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以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例浅析“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伦理失范问题

作者:柯焕焕 时间:2018-12-04

【摘要】“后真相”时代的来临让新闻事实变得扑朔迷离和反转频发,受众情绪化、极大焦虑和盲目恐慌,舆论发展也愈发被情绪操纵而难以控制。本文结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分析新闻媒体在舆论发酵和一步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他们的一些不恰当和不适宜的报道工作和伦理失范行为,提出了后真相时代传播中的悖论以及规避新闻伦理失范的对策。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红黄蓝虐童事件,伦理失范

【Abstract】The advent of the "post-truth" era has made the news facts confusing and reversals frequently. The audience is emotional, extremely anxious and blindly fearfu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opinion is increasingly manipulated by emotion and difficult to be controlled .Based on Red yellow blue nursery child abuse incid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the news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opinion ferment and step by step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ir inappropriate reporting work and ethical miscondu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paradoxes in communication in the post-truth era and countermeasures to avoid the anomie of news ethics.

【Keyswords】"post-truth" era; Red yellow blue nursery child abuse incident; ethical misconduct

【案例简介】

2017年11月22日晚开始,有十余名幼儿家长反映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国际小二班的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并提供孩子身上多个针眼的照片。接到家长报案后,北京警方根据家长反映情况进行调查取证。

经公安机关调查,朝阳区红黄蓝新天地幼儿园教师刘某某(女,22岁,河北省人)因部分儿童不按时睡觉,遂采用缝衣针扎的方式进行“管教”。因涉嫌虐待被看护人罪,刘某某已被刑事拘留。经专家会诊、第三方司法鉴定中心对家长提出申请的相关涉事女童人身检查,均未见异常。儿童在园期间服用药物有严格规定,须家长将药品填写好名称、服药时间和剂量说明后交由幼儿园保健医生专门负责。

经调取涉事班级监控视频存储硬盘,发现已有损坏。经专业公司技术检测,系多次强制断电所致。经查,该园库管员赵某某(女,45岁,河南省人,住在监控室)感觉监控设备噪音大,经常放学后将设备强制断电。经鉴定部门工作,目前已恢复约113小时视频,未发现有人对儿童实施侵害。

针对网传涉事幼儿园“群体猥亵幼童”等内容,经查,系刘某(女,31岁,北京市人)、李某某(女,29岁,河北省人)二人编造传播。刘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被行政拘留;李某某被公安机关批评教育,11月26日其已在个人微博公开致歉。

针对11月23日某电视台报道该园幼儿被喂食药片的情况,经核实,幼儿家长苟某(男,28岁,四川省人)承认孩子没有在园内被喂食药片,视频内容系其在家中使用家人服用的药片,以语言诱导方式询问孩子,拍摄后发至幼儿园家长微信群。相关电视台记者刘某(男,36岁,北京市人)未经采访核实,直接从网上下载编发。

针对涉事女童家长赵某某(女,31岁,黑龙江省人)发表的“‘爷爷医生,叔叔医生’脱光衣物检查女儿身体”的言论,经核实,赵某某承认系其编造,并愿意向社会澄清事实、公开道歉。

2017年11月29日,红黄蓝教育机构针对红黄蓝新天地幼儿园事件发布道歉信:我们倍感难过和耻辱,向孩子们和大家深深道歉,对不起!我们没有资格祈求原谅,唯有拿出实际行动。并承诺对幼儿园监控系统进行全面升级,确保做到无死角不间断实时监控。

【案例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A2%E9%BB%84%E8%93%9D%E5%B9%BC%E5%84%BF%E5%9B%AD%E8%99%90%E7%AB%A5%E4%BA%8B%E4%BB%B6/22220134

