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简析清华学弟维权案中的舆论反转和媒介素养

作者:向泽、关睿、淡海涵、沈彦琪、张梦毅、何辰睿、李佳羲、孙凯琳、朱景润、师晓玲 时间:2021-04-23

【摘要】在媒介后真相时代,多元价值共生导致身份政治愈演愈烈,同温层外的信息被自动过滤,达成共识的难度不断升级。为找出对话缺口和问题解决路径,本文紧握“回归事实”的利斧,以清华学姐事件为例,全局简析了事态的演变过程。从敏感话题、媒体造势和舆论反转三大角度剖析事件发生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设想:媒体方应提高专业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平台方应落实把关制度,加强管理;政府方应加强行政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户方应运用理性维权方式,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同时通过相似案例比较进一步对现实起到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多元价值;身份政治;媒介后真相;理性维权;媒介素养

【Abstract】In the era of media post-truth, the symbiosis of multiple values has led to intensified identity politics, information outside the stratosphere is automatically filtered, and the difficulty of reaching consensus is escalating. To find the gap in the dialogue and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grasps the sharp axe of "returning to the facts", and briefly analyzes the incident about Tsinghua University sen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ituation. We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inciden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sensitive topics, media campaigns, and public opinion reversals. Besides, we put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media parties should improve professionalism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platform parties should implement gatekeeping systems and strengthen management; government parties should Strengthen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improv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users should use rational rights protection methods to improve their media literacy.Finally, the comparison of similar cases further provides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eality.

【Key words】multiple value, identity politics, media post-truth, right protection, media literacy

【案例简介】

2020年11月17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女学姐,在清华大学紫荆园食堂,被学弟的书包误触臀部。学姐顿感遭到侵犯,没有听取学弟查询监控的提议,认定学弟是色狼,于是要求学弟道歉,并夺取了学弟的个人信息。在未经监控查证的情况下,在自己的朋友圈公布了男生的个人信息,并发表了有极大误导性的言论,声称要学弟社会性死亡。后续,此事也在学校树洞等大型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成为了清华校内的桌上谈资,“色狼“、”咸猪手“的名片被不断地挂到学弟身上。

次日,经过保卫处监控查证,此次“色狼”事件是学弟的书包误触学姐臀部,而并不是学姐认为的学弟对其伸出“咸猪手”。当日中午,在得知事情真相之后,学姐通过辅导员向学弟表达了自己的歉意,表示已删除相关朋友圈,并且之后会在微信群、树洞等地澄清事情真相,并公开进行了道歉,希望能够尽可能挽回学弟声誉。

11月20日,经知情人员在自媒体上分享,此事在微博、知乎大型社交平台疯狂转发,广大网民纷纷参加讨论,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榜首,称为“清华学姐”事件(学姐自述为“紫荆园误触“事件)。网民们一致对清华学姐做事的不严谨,侮辱性发言以及道歉信的傲慢做出了指责性评论,声称要学弟社会性死亡的学姐,亲身体验了”网络暴力“,被网友扒出了录取通知书照片等一系列个人信息。

同日,清华美术学院老师回应,目前两人已经达成和解,网上大多数信息都是营销号炒作,且网传所谓的“自述“并不是男同学所写。同时,为保证学生安全,防止女同学承受不了网络舆论而发生悲剧,学校派遣辅导员24小时陪伴其身边,对其进行思想和心理疏导。目前,此事已经告一段落。

【案例来源】

https://www.sohu.com/a/434005766_124836

https://view.inews.qq.com/w2/20201122A029NI00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11-23/doc-iiznezxs3328759.shtml

【案例分析】

一、清华学姐事件全局简析

事件的起因为清华食堂内的摩擦,一女子感到臀部被东西扫过,转身后发现一男生背着书包在自己身边。这名女生随即要求男生道歉,在还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该女生坚持认为是男生摸了她的臀部。之后在朋友圈、微信群公开了该男生姓名、样貌等信息,称自己被其性骚扰,称呼该男生为“小东西”,直言要让他社会性死亡。此事件后被他人转发至清华树洞。当日晚间,保卫处调取监控之后,证明这位学弟是清白的,仅为书包不小心触碰,次日误会解除后,“学姐”撤销了朋友圈信息。

