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庆一9岁女童遭16岁男孩伤害”事件为例浅析新闻标题偏误问题
时间:2022-08-29
【摘要】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一些新闻为博眼球,刺激受众,争取流量,不断制造引人注目的新闻标题,以致出现新闻标题偏误问题。本文以“重庆一9岁女童遭16岁男孩伤害”事件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当下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标题偏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媒体如何客观书写新闻标题进行客观报道。
【关键词】新闻标题偏误;职业道德;新闻伦理
【Abstract】In the current market background, some news in order to attract attention, stimulate the audience, strive for flow, constantly create eye-catching news headlines, so that the news title error problem.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a nine-year-old girl was hurt by a 16-year-old boy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o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deviation of news headlines in the current we-media environment, and on this basis, thinks about how the media can write news headlines objectively and report objectively.
【Key words】Erroneous headlines; professional ethics; journalistic ethics
【案例简介】
2021年10月27日晚,有网友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帖称其姐姐所居住的小区发生了一起9岁半女童被16岁男子性侵的案件,该名女童被发现时浑身是血。
图片来自开屏新闻
2021年10月28日下午,开屏记者联系到了该社区居委会一工作人员求证了此事,工作人员表示此事发生在26日下午,女孩是在27日凌晨被发现的,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暂无生命危险。据当地知情人称这名男子还疑似在小区内猥亵了多名女童,是名惯犯。
图片来自开屏新闻
2021年10月29日晚,微博上一名账号为“胡江波在北京”的媒体人也发表了有关此次案件的帖子。该网帖称据网友爆料,于10月26日晚,重庆南川出现了一名疑似16岁男子将一名9岁女童伤害的案件,女孩最后是在嫌疑人小区垃圾桶旁边的路上被发现,随后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而这篇网帖的新闻词条是“重庆一9岁女童遭16岁男子伤害”。这篇网帖在发表后没过多久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并登上了热搜,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该网帖词条与报道内容和事实情况严重不符,这名男子的行为本应该被称作“奸杀未遂”而绝非普通的“伤害”事件,网友认为该媒体人将男孩的犯罪行为定性成普通伤害是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对此次新闻事件的避重就轻,是撰稿人为博取大众眼球和骗取流量的手段。
图片截自N视频
【案例来源】
https://m.weibo.cn/1417206603/4697751311617639
https://www.ccwb.cn/web/m/info/20211028174144YHC3HR.html
一、分析问题成因
新闻标题出现这么多性质恶劣的偏误,有的是完全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造谣生事,更多的是因为在关键环节存在不足和缺陷。
(一)对媒体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充分,政治素养差。
国家利益至上,集体利益至上,任何媒体和个人都不能为了眼前经济利益或者其他游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的考量,而故意找茬,博出位,篡改、编造新闻标题。
(二)法律意识不足
媒体尤其是对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在法律面前,没有任何理由高于其他个体。很多新媒体的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漠,篡改,编造事实毫无顾忌,必然造成“谣言倒逼真相”横行,偶尔为之,受众可能会叫好喝彩,但长此以往,造谣成分习惯,损伤的只会是自己的公信力。
(三)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突破基本道德底线
很多标题偏误,不是新闻业务问题,常常是为了要先声夺人而篡改原文标题,有的是为了制造噱头,故意耸人听闻。这些行为,很多情况下法律法规难以给予框定和惩罚,却是基本的社会公德所不允许的。比如优秀共产党员、城管队员被违建业主伤害殉职,有关部门号召向他学习,某网站转载的标题却是《湖北城管被村民锄头砸死。县委号召全县学习城管》,明显是利用社会对“城管”的负面评价来嘲讽贬低县委的号召,也许从法律法规上很难找到媒体的错,但从基本道德准则,道义上说,是很卑劣的手段。
(四)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新闻素养明显缺失
很多新媒体从业者没有受过严格而全面的写作训练,又没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一上来就主持新闻编辑工作,难免望文生义,自以为是,胡编乱造。
(五)各环节监管缺失,违规成本低
从运作来看,融媒体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发稿权力下放,管理结构扁平化、相对简单,必然带来审查不够、把关不严的弊端。而这几年随着新媒体的迅猛扩张,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走进融媒体队伍,他们相对来说社会历练不足,实践经验缺失,文字水平稚嫩,虽有冲动和闯劲,但也爱出风头,很容易失去应有的控制。
从外部环境看,为扶植新媒体发展,社会对其较为宽容,尤其是对游离于国有媒体之外的商业类新媒体。政府对新媒体约束不足,在信息传播领域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
二、弊端
(一)损害媒体公信力
从根本上来说,新闻标题偏误现象是对媒体自身美誉度、公信力的消费。用户不是可以任由媒介戏弄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有自己的判断。俗话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当一次次被欺骗之后,用户有什么理由继续使用该媒介?如何继续信任该媒介?一个媒介的出现必定有许多付出、许多努力,但长久建立起来的品牌忠诚被一次次地消耗殆尽,无异于杀鸡取卵。
(二)循环效应,新闻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下降
