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浅析重庆公交坠江案中的公众参与与媒介失范行为

作者:李月明 时间:2018-12-04

【摘要】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加速了后真相时代到来,公众更加注重情感的诉求而忽略了对事实真相的挖掘。在后真相这个大背景下,媒体和公众两者的相互影响,使反转新闻缕缕产生。不仅破坏了媒体公信力,也将真相挖掘的过程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公众在情感上的狂欢。本文主要以重庆公交坠江案为例,分析公众参与对事件走向的影响,以及媒体在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行为。

【关键词】女性形象、反转新闻、后真相

【Abstract】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platforms has accelerated the arrival of the post-truth era , and the public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motional appeals and ignoring the excavation of fac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st-tru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has caused the happening of the reverse news. Not only it undermine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edia, but also dispels the process of truth excavation gradually .And replaces it with the emotional carnival of the public. This article mainly takes the Chongqing bus crash cas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on the event, and the media's anomie in this incident.

【Keys words】Female image、Reverse news、Post-truth

【案例简介】

10月28日上午十时许,在重庆市万州区的长江二桥上,一辆公交大巴车驶向反方向车道,冲破桥身护栏,坠入江中。随后网络上各大党媒、自媒体、营销号对这一重大交通事故进行报道和转载,引起了大家了关注和热议。

直至下午13:40,央视新闻发布消息,搜救团队已从事故现场打捞出两名遇难者遗体。

下午17:46,重庆市公安局万州分局通过官方微博@平安万州发布了初步调查结果,是公交客车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面正常驾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10月31日凌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找到试试公交车的黑匣子(即行车数据记录仪)。

10月31日晚上23:28,坠江公交车被打捞出水,此前共发现9具遇难者遗体。

截至11月1日下午15时,已找到13名遇难者遗体,身份已全部确认,仍有2人失联。

11月2日上午,央视新闻发布消息称,公交坠江的原因是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以致车辆失控。

【案例来源】

http://news.cctv.com/2018/10/28/ARTISXx2nC7CUEb2zHCrHkYV181028.shtml

http://news.cctv.com/2018/10/30/ARTI6TIycVFwA6UgcRNImlfg181030.shtml

http://news.cctv.com/2018/11/02/ARTIzN4OhG7ajBPrwqHp7hKN181102.shtml

【案例分析】

在事故发生后的短短六天内,有关于重庆公交坠江案的新闻报道和公众舆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反转。事件刚发生时,铺天盖地的报道与转载让所有人把关注都放到了事故受害者——驾驶红色轿车的女性司机身上,引发了一场网络暴力。然而在现场初步调查结果公布后,事情发生了极大的反转。在情绪先行的后真相时代,公众更在乎对不满情绪的宣泄,而忽视了真相。

一、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失衡

根据慧科新闻数据库在2016年交通事故报道的统计中发现,新闻报道中提到的“男司机”的共有134篇,而提到“女司机”的则高达510篇,与“男司机”相比,“女司机”出现的次数是其4倍之多。媒体作为“议程设置者”和“把关人”,有意在新闻报道中凸显两性的差别,放大性别特征以获得更多关注,这种侮辱性煽动性的文字属于一种隐性的涵化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对事件本身的判断,继而上升到性别问题,是一种软暴力。

案发当天,在公交坠江事故现场的照片与视频流出后,网上便出现了一系列讨论与猜测,极大多数不负责任的媒体首先引导了舆论风象,发布消息称:“重庆公交车坠江已致2死,事发前轿车女车主逆行”,或着“可怕!女司机开车逆行撞公交!公交车连车带人坠江...”。在事发后的几小时,类似的未经核实又带有明显指向性的言论被大量的引用和转发,引发了一次网络暴力以及对女性群体的诋毁和侮辱。还有网友直言:“肇事的女司机就该死刑。”一时间掀起了全网对涉事车主的声讨,和对女性群体特别是女性司机的污名化,让公众对“女司机”这一称呼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加深。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失衡引导了中国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普遍判断,加固了男权文化,是一种文化倒退的现象。作为媒体来说,有违新闻伦理,缺乏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舆论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指的是公众态度的反转。在某条新闻发布时,公众会把矛盾的源头情绪化地指向一方,随着事件调查的推进,新公布的某些细节又将舆论随着新剧情把矛盾的源头指向对立方。舆论风向会突然发生逆转,被斥责方和被同情者的角色在一瞬间发生转变。

在重庆公交坠江岸中,红色轿车司机一直被视为事故发生的源头,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直到官方公布监控视频拍下的画面,网友才结束长达8个小时对女司机的骂战。

在这次反转新闻中,舆论初始形成于故事现场照片的流出,一辆红色轿车车头撞毁并以反方向停在桥梁右侧车道上,“逆向”、“女性车主”、“高跟鞋”等碎片化信息,使公众对涉事的轿车司机展开骂战。事件的拐点出现在监控视频的公布,事实是红色轿车正常驾驶,公交车突然越过中心实线冲破护栏坠入长江,公交车与轿车的冲撞致使轿车的方向发生改变,并没有“轿车越线”或“轿车逆行”这一现象。一时间,舆论发生了极大反转,网络上又铺天盖地的出现对轿车司机的同情,然而少有媒体站出来对之前失实的报道作出道歉。当舆论发生反转时,总有不少人对事件作出深刻总结,却不想雪崩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1、直线式接收导致思维单一化