【案例分析】

2016年11月,《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一词选为年度词汇,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后真相”时代的来临让新闻事实变得扑朔迷离和反转频发,舆论发展也愈发被情绪操纵而难以控制。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于2017年底,此案一经报道便迅速扩散,大面积群体感染,舆论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媒体界、受众、法律界、教育界等的广泛关注和思考,甚至直到现在这一事件也如一道或深或浅的烙印,在一些人的胸口偶尔隐隐作痛,影响并未完全消散。在舆论发酵和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在其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一些不恰当和不适宜的报道工作不仅引发了受众的极大焦虑和盲目恐慌,让舆情走向脱离控制,最后也未能好好收尾,只是遗忘而并未解决。本文将对红黄蓝虐童案中媒体的表现和伦理失范现象作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浅薄的建议。

一、“后真相”时代下传播中的悖论

(一)抢夺“第一时间”和真相滞后

为了争夺受众注意力和抢占舆论先机,拥有更多话语权和曝光度,一些不良媒介往往为了在“黄金4小时”内“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而罔顾事件逻辑是否通顺,是否经得起推敲,根据一些不明来源的道听途说再合理想象,拼凑出一篇耸人听闻的充满10万+欲望的稿子,急匆匆的收割流量和变现。而事实上,事件的调查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越复杂越离奇的事件就需要更缜密更详细的探究,花费的时间也就越长,等到事情水落石出了,热点也几乎进入了尾声,即将死亡于下一个热点的萌芽中。红黄蓝案件中相关电视台刘某未经采访核实,直接从网站上下载编发了幼儿被喂食药片的视频,一系列编造的谣言也未经质疑和查证就在自媒体的添油加醋下被病毒式传播了。“后真相”时代从来不缺戏剧性的反转,最近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开始舆论指向小轿车逆行,后发展为对小轿车女司机的网络暴力,而经过调查,事故发生系因乘客刘某坐过站,与公交车驾驶员冉某发生冲突,抓扯中导致车辆失控。

(二)影响力和公信力“相爱相杀”

影响力和公信力长远来看的确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然而短期内又在某种程度上面

临着轻重的抉择,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红黄蓝虐童事件中,《人民日报》微博是最早对该事件进行报道的主流媒体之一,其11月23日的微博“人民日报评红黄蓝虐童事件:幼有所育底线不容击穿”一文中,措辞上并没有用“疑似”或“可能存在”等描述,而是以既定事实的口吻撰写了长微博。毋庸置疑的是,强有力的事实比模棱两可的叙述更能引起注意力,注入情感的文字比理性客观的陈述更能激发共鸣,由此扩大影响继而作用于现实。人民日报的出发点是为了更有力的呼吁幼儿安全,却无形中成了舆论发展的导火索,渐渐偏离了基于事实的讨论,一时追求影响力却最终会损害公信力。

(三)追求真相和“关心则乱”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方面,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上,如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人们总是很关心也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可是一旦陷入情绪的漩涡,就很难客观理性的思考和推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地位较弱势的一方更容易让人产生同理心,在情绪的引领下先入为主的利用刻板成见就对事实有了预判。红黄蓝虐童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人人曾是孩童,或育有婴孩,或将会有孩子,而儿童的天生弱势就有着易受伤害需要保护的特质,一些不良媒体人深谙此理,不放过每一个可刺激集体焦虑的痛点并无限放大,人们于是在“关心则乱”中丧失了对真相的判断力。

(四)现实调整和遗忘速度

实际上长时间的广泛的关注有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所以某种程度上这种群情激愤的舆论对于形成压力推动官方重视和调查起到了很大作用,情绪也是群体感染和扩大影响力的动力原料。一方面现实世界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项浩大而长久的复杂工程,另一方面人们的记忆力和关注度却很有限,很容易在热点的更替中更新。红黄蓝虐童事件中情绪化和极化的舆论事实上可以延缓热点的遗忘速度,延长关注时间,对幼儿安全问题的呼吁和重视是有所帮助的。

