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虚假广告  > 正文

小红书“滤镜景点”事件:流量裹挟下社交媒体平台塑造的“媒介真实”

作者:王淑颖 时间:2022-04-28

摘要:近年来小红书平台的“滤镜景点”现象频发。随着国庆旅游黄金周的结束,“滤镜景点”的问题集中暴露出来,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爆话题热点。这一现象并不仅仅是平台用户,而是资本、平台和用户等多维度动因共同建构。然而在流量裹挟下平台塑造的拟态真实对消费主体的迷失以及对青少年消费异化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平台、政府、资本方和网民用户合作发力以此维护良好的平台发展和消费环境。

关键词:社交平台、小红书、媒介真实、滤镜景点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filter scenic spots" on xiaohongshu platform has been frequent. With the end of the National Day tourism Golden Week, the problem of "filter attraction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his phenomenon is not only the platform users, but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such as capital, platform and users. However, under the pressure of traffic, the influence of the simulated reality created by the platform on the loss of consumers and the alienation of teenagers' consumption can not be ignored. Platform, government, capital and Internet users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maintain a good platform development and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social platform, little Red book, media reality, filter attractions

案例回顾:

 1012日一位网友在微博发布照片。前两张是小红书上博主分享的旅游景点照片,海边的蓝色小屋看起来非常浪漫颇有电影画面的质感,而该网友去实地旅游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破旧不堪的模样。微博发布于国庆假期结束之际,该旅游话题迅速引爆微博热点,获赞26万,5000多条评论。

 图片源自微博平台

1014日,另一篇吐槽小红书的微博,也获得了不少人的点赞。从推荐者的照片里看,人置身于一条阳光充盈的长廊,画面简洁又明朗。推荐者以小众免费”“拍照圣地”“超出片等文字,格外诱人。网友抵达现场后,发现这里其实是一面墙,用壁纸营造出3D的视觉效果。

图片源自小红书平台

 十一假期过后,话题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冲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们晒出滤镜后的景点真实样貌。目前,微博上#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的话题,阅读量高达4亿,评论2.7万条。

图片源自小红书平台

1017号,小红书在其微信公号发文就网友关于滤镜景点的吐槽发表声明并道歉,承认部分用户存在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今后将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等产品,便于用户获取更多元的信息。

1020日,涉事小红书博主之一爱吃烧饵块的吕小娜(以下简称吕小娜)发布公开信,全面回应质疑,她否认图文存在滤镜过度”“商业营销,声称保留法律追究的责任。吕小娜在声明中晒出原片详细的摄影参数和不同角度的其他照片,并澄清自己和景点、社交平台之间,没有任何利益输送关系。拍摄杭州咖啡馆的小红书博主小徐透过钱江晚报表示,自己没加任何滤镜,网友们拿来做对比的照片是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角度下拍摄,两者根本不能对比。

  一、“滤镜景点”成因分析

(一)影像社会重塑视觉传播中心

这种不同于景观社会的社会情境,被阿莱斯·艾尔雅维茨称为影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他认为,当代全球化社会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艺术与文化都呈现出一种图像转向,视觉经验和图像体验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凭靠,视觉是其他感知的参照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传播媒介从一开始的报纸、电报、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互联网,先前语言主导的叙事范式开始向图像范式转变。从马丁·海德格尔指出“世界图像时代”伊始,随后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再到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拟向与仿真”,传播视觉中心逐渐确立。早期的旅游攻略主要集中在豆瓣、马蜂窝、微博等网站平台,旅游攻略以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主,照片为辅。但小红书不同于前者的平台特点,它将标题限制在13个字以内,平台界面中图片与文字的大致比例为9:1,用户首先看到图片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点开笔记阅读文字。这也使得小红书的社区文化重度依赖以视觉为中心的图片传播形式。诚然各大社交平台均存在”网红打卡地“的现象,但入驻小红书平台的博主却不得不选择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才能吸引更多用户点开笔记关注内容本身,这也导致小红书成为“滤镜景点“的重灾区。影像社会中人们的视觉感知不断扩张,不仅信奉有图有真相,而且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似乎世界就是被图像所驱动。

(二)技术与资本联合下的媒介奇观

“奇观”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社会学家盖···德堡提出的“景观社会”这一概念中。他提出“景观即商品”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一切均呈现为景观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逻辑便是不断生产、复制具有视觉冲击力、戏剧性、吸引力或轰动效应的景观现象,并借此引导大众娱乐和消费行为,组织建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逻辑。小红书上博主推荐的旅游景点吸引许多游客前去拍照打卡,在当代社会已经形成了所谓的“奇观”。在互联网技术日渐发达的当下,技术赋权让每个人都有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机会。“滤镜景点”在资本下场后,通过网络意见领袖和多级传播的形式不断生产复制同质化的视觉冲击符号。例如微博旅游博主@廖信忠针对小红书“滤镜景点”现象,于107号发布头条文章“中国到底有多少小镰仓?新疆都有小镰仓?”质疑旅游行业在资本博弈下为争夺眼球经济和平台流量,而生产的同质化的信息产品。通过小红书平台的传播和网民的消费、二次生产传播,最终形成了平台、商家和用户等多方资本联合下“滤镜景点”的媒介奇观。