进入读图时代,公众习惯性从图片中获取更多趣味性,继而影响人们在文字信息的获取中更加乐于寻找带有刺激性的字眼。“直线式接收”是指受众选择性读取带有标签性的文字,对其他信息不自觉的产生过滤,并结合自己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对事件自行进行想象。在此次公交车坠江的事件中,公众因为同情弱者即坠江者,故情绪化的接受少数未经核实的信息,缺少耐心做出理性判断,继而调动自己对于“女性司机”的刻板印象,为此次事故盖棺定论,认为红色轿车司机逆向行驶就是造成此次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这是公众参与对舆论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和蔓延。

2、片面化传播降低媒体公信力

而站在传者的角度来说,“片面化传播”大大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冲破了客观公正这一底线。在一则事件刚发生时,众多媒体为了所谓时效性开始“抢”新闻,用单一的视角及模糊化的文字去处理至关重要的细节,从而导致公众情绪的极端化。媒体言论有失偏颇,抢走了受众的注意力,受众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继而一窝蜂的“站队”,致使舆论出现一边倒现象。在重庆公交坠江案中,媒体在报道上也带有主观偏向性,部分媒体着重放大“女司机”、“逆向”等字眼,认定轿车司机不会是受害者,没有媒体去关心红色轿车司机的精神和身体状况,给受众错误的导向,消极情绪越演愈烈。而新京报在10月28日下午发布消息称,“大巴车坠江前曾与一小轿车发生相撞,系一小轿车女车主驾车逆行导致”,并在新闻标题中直接写道“逆行导致大巴坠江”,随后腾讯新闻也发布消息称“公交车为躲避逆行女司机撞破护栏坠江沉入65米江底”。这些受众数量较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在警方发布官方消息前公然造谣,对公众的焦虑情绪刻意迎合,通过片面化的报道刺激公众极端情绪,在当下新闻媒体市场自由化的环境下酝酿发酵,谣言进行了暴风式的传播,对媒介生态环境、媒体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三、情绪先行下的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是牛津词典2016年度词,指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和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真相被掩埋,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真相让位于情感。有时甚至在事件开始淡出人们视野时,真相才逐渐清晰。后真相时代,舆论场变成了公众宣泄情绪的场所。这种在过度消费情感后再关注事实真相的现象,可以说是互联网环境对新闻真实性、即时性的一种解构。

1、自媒体时代“把关人”的缺失

在重庆公交坠江的事件中,剧情几度发生反转,每次有最新的关于事故现场的消息公布时,都会引起爆炸式的关注和讨论,公众更多的是去完成他们情感诉求的表达,讨论他们预想中的真相。事情发生后,在互联网这样自媒体泛滥、准入门槛低的环境下,许多媒体人和意见领袖都缺乏媒介素养和对新闻伦理的把控,追求时效性而忽略真实性,甚至为博取点击量盲目迎合受众的极端情绪,对细节进行夸张和编造。大部分中小媒体“把关人”作用的缺失,让不少言论有失偏颇的报道刷遍了微博微信。加之公众对女性刻板印象的渲染,在社群化传播的左右下,所以人都将矛头指向轿车女司机。

2、网络戾气下的群体极化

在网络匿名、开放的机制下,互联网成为了公众表达情绪的窗口,将对生活的不满发泄到公共事件上,网络戾气愈发严重。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当人们在听取别人支持自己立场的论据后,会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从而采取更极端的立场,或者当他们在群体讨论中发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相似,但他们不愿意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而加重自己的情绪表达。这两种原因相辅相成,当群众情绪高涨时,使个人情感不分青红皂白的归顺于集体思想,加剧了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使群体情绪更加极端。

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第一次发生反转后,有人开始猜测是公交车爆胎或者刹车失灵,认定是车辆本身出了故障。有理智的公众发表意见让大家等待搜救队打捞出黑匣子(行车记录仪)再下判断,却也遭到攻击,让无辜的人无端受累。情绪先行下的后真相时代,公众极度缺乏理性,通过选择获取自己信任的关系来传播和接收信息,以强化他们固有的价值观念,用获取的新闻线索代替新闻报道,推助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

3、公众参与对真相生产秩序的解构

在此类需要有系列报道才能明晰真相的事件中,媒体只能提供碎片化的事实。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角度来解释,真相是一个逐渐浮现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媒体赋予公众话语权,也刺激了信息传播的需求。公众对事实真相追求的迫切性,带来了公众群体讨论的高潮,用这种舆论压力去引导媒体,导致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缺少了对新闻时效性与真实性两者的平衡,媒体报道失衡更加加剧了公众的极端情绪。公众转而去追求情感的释放,他们无法忍受自己身处一个无序的社会状态中,既用其刻板印象和固有思维去猜测事实,摧毁了大众媒体对于真相挖掘的叙事逻辑。媒体与公众双方相互影响,造成情绪先行真相在后。因为等待真相需要时间,所以公众将情感放在第一位,只在乎情绪的宣泄,甚至用自己的主观臆断代替了事实真相。

在重庆公交坠江案中,信息传达的正确次序应该是由警方至媒体再面向公众,因为公众的插手,破坏了新闻真相生产的秩序,是这个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

【参考文献】

[1].吴卫红.基于女性视角的网络暴力现象分析[ J ].东南传播,2016(09):63-64.

[2].胡翼青.再论后真相:基于时间和速度的视角[ J ].搜索经纬,2018(08):23-29.

[3].安景璐.后真相时代对网络“反转新闻”的思考[ J ].理论研究,2017,21:1-3.

[4].李斌,陈勃.“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 J ].编辑之友,2016(08):58-61.

[5].周睿鸣,刘于思.客观事实已经无效了吗?——“后真相”语境下事实查验的发展、效果与未来[ J ].搜索经纬,2011(01):36-44.

上一条:以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例浅析“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伦理失范问题 下一条: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中的真相与后真相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