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逼视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逼视  > 正文

从“山东拉面哥走红”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逼视问题

作者:任思涵 时间:2023-02-27

【摘要】媒介逼视是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行为,这种行为给被报道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造成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本文以“山东拉面哥走红”事件为例,简析拉面哥事件的演变过程,从自媒体谋求眼球效应、公众话语权提升、新闻工作者人文关怀缺失三方面论述媒介逼视产生的原因,发现这种现象会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进而从媒介组织、新闻工作者、受众和国家四个方面提出了规避路径,以期减少媒介逼视现象的出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媒介逼视;伦理失范;负面影响;规避途径

【Abstract】Media stare is the excessive public reporting behavior of the private sphere, which brings the reported individuals should not bear the pressure, but also causes the dysfunction of mass media, is the dislocation of the social role of news media. Taking "Shandong Ramen Brother goes Vira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Ramen Brother event,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media eyeball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we-media seeking for eyeball effect, the enhancement of public discourse power, and the lack of humanistic care of journalists, and finds that this phenomenon will violate the privacy of individuals, lead to the chaos of public opinion, and damage the credibility of media.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avoidance path from four aspects of media organization, journalists, audience and countr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media glare and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Key words】Media stare; Ethical anomie; A negative effect; Avoidance path

【案例简介】

来自山东临泽的农村汉子程运付,原本在集市上做拉面,3元一碗,15年不涨价,日子过得忙碌又平静。然而在2021年2月下旬,流量突然砸中了39岁的程运付。

2021年2月21号,专门拍摄乡间美食的美食博主“萧县彭佳佳”带领着团队来到了山东临沂费县。2月22号,她对当时还只是一位普通拉面摊主的拉面哥进行了拍摄。视频中一个衣着朴素、皮肤黝黑,操着地道山东口音,有着憨厚朴实笑容的中年汉子在娴熟地做拉面、卖拉面。他做的拉面一碗只要三块钱,一碗纯利润4、5毛,卖了15年还没涨价。做面的同时,他还对着镜头发出邀请,“你只要来到山东,我们就是一家人”。短短几句话,这个汉子的憨厚、朴实就打动了网友的心,相关词条立即登上了抖音热榜第一,该条短视频播放量也超过了2亿。当时拍摄的人和被拍的人可能都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短视频影响会如此之大。不仅“萧县彭佳佳”的账号因此涨粉数10万,拉面哥本人也在网络上爆火,受到众多关注,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拉面哥”、“二哥”。

IMG_256

(图片来源见水印)

拉面哥爆火,生活更是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拉面哥只是在大集上卖拉面,但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和视频博主闻讯而来,围着拉面哥的摊子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前来吃拉面的顾客都被这样“夸张”的场面吓跑了,即便有顾客留下了吃拉面,也被媒体各种拍摄,弄得人家特别尴尬。更严重的问题是,“拉面哥”的老房屋也被媒体人疯狂“霸占”,有的不良媒体人竟然直播到凌晨,严重打扰了“拉面哥”的正常生活作息。

(照片来源:唐明珍.一根拉面扯出的流量现象[J].照相机,2021(07):3-7.)

2021年3月9日,拉面哥在面对媒体镜头时,说出了自己卷入合同纠纷的事实。拉面哥爆火之后,有人就想利用拉面哥的热度赚钱,于是他们连夜把拉面哥弄到临沂网红基地,与两名自然人签订了一份关于其个人短视频账号运营的协议,一签就是三年。程运付说自己从来不玩短视频平台,对于短视频平台相关协议内容也不懂。3月11日,程运付的律师表示,因其签署的运营协议中存在欺诈、显失公平等情形,他们已于3月6日向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法院递交材料,申请撤销协议。

2021年4月,拉面哥开始学着直播带货村里的农副产品,希望能给村里的农产品找到好的销路。同时,他还加入了“宝贝回家”这个公益组织,为那些孩子走失的人提供帮助。他自己也创建了个短视频平台账号,里面全都是帮人寻亲的视频。他试着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帮助他人,这让程运付第一次感受到“火了”的好处。

