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以“广州女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为例看“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的形成与引导

作者:唐怡 杨琳 时间:2021-04-28

摘要】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在“后真相”景观下,反转新闻频频出现,引发公众关注。同时,反转新闻的出现带来了诸多挑战,无论是对个人、媒体舆论环境还是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影响。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广州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为例,研究反转背后的成因及影响,并从媒体、受众等角度探讨规避策略。

关键词】反转新闻;后真相;网络舆论;社交媒体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is more complex. In the "post-truth" landscape, reversal news frequently appears, causing public concern. At the same time, the emergence of reverse news has brought many challenges, whether it is to the individual,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or the whole society.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takes "Guangzhou teachers corporal punishment of students caused by blood vomiting" incident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reverse news, and explor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edia and audience.

Key words】Reverse news; post-truth;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social media

【案例简介】

5月30日上6点43分,广州某学校一家长在发布微博称自己女儿被教师刘某体罚,并且在个人微博上放出了带血的校服、打码的孩子图片等,瞬间点爆舆论,引发网友热议,之后事件不断发酵。大多数网友都在讨论教师体罚的问题,其中有学校老师、家长,众说纷纭。也不乏有网友站出来“补充事实”,称教师刘某就是爱体罚、经常殴打孩子、甚至“喜欢说黄段子”等等,同时也有理性网友出来质疑照片真实性。

微信图片_202102281507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5月30日上午,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值班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他们已经接到前述相关情况的反映,并立即向区教育局领导汇报。

5月31日中午12点31分,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回应已经联合公安等部门迅速介入,成立专项调查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事件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5月31日早上,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区分局官方微博@广州白云公安发布警方通报,称发帖人承认自己为扩大影响编造谎言,展示的带血衣物上实际上是化妆品和水,接诊医院表示,在就诊过程中患者及家属都没有提及哮喘病史和吐血的情况。同时,警方在调查中还发现发帖人有雇用相关人员进行网络炒作的证据。此通报一出,舆论哗然,又一次的舆论反转让众多参与其中的网友大跌眼镜。

6月1日,广州白云警方通报称:刘某故意造谣女儿遭老师体罚致吐血的行为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目前警方已立案侦查,并对其依法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案例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iSFfwCl_TlGo81vOlryI2w

https://mp.weixin.qq.com/s/SXy9NrQHFgIHJS2pvz-qCw

【案例分析】

从“榆林产妇坠楼”到“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从“安阳女医生自杀事件”到“广州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近年来反转新闻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有一种愈演愈烈的态势。

一、反转成因

(一)触及敏感议题,构建对抗框架

观察近几年的反转新闻可以发现,其议题大多涉及民生问题等社会矛盾,矛盾大都集中在官民、医患、警民、师生等群体间。“广州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正涉及到“师生关系”这一敏感话题。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在学生家长图文并茂的控诉中,有意放大矛盾师生矛盾冲突,将女教师竭力塑造成一个不顾学生身体承受能力、体罚学生的如魔鬼般的形象,以一家之言模糊淡化核心事实,造成公众对事实认知的偏差,从而重构事实来进行舆论造势和炒作。

一方是体罚虐待的“强势”老师,一方是遭受摧残的“弱势”学生,这样的对立构建足够挑动公众的敏感神经。人人都曾是学生,人人都经历过师生关系,公众将自身代入情境之中为弱势一方声张正义。学生成为需要被保护和疼爱的对象,而体育老师刘某则被放在了靶心,受到来自众多网友的批评甚至谩骂。在被极端情绪裹挟的情境之下,老师这一本应被尊重的群体似乎成了众矢之的,师生矛盾被不断激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焦虑和舆论的浮躁。

