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以重庆8岁男童勇阻偷车贼遭报复事件为例浅谈“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反转

作者:刘桐 时间:2021-11-01

【摘要】牛津字典把“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在“后真相”时代,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的方面影响较小,而个人情感则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情绪化引起的舆论风暴中,真相和理性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基于这一背景下,网络上的反转新闻频频出现,因缺失理性而造成的悲剧频频上演。本文中“重庆8岁男童勇阻偷车贼遭报复”这一事件就是一则典型的反转新闻,在这一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了“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的原因与影响。

【关键词】后真相;反转新闻;网络舆论

【Abstract】Oxford Dictionaries defines "post-truth" as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that have a greater influence on public opinion than objective facts."In the"post-truth"era,objective facts matter less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and personal feelings matter more.In the storm of public opinion caused by emotion,truth and reason seem to no longer matter.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reverse news on the network frequently appeared,the tragedy caused by the lack of rationality frequently staged.In this article,the incident of "Chongqing 8-year-old boy gets revenge for preventing car theft" is a typical reversal news.Behind this incident,it reflects the reason and influence of the reversal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post-truth" era.

【Key words】post-truth;reverse news;internet public opinion

【案例简介】

2018年1月16日晚,微博@一手video 发布一条视频称,在1月15日,重庆巫山一八岁男孩“俊俊”与小伙伴在室外玩耍时遇到偷车贼偷窃摩托车,“俊俊”大声叫喊“有人偷车”,成功阻止偷车贼的行为后,遭到偷车贼追赶而跌倒,面部被泼上汽油并用打火机点燃,造成二级烧伤,现已送往医院,情况并不稳定。截止该新闻发稿时,警方已锁定至少一个6人的盗车团伙,正在全力追凶。

96B85

此微博一经发布,迅速引起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大量自媒体进行转载传播,彻底点燃了网友对偷车贼的憎恨和愤慨,掀起一场舆论风暴。网上众声哗然,大多数网友要求警方尽快抓捕偷车贼,还有诸多声音要求对偷车贼实行严重刑罚,以正视听。

然而还不到两个小时,事件迎来了反转。1月16日晚8时19分,@平安巫山发布了警情通报,称网传1月15日巫山县一八岁男孩勇敢喝止偷车贼惨遭泼油脸部严重烧伤一事不属实。经巫山警方调查,受伤男孩与伙伴在室外烧火玩耍,为增大火势而从附近摩托车上取来汽油往柴火上浇洒,火势猛增导致男孩脸部烧伤。因担心被父母责骂,男孩与伙伴商量编造喝止偷车贼遭报复一事。

事件一经反转,网络舆论态势改变,观察者网、澎湃新闻等媒体迅速跟进。多数网友直指一些网络自媒体为流量不择手段,谴责媒体专业素养不够,认为“网络重大舆论事件经常反转,吃瓜慎重,不要盲目”。也有声音认为孩子未受到好的引导,家长在此事中有重要责任。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平安巫山微博)

【案例来源】

1.观察者网: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8_01_16_443406.shtml

2.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72183

3.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17210185_148781

4.平安巫山微博:https://weibo.com/2628534470/FEF7gcRnX?from=page_1001062628534470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624869402429

【案例分析】

近些年来,反转新闻愈来愈多,网络舆论常处于反复状态,“乐清”儿童失联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安阳女医生泳池事件、广州教师体罚学生导致其吐血事件等层出不穷,这些事件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原因,也导致了许多影响。

一、网络舆论反转成因

(一)信源模糊,媒体对所接收的信息缺乏调查确认过程

在对多起反转新闻进行观察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参与其中的媒体具有的媒介专业素养到达哪种程度。在接收到一条信息或捕捉到一条新闻线索时,专业的媒体需要先确认信源和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具体调查和确定后再进行深一步挖掘和最终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对象必须是客观事实,而反转新闻产生的本质则是新闻媒体一味追求速度,希望以新闻吸引流量、博人眼球,反而忽视了新闻最重要的特性——真实性。

在未经确认而擅自发布的情况下,这则新闻本身就是一个疑问,正如本文中的“重庆8岁男童勇阻偷车贼遭报复”一事,信源模糊不清,提供的信息也没有确凿真实的证据,在最开始出现在网络中时,只有一段视频和一条微博,对于新闻事实进行模糊化处理,让公众从最开始接触到新闻时就被动地陷入了主观臆测的情境中,跟随博文与视频的引导进行先入为主的假设和猜测,制造舆论高地。而在真相大白后,公众舆论又会产生完全的颠覆,舆论实现反转,一条典型的反转新闻就此产生。在这么多起反转新闻中,缺乏的不仅是对新闻信息真实度的确认,也是媒介的专业新闻素养。

(二)网络环境复杂,多种碎片化信息甚嚣尘上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接收到的信息也越来越繁多冗杂。尤其是在网络中,社交平台的兴起和智能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闻生产的主体由传统的媒体扩展为社会各级阶层的各种人员。且网络中的大家均是匿名用户,彼此间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和真实动机,对于信息的筛选和辨别更加困难。