有需求オ会产生市场,利益推动发展方向。越来越多新闻从业者在编辑标题时采用这种快速获得关注度和流量的“标题党”方式,对于受互联网新闻环境熏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新闻从业人员有极大的影响。新闻理想、新闻道徳被弱化,新闻写作风格趋于夸张、低俗。如此循环往复,新闻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三)误导公众认知
没有受众真正需要的内容,耽误时间。很多受众只看标题不看内容,从标题中获取的信息就在心中形成固有印象,那么虛假夸张的标题势必带来不好的影响,影响受众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判断
(四)引发攻击、骂战、极端情绪,导致不正当行为出现,破坏社会关系
我们发现,新闻标题中常常出现带有标签性质的关键词,极其容易引发公愤,导致网络舆论和网络集合行为的发生。比如比较敏感的医患关系、碰瓷、潜规则、城管、90后、星二代等。媒体利用公众心中的正义感、打抱不平的精神,通过这种词语激发公众的刻板印象,本来或许不是什么大事,但被贴上某类人群的标签,就会引起舆论一边倒。例如,2014年央视的《焦点访谈》曾经还原过大河报一篇呼唤爱心的报道的事实真相:3月27日,大河报以“颅骨取下一年多,谁能帮她装上?”为题,报道了患者没有经济能力进行手术的事情,本意是请求公众的帮助。但有些网站转载时,标题却被换成了“病人因欠5万元手术费,颅骨被摘下,一年多无人给装上”,于是成了抨击医抑人员的报道,也使本就敏感的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处于新闻创造出的“拟态环境”中的公众,却是在现实中采取行动,这对于公众来说也是一种情感和意愿上的伤害。
(五)谣言滋生的温床
新闻标题偏误中有一类是添加了编辑人员的主观臆测常常伴有“?”。例如,新浪体育的新闻《徐明暗助陕西逼走成耀东?实德沪717后台己是同盟》,前面一句只是猜测、但若不细看新闻内容,便会将标题内容记在心里,并出于猎奇的心理与别人分享,这样就产生了谣言。
三、对策
(一)恪守职业道德,提高新闻素养
随着各种新闻媒体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接收的信息纷繁复杂。而文字作为新闻信息的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厚植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在处理新闻工作时,一定要认真严谨,仔细推敲词句意义,规范新闻用词,精准传递信息,避免信息偏误。
(二)正视利益关系,弘扬社会正气
社会敏感事件,往往反映出社会矛盾与问题,那么对于站在发布信息的制高点上的新闻媒介,正确处理敏感事件才能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要敢于直面舆情,化解敏感,尽最大努力脱下事件的 “敏感”外衣,让阳光照进每一个人的心坎[1]。
新闻记者须提高思想觉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好舆论监督尺度;要深入调查事件,用事实说话,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注重剖析问题本质,不能把小问题说得过于严重或把严重问题说得轻描淡写[2]。唯有如此,才能警示不良行为,矫正不良风气,将群众的意见、建议与心声反映出来,同时增强社会凝聚力。
四、启示与体会
表达思想,传播文化的方式,即媒介影响着所要表达与传播的内容,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因为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意识导向,而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需要一个有效的媒介——新闻传播,它既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影响到人本身的思维。若想通过新闻媒介促进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正确认识且重视新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3]。一方面,新闻传播是组织与公众实现广泛、有效沟通的必经渠道,具有工具性;另一方面,新闻传播的对象又是党和国家必须特别重视的公众,具有对象性。
诚然,互联网促进了人民言论权利的实现,而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两面性的,言论自由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譬如舆论力量的强大很容易放大思维的弊端,在一些社会问题的讨论上,很多群众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容易出现墙倒众人推的现象。而此时新闻媒体的引导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们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恪守职业道德,怀揣社会责任感,客观陈述事实,弘扬主流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增强脚力,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增强眼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增强脑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增强笔力,用词得当,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
五、相关案例分析
新闻标题无疑是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关键之一,可新闻标题偏误问题屡见不鲜。除了本案例的回避敏感话题的情况,还有其他情况的标题偏误问题。如偷换概念,暗藏他意:2015年10月,一张来自网友“再深一点”的图片红遍网络,其主题是某网站和其他网站标题的对比。截图清楚表明,他们把《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牵手”》改成了《神舟九号已经与天宫一号对撞》。如篡改事实:2015年8月18日,某网站及“智慧云”主页播发新闻《天津港支队消防员无人活回来》,这么惨烈的标题,肯定令人震撼。但是,该网站转引自其他媒体的同一篇报道,标题完全不同:《天津港消防支队五大队出警消防员无人活着回来》,原标题扩大了“无人活着回来”的范围,违反了基本的新闻事实和逻辑。因此,解决新闻标题偏误问题,发挥新闻传播积极作用,就要从源头加强约束管理,即要加强行业自律。
参考文献
[1]卞文阳.融媒体时代新闻标题偏误成因及纠正[J].青年记者,2016(03):34-35.DOI:10.15997/j.cnki.qnjz.2016.03.007.
[2]王灵玲.新闻标题党在移动端的表现及弊端[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6):78-79.
[3]向骏.新媒介时代突发敏感事件的应对处置[J].南方论刊,2015,No.280(01):34-36.
[4]陈秋莲.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与尺度把握[J].中国报业,2021,No.508(03):94-95.DOI:10.13854/j.cnki.cni.2021.03.044.
[5]王斌.浅谈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及其对大众的影响[J].今传媒.1672-8122(2019)03-0000-04.
上一条:钱江晚报:《一碗蛋炒饭加一听可乐,把他送进了ICU,抽的血变成了油》:从“蛋炒饭恐慌”看标题新闻 下一条:以商务部关于“鼓励储存生活必需品”的通知为例浅析新闻标题偏误问题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