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中的真相与后真相

作者:柯锐 时间:2017-12-06

【摘要】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引发舆论汹涌,新媒体成情绪和观点的主阵地,持不同立场的人们争执不休,但争执的结果是强化了原本就存于人们脑中的偏见。何谓“后真相”?通常认为,“后真相”描述了当下传播环境中,来自媒体精英和政治精英的一种焦虑和警觉:相较于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相信彼此、相信社交网络上的信息。

Abstract】The Child Abuse Case of Red-yellow-blue Kindergarten caused heated discussion in public, new media become a main battlefield with emotions and ideas. people in different position argued about the case, but reinforce the bias that exists in people's minds. What is "post-truth"? generally speaking , the "truth"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transmission environment, the elite from the media and political of a kind of anxiety and vigilance: compared with the main media, Internet users are more willing to believe each other, information on social networks.

【关键词】红黄蓝;虐童;后真相

【keywords】Red-yellow-blue;Child abuse;post-truth

【案件回顾】

11月22日晚开始,有十余名幼儿家长反映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国际小二班的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并提供孩子身上多个针眼的照片。

11月23日上午,有数十名家长等候在幼儿园门外想了解情况,他们希望见到院长,并要求看园区监控视频,但被保安拦在门外。

据家长们说,从昨天下午孩子放学开始,便有多名家长报警。“我们孩子三岁半,腿上、屁股上都有针眼,我现在气得浑身发抖。”一名老人告诉记者,“孩子说说不睡觉老师打针,还说不听话也要给爸爸妈妈打针。”

一位家长说,孩子最近三四天拒绝上幼儿园,“老师给吃过白色药片”。另一位家长表示,目前知道国际小二班有两个男孩、一个女孩被脱光衣服罚站。他介绍,得知孩子被罚站后,多名家长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这么件事,孩子都说是。问三个孩子是谁,每个孩子说出的名字都一样。

2017年11月28日晚,北京警方就该幼儿园幼儿疑似遭针扎、被喂药一事进行了通报:朝阳区红黄蓝新天地幼儿园教师刘某某(女,22岁,河北省人)因部分儿童不按时睡觉,遂采用缝衣针扎的方式进行“管教”。因涉嫌虐待被看护人罪,现刘某某已被刑事拘留。

经调取涉事班级监控视频存储硬盘,发现已有损坏。经专业公司技术检测,系多次强制断电所致。经查,该园库管员赵某某(女,45岁,河南省人,住在监控室)感觉监控设备噪音大,经常放学后将设备强制断电。经鉴定部门工作,目前已恢复约113小时视频,未发现有人对儿童实施侵害。

针对网传涉事幼儿园“群体猥亵幼童”等内容,经查,系刘某(女,31岁,北京市人)、李某某(女,29岁,河北省人)二人编造传播。刘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被行政拘留;李某某被公安机关批评教育,11月26日其已在个人微博公开致歉。

针对11月23日某电视台报道该园幼儿被喂食药片的情况,经核实,幼儿家长苟某(男,28岁,四川省人)承认孩子没有在园内被喂食药片,视频内容系其在家中使用家人服用的药片,以语言诱导方式询问孩子,拍摄后发至幼儿园家长微信群。相关电视台记者刘某(男,36岁,北京市人)未经采访核实,直接从网上下载编发。

针对涉事女童家长赵某某(女,31岁,黑龙江省人)发表的“‘爷爷医生,叔叔医生’脱光衣物检查女儿身体”的言论,经核实,赵某某承认系其编造,并愿意向社会澄清事实、公开道歉。

【案例来源】

愤怒|扎针?喂药?猥亵?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被曝虐童,警方已介入调查-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17-11-23/doc-ifypapmz4397486.shtml

红黄蓝涉虐童女教师被刑拘警方通报造谣者被行拘-凤凰资讯http://news.ifeng.com/a/20171127/53613200_0.shtml?_zbs_baidu_dk

北京警方回应红黄蓝幼儿园涉嫌伤害儿童事件四大疑问-人民网http://finance.china.com.cn/hz/sh/hao123dh/20171130/9968.shtml

教育部副部长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新京报http://finance.china.com.cn/hz/sh/hao123dh/20171204/9983.shtml

【案例分析】

一、何为“后真相”

所谓“后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词典于2016年11月22日确定并宣布为“年度单词”,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通常认为,“后真相”描述了当下传播环境中,来自媒体精英和政治精英的一种焦虑和警觉:相较于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相信彼此、相信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在影响公众态度、形塑公共舆论的过程中,个人立场、信仰、情绪和偏见,往往比本应作为基石的“真相”本身更有效。[1]