时间能带走一切,程运付的热度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沉寂。当初聚在他家门口的主播,也都逐渐散去,门口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为了直播卖农副产品,程运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他买了两台二手电脑,自掏腰包雇了六名员工,还给每人开出了一月五千的高薪。而直播的时候,每个月光电费还要搭进去好几千。程运付信心满满,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等到他年底一看账本,发现不仅没赚,还赔了五万块钱。

【案例来源】

2021年报道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733644935071230&wfr=spider&for=pc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610268747989035

2022年采访视频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806408282243114

【案例分析】

一、“山东拉面哥走红”事件简析

媒介逼视是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行为,这种行为给被报道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造成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在此案例中,山东拉面哥凭借着“3元一碗,15年不涨价”在网络中爆火。然而走红是一把双刃剑,随之而来的新闻媒体、自媒体疯狂报道给当事人“拉面哥”程运付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来自全国各地的主播跑到他的摊位前甚至家门口做直播,导致他居住的马蹄河村交通“瘫痪”,不堪其扰的他还被迫停业了几天。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新媒体环境下,拉面哥只不过是一个被消费、被猎取的流量工具罢了。

二、“山东拉面哥走红”事件中媒介逼视的形成原因

(一)自媒体以流量为王,过分谋求眼球效应

当前我们所属的网络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人们接收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促使新闻信息要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才能获得关注。而对于“流量比责任更重要”的自媒体来说,这种趋势就导致他们为供应满足部分受众的窥私欲,对当事人私人领域进行公开化,以此来吸引关注、提升粉丝数量、增强用户黏性,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这些从早到晚围着“拉面哥”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视频博主、网络主播,他们拍摄“拉面哥”是看中了他的流量,为蹭热度把拉面哥的店铺和家当作自己作秀的秀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曝光度,而拉面哥则沦为了这些自媒体赚钱的工具。在这个“超级流量池”里,有人强行搂着拉面哥认亲戚拍照,有人让拉面哥帮忙念广告,有人在摊位前摆起杂耍舞台做很多奇葩行为搞直播,为了不错过这场流量盛宴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抢占有利的直播位置甚至搭帐篷、飞无人机、飞滑翔伞……因人流太大,更是有人做起了出租wifi等周边生意,自媒体以无下限的窥视他人为着力点,拉面哥一个人带来的流量养活了无数人。

(二)公众话语权提升,猎奇心理强烈

在新媒体环境下,技术的赋权、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公众话语权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中,他们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与其相匹配的生产制约规范却没得到相应的完善及扩展,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中的记者编辑的把关在这里处于缺位状态,极易成为滋生示范言行的真空,致使关于山东拉面哥的新闻报道内容同质化 ,部分虚假新闻鱼目混珠诱发舆论引导失控,甚至还有可能引发媒介暴力。有些人曝出,拉面哥十五年前的三元牛肉拉面跟如今的三元牛肉拉面,实际上是不同的,十五年前的牛肉拉面里边也有肉和生鸡蛋,而如今的牛肉拉面仅有鲜面条和汤,因此很多人觉得拉面哥实际上也是在撒谎,这是他为了更好地获得流量而搞得一个营销手段,进而质疑拉面哥的真面目。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对自己不熟悉、不知道甚至比较稀奇的事情或概念比较感兴趣,这种猎奇心理成为了人们探索和求知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人们迫切的想知道为什么在别人一碗拉面卖到十几块钱时,“拉面哥”为何坚持一碗拉面只卖三块钱?价格如此低廉他能否赚到钱?这些疑问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开始过度关注拉面哥的私人领域,这也让拉面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人文关怀

