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标题新闻  > 正文

《弟弟藏了姐姐高考准考证险误其高考》 网络舆情的煽动现象

作者:戴与龙 时间:2021-11-01

【摘要】2021年6月9日,媒体报道一则“调皮弟弟藏姐姐准考证险误其高考”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调侃熊孩子回家该挨揍,更有网民对弟弟进行人身攻击、谴责弟弟行为恶劣,甚至故意将话题引向性别问题以及“二胎”问题。但在事件热议的过程中便迎来反转,事件主人公亲自出来辟谣还原真相。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新闻真实加以叙述。

【关键词】新闻真实;弟弟藏姐姐准考证;媒介后真相;标题新闻

【Abstract】On June 9, 2021, a media report that a naughty boy hid his sister's admission card and accidentally mistook hi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ecame a hot search on Weibo. Many netizens joked that the naughty boy should be beaten when he returned home. Some netizens also attacked his brother personally, condemned his bad behavior, and even deliberately led the topic to gender issues and the "second child" issue. But in the process of hot discussion of the event will usher in a reversal, the event hero came out to refute rumors to restore the truth.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mainly narrates from the truthfulness of news.

【Key words】truthfulness of news; The younger brother hides the older sister's admission ticket; Post-media truth; headline news.

【案例简介】

2021年6月8日,内蒙古赤峰十二中门口一名考生妈妈向民警求助,称孩子未带准考证。民警随机驾车带家长回家寻找无果,后来发现是弟弟藏了姐姐的准考证。随后家长从学校接回考生弟弟,并在楼下草丛中找出准考证返回考点。

2021年6月9日上午,由燃新闻微博首发报道,随后新京报宣传报道,微博消息标题为“调皮弟弟藏姐姐准考证险误其高考”,该报道话题火速窜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广大热议。热评中不乏调侃熊孩子回家要被揍的,甚至有人以此上升到“重男轻女”等性别对立的问题上,有诟病二胎政策、三胎政策的言论,更甚者有小男孩阴谋论的阐述。

2020年6月9日下午16:43,事件还在热议中,便迎来了反转,观察者网对当事人进行独家采访,对此事作出澄清,绝对不存在“弟弟故意藏准考证”这一说法,并且表示姐弟俩感情很好,弟弟非常听自己的话,对于一些网民不明真相就恶毒辱骂弟弟而感到非常痛心。

5777A

(来源:微博时间轴)

而在后续的梳理中发现,姐姐未带的并不是准考证,而是身份证,且绝对不存在故意“藏”身份证的恶毒心理。新京报就新闻标题中带有引导舆论性质的“调皮”一词是否存在哗众取宠增加热度之嫌?一则新闻,在半天之内发生反转,且漏洞百出的新闻说明不禁让人思考:新闻的真实性何在?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何在?媒体的责任何在?

8502A

【案例来源】

https://weibo.com/p/100103type=1&q=#弟弟藏了姐姐高考准考证#&t=1

【案例分析】

一、“调皮弟弟藏姐姐准考证”引发热议以及网络暴力的原因

1、网络时代以时效性以及流量牵头

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的网络传播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相较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网络传播新闻的速度更快,甚至几乎可以达到同步传播的速度,网络新闻报道的周期从“天”向“分”、“秒”转化,时效性成为各大网络新闻传播的首要元素,而在现在的网络传播中,流量为王,谁的流量高,谁的影响力更大。媒介的激烈竞争让不少网络平台一味关注新闻标题的夸张度,吸引力,新闻标题逐渐倾向于情绪化、夸张化,而忽略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新闻媒体的责任。

