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逼视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逼视  > 正文

从“格斗孤儿”反思传媒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传播伦理

作者:王真 时间:2017-11-09

【摘要】2017年7月20日一部有关凉山孤儿参加格斗比赛的纪录片在网络走红,引发媒体和网友关注。在媒体报道和有关部门的介入下,这些孤儿最终被凉山州越西县政府工作人员和监护人带回凉山。但针对此次事件中媒体报道是否存在失范行为,却仍是大家讨论焦点。凉山孤儿作为弱势群体,以他们为代表所体现的媒体报道弱势群体的失范也是需要学界重视和思考的。

【关键词】格斗孤儿 弱势群体 媒体报道 报道失范

【Abstract】On July 20, 2017, a documentary about Liangshan orphans in combat in the network, triggering media and Internet users to take care. Reports in the media an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und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orphans has finally been YueXi County liangshan prefecture government workers and the guardian to liangshan. But in view of the reports in this case the existence anomie behavior, but is still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Liangshan orphans as vulnerable groups, represented by their media reports, embodied the anomie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is also a community's attention and thinking.

【key words】Liangshan orphans The vulnerable groups Media reports

【案例回顾】

2017年7月20日,梨视频上传了一段长达5分45秒的纪录片《格斗孤儿梦想拿金腰带,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两个失去双亲的凉山孩子被成都一家格斗俱乐部收养,平时练习综合格斗,还偶尔参加商业演出。该视频在腾讯视频上播出后,引起了网友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7月21日,《新京报评论》就此事做了《凉山走出的“格斗孤儿”,不应只剩打拳或吃洋芋》的评论,将事件进一步推向舆论高潮。此后,在媒体的报道和民众的热议之下,四川成都警方开始介入,调查俱乐部对孤儿们收养的合法性及是否有未成年人参与商业比赛等违法行为;再然后,教育部针对此现象表示“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凉山州越西县政府工作人员和12名孩子的监护人强行将孩子们带离了恩波格斗俱乐部。

至此,“格斗孤儿事件”确乎是落下了帷幕。但是,针对这一事件的争论却仍在继续。部分网友认同媒体的这一报道和有关部门的后续动作,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解救了凉山孤儿,还给了他们应有的自由和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但是仍有一部分网友对媒体的大肆报道进行了批判,认为正是这些媒体对凉山孤儿这一弱势群体的肆意曝光,加之耸人听闻的报道标题和报道语言,最终导致凉山孤儿们被“逼回”凉山,切断了他们本可以改变命运的道路。

关于此次“格斗孤儿事件”,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失范行为?如果存在,又应当如何去规范和改正?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案例来源】

https://news.qq.com/a/20170721/058489.htm

https://item.btime.com/05f8hl0if5m462jctggm5q5psqb

【案例分析】

黄色新闻潮再现,标题党裹挟人心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资源越来越成为各大媒体争夺的焦点。网友每天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必然会出现如何选择讯息的困难。为了争取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抢夺受众市场,曾经一度被传统媒体唾弃的标题党又再次卷土重来。

此部纪录片《格斗孤儿梦想拿金腰带,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将孤儿这个敏感的字眼放到了标题之中,让人忍不住就想关注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加上“不打拳只能···”这样的句式,形成一个唯一选择,给人很强烈的刺激,造成格斗孤儿无比凄惨的感觉,自然会吸引受众注意力,点开此部片子。同时,“格斗孤儿”记录片的制作方,在视频中提到综合格斗时,选用大量血腥的特写和激烈的斗嘴,把综合格斗比赛中的残酷和暴力感无限放大,让观众心生厌恶,并跟未成年的孤儿们形成鲜明对比,让大家觉得,组织这些孩子参加这样的可怕训练、选拔,甚至还要进入铁笼打斗,简直是惨无人道。

接着,针对纪录片中出现的铁笼打斗的镜头,各大媒体都开始做文章。7月21日腾讯网发布的《14岁“格斗孤儿”在铁笼中搏击 警方介入调查》,把孩子的年龄14岁标出,突出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并且使用了“铁笼”字样,让受众未读内容就产生了孤儿受到虐待的怀疑。7月24日,凤凰网进一步针对此事发稿,题目为《心酸!铁笼中的"格斗孤儿":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xx+!”是典型的标题党常用标题类型,比如说去年遭到网友吐槽的“震惊!”,就让大家对标题党行为很是厌恶。而“心酸!”虽然确实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但也会给受众带来一定的负面抵触情绪。

“异样审美”占据报道主流

同样是在受众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媒体除了以标题吸取受众眼球外,在报道题材的选取上,也会尽可能猎奇、猎新,以满足受众日益扩大的好奇心和窥私欲。针对此次“格斗孤儿”事件来说,就是聚焦于“凉山孤儿”这一特殊困难群体。之所以说是特殊困难,是因为,孤儿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而凉山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是极度贫困的一个地区,凉山和孤儿作为一个连在一起的名词时,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来说,自然是强大的。