(三)用户表演助推“社交货币”生产过程

美国学者戈夫曼提出了拟剧理论,他认为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努力地以各种方式塑造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该理论重点关注人际交往中的符号互动,人们通过符号进行表演从而获得观众认可。小红书此前就因为用户高频分享奢侈品成为小资和精致主义的社交代表,并被网友戏称“小红书人均白富美”。其中“滤镜景点”在这样的社区文化渲染下不可避免的成为小众、有品位、时髦的符号,平台用户为获得群体认同,建构自身的理想形象,会自发前往景点进行拍照、打卡,通过后期添加滤镜精修图片展示自己在前台的完美形象进行表演,并使自身表演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评论区的夸奖和询问,其他平台用户的点赞、收藏等,满足普通人的网红梦。

皮埃尔·布尔迪厄在《社会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社交货币”的概念,他认为社交货币是一种存在于虚拟的网络及李现的现实中所有真是而又潜在的资源,而人们通过社交活动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则是社交货币购买到的“商品”。随后乔纳伯在《疯传》中对这一概念重新定义:“社交货币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社交货币其实是利用人们的虚荣心在社区互动中为自己赢得尊重、好评、关注度等。可以理解为一种“谈资”,是一种可以让用户在社交平台中展现自身交往价值的特殊产品。小红书平台上的“滤镜景点”在经过滤镜精修后,再配以“ins风”、“xxx小镰仓”、“xxx小瑞士”、“假装在xxx”等标题,营造出一种小资的精致感和独特的小众感。滤镜景点照片充当了网红博主们的社交货币,通过用户的阅读、点赞、评论、转发、模仿等过程完成社交货币的转化变现,在社交平台中购买到了特殊商品——来自用户、商家或资本方的注意力。

 

二、“滤镜景点“生存下的迷思

(一)景观社会下消费主体身份迷失

居伊·德波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景观社会”的概念,即“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商家也深谙“视觉消费”之道,通过装修布置打造网红风的景点或打卡地吸引人们前往打卡消费。但是消费的本质意义却被消解,消费者自身主体性正在被解构。她们并不是为旅行途中的风景和美食买单,更多地是为追求“网红景点打卡”的单向度认同而买单。作为消费主体本身,他们更希望获得的反而是社交平台和朋友圈的点赞,却不重视对于消费产品本身的体验。视觉传播本位塑造的景观社会下,本末倒置的消费行为正不断消解着消费者主体性。

(二)资本竞争下消费市场畸形

在资本、商家、平台多方对利益的追逐下,导致消费市场畸形,许多旅行圣地在资本下场后过度商业化跌下神坛。旅游胜地云南曾承载着无数文艺青年的理想,随着近年来网红打卡照和滤镜景点的出圈,洱海的环海公路边已被各色玻璃吊椅、白色ins风桌椅所占满,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自然风采。包括丽江的国度商业化也已被人诟病已久。除了小红书平台,一些网红景区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包装营销,游客在节假日蜂拥而至导致客流量剧增。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未能及时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景区。例如重庆洪崖洞、张家界玻璃栈道、西安大唐不夜城等。都反映出网红景区在兼顾“流量”与“质量”时的力不从心,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三)拟态真实诱导青少年消费异化

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家李普曼在 1922 年所发表的《舆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大众媒介制造出来的信息环境。由于外部世界纷繁复杂,我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探索和了解外部世界全部有关自身的信息。而大众媒介作为我们现实世界的中介,替我们进行信息筛选的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权垄断被打破,在Web2.0时代每个用户都是传播节点,都是一座尼戈洛庞蒂笔下的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在这一背景下,其他用户所发布的信息的总体,发挥了过去专业媒体对于个人认知世界的窗口作用,人们很大程度上通过网络上的其他用户来感知与认知世界。

据千爪数据统计,小红书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18——34岁,占比83.31%,平台活跃用户目前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18岁以下用户占增长至12.16%。然而大多数青少年还未形成成熟理智的消费观,“滤镜景点”所彰显的精致主义对于青少年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商家的安利和博主铺天盖地的安利下,青少年容易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盲目跟风,助长虚荣攀比风气,导致更多“伪精致”的打卡。资本、平台和用户多方利用媒介营造出拟态真实,诱导青少年掉入消费主义陷阱,消费欲望僭越了真正的消费需求。人们沉浸在被异化的套路式消费习惯中,沦为巴赫金“狂欢”理论下欲望诉求的镜像。

三、总结

小红书滤镜景点是新媒体时代平台用户塑造的媒介真实。针对此事件,小红书平台已明确表示推出评分榜单给予用户关于景区更多的参考。其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由于网红产品或店铺都是利用网络营销扩大知名度,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相关数据,了解当地网红市场业态的整体情况。网红景点应加强自律,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和运营守则,丰富景点的精神文化内涵,向内涵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切实可行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最后,网民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认知,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滤镜景点”的骗局。

参考文献:

[1].滤镜化生存:身份焦虑与理性匮乏的图像世界观. [G].张华 任占超.传媒观察. 2021,(12).

[2].消费社会视域下网红打卡地的媒体奇观及其批判.[G].张高洁 骆蓓娟.东南传播. 2019,(10).

[3].社交媒体中网红景点打卡行为的心理动因探析.[G].袁著.新闻前哨. 2021,(07).

[4]()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

 

上一条:由“薇娅直播中产品成分虚报”事件看直播行业中虚假广告问题 下一条:“神医宇宙”系列中的虚假广告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