红黄蓝虐童事件中的真相与后真相

红黄蓝案首先在微博上爆出,但没过多久便被撤下,后由于微博“大V”的助推再登微博最热搜,自此,许多自媒体营销号立刻开始了一场传播狂欢。正如有评论所言:“本来需要调查记者一线采写,传播事实真相的严肃新闻,结果变成了自媒体宣泄式文体收割流量机器。原本需要大量调查的新闻事件,在自媒体巧妙的情绪煽动下,在没有调查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靠吃‘人血馒头’获取了更多流量。”的确,不少自媒体营销号在文中大量引用不明来源的网帖、无证据的判断、以讹传讹添油加醋的情节,以“震惊”“速速扩散”“轰动全国”“删前速看”“家里有小孩的注意了”“终于站出来说真话了”“就是这个人渣”之类既充满煽动性又包裹着正义感的言语,渲染和放大着公众的焦虑。

按照学术界的主流理论,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五要素。以此为标准,红黄蓝事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新闻事实本身,也即以下几个真相:其一,扎针、喂食不明液体是否属实?是个体老师的行为还是其他老师知道但视而不见?其二,家长们接受采访时的口述(如“童童光溜溜”)是否属实?其三,军人尤其是王牌铁军“老虎团”参与虐童是否属实?

然而,当时新媒体中关于“红黄蓝事件”的报道与讨论,呈现出了明显的“后真相”特征——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事实或真相,而是情绪或观点。在警方调查结果还未公布前对案件进行舆论审判,如“园长和老师集体参与猥亵”,在调查结果公布后控诉调查不实,有人就此相信官方公布的事实,有人则坚持认为红黄蓝幼儿园存在虐童甚至性侵行为,持不同立场的人们争执不休,但争执的结果是强化了原本就存于人们脑中的偏见,对增进社会共识没太多帮助。笔者曾试图在微博上对网络传言里的反常情节进行质疑,却引来了网友们的怒骂:“此时不发声,将来遭殃的就是你!”

红黄蓝虐童事件的后真相成因

感性大过理性、谣言超越真相绝不是这个时代独有的病症,从中世纪欧洲的“猎巫”习俗到近代中国的“叫魂”恐慌,理性与情绪、事实与偏见的战斗从来都没有停止[2]。需要思考的是,“后真相”被作为一个命题提出,根植于人性的弱点被显化和放大,背后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一)把关人缺失

新媒体是一个缺少把关人的媒体,因此导致“真相界定者”的消失: “社交媒体时代,‘把关人’这一重要角色没有了,一个‘把关人’缺席的媒体,其功能已经转型为一种平台,类似于转盘式的餐桌,谁都可以往上放东西”。走过早期互联网阶段,社交媒体的政治潜能被挖掘出来,既然网络可以实现对观点的自由表述,公民与公共机构之间的反馈将会非常便利和迅速,那么从此他们就可以更少地依赖新闻机构、利益集团、专家、官员和精英,所有的意见将产生于他们自身[3]。

(二)UGC模式成常态

UGC打通了从内容生产到出版的环节,并且将出版成本降低到0。正是基于这种新的传播形态,原本由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真相”已经衰落,主导社会共识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渐渐弱化,有西方学者甚至认为社会已进入“后真相时代”。也就是说,公众面对的是一种不正常舆论生态,媒体传播主要起到的是煽动情感、强化偏见的作用,其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人们只在意情绪或主张,而不管事实和道理。这样一种极其复杂的新媒体语境,就给极少数别有用心者操控民意提供了外部条件,他们可以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对事实进行重新包装,隐蔽地设置观点性而非事实性议题,由此放大和强化某种情绪或偏见。

(三)职业道德自律缺失

有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刻意营造介于真相与谎言之间的第三种现实,即以戏谑调侃、玩弄真相的话语方式迎合受众情绪,从而提升点击率和浏览量。这样一来,客观事实逐渐失去支撑共识的能力,而诉诸情绪逐渐成为网络空间的通行规则,其背后是一些媒体人员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4]。

实际上,类似的故事与事故每天都在新媒体上重复上演着,网友们义愤填膺地代入,自媒体们或咆哮或悲愤地传播观点,真相到底如何?是否如网帖描述和演绎那般夸张?谁在意呢,两三天后网友的痛点又被带入到新的后真相事件中去了。

【参考文献】

[1]王舒怀.后真相时代:谁动了我的“事实”——基于移动互联网传播技术特征的分析[J].青年记者,2017(6).

[2]陈龙.修辞术博弈: “后真相时代”的政治传播症候[J].探索与争鸣,2017(4).

[3]江作苏,黄欣欣.第三种现实:“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伦理悖论[J].当代传播,2017(4).

上一条:浅析重庆公交坠江案中的公众参与与媒介失范行为 下一条:从咪蒙、张先生说等公众号的病毒式传播浅析媒介的后真相时代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