以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媒体整体格局的深刻调整,总体上使媒体市场容量得到了空前的扩大,但挤压了传统媒体的部分生存空间,导致传统媒体受众大量流失、入不敷出。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违背新闻伦理的底线,将职业道德让位于经济利益,不关注新闻的价值,只注重迎合消费者的流行趣味和普遍追求,使新闻价值要素向“趣味性”、“显著性”偏移。他们将他人的隐私作为“卖点”,将被报道对象的私人生活过度公开报道,追求独家新闻和爆炸性新闻,通过这样抢新闻的报道方式来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占据市场,但这却侵犯了当事人的利益,忘记了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人文主义情怀。多家专业新闻媒体为塑造拉面哥程运付“山东大汉的朴实形象”,欲图以情动人 ,多次对其进行深入性采访报道。在采访过程中,重复提问之前媒体采访视频中的问题,甚至多次提到之前负债及其孩子购买房子的事情,过度地揭露拉面哥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领域,希望拉面哥能再次“表演”出更为动人的画面。

三、“山东拉面哥走红”事件中媒介逼视的负面影响

(一)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及其正常生活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人格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对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私生活安全利益自主进行支配和控制,不受他人侵扰的具体人格权。当事人有权隐藏自己与公共领域无关的个人秘密,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媒体报道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然而,媒介逼视现象很显然严重违背了我国法律中对自然人人权的保护。每天早晨5点多开始,就有主播们在他的家门口蹲守,你来我往拍视频、开直播,前来消费拉面哥,更有甚者去到了拉面哥家里,还直播到了凌晨,严重影响了拉面哥正常的生活作息和工作,不堪其扰的拉面哥还被迫停业了几天。“拉面哥”忍不住地在媒体面前发声,“希望每一位关注我的网友,谢谢你的关注,但请不要打扰我的生活,我要指望这个去养家糊口,我的老乡都是老实人,不要吓到他们!”媒体理论家梅罗维茨指出,媒体可以展示或隐藏某些东西,从而创造出新的情境。媒体新情境可以轻易聚集起海量观众,并且具有“舞台化”效果。当媒体把处在私人领域的人不加保护地强行曝光于媒体新情境时,被报道对象在原有私人情境中的角色行为一旦不能适应媒体新情境的社会期待就会感到有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个人或被迫改变原有角色行为以适应新的期待或因无法完成转变而感到窘迫和不安。拉面哥火了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自媒体、短视频主播、大大小小的所谓“网红”跋山涉水,前来拉面哥的小村子,给拉面哥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可见,长时间的媒介逼视严重侵犯了拉面哥及其家人的私人空间与私人信息,让拉面哥感到了不适。

(二)导致社会舆论混乱

不断发展的社交媒体使得普通大众也可以在网络上发声,表达自己对于公共事件的看法,大众媒介给公众提供了一种参与公共事件的新方式。然而一些新闻事件经过大众媒体的报道,却将被报道者的私人生活暴露在众人的视野之下。尤其是那些纯粹为了搏流量的自媒体工作者,名为关心,实则利用,他们在利益驱动下化身成为“操盘手”,利用大众网民的猎奇心理,将“拉面哥”变成被消费、被猎取的流量工具。许多自媒体过度去挖掘拉面哥的私人领域,甚至报道一些不实言论,质疑拉面哥的真面目,认为他在撒谎、作秀,指出这只是他获取流量的营销手段,导致舆论走偏,使得原本传播山东拉面哥经营实际的正能量转为对当下自媒体嗜血炒作的审视。自媒体从业者为了迎合大众舆论的走向进行不实报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和落实好传播主体所应承担的对正确舆论的导向与把握,正面事件逐步演化为自媒体流量炒作的狂欢。在各类夸张、渲染甚至不实信息的包围中,受众因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假而变得无所适从,影响公众对信息的交流和整合,导致舆论混乱,危害社会和谐,容易造成社会功能的失调。