(二)传播环境复杂多变,众声喧哗真假难辨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垄断信息发布的局面,社交平台兴起以及传受一体化转变使得新闻生产主体扩展到社会的各阶层和各领域,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自主传播信息,发表观点和想法。但也正是这些个人化、碎片化信息扰乱了公众原有的认知习惯,使得公众来不及冷静思考和判断便匆忙得出片面结论。在本次事件中,传播主体不仅多,并且非官方声音异常嘈杂,率先引爆舆论的是学生家长发布的一条关于孩子吐血的长微博、后续讨论也都以个人账号为主。事件持续发酵过程中,关于教师体罚的信息不断在网络上出现,其中有与事件本身相关的消息,也有提到此前发生的类似事件,还有其他学校学生爆料称自己也被体罚的,再加上一些自媒体人推波助澜,使得整个事件更加复杂,人们难以判断不同主体提供的信息真伪,从而导致舆论的反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主流媒体虽有介入,但出于谨慎处理的原则,媒体发声并不够响亮,内容都是直接根据官方回应进行补充报道,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较为弱势,舆论环境缺乏适当引导从而呈现出情绪极化的复杂态势。

(三)舆论传播情绪化,真相呈现碎片化

真相的碎片化是反转新闻的特征,在反转新闻中,新闻不会首次就完整地呈现给受众,而是会随着事件进展不断更新。在“女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中,仅仅一天时间内舆论就随着官方通报的发布直接反转,每一次真相的揭露都可能让事件走向不同的岔路。本次事件也体现出后真相时代的显著特点,即情绪在前,认知在后。当公众即时的情绪表达成为某种情感的集中宣泄时,容易建构一种网络社会的群体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公众会出现法不责众的错误意识,先入为主地选择符合自己想象中相对合理的“真相”进行传播。在本次事件中,由于家长放出的带血照片极具冲击力,一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愤怒情绪,再加上其文中强调“多次反映无果”等,更是强化了公众对官方的不满情绪。在官方通报后,网民感觉到受人利用,更是怒不可遏,舆论场呈现一种情绪化传播态势。

(四)受众理性存在缺失,个人思维受群体影响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个人的思维受到在群体包围下产生“回声室效应”,观点相近的信息被不断重复,而这种信息不论正确与否,在社交媒体的助推和群体机制作用下都能成为一种“共识”。在“女教师体罚致学生吐血”事件中学生家长微博内容其实存在不少疑点,然而很多网友仅凭一腔热血就发表见解看法,为学生及家长伸张正义,一些网友甚至没有对信息进行仔细浏览就迅速站队,声讨老师道德素质低下、枉为人师。不少内容言辞过激,并伴有人身攻击性质,严重影响到刘某的声誉和生活,给当事人造成网络暴力。虽然在舆论一边倒的时候,有少数人站出来为老师说话,认为在真相未查明之前应当保持理智,但此类言论无一例外都很快被公众的愤怒所淹没,致使不同声音越来越少,真相渐行渐远。

二、反转影响

(一)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对双方当事人造成伤害

自媒体时代,人们的表达权得以延伸,当新闻事件出现后人们可以迅速对事件发表言论,进行评价。一些网民在只看到表面信息后就对其中一方当事人进行断章取义的评价,甚至出现侮辱、谩骂等攻击性语言,对当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女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中,网友在官方通报未出来之前对该老师进行各种不堪谩骂和人身攻击,已经严重影响到刘某的声誉和生活。然而当事件真相浮出水面,事件出现反转,公众又开始将愤怒情绪转移到造谣一方。

(二)扰乱正常舆论秩序,消耗媒介公信力

舆情反转新闻的常态化使公众注意力受到反复“戏弄”,进而腐蚀全媒体平台的公信力,扰乱了正常的舆论秩序。媒体为追热点而放弃质量的做法虽然能在短期内增加阅读量,提升媒体和记者的知名度,引发一时的轰动效应。但长久来看这会使公众不再相信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专业报道,并确信“舆情反转”会成为必然。媒介公信力不断下降,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也将遭受质疑。

