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雄狮少年》深陷“眯眯眼”争议看媒介暴力
时间:2023-02-23
【摘要】2021年末,《雄狮少年》中“眯眯眼”角色设计引发关注争议,本文通过对公众因网络“眯眯眼”报道抵制《雄狮少年》事件进分析,发现当前的网络媒体在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同时也放大了媒介暴力的弊端。传播内容“失范”、传播行为“失序”、行业监管“失位”,公众情绪时常被错误引导,公众力量被错误动员,规范网络媒体职业道德、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本文从新闻从业者、受众和行业监管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分析媒介暴力现象在公共事件中的成因,力求发现改观之策。
【关键词】媒介暴力;“眯眯眼”;《雄狮少年》
【Abstract】At the end of 2021, the character design of "squint-eyed" inI Am What I Am caused concern and controversy. By analyzing the public's boycott ofI Am What I Am due to the online "squint-eyed" report,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urrent network media not only improves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but also magnifies the disadvantages of media violence. The communication content is "out of order",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is "out of place", the industry supervision is "out of place", the public sentiment is often wrongly guided, the public power is wrongly mobilized, it is urgent to standardiz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network media and strengthen the public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media violence in public events from three aspects: news practitioners, audiences and industry supervision, and tries to find ways to change.
【Key words】media violence; "Squint eyes";I Am What I Am
【案例简介】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于2021年12月17日在全国上映,该片将舞狮文化与现实主义题材结合,讲述底层人物励志热血故事,由于该叙事和造型上都体现出一定的新意,一度被寄予厚望。然而,上映后因主人公“眯眯眼、吊眼角、宽眼距、塌鼻子”外貌特征引发一系列“刻板印象、崇洋媚外”相关争议,甚至演化网络到对《雄狮少年》一定规模地抵制。
实际上,早在2021年6月7日《雄狮少年》首次主角海报与高考加油视频发布半小时后就有评论提到“刻板印象”。随后,在6月15日“清华美院毕设眯眯眼”、9月《尚气》男女主外貌争议、11月陈漫作品“眯眯眼”造型等事件持续引发相关话题热议。
《雄狮少年》12月17日实际上映后,除角色设计(画风)争议之外,新京报微博报道中主创方对画风的回应似乎让讨论更加热烈,在对《雄狮少年》的抵制中,“导演让大家回去照照镜子,身边的广东人就长这样”这句话流传甚广。但是实际上,这与主创团队的回应完全来源于两种不同的语境。在此之后,尽管吴京等明星发博宣传,央视赞美《雄狮少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官方背书依旧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12月26日,三只松鼠2019年的广告被指“眯眯眼”、奔驰最新广告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在不断集中出现的“眯眯眼”风波之中,《雄狮少年》成为了一个反复被提起无法回避的靶子,其票房预测一跌再跌,原多家机构预测其票房十几亿到二十五亿,上映13天却还未破两亿,并对导演孙海鹏和制片人张苗主创团队成员进行恶意p图。
2022年4月20日,由张苗担任编剧的动画电影《逐日少年》宣布立项,仍有部分网民因主创团队成员在该报道下进行恶意留言。
【案例来源】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719360483918309&_wb_client_=1
https://m。weibo。cn/1985593262/4715343660712113
https://m。weibo。cn/5247938240/4648467357768010
【案例分析】
一、媒体暴力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可从两种类型进行解释:一方面,媒介暴力是指媒介内容暴力。指在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媒介内容传播过程中暗含暴力情节,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观众在观看时也会对这种行为持反面、抵触的情绪,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暴力行为、敌意的认知和负性情绪情感等。比如,1994 年审理英国James Bulger谋杀案的法官认为“暴力媒体的接触对两个男孩的杀人行为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电影《Child’s Play》是这起谋杀案的发生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媒介暴力指媒介本身,这种暴力体现在大众媒介利用其特有的话语权对涉及相关媒介事件的双方当事人实施的一种“暴力”行为。法国哲学家福柯曾经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概念,部分媒体就是利用自身的话语权优势,对报道对象所实施的暴力行为。比如,媒体传播过程中有负面舆论引导倾向的行为,最终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被评论者遭受网络暴力等。
在该事件中,《雄狮少年》“眯眯眼”争议涉及第二类——媒介本身带来的暴力。《雄狮少年》自点映以来,便陷入了口碑两极化的困境,并且随着更多事件的发酵,众多网络媒体跟随热点声讨电影中“眯眯眼、吊眼梢、宽眼距”的角色设计,质疑主创团队是为了迎合西方的刻板印象而丑化中国人。所以,在微博或者豆瓣上,不少网友在没有看过的情况下便自发抵制,并且不接受“洗白”。