然而在真相曝光前,很多人在一知半解下就直接站队了学姐一边,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男生千夫所指般的责备与山洪海啸般的口诛笔伐,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学弟”的姓名、外貌特征等信息遭遇了大规模、多平台的传播后,删除或隐藏朋友圈似乎不足以挽救这一场“社会性死亡”——在网络环境下,隐私的暴露如覆水难收,名誉的恢复亦困难重重。

真相曝光后,“学姐”先后三次向“学弟”表达歉意。“学姐”道歉时,该事件仅在清华树洞等平台小范围讨论,并未大规模发酵。但与此同时,道歉声明中“我们互相道歉即可”“希望你也能理解我的反应”,并且“以后注意这些可能冒犯人的地方”的论调,被认为“毫无诚意”,引起了舆论的不满。

自“学姐”的“社死朋友圈”发酵后,网上多次出现伪造“学弟”自述口吻的匿名的匿名回答,借此博人眼球。称“我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监控视频上,当时我想,如果视频没拍,然后还要学院通报,我就留下遗书以死以证清白,但想想父母,又不忍心”。这些戏仿伪造的当事人发声,严重阻碍了完整事件的揭露。而校园论坛与校园网的区隔,也增加了事实扩散的难度。这种缺乏可靠信源而假信息充斥其间的状况,导致部分网民对“学姐“的愤怒与批评加剧了。事件最后,二人已达成和解,期间,辅导员一直陪同调解。

多元价值共生的今天,多种解读急于流经同一个议题;身份政治愈演愈烈,同温层外的信息被自动过滤,达成共识的难度不断升级。每当陷入“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困境,只有“回归事实”是我们手中的利斧:它能够凿碎那些在吵嚷中被想象出来的无解难题,凿出对话的缺口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二、清华学姐事件原因探析

(一)敏感话题刺激公众情绪

“清华学姐”事件发生至今,已经从一场小规模的校园人际摩擦,发酵为一场横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意见冲突。“女拳”“国蝻”“名校崇拜”“网暴”等标签横飞,“性骚扰”等敏感话题将情绪拉满,碎片叙事取代了事件梳理,价值判断挤占了事实判断。那些不知真假的信息,都被用作论据抛出,而非进一步揭示真相的线索。

1.传播主体的复杂化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中心地位被打破,传播主体变得多元,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这使得社交媒体的信息向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过渡,难以窥见事件的全貌。同时,人们在传播中不可避免带有主观色彩,信息在传递转发中带入越来越多的个人情绪。不少网民、自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只截取事件的部分片段或者对事件进行二次加工,也有网民在参与过程中加入煽动性的词汇。再加上社交媒体的把关作用弱,带有情绪性的信息在网络上泛滥,使得网民情绪更难以控制,最终爆发成情绪化的传播。

2.传播受众的群体极化

在本案例中出现了明显带有暴力性的内容,而这种内容不仅向受众施压使其快速传播,更使得信息传播“群体极化”,即言论导向一开始出现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该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友们愤怒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将这位学姐的信息资料公布在网上,一时间所有的舆论风口集体转向,开始集中“炮轰”她,各种言语攻击与谩骂铺天盖地。

(二)媒体造势引导情绪滋生

1.媒体恶性竞争

新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数量激增,竞争也愈发激烈。每个热点的出现随之便是所有媒体的一致追逐。一时间,众多媒体都在渲染性地生产着“爆款文章”,这种失去限度的文章对受众进行轰炸,媒介变得暴力化。很多新媒体开始盲目的迎合受众的需求,丧失了独立自主生产新闻的能力。此外,为了吸引眼球,不少媒体故意在报道中添油加醋,对新闻事件进行恶意解读,发布爆炸性的、偏激的言论来刺激受众。媒介的恶性竞争容易造成舆论的偏激,为网络情绪化传播推波助澜。网络的便捷性让“社会性死亡”的成本越来越低,网络暴力也正在超出很多人的控制范围和承受范围。无论是在未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就让他人“社会性死亡”,还是事情反转后“清华学姐”被网友用同样的方式“教会做人”,这样的网络暴力都是正义和他人权利的践踏,需要高度警惕。

