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标题新闻  > 正文

以商务部关于“鼓励储存生活必需品”的通知为例浅析新闻标题偏误问题

作者:胡云杰 范晓洁 谭嘉琪 廖宇超 时间:2022-08-28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新闻标题偏误造成的社会性影响,选取了商务部关于“鼓励储存生活必需品”的通知为例,采用文献法、研究法实现对案例的多层次、多维度辨析,剖析出社会现象背后的成因利弊,并结合其它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延展主题的内涵和外延,最终得出民众、政府、媒体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闻标题偏误;商务部通知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social impact caused by the error of news headlines. Taking the notice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on "encouraging the storage of daily necessiti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research method to realize the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ases, analyzes the caus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hind social phenomena, and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m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ases, so as to exte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heme. Finally, the requirements and norms of the peopl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edia are obtain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Error of news headlines; Notice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一、案例简介

2021年11月1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障今冬明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切实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通知》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满足居民在突发事件情况下生活必需品采购需求”、“加强应急投放网络建设”、“确保通信联络畅通”等多项要求。

随后,相关媒体在转载时,断章取义,将原有标题“商务部部署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改成了“商务部:鼓励储存生活必需品”。并且文中多次提及“突发情况”,引发网友诸多联想,也存在一些过度解读的现象。一些自媒体与当前紧张的台海局势联系起来,引导公众产生这是商务部在为台海战争即将爆发未雨绸缪的联想;一些网友认为突发情况是和拉尼娜事件或将升级有关。与此同时,北京、重庆、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多个城市出现了抢购囤货潮,多家超市人满为患,诸多货架被抢购一空;民众开始出现恐慌情绪。

对此现象,11月2日,商务部迅速回应。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给和平稳运行是商务部的重要职责之一,商务部每年都会例行发布消费市场保供稳价的工作通知。“此次《通知》基于今年秋冬季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蔬菜价格波动上涨、新冠疫情多地散发、拉尼娜现象或将升级等情况,提前做出工作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今冬明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

随后多家媒体纷纷转发并表示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呼吁大家不必恐慌,不要盲目囤货,但是多地的囤货狂潮还在继续

二、案例分析

(一)问题成因

原本商务部只是因为职责所在例行发布通告,提醒人们重视潜在的突发风险、做好该有的应急准备。而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属于最基本的应急准备,也是国家应急体系的必要补充,不应该大惊小怪。但是这个好的建议为什么会被误读?理由如下:

1、故弄玄虚,刺激受众情绪

很多二次转发的平台把“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单独拈出做了标题,由此产生了更为刺激眼球的效果,引起群众广泛关注。这让很多人都联想到了国际局势问题、台湾问题等,情绪波动增大,变得恐慌。

2、断章取义,改变事实真相

商务部的原通知为《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许多媒体却没有擅自改标题,选取其中的一个要求作为标题,导致内容上也有所偏离商务部通知的初衷。

3、导向不正,过度追求利益

网络媒体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度,报导时篡改商务部通知的标题,归根结底是想着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

4、格调低下,素养有待提高

一些网络媒体工作者专业素养能力缺乏,在提取商务部通知传递的信息时出现差错,从而在二次转发时就向受众传播了错误信息,导致了大众对于通知的误读。

(二)利弊分析

1、有利因素

鼓励家庭储存一定数量的必需品有多种“民生功效”。从家庭角度看,储存一定数量的必需品,能够有效应对必需品短期价格上涨,避免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确保居民生活质量。

从国家角度看,家庭适当储存有利于弥补政府和市场储备不足。

2、弊端

给人们一种紧张焦虑感,有人为此盲目抢购食盐、大米等,没太大作用且给家里的囤放和后期的消耗带来不小困难,而且过多人争抢也可能引起产品市场价格的的波动。

(三)对策及建议

1、提高新闻受众者的科学文化素养,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媒体擅自篡改原文标题,断章取义,会更加容易误导新闻受众者,但在此特殊时期,受众者更应避免成为语言失范的传播者。首先新闻受众者自身要提高文化修养和科学知识,注重自身品行规范,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理性思维,具备甄别、判断与批判网络新闻信息的基本能力,不轻易被具有攻击性的或者指向性强烈的言论挑动情绪,拒绝点击带有明显意图导向的网络新闻标题。如果浏览网络新闻遇到“标题党”时要及时举报,与网络媒体和网络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的反馈,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使“标题党”无处逃脱。