(三)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媒介公信力是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传媒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受商业利益的诱惑,媒体为了赢得受众、抢夺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发行量以及点击率,不断地满足受众娱乐化的需要,由“以媒体为中心”的定位开始转向以受众为中心,从而对被报道者的私人领域进行过度的公开报道,满足大众的窥视欲,表现出越来越娱乐化的趋势,造成新闻伦理的缺失。甚至有些媒体采用捏造“事实”、煽情鼓吹、杜撰情节等非常规的手段进行新闻报道,这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吸引一些受众,然而当受众发现受骗之后,就会对媒体的信息持不信任的态度,媒介的公信力也将遭到公众的质疑。针对“拉面哥”被签约事件 ,网络传播持续发酵 ,衍生出各种版本的“签约内幕”,怀疑拉面哥是逢场作秀,然而事实并非媒体报道的那样。当媒体对某一事件大报特报,炒作渲染过度,特别是当媒体一窝蜂的报道,而后又一窝蜂的否定时,就容易引起舆论的大起大落,久而久之公众就不再会信任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源于其新闻内容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被社会公众信任源于他们提供了真实的新闻和权威的分析,然而当媒体报道的内容越来越娱乐化、甚至报道虚假新闻时,会降低他们在受众心中的地位,也会损害他们的公信力。

四、媒介逼视现象的解决措施

(一)媒体工作者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媒体人应该回归新闻人本位,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旅行职业责任,不要利欲熏心为钱所动,使良好的职业道德逐步变成自觉行动的规范。坚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客观陈述新闻事实,不为了吸引眼球放大事件的某一方面或传递片面信息,更不能将真相未明的新闻事件抢先报道。新闻工作者还要提高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时刻提醒自己保护被报道对象的尊严和个人隐私,充分考虑报道可能给被报道个体带来的负面冲击与影响,不能因为商业利益、收视率、点击率而侵犯被报道对象的个人领域,实现以职业道德为根本的媒体自律。在新闻报道的选择、编辑上,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科学理性地设置相关议题,且也应以将批判自媒体乱象为己任 ,担起“把关人”的职责使命 ,匡正公众价值追寻。

(二)媒介组织加强自律

所谓新闻自律是新闻机构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新闻自律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自律,国家虽然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有专门的机构对新闻机构进行监督。新闻媒体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自律伦理道德建设,建立相关的媒体行业自律机构。传媒行业协会制定自律章程,加强传媒行业内部约束与管理,积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媒体部门要自觉接受相应监督机构的监察和批评,一旦新闻机构出现违反新闻自律的行为,监督机构就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批评、改正甚至进行裁决。媒介组织还要大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从业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增强信息传播者的伦理道德观念。只有坚持新闻自律,切实履行新闻责任,严把新闻“出口”关,才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三)国家完善相关法制建设

相关法律和法规的欠缺使得媒介逼视现象时有发生,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调控,根据我国国情加强媒介伦理法制建设,加快隐私权立法步伐,完善相关的方针和政策,明确对于媒体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的承办措施,不断完善媒体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以及贯穿这些原则的法律措施,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的媒体伦理规范。依靠法律法规的权威来约束、规范媒体的行为,加强对媒体的新闻他律,使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这能帮助媒体和新闻工作和有效地规避法律风险,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规避市场化经营下的传媒竞争导致的一系列伦理失范现象。除此之外,还要向社会普及依法治理的理念,使所有伦理失范受害者具备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

(四)受众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受众应当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独立、理性、批判的信息接收习惯,增强自己媒介信息挑选、分析和批判的能力,学会判断信息的真伪虚实,学会多方位的核实信息源,要理性传播信息。不要在网上盲目地围观被报道对象的私人信息,面对群体激化的事件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面对网络信息。满足基本知情权的同时不要过分窥探报道对象的私人领域,不以窥探别人隐私为爱好 ,不以过度曝光他人私域为目的的参与新闻传播过程,更不能将自己的娱乐需求建立在对他人隐私的窥探上。受众还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要有人人都是“把关人”的意识,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严格要求自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学法、守法做合格的网民,对隐私侵犯事件积极维权,加入媒体监督的队伍中,积极探求对新闻事实的客观真实报道。