2.智能推荐造成“信息茧房”

社交媒体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等技术,实现了对用户的精准、个性化推荐,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并且通过用户的不断反馈来加强这一效果。这就导致本身就受受众情绪和观念影响而产生的信息又重新影响着受众,这样的循环在不断强化着受众本来的喜好和认知,形成了“信息茧房”。在本案中,当用户倾向于认为学姐存在过错时,媒体平台会不断向受众推送与其持有相同观念的文章。不同的声音被遮盖,固有的情绪和立场被不断强化,人们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最终导致情绪的不断强化和爆发。

(三)舆论反转加剧情绪波动

舆情反转是“后真相”时代的典型现象。在事件的发展初期,舆论往往呈现一边倒的状态,随着更多证据和细节的披露,舆论的焦点开始转移,网民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舆论的反转导致网民情绪的不断波动。

1.公众发声质量良莠不齐

这是一个信息丰富的时代,也是观点过剩、惰于思考的时代。当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宏伟之势”扑面而来,裹挟的真相被各路泥沙冲淡了底色,有的人疑惑,有的人反抗,有的人盲从。但总的来说,大多数人选择了屈服,在惰性思维驱使下,全盘接受未经审视的信息,放弃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权。可当受众一旦选择放弃思考,只盲目跟随那些未经验证的内容,那么便成为了热度的推手。

2.受众的“盲目从众”和“情绪解读”心理

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构成了新的社群和圈层,个体在发表意见时,如果出现和自己情绪和观念相符的声音,大家立刻抱团发声,而不同的声音会被压制。群体为了扩大自己的声势,往往会在其中夹带更多的情绪。舆论的声势越来越大,甚至大到足以淹没真实的声音。受众在接触到新闻事件时,往往会将自身情绪带入去解读新闻,由于这种“情绪解读”的心理,受众很可能对于新闻事件的对象产生先入为主的经验或是刻板印象,造成情绪化的传播。如在本案中,人们对于学姐的同情很大程度是将对女性的弱势刻板印象带入事件中,在没搞清楚真相前就痛斥学弟咸猪手。这些受众心理都加剧了“后真相”时代的网络情绪化传播。

三、规避清华学姐类似事件的建议设想

(一)媒体:提高专业素养,増强社会责任感。

媒体要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始终坚持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放在首位,认真核实消息来源,不歪曲,不编造信息;在报道时保持客观真实,并斟酌用词。对于自媒体来说,在强化责任意识同时,要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做出人民真正喜闻乐见的优质新闻。对于专业媒体来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众声喧哗”时,理性发声,正确引导舆论。媒体更要在进行社会暴力的新闻报道时必须要把握好尺度,坚持媒介伦理规范是做好一切新闻报道的基础。

(二)平台:落实把关制度,加强管理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遭遇不端后诉诸网络成为不少人维权的常态选择,通过网络的低成本曝光和高效率传播,达到引起关注和震慑对方的效果。网络曝光在某种程度上便捷了维权流程,同时也可能像事件中被公开信息的男生一样,造成“误伤”。受到情绪和立场影响的信息发布者,缺乏甄别能力的网友,或是别有用心者的推波助澜,都会导致片面信息甚至不实信息在网络平台被无限放大,给当事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社交平台的“低门槛”“弱把关”是导致网络情绪化传播的重要原因,社交媒体在维护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运用技术手段对于平台加强管理,落实把关制度,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核实,及时制止虚假、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三)政府:加强行政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网络绝不是法外之地。作为舆论发酵场地的网络平台,有必要在技术监管层面及时介入,控制带有个人身份照片的信息传播,保护公民基本权利,防止事件未明之前舆情被引导发酵。政府既要做好事前预防,也要做到事后及时追责。政府要根据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规范媒介和受众的行为。同时,对于违法行为要及时追责,避免再犯。以此规范网络秩序,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用户:运用理性维权方式,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1.科学处理问题,减少情绪化方式