进一步,在此次针对纪录片而引发的“格斗孤儿”事件来说,更严重的媒体失范应该是传媒在报道中尽可能去挖掘社会中非典型的案例进行夸张渲染和过度阐释。在对此事件的新闻报道过程中,部分新闻媒体和公众取向都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奇观化、猎奇化、煽情化、刻板化、污名化等等情况。脱离具体语境的报道、碎片化的呈现,和对局部细节的渲染成为信息过载及受众浅阅读背景下的一种新的问题,它使得局部真相取代全局性真相,割裂了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关联。

同时,在“格斗孤儿”事件的报道中,部分媒体和评论人士站在道德至高点,对事件进行各种价值判断,其最终的结果不是致力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迎合社会精英阶层对贫困地区的想象;上述倾向普遍导致媒体在关注困难群体时往往格外关注那些极端化的案例,以及在特定时间具有极强轰动性的事件,而对于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则缺少应有的关注。

回到此次事件,媒体更多地是对恩波格斗俱乐部的批判,高唱“解救孤儿”的论调,并且一度大力报道凉山越西县政府工作人员和12名孩子的监护人强行将孩子们带离恩波格斗俱乐部的场景。然而,几乎没有媒体聚焦孩子们回归凉山之后的生活,也没有媒体关注这些孤儿未来的受教育问题和发展问题,这件事就这么热热闹闹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又在媒体道德宣扬的高调下“圆满”退场。至于这个问题背后更深的层面,似乎没有任何人去关心。

弱势群体的主体话语权缺失

如前文所说,“格斗孤儿”事件中的主体凉山孤儿属于困难群体,也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以往出现的关于困难群体的报道中,困难群体由于被有的媒体排斥在话语体系外,故其自身缺少公开表达立场、诉求和意见的机会,这导致大多数情况下,这部分群体的诉求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呈现的。即便是在新媒体时代,在媒介使用门槛大大降低地当下,由于困难群体在媒介接近、使用过程中的普遍弱势,互联网信息技依旧不能成为其有效赋权的工具,相反,他们反倒成为被他人而不是自我诉说、阐释的对象。简单地说,就是弱势群体无法通过媒体平台自行发表意见、诉求,他们只能通过媒体转述、媒体报道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此次“格斗孤儿”事件被媒体报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孤儿被大众关注并非因为其自身主动地接近并使用媒体进行诉说,而是出于一种“被表达”“被代言”“被诉说”的境地。纪录片的拍摄或许是发现这一群体的非典型性,希望通过纪录他们的生活去提醒社会关注这样的少数群体。但是,一经媒体报道,媒体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解构纪录片的画面、主人公的话语,开始代替主人公站在了舞台中间。我们一味地强调去“解救”凉山孤儿,可是几乎没有一个媒体去采访他们,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被解救。他们的诉求是什么?我们只能透过媒体的笔端进行自我臆测。

新闻媒体在报道困难群体时,由于其追逐利益、人文关怀缺失、功能的有限性等原因,往往将困难群体以更加弱势的姿态呈现在媒介话语体系之中。在这样的体系之下,困难群体在被报道呈现时,往往被排除到“我们”之外,成为独立于“我们”的他者。也就是说,困难群体在媒介中建构的不是一个对话的主体或交往的另一个主体,而是一个被消费的对象物,一种另类的景观。“格斗孤儿”因为其自身遭遇的悲催、前途的迷茫等等,和大多数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都迥异,更甚至,即便是一个阅历丰富的中年人士,也未必清楚这群孤儿的境遇和恐慌。于是,在媒体报道之下,他们都成为了我们同情的对象,成为我们站在道德至高点对贫穷唾弃、对弱者同情的一个放大点。

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改良优化建议

鉴于此次“格斗孤儿”事件所反映出来的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时出现的一些媒体失范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良:

一.尊重弱势群体的媒介接近使用权

媒体应该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媒介接近使用权,为其提供广泛的渠道进行发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地位,不断改善其失声、失语的状况。具体来说,媒体应该积极搭建弱势群体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对话平台,使弱势群体的声音、诉求和观点都能被听到,进而使媒体的力量成为帮助弱势群体的一大有利途径。同时,在媒介资源的配置上,传媒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要把公平和正义放在首位,同时需要尊重弱势群体的尊严,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以“平视”与“透视”相结合的视角进行报道

传媒在对弱势群体进行报道之时,应该带有人文关怀,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对待自己的采访和报道对象,不能以高高在上、悲天悯人的姿态去“同情”“俯视”被报道者。同时,在采访报道过程中,新闻媒体或记者不应仅仅关注那些事件、话题的表象和浅层次的直观认识,而应该透过事实所呈现的表象追根溯源,进行深度挖掘。在“悬崖村”“格斗孤儿”事件中,理想状态应该是媒体用“平视”“透视”的视角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需求,以平等的身份与其对话,以浓郁的人情味和人道主义去关怀受访者。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记者可以深入到弱势群体的生活中,通过近距离的观察、体验,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

参考文献:

[1]葛育民.公正的隐性缺失——从我国弱势群体报道看新闻公正[J].传媒与教育,2012年第4期

[2]向绪珍.弱势群体报道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2016年第5期

上一条:从“X二代”报道标签化分析新闻报道标签化的话语特征及其负面影响 下一条:以湖南卫视《变形计》为例探析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涉及的媒介伦理问题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