即使导演和制片人解释,从专业角度来看,就是卡通和真实之间的问题。彻底的写实会出现恐怖谷效应,但是卡通风的话又会不符合这个故事的“烟火气”、缺乏可信度,片方也是特意让主角看上去普通,而不是一眼看上去的漂亮或者帅气,男主阿娟的形象也实现了从前期的“弱”到后期舞狮的“帅”的变化。同时,片方坚持“去滤镜、去网红审美化、去美漫日漫化”这几个原则,提到“照镜子”是指创作角色形象阶段要求主创团队回去照照镜子,想想自己小时候身边的人再进行形象设计。提到广东是指,主创为了还原岭南的风土人情,前期进行了长时间的采风。但是,不少网络媒体对“照镜子”和“广东”两句话的拼接,让这个解释变了味。《雄狮少年》精美的画风,聚焦留守儿童、弘扬传统的舞狮文化的立意,话题点最后竟然聚焦在了“眯眯眼”,仅留下对监制张苗“吊眼梢”恶意p图等一系列网络暴力及高口碑低票房的《雄狮少年》。
二、媒体暴力产生成因
(一)行业激烈竞争与个人职业素养
如今社会普遍比较浮躁,人人追求效率,商业化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竞争也十分激烈,有些新闻从业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益,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自身的一手新闻素材,对一些事件道听途说,不去进行内容核实;有的从业者在采集新闻源和处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不惜添油加醋,无限夸大事实真相。
同时,许多网络新闻媒体的一线从业者,从记者到编辑到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刚接触工作的年轻人,他们以多发稿为工作目标,常会按发稿数量计价,其工作成果的质量无法保证,并且其中没有受到过相关专业学习的人群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的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当然就更谈不上具备专业的新闻职业操守和素质,这势必造成网络新闻媒体的一种恶性循环。
不少网络媒体迎合当时网民对品牌产品恶意丑化中国人形象的愤慨情绪,对《雄狮少年》主创团队回应画风争议的采访内容断章取义,随意将采访素材删减拼贴,进一步激化了创造者和受众的矛盾,导致负面舆情的扩大。
(二)公众话语权提升与媒介素养缺失
相较于以往,智能网络时代的公众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新媒体提供平台让用户方便、快速、简捷地通过电脑网页或手机等移动终端来更新和发布信息,改变了拥有较少资源的众多个体和群体更多成为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接收者的境遇,让更多的话语主体进入网络空间,成为信息积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另一方面也为媒介审判现象滋生提供了温床。网络空间看似带来了平等而自由的话语交往,实际上,恰恰存在隐蔽的操控性,能够形成强话题度的传播主体往往仍是上层精英或有影响力、关注度的名人,大几万粉丝用户的声音比普通公众更有影响力,部分公众容易充当待遇指向性话题的执行者。比如,部分没有看过《雄狮少年》的网民仅凭部分网络媒体对影片的主观评价,没有进行自我判断便认定《雄狮少年》中角色设计是故意为迎合西方审美而丑化中国人。甚至在人民日报对怎样看待“眯眯眼”争议微博下部分网民留言明显没有看完整篇文章。
(三)网络行业管理缺陷
网络信息空间得以开放,网络媒体将新闻价值的辨别能力交给公众,但网络民众对新闻事件的把控能力良莠不齐,对新闻事件的见解在大众传媒中甚至成为引导舆论的主流。网络行业管理对此类现象的控制力度不够,势必滋生不必要的网络暴力产生,媒介暴力现象就会在这样的环节中应运而生,甚至会达到不可控的地步。
三、媒体暴力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媒体行业管理
行业相关机构要在网络传播权利广泛分布的环境下,严格地把守各级职责。完善媒体传播理论道德的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的基本伦理和职业操守,建构宏观的媒介体系,将媒介发布流程设置弱小化,做到对网络媒体的有监督,有批判,有纠错,有规可循。
相关机构也要要将公众视为信息传播者,引导公众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既要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也要对自己发布内容对他人对社会影响进行评估。
(二) 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公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媒介素养不仅仅是辨别真伪、鉴定信息来源,还需要具有管理信息、有效传播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培育公众的信息组织和联通能力、怀疑精神与道德素质;同时加强法治普及和深化教育,如,对法律体系和制度的普及,法治理念和精神培育,让公众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而不是当方面跟随他人的主观表述进行道德审判,意识到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
(三) 提高从业者媒介素养
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在新闻伦理范畴内规避媒介暴力现象产生的有效手段。媒体从业者应该恪守媒介伦理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决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和成就,肆意报道或加工不实新闻内容。
同时,提高媒体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有无媒体批判的能力。一个能够实事求是进行批判和自我批评的媒体,对受众而言就意味着是一个负责任的可以信赖的媒体
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传播媒体商业化、标准化,削弱了媒体的公共批判功能,导致了公共生活的个性精神消失。”可见,媒体行业和媒体从业人员个性精神的塑造,做到“参与而不干预,讨论而不定论,到位而不越位”,抗拒媒体暴力新闻的市场诱惑,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并重。
【参考文献】
[1]赵允芳,解剖“媒体暴力现象”[J].传媒观察,2004(12):18-20.
[2]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4.
[3]刘海明,李佳怿. 眯眯眼事件:多方博弈下审美认知的隐性操控与意义重构[J].全媒体探索,2022(Z1):45-48.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