二、怎样避免新闻伦理在“后真相”中失范

(一)媒介对理性和无偏的坚守

媒体对有关某一事件、问题或现象的选择、强调、截取或删除等是一种新闻框架的构建,体现着媒体对该事件、问题或现象的解释和思考,再通过影响人们对周围大事及重要性判断的议程设置功能来左右着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一方面,主流媒体作为引领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不仅直接影响受众,还影响着其他媒体的报道角度和思考方向,更要时刻铭记“社会公器”的身份来理性而无偏的报道事实。红黄蓝虐童事件中《人民日报》微博在未名真相之前就做了类于事实的报道这无疑是违背新闻伦理的。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不容许其任性妄为,不能把经济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不能失去了对新闻和真相的敬畏,应该致力写出真实动人的10万+,而不是靠渲染焦虑、堆砌情绪。

(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

公众作为媒体的传播对象,不应像“中弹”和“注射”一样不加思考的接收一切信息,保持理性和合理质疑的态度,面对红黄蓝虐童事件中“群体猥亵幼童”、“‘爷爷医生,叔叔医生’脱光衣物检查女儿身体”这样触目惊心和荒诞的情节,越情绪化和煽动性的叙述,越是要警惕、冷静和保持距离。

公众作为传播者,在这个全民皆媒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有发声和表达的权利,可以选择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甚至求以一己之力撼动世界。而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和匿名性使道德风险也大大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作出宣泄原始欲望的行为,谣言在“茧房化”的人际关系和“部落化”的传播圈层中披着真相的外衣大行其道。红黄蓝虐童事件中捏造事实、制造谣言的行为体现了公众媒介素养的缺失。

(三)舆情监控和管理的优化

一方面,舆情监控和管理要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个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出一套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方案,一旦危机上演便可对症下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从舆论的萌芽、发酵、爆发、转向、消退的过程都实时监控,通过采集、汇总数据和信息来找出问题、修正偏差;要在舆论危机涉及的各个相关部门及时互通信息、协调行动。

另一方面,舆情的管理不能只是加强外化的强制性管控,还要以一种受众接受的方式内化而调整,沟通而非压制,真正的以让人信服的力量取信于民,而不是倒退到“噤若寒蝉”的封建时代。红黄蓝虐童事件中许多媒体频繁使用删帖、关闭评论等方式埋没一些声音,即使这些是刺耳的“噪音”也不应被粗暴对待,而且“真理会在自由的交锋中战胜谬误”,这样的行为只会让人们或感到无力或产生愤怒或揣测怀疑。事件调查结束后,事实上一部分人认为公布的结果还有许多可疑和漏洞之处,比如为什么监控录像坏的刚刚好,为什么家长要诱导孩子服药片拍视频,幼童的话是否不可信,然而相关媒体并没有报道出更让人信服的解释,比如该案件相关人的视频或录音,而是继续关闭评论、删帖和沉默,疑问并没有解决,只是暂时遗忘了。

(四)事实的抽丝剥茧要有效率

新闻既然是基于事实的报道,那么就要随事实的调查过程而追踪报道,不先于事实而虚构,也不滞后于事实失去价值,新闻与事实相辅相行。热点是有生命的,人们的注意力很快就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转移。如果要让报道的事件在事实调查清楚后仍有新闻价值,并发挥它映射和调整现实的应有价值,就不只是新闻业单独努力就可以的,还需要事实有效率的被发掘,这就需要司法界、行政部门等的高效运转和协调配合。红黄蓝虐童事件的抽丝剥茧可以说是在舆论压力和睽睽众目下高效完成的。

【参考文献】

[1]程粮君,许欢欢.从社会化媒体看虐童事件舆情演变趋势——以红黄蓝事件为例[J].视听,2018(01):141-142.

[2]鲁文禅.主流媒体媒介使用的社会伦理反思——以“红黄蓝”虐童事件中《人民日报》微博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4(08):31-34.

[3]江作苏,黄欣欣.第三种现实:“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伦理悖论[J].当代传播,2017(04):52-53+96.

[4]李彪,喻国明.“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场域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4160条谣言的分析[J].新闻大学,2018(02):103-112+121+153.

[5]席海莎.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J].新闻知识,2017(09):22-25.

上一条: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看后真相时代舆论场下的真相失焦 下一条:浅析重庆公交坠江案中的公众参与与媒介失范行为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