五、案例分析后的启示与体会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演进促使新闻自由市场的成型 ,在自由市场的竞争机制下,新闻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单向传播方式转变成了现在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媒介赋权下的大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媒体与网友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热点人物进行窥视。而且由于这些公众、自媒体经过专业新闻培训和新闻职业素养教育,他们所发表的多是一种偏激、盲目的言论,这使得信息环境纷繁复杂,碎片化、情绪化特征明显。而且普通受众很难具备辨别信息真假、鉴别是非、避免操控的能力,导致网络谣言、侵犯隐私、媒介暴力、媒介逼视现象比比皆是。新媒体开放的特征使传播者的言论和行动难以控制,所以传播活动难以监管。

各种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大众网民获取新闻消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更多元的途径,使得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很少,新闻娱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基于当下信息泛滥现象 ,“流量为王”的新闻营销行为亟需新闻讯息过滤者的选材把关,构建科学绿色的新媒体舆论引导已然刻不容缓。媒体应该承担其社会责任和义务,避免新闻狂欢引发反面信息暴乱。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同时,更应挖掘选取符合正确价值观的角度内容,而不是沉浸在挖掘事件主体的种种隐私当中,一味地迎合受众的需要,在短期内可能会获得一些流量,但是长期来看并不能够获得受众真正的尊重。

在“山东拉面哥走红”事件中,媒体受市场和流量的影响对拉面哥的私生活过度报道,网友也盲目跟风,侵犯了拉面哥及其家人的个人隐私,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于公众关注的人物与议题,主流媒体应保持新闻自律,掌握适度原则,不要将其私人生活毫无保留的公开化;自媒体要注重提高职业素质,不能为了经济利益损害新闻的真实性;网友也要在多方规范下行使言论自由,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理性判断。在多方努力下有效规避媒介逼视现象,共同促进大众传播话语的良性发展。

六、相似案例比较

2011年2月13日,朱之文参加了山东电视台综艺频道《我是大明星》的选秀比赛。3月5日,当这期节目在山东卫视播出后,迅速引起了极大反响。朱之文,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外表朴实,打扮土气,一开口唱歌,却是优美的男中音,很多观众都被这种强烈反差深深地震撼了。因演唱时身着军大衣,人们称朱之文“大衣哥”。很快,就有网友把他参赛的那段视频传到了网上。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这个名为《山东“大衣哥”,真正的歌手》的视频,网上点击率就突破了10万,留言上万条。网友们给予朱之文极高的评价,并在百度上建起了他的贴吧,粉丝名为“珍珠”。4月中旬,朱之文第一次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出场曲目仍是那首气壮山河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身上穿的依然是那件半旧大衣。4月20日,朱之文以过人的演唱实力,顺利获得《星光大道》周冠军。5月12日,这位农民歌手又凭借《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以及同于文华合演的《纤夫的爱》、《泰坦尼克号》、《龙船调》等歌舞串烧,加上一锤定音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夺得了《星光大道》月赛冠军。当月,他还成了山东电视台《我是大明星》赛场上的年度总冠军,至此,“大衣哥”彻底红遍全国。

朱之文在爆红之后,并没有沉迷于纸醉金迷,而是心系乡亲们。他回到自己的老家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小房子还捐钱给村里修路。可正是因为这样却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都跑来向朱之文借钱。那时候正是自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只要是旁边的人随随便便拍朱之文一个视频都发布上网都可以轻轻松松地赚到钱。他们这样简单又快速的赚钱方法给朱之文带来了影响,甚至上厕所也会被偷拍,更过分的是有一些为了博眼球哦,把朱之文的家给砸坏了。当时朱之文避而不见他们就把朱之文家你的对联给撕了,就为了博那一点点小小的流量。

朱之文称,他很不适应现在的生活:“我夜里从来没睡好过。晚上总有人给我打电话,非要做我的经纪人。我感觉我现在就和通缉犯一样,真的怕了。”

