会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关注其报道。此时,正处于伊朗核危机的关键时刻,更有不少人预测美国即将对伊朗进行更为严厉的制裁。英伊“水兵事件”更是将全球的目光聚集波斯湾。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伊朗成功运用“媒介逼视”开展“平静外交”,成为国际社会解决外交争端的成功实践。媒体在充当宣传工具的同时,对舆论引导以及危机的处理和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信息来源】

http://news.sina.com.cn/w/2007-04-05/110212703836.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29/content_5910166.htm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06/content_5941731.htm

【案例分析】

在整个事件的进程中,伊朗明显占有优势,他们“挟媒体而令英国”,以英国水兵为“人质”,静观英国和国际社会如何反应,期望在此次事件的外交斡旋中占据上风。不仅如此,伊朗策划与解决这场危机更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当时伊朗正因为核问题面临新一轮的制裁。它计划于4月9日公布的核计划又可能招致西方的严厉抨击。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媒介逼视”的概念也由“对私人领域的过度公开报道”进一步扩大,可以理解为当事方通过新闻媒介,借助新闻报道或制造虚假新闻对当事者另一方施加舆论压力,迫使新闻当事者另一方或社会必须随时关注事件的进展并对事件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水兵事件”中,伊朗通过发布水兵事件的相关动态、为女兵特尼递交家信,公布水兵生活录像、伊朗学生举行相关的示威活动等一系列举动,不仅在外交上给英国和国际社会施加压力,迫使英国在外交策略上做出让步,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伊朗因国际制裁而形象受损的困境。然而,这种“媒介逼视”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舆论绑架”,使得双方不能够平等对话,给国际政治与和平外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由“水兵事件”引发的对于媒介逼视的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在突发事件中,各国政府都要及时掌控议程设置权。一般来说,在危机发生之后将形成短暂的信息真空,谁先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谁就会有‘先入为主”的信息优势。从整个事件双方争论来看,伊朗不仅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及时发布相关事实,抢占舆论先机,同时还展开温情攻势。

伊朗适时公布了被扣的唯一的女兵特尼写给家人的家信。这种“温情攻势”无疑打动和震撼了英国普通百姓的心灵,也赢得大众舆论。同时,伊朗还让特尼在另外两封信件中,用英国军人身份呼吁英国从伊拉克撤军。伊朗让英国军人亲口喊出让英军撤军的口号,不仅平添了宣传的信服力,更让英国政府感到难堪和尴尬。与此同时,伊朗还让英国士兵在录像上承认进入伊朗水域,尽管西方认为这些水兵是遭强迫,但在伊朗国内甚至一定的国际社会范围内,则是确立了扣押行动的合法性和正义性,赢得了广大民众和国际舆论的支持。

在英国和伊朗达成释放水兵协议之时,伊朗也没有放弃利用送行这一机会进行舆论宣传。在机场,伊朗总统亲自赶来送行,并且赠送水兵每人一套西装和花瓶等礼物,给予这些被释放水兵以极高的礼遇。同时,伊朗总统还说,这是“伊朗人民送给英国人民的一份礼物”。的确,伊朗人这种“以礼相待”的处事之道,赢得了国际社会更多的掌声。可以说,在这一阶段的较量中,伊朗似乎掌握了更多的新闻议题设置主动权,制造和策划新的亮点,从而牢牢地吸引和钳制着舆论。

二、媒介不能沦为国际外交斡旋的牺牲品。从这次舆论宣传战的过程和效果来看,伊朗明显占有优势,通过精心策划,巧妙配合,转移了国际社会对其核问题的关注度,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的目光。但换个角度思考,在整个事件中,无论是伊朗还是英国,新闻媒体都沦为政治的附属品,成为国家外交的工具,新闻自由名存实亡。这显然与媒介应独立于权力之外是相悖的。因此,媒介应站在全局角度,不管是利益一方借助媒介对另一方施加压力,还是一个国家借助媒介对另一个国家施加压力,且不论信息的真伪,媒介都要严格把关,避免媒介制造国际恐慌,甚至激化矛盾、引发战争。

此外,在整个事件中,伊朗通过媒介逼视的手段,强迫英国与国际社会关注“水兵事件”,从而为伊朗的核谈判增添政治筹码。但事实上,国际争端只能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新闻媒体通过舆论绑架来影响舆论,进而影响问题的解决,显然无助于和平解决外交问题的宗旨。倘若媒介因权力的干预和本国的利益传播虚假消息,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一个道歉那么简单,最终很可能使之前的外交努力付之一炬,甚至会引发区域和国际冲突,给本国及本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三、媒介在报道时应注重媒介伦理,保护被采访者隐私权,不能侵犯别国的利益,不制造媒介恐慌。新闻媒介不得展示血腥、暴力和恐怖信息,这是国际新闻伦理的基本准则。但“水兵事件”涉及英国公民的权利,伊朗电视台有责任在英国的再三要求下停止播放“人质”录像,保护英国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和隐私权利。显然,伊朗电视台的做法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此外,“媒介恐慌”已成为媒介制造国际恐慌的潜根源,基地组织利用新闻媒介制造的恐慌触目惊心。因此,媒介要避免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帮凶。

媒介逼视似乎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大量的消极指向。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新现象,“媒介逼视”时常作为国家外交中的非常规手段。这种通过较小的非法代价似乎能够换取更大的社会利益。然而随意或过度使用,却反而会适得其反,制造“舆论绑架”甚至助长“媒介恐慌”,最终损害的是国际和国际利益。因此,任何国家的新闻媒介都应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慎用“媒介逼视”。只有外交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显然,在国际传播中,媒介也必须心平气和、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

【参考文献】

[1]赵青海.水兵放了,伊核问题何处去[J].世界知识.2007,(08):36-37;

[2]徐俨俨.伊朗要求英国避免将“水兵事件”政治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7-04-01(001);

[3]杨川.应对“水兵事件”,英国“招数”有限[N].新华每日电讯,2007-03-31(005);

[4]本报编辑.聚焦伊英“水兵事件”[N].人民日报,2007-03-30(003)。

上一条:韩国人质绑架事件:关于国际传播中媒介逼视的新思考 下一条:从农夫山泉“质量门”浅析媒介逼视下媒介的角色错位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