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标题新闻  > 正文

“民警殴打教师”新闻标签化加深刻板成见

作者:李梦思 时间:2017-06-08

摘要:10月27日,网上流传一段民警校园内殴打女教师的视频。视频中民警身着警服,情绪激动,被打女教师捂脸哭泣。该视频引发了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微博均进行报道,微博话题引发近300万人关注。

关键词:标签新闻;媒体;话题

一、新闻报道“标签化”

近年来,一些新闻热点事件,常常发生“舆论反转”现象。事件公布的最后真相,往往与此前引发热议的说法大相径庭。

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行千里。的确,在舆情的流变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急措施不当、舆情反馈不力,是导致舆论不断激化的关键原因。若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舆情引导,一些传言、谣言就很难有市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各种舆论热点事件形成、发酵和传播过程中,“标签化思维”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种标签化思维,是人们习惯以“贴标签”的方式,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个群体、某类事物的刻板印象,评判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在一系列舆论热点中,许多人在对事实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就草草做出评判,原因在于受非白即黑、以偏概全的标签化思维所累。

二、新闻报道“标签化''的成因及影响

(1)社会环境:转型期社会矛后显现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结构出现分化与重组,群体差异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贫富分化和特殊利益群体的出现使得群体差异问题日渐突出 。当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给某个群体或事件贴 “标签'' ,会影响公众形成对某一群体或事件的理性认识和判断,使报道对象被“妖魔化''。尤其是在负面新闻报道中,媒体将新闻置于公共场合, ''标签''的负面效应易被放大,从而激起公众负面情绪,严重的话会引发社会问题,造成社会不和谐。

(2)媒介环境:复杂传播环境下眼球效应驱使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崛起和自媒体的普及,不仅扩大了信息传播渠道,其开放性也使公众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中。同时,媒介市场化的竞争环境,让媒体注重提高效率时也不断丰富媒介产品 。 面对渠道多样、信息海量的传播环境,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力、促使媒介在把关过程中有所偏向 。

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标签化''报道,能够满足受众浅阅读的习惯 。 然而,若是出于时效性考虑或认知的赖惰,只顾部分吸引眼球的内容,采访不全面、 深入,会危害新lii1真实性。 新闻记者甚至对一些社会纠纷或司法案件进行先在性的立场预设,言目地为事件和人物定性,用道德和感性来替代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而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态势,不仅会影响司法公正,还会使受众形成情绪宣泄式的非理性批评,甚至出现网络暴力 。

此外,记者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标签”是对新闻特质的简单归类,具有片面性,不能反映新闻事物的本质。若对某一类型新闻题材进行标签化报道,或许每一 篇新闻报道呈现的内容均属实,但其整体呈现出的人群形象、社会景象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并不能代表整个群体或事件,这也是新闻失实的一种表现 。

(3)受众层面:认知框架影响理性思维

新闻“标签”能够被接受并得到传播,根源在于受众。标签化的报道方式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被贴“标签''的事件或人物的特性也符合受众的认知情感 。 生活中,人们倾向于用自身经验或他人的意见来认识事物,对相似的事物人们只需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可 。

然而,当受众在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时候依赖先入为主的偏见,这会加深受众原有的刻板印象,也容易使受众对新事物形成成见。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也认为: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先入为主会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大众传媒正是这种偏见的主要制造者,通过给社会事件或人物贴“标签”,使其形象以某个“标签''的形式进入社会传播。媒体对某类事件或人物的报道,对受众理解事物的认知框架起到一定的建构作用,看到这类新闻受众就会在情感逻辑上迅速定位,媒体便在无形中引导着受众解读新闻事件。

三、新闻报道“去标签化''对策

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标签化''报道也能带来便利,简短、形象、幽默的“标签”能旬膨点缀新闻事件,使新闻更具贴近性,有的“标签”能指明事件核心。因此, “标签”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把握好度。防止、监用“标签'' ,笔者从媒体角度探寻新闻报道“去标签化”的对策。

(1)媒体人加强自律,防止走向话语专制

要减少新闻报道“标签化''对新闻事业和新闻人物的伤害,必须加强媒体人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媒体人要理性发声,不能为了抢新闻采取拿来主义,摒弃先入为主、合理想象,要对标签加以选择和重置,避免新闻话语走向专制统一,应正确引导與论。

(2)对话社会个体,加强内容把关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居于话语表述的平等位置,新闻事件当事人有可能在事件中被表述、 被代言、被扭曲。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媒体应该将事实全面呈现出来,不听信单方说辞,与社会各方对话,做积极正面的引导,这样才能保障信息的流通,避免舆论混乱。尤其是如今“年轻态''的记者队伍中,不少人缺乏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 。 媒体要加强把关环节对内容的审査,避免因采访、 报道不当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曲解或谣言 。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强融合、互动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培养了人们信息传播和接受的习惯,规训了人们的思维。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话语表述要措辞严谨,不能一味地迎合网络受众,否则会导致公众信任度下降;同时也要注意与时俱进,让新闻既有权威性又有吸引力。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普通公众对事件的解读和评论渐具话语力量 。 面对网络上来自社会各界的评论,新媒体要有职业传媒人的职业操守,不能因言目追求点击率迎合受众,滥用新闻“标签”,这样也不利于营造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强:《新闻传播切勿被标签化思维所累》,《人民日报》,2014年07期

[2]张洁琼:《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解读》,《传播与版权》,2016年05期

上一条:以雷洋事件为例讨论网络热点事件标签化现象 下一条:从“旅日留学生机场刺母案”看“泛标签化”的转换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