在本案例中,由《新京报》在微博平台发布的标题中,“调皮”一词带有明显的煽动性,并且在了解真相后,弟弟的行为动作与“调皮”一词并不相符。媒体在没有核实新闻真实的情况下有意或无意带入主观情绪煽动舆论,甚至捏造虚假信息,探其目的,是否为在流量为王的网络平台传播中占据一份坐席?而6月9日正值全国高考,“高考”无疑为该时间段的大热词汇,再看标题与新闻中的内容“弟弟与姐姐”正对一直以来的高讨论度的热词:“二胎政策”以及刚推行的“三胎政策”,以及性别的相关话题,如“重男轻女”等;“藏”一词联系“调皮”生动描绘出弟弟的行动,且在标题和文本中,没有前因:“姐姐忘记带身份证,让弟弟转交”等,“藏”这一词充分体现弟弟行动的主动性,具有明显的引导意味。综合几个高频热词来看,每一个热词都能引发话题,何况是几个热词的结合。故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时代,该新闻报道能够迅速引爆话题,引导舆论。该新闻报道的产生也就基于新闻记者的“巧思”与“取舍”。

(来源:微博评论)

2、媒介平台存在的问题

微博本身为一个庞大的网络传播平台,互联网的匿名性与开放性为各大网民提供发表言论的平台,每一个人可以畅所欲言又不用负法律责任,越来越多的网络喷子和不怀好意地报复社会的人借用这一公众平台抒发消极言论,甚至引起社会恐慌。部分受众在讨论平台进一步引导舆论,甚至以阴谋论对事件的主人公弟弟加以人身攻击。

3、新闻专业主义的缺位

低门槛的机制,失实新闻可以被轻易制造并发布。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生产并发布新闻的权力,不管身份、职业、学历如何。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用户并不具备新闻专业知识与素养,在对事件的描述中丧失客观与理性,夸大渲染的同时擅自推断事件的起因。

新闻真相难以快速挖掘,各类揣测迅速滋生。真实与真相截然不同,后者需要较长时间上午调查与探索,往往需要一定的有机运动靠近真相。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确实产生了相当的积极作用,但在商业原则为指导方针下,媒体逐渐开始信奉“利润至上”的原则,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疯狂追求点击量和浏览量(即流量),新闻的真实客观反而被忽略。

新闻专业主义的缺位。以及新闻工作者的不负责任,最终的体现为不经核实的甚至是捏造的虚假新闻。

一、虚假新闻引导舆论的危害

就本案例来说,虚假新闻所引导的这一场舆论讨论,首先伤害了当事人本人以及家庭。部分网友以此对弟弟和父母实行网络暴力。在事件的讨论中传播不良理念与价值,如阴谋论、性别对立的思想等。此类以引导舆论追求流量的报道模式不仅将错误的新闻理念在新闻界传播,并且基于错误新闻信息而产生的错误舆论场也将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异端者”的传话筒。

二、破解伦理困境的建议

1、相关部门及时出面检查新闻真伪

在网络舆论阵地建立起多方位的检查机制,相关部门在新闻发布过程中加强审核,考察信源等可靠性,减少信息误差。

2、主流媒体以身作则

媒体理应吧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承担传播真实新闻的责任,传递良好的价值观与社会风气,必须对新闻来源进行审查,在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书中提到:媒体应该遵循的客观性原则为:不得随意添加不存在的东西;不得欺骗受众;尽可能地使你的方法和动机透明、公开。依赖你自己的报道;谦虚谨慎。

3、提升大众媒介素养、新闻素养

公民对新闻报道应该具有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与思考能力,在新闻报道发出后能够对新闻信息有一定的理解,并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有一定的判断,而非做谣言的推手,做网络喷子的一份子。

故而,在加强媒体与相关部门对新闻真实的核查、提高新闻专业的素养同时,培养大众的媒介素养、新闻素养,才能有效减少虚假新闻对舆论的引导以及虚假新闻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李孟蓉.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舆论的生成和引导研究[D].湘潭大学,2019.

[2]何曦玮. 新媒体视阈下的“标题党”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8.

上一条:从《安心裤权威测试:多个知名品牌产品不合格被点名》报道看安心裤甲醛事件的新闻反转 下一条:“10岁女孩被强奸怀孕医生强制报告”看新媒体平台新闻标题失范问题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