(一)案例相似之处

两个案例都是新媒体时代典型的媒介逼视现象,大衣哥和拉面哥都是凭借着山东人质朴憨厚的形象而走红,在他们走红之后也都遭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频繁等上热搜。经常会有些自媒体和民众堵在他们家门口,对他们进行拍摄,蹭他们的热点来赚取流量,过度的挖掘他们的私人信息。拉面哥火了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自媒体、短视频主播、大大小小的所谓“网红”跋山涉水,前来拉面哥的小村子。更有甚者每天早晨5点多开始,就在他的家门口蹲守,你来我往拍视频、开直播,前来消费拉面哥,更有甚者去到了拉面哥家里,还直播到了凌晨,严重影响了拉面哥正常的生活作息和工作,给拉面哥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大衣哥火了之后,身边的街坊邻居甚至邻村的都不上班了,天天在他家周围做起了出镜,邻居们靠出镜赚了不少钱,四外八庄的听说出镜大衣哥的生活能赚钱都慕名而来,每天堵着大衣哥拍视频直播赚钱,影响了大衣哥的正常生活,后来大衣哥干脆关上门躲在家里,这样都没躲开有的甚至翻墙拍摄,还有的往院里扔东西,大衣哥沦为了这些村民的“赚钱工具”。这些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严重干扰到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案例不同之处

一方面,拉面哥和大衣哥的走红方式不同,大衣哥是因为主动参加了选秀节目而爆红的,进而遭到了媒体和民众的高度关注。相比之下,拉面哥的走红方式更加偶然,他是因为一个美食博主拍摄的短视频而走红的。另一方面,拉面哥和大衣哥走红之后,他们身边的村民的态度也不同。大衣哥成了“名人”后,村民们都把他当摇钱树来看,大事小事总找他借点钱,借了也还不了,不但借钱不还,大衣哥出资修路的时候也被村民们怀疑路不够长不够宽,甚至刻有"之文路"的石碑都被砸倒。短片兴起后,为了蹭大衣哥的人气,不少村民拿起手机直奔大衣哥的院子,将大衣哥一家的日常生活全拍下来传到网上,从而涨粉流量。也有人专门到上衣哥的院子里做直播,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假如有人反对的话,一些易怒的人会失去理智,在午夜的时候拿起砖头扔进老哥家的院子里,诸如此类。拉面哥的村民们表现得与大衣哥的乡亲们完全相反,为方便参观者品尝拉面哥的拉面,村干部带领村民将村头平整的道路修成免费停车场,做好指示路牌,一路上都指向拉面哥所在的位置。利用拉面哥的热忱,村民们在村庄周围摆摊设点,有人卖山东特色纪念品,有人卖休闲小吃,还有人卖绿色农产品…参观者在来参观拉面哥的同时还能带动其它产品的消费,村民们巧妙地利用拉面哥的热度发家致富。

【参考文献】

[1]徐杰.后媒体时代法治新闻失范及规避路径[J].青年记者,2014(21):32-34.DOI:10.15997/j.cnki.qnjz.2014.21.021.

[2]岳丹.关于媒介逼视的新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03):8-9.

[3]童天玄.新媒体时代下媒体失范现象研究[J].新闻前哨,2017(07):20-23.

[4]“大衣哥”走红后坦言:感觉现在和通缉犯一样[J].农家参谋,2012(04):41.

[5]胡濛驿.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媒介逼视——以“山东拉面哥”事件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06):61-63.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2.06.021.

[6]唐明珍.一根拉面扯出的流量现象[J].照相机,2021(07):3-7.

[7]拉面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J].作文通讯,2021(11):55.

[8]杨菁菁.自媒体时代草根走红现象探究——以“山东拉面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9):107-109.

[9]山东“拉面哥”被过度围观[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18):38.

[10]被网络合约“套路”的山东“拉面哥”[J].方圆,2021(06):7.

[11]张莉,张林霞.关于媒介逼视现象的反思[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3):88-91.

[12]方佳辰,罗彬.媒介逼视现象的新闻伦理分析[J].新闻世界,2016(12):82-84.

上一条:从“二舅走红”事件发展后续探析媒介逼视问题 下一条:从《雄狮少年》深陷“眯眯眼”争议看媒介暴力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