2、加强新闻媒体的专业素养,培养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广告”。在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出新、出彩对于新闻媒体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提升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新闻媒体更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不应当以博取眼球为首要目的,自觉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负责任的态度,消融偏见和化解矛盾,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相互理解、包容和和谐发展。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网络新闻法规尚不健全,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更多要求网络媒体的自律,故网络媒体在新闻标题制作中应力求做到陈述事实,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递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原创新闻还是转载新闻,标题的制作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免引起网民的不理智行为。同时,转载新闻标题的制作应把握好度,在转载过程中,一个最起码的标准是标题的制作要忠于新闻内容,表达准确。完全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量,而不顾及内容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3、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问责制度

就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现状来看,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为新闻从业人员权益提供法律保障。新闻法律和新闻法规是确保新闻行业有序发展的保障,要杜绝新闻道德失范,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范围内界定标题新闻制造和传播的法律责任。只有借助法律强制力监督执行,新媒体标题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才能在思想上有所顾忌,在行动中有所收敛。

针对网络环境隐蔽性的特点,监管部门应通过具体、切实的规范法规和指导性意见,明确网络新闻中文字、标点及有声媒介中的声韵调的规范,规范行业标准,查办无良媒体,净化网络环境,从而使治理新闻传播失范现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相似案例比较

2020年1月31日晚,“新华视点”微博号刊发了一则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随后,该消息被“人民网”转载,消息一出,瞬间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截至2月1日凌晨2点半左右,微博阅读量达6.2亿!许多网上药房的双黄连口服液宣告基本脱销。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相关报道信源单一,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介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报道称,双黄连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在举国关注的疫情面前,相关报道集中发布,迅速引发极大的关注。即使是各大媒体报道中用了“初步发现”这样的字眼,也无法阻挡民众抢购热潮,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

当晚,全国各地就有群众开始于药店门口排队,准备抢购双黄连。

紧接着,网络上开始纷纷“辟谣”。连人民日报也再次出来澄清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请勿抢购自行服用”。但是本次事件造成的影响已经造成,也并未完全消除。在随后的疫情防治过程中,则出现了男子确诊前在家自行服用双黄连导致病情加重,以及女子疑似居家隔离期间外出抢购双黄连导致被传染的事件。

1、相同之处

同样是在疫情紧张时刻,媒体发布转发公众十分关切的生活物资、新冠药品作为资料,断章取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抢购商品、物资,造成了混乱。最后都由相关专家、部门出面澄清。

2、不同之处

双黄连事件中中南山院士在媒体上解释双黄连并不能起到治疗新冠肺炎作用后,民众抢购基本平息,而商务部做出回应之后多地依然存在囤货现象,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三、自身启示与体会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等“碎片化阅读”产品,在互联网上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究其根源,这种社会现象直击人们求知的痛点:第一,渴望获取知识;第二,不愿花时间去阅读。“碎片化阅读”让公众有了知识的获得感,但是散乱无序的阅读方式,让信息本身的内在逻辑遭到了破坏。互联网带来的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得信息内容生产主体越来越多地通过重要论述摘编、关键词诠释、稿件拆条等方式来快速解读政策信息。

发布任何一项有关公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信息,都会备受关注。对于公众来说,符合切身利益或是赞成决策时,大都会积极维护;一旦出现不符合自身利益或是不赞成决策,部分人就会如同“皇帝的新装”或者是“庸人自扰”般,利用各种碎片化信息解读,让政策“符合”其自身意愿,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重新进行意义构建,让政策信息内涵被扩大或者外延被延伸,进而造成误解误读。公众误解误读政策,主要是为了符合自身“心理预期”,在对政策的恐慌担忧或是希望期盼中重新进行意义构建,寻求所谓的事实与真相。政策解读是为了解决政策信息获取不对称的问题,政策解读的不权威、不规范、不适宜,均会引发公众的误解误读,形成网络舆情或滋生谣言。因此,加强政策解读的权威性、规范性和适宜性,从源头上做好“无谣先防”至关重要。在面对已经发生的政策误解误读,需要及时有效进行引导,权威有力辟谣。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在政策信息发布及解读时,应提高预见能力,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防范,应对和化解政策误读误解带来的诸多风险。

参考文献:

[1]夏妍.不必误读“商务部通知”去“抢购物资”[J].新京报,2021-11-02 15:55

[2]高丽.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失范及对策[J].青年记者,2008(02):76.

[3]潘佳云,谭舒,席韵超,王雅咛.网络新闻语言失范现象及特点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0(03):112-115.

[4]冯博.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现象及其规避路径[J].传媒,2019(09):89-91.

[5]朱继东. “标题党”泛滥的危害、根源和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2,(17):15-18.

[6]梁一戈,杨朝钊.浅析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现象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3,(09):154-155.

上一条:以“重庆一9岁女童遭16岁男孩伤害”事件为例浅析新闻标题偏误问题 下一条:对张锡峰“土猪拱白菜”比喻的恶意扭曲造成的网络热议事件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