(三)激化社会矛盾,动摇信任机制

新闻事件的逆转颠覆了公众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认知,对其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打击公众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热情。在”广州女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中,造谣家长的做法不仅激化了师生群体之间的矛盾,而且涉及到恶意消费和欺骗公众情感,不少正义之士在家长微博发出后前来维权帮助。然而在公众得知自己的同情和善意被他人利用后,纷纷表示失望和愤怒。久而久之,这种反转频发会使得公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对类似事件建立起信任防御机制,甚至对人性、社会信任、公民道德等方面产生质疑,不利于社会稳定。

  1. 引导偏激注意力,真相呈现可视化

    在“广州女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中,从新闻出现到最后反转都可谓是赚足了眼球,在一定时间内大量聚集了偏激情绪,形成了网络暴力。但是随着真相浮出水面,受众发现原来的“真相”只是所谓的闹剧。虽然反转背后问题重重,但真相浮出水面的过程伴随着全民的关注,可以说是大家都是真相的见证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反转过程也就是不断接近事件真相的过程。在当今快速化、透明化语境下,与其把新闻真相的呈现当做是一个结果,不如当成是一个过程会更有帮助,也更具现实意义。

    三、反转引导与建议

    (一)践行专业主义,重塑“高品质新闻”

    全媒体的多渠道相比于传统主流媒体对新闻真实的反映角度更为全面,却也丧失了更多“专业把关人素养”。新闻的生产落地不仅仅只是时间上的争先,更有质量上的担保。无论是传统媒体机构还是自媒体从业者都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在进行报道应将新闻真实性放在首位,仔细求证与核实,在保证信源准确性的前提下创作高品质的新闻内容,及时将真相还原给大众。如在官方通报出现后,新京报我们视频立刻用短视频梳理事件来龙去脉,起到正向引导作用。此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合作进行全媒体联动补充报道。传统媒体充分发挥其深度调查的能力,而新媒体通过克服时空局限性为传统媒体提供最新,加速推动事实呈现。

    (二)提升公众素养,构建理性舆论场

    新闻市场和整个新闻流程永远无法离开作为最后一环的受众,反转新闻频发的背后也体现出公众对事件缺乏理性认知和基本素养,因此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也是避免出现反转新闻的必要条件。为此,应着力于全媒体平台健全新闻事实报道机制,客观陈述事实,积极进行舆论引导,正向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与新闻品味。另一方面,公众应明白新闻不是主观的臆断,网络空间也不是大众宣泄情绪的一方土地,应在法律道德约束范围内进行理性发声,避免成为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以及网络暴力的推动者。

    (三)技术和法律共治,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公众自由传播和接受信息的主渠道,同时也加剧了反转新闻和谣言的出现,因此平台在内容监管方面责无旁贷。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可以利用新技术建立过滤谣言和错误信息的机制,坚持人工审核和算法推荐相结合,对新闻内容进行及时筛选和甄别。此外在反转新闻频频发生之际,政府及司法机关应加大信息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UGC生产机制下的多元化的信息发布主体进行相应的监管治理,特别是对于网络意见领袖与个人策划的“反转新闻”加以责任追究,增加高收益诱惑下的违法成本。

    【参考文献】

    [1]尹彤.反转新闻的媒介伦理研究及反思[J].视听新闻与传播,2019,9:186-187.

    [2]万旭琪.融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应对机制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7:43-45

    [3]付凯迪.新媒介环境下反转新闻中的刻板印象研究.新媒体研究.2019,9:13-14[5]王淑一.后真相时代中反转新闻的思考.戏剧之家.2019.2:212-213

    [4]陆学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J].新闻记者,2016(10):41-49.

    [5]布署.全媒体语境下对“舆情反转新闻常态化”的反思[J].传媒,2020(03):94-96.

上一条:从《另一个拉姆》事件看舆论失焦网络负面情绪的破坏力与媒体从业者的形象危机 下一条:以山东苟晶案为例浅析后真相时代维权报道的媒体失范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