女性维权本就是一条艰难之路,而这次的反转事件,无疑会增加女性维权的信誉成本。此次闹剧的上演也为普通公众敲响了警钟:尊重他人信息,明确事实,慎用网络维权武器,既是尊重他人也是保护自己。动辄威胁让对方“社会性死亡”,小心越过法律界限,害人害己!类似上述事件中带有“公开处刑”意味的个人信息曝光,如同遭到限制的人肉搜索一样,应该得到有效遏制。身为当事人,应相信法律、保持冷静。

2.理性评论,不盲从跟风

当今社会,网络暴力和舆论暴力的成本实在太低,很多人在评论一件事情时往往没有独立的思考而是被人“牵着鼻子走”,从而不自觉地成为施暴者、压倒骆驼的稻草、雪崩时的那片雪花。身为旁观者,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跟风、不盲目的去评价一个人。媒介暴力之所以泛滥,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受众的再度传播。因此,应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提高其对网络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的能力,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增强受众对媒介暴力的认知与辨别能力。

3.遵守法律规范,远离网络暴力

以暴制暴是对正义的践踏,暴力声讨除了在网络世界之外,更有现实世界中的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这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媒介行为本身的暴力。虽然“学姐”未经证实,直接公布学弟的个人身份信息的应该受到批判,但因为舆论偏激,以暴制暴是在人类文明尚未开化时形成的共识。以暴制暴作为原始社会的行为方式,实则是人类文明退步的征兆,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不仅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更是挑起社会争端的潜在根源。我们生活在一个尊重人权的法制化社会,以暴制暴的权利从人民的手中让渡给了法律和政府。是非对错自有法律公断,自以为是的以暴制暴,实则是对“正义”的疯狂践踏。

四、相似案例比较

杭州28岁未婚的古女士在小区门口的快递服务点取快递,被人家拍了一段视频。古女士说,没想到,就是这段视频被当成“引子”,编出一个少妇和快递小哥婚外情的故事。女子小区拿快递被两男子造谣出轨。编造的聊天记录和视频一起被人发到车友群里,随后,又被人转发到业主群。事情发生后,古女士男友了解到,拍视频的人,是隔壁超市的老板,老板自己也在车友群里承认,这些都是自己胡编的。聊天记录里扮演“风流少妇”角色的,其实是老板的朋友。

(一)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该杭州女子和清华学弟均被诬陷,且遭受网络暴力的伤害,该杭州女子被停职,同时受到同事,领导等的谩骂,相似的是该清华学弟被曝光信息在清华学姐的朋友圈中,甚至曝光到网上被网友谩骂。不过,庆幸的是两位受害人被还以清白,而且在被还以清白之后,广大网友对造谣者进行了攻击,也算自食恶果,让网络施暴者受到了惩罚。

(二)不同之处

1.处理方式:杭州女子选择采用警方的力量,让造谣者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清华学姐则在事情未搞清楚的情况下,选择爆出学弟的个人信息,最后经监控查证,是误会,至此,此事被广泛关注,此学姐也由施暴者变为受害者。

2.传播度:两者的传播时间节点并不相同,导致受到网暴的对象也不相同,在清华学姐事件中,其实学姐所发的“社会性死亡”只是在其周边环境传播,而闹大的时候是在该事件澄清之后;而杭州事件中,在未知全貌的时候,该造谣视频广泛传播,在澄清之后,警方通报,还了受害者的清白。

3.事件结果:相较于杭州女子被造谣事件,清华学姐事件中,学弟受到的伤害并没有太大;而杭州事件中,由于该造谣视频的广泛传播,该女子丢失工作,甚至有了抑郁的倾向。

上一条:以山东苟晶案为例浅析后真相时代维权报道的媒体失范 下一条:情绪先行 理性滞后:后真相视角下的广州方圆小学教师体罚学生案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