在如今智能化、快速化的社会中,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公众的认知被极大地影响和改变,诸多碎片化信息经过多次传播涌入个人的思维领域,个人往往还来不及冷静思考就被大众舆论裹挟和“洗脑”了。

例如“广州教师体罚学生导致其吐血”一事中,有一部分网友起初对家长的说辞表示怀疑,对衣服上的“血迹”也有诸多疑问和质疑,然而事情发酵后,网络舆论开始一边倒地支持家长,弥漫着对“弱势”的家长和儿童的同情和对“强势”的老师的不满与愤怒,网络上还接连爆出老师收受巨额红包、经常殴打辱骂学生等信息,点燃了公众的正义之心和愤怒之情,而此前那些细微的质疑之声也随之淹没在网络的信息流中了。

然而随着真相的显露,网友才意识到此前流传的诸多消息、爆料都是不真实的,只是匿名的环境和碎片化的、冗杂繁多的信息误导了舆论。

(三)受众情绪先行,理性思考受“后真相”时代的削弱

“后真相”一词中包含着的深层含义就是群众情绪先行、理性滞后的现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是网络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处于群体之中,在群体包围和影响下,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中找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声音,每个人的认识都被无限强化和认可,公众的情绪被不断放大,无论正确还是错误,在这种无尽的复读和认可下,都逐渐变为了“共识”。

在“重庆8岁男童勇阻偷车贼遭报复”一事中,若是理性思考,可以看出其中隐藏着种种疑点,事发时的监控并未公布、警方锁定一个6人盗车团伙的消息也未经确定,一切都处于疑问和待确认的状态。然而在情绪先行的背景下,人们基于自身对受伤男孩的同情、对小偷的厌恶,迅速认可了网络流传的版本,强烈要求将偷车团伙逮捕归案并严加刑罚。

(四)网络监管力度不够,网民情绪无限放大,舆论管控不到位

虽然网络已经发展得迅速且势头良好,但网络管控的力度和规定并不到位。网络上是以匿名的形式发言和参与的,这一形式会极大地增加个人的安全感,少了约束和规则,个人心中的恶会被不断引诱和激发,因此这也是网络上网民的情绪更加容易激化和偏激的原因。

在一条新闻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后,媒体首先要做的并不是重复之前的话语来引起共鸣,而是应对网民的情绪进行安抚,对舆论加大引导力度,在舆论的狂风暴雨中开辟出一道可以冷静思考、审慎站队的港湾。以本文中的分析案例做例子,在这一新闻初次发布后,媒体应做的不是转载和情绪性发言,而是应当向公安机关等部门进行确认,对新闻的事实进行再一步报道。

二、网络舆论反转影响

(一)媒体公信力下降,群众心理走向信任异化

公信力,意指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对于现代的媒体和社会组织而言,缺失公信力基本等于失去群众与读者。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公信力是媒体日积月累形成的,是媒体是否具有权威性的象征,也是媒体在群众中能产生多少影响的指标,它代表了一个媒体的专业度,也代表了公众对它的信赖程度。

信任是维系人类社会共同体命运的纽带,而在“后真相”时代中,群众的信任逐渐走向了异化。信任异化来源于信任指数的下降,不信任是信任异化的源头,在新闻的不断反转中,公众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情绪,也消耗了对媒体的信任。正如“重庆8岁男童勇阻偷车贼遭报复”反转后,网络舆论更多地在声讨未经确认就发出新闻的媒体、自媒体,“媒体不可信”几乎成了网络常用语。

(二)激化社会矛盾,大众舆论走向偏激

除了对媒体造成的负面影响外,反转新闻同样导致了社会的不安与群众矛盾的激化。在一则新闻反转前,群众通常已经由情绪主导而划分出了道德高地和道德低地,形成了强烈的对立立场;而在新闻反转后,群众会出现被欺骗的感觉,最开始被攻击的群体也会迅速产生委屈感与愤怒感,形成新一轮的立场对立与道德攻击。

在本文主要案例中,网友们在新闻反转前纷纷站在儿童与家长一边,谴责小偷的丧心病狂,质问巫山的安保工作是否到位;而在反转后,大多网友认为受到了媒体的欺骗,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也质疑连连,更有甚者认为这一切都是家长的自导自演。

(三)模糊新闻关注的重点,舆论失焦

新闻最重要的是事实,而不是情绪。反转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引发了网络舆论和网民情绪的爆点,但对于事实的推进进展缓慢。舆论的关注点多为主人公的情绪性发言和情绪化行为,对于新闻事实却淡化甚至忽视了。

在这一基础上,新闻会变得越来越娱乐化、情绪化,其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和社会性被极大地削弱了。新闻关注的重点被模糊,反转带来的情绪震荡和舆论颠覆反而成为了焦点。

【参考文献】

[1]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05):74-76.

[2]全燕.“后真相时代”社交网络的信任异化现象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7(07):112-119.

[3]胡翼青.后真相时代的传播——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当下危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6):28-35.

[4]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青年记者,2015(09):22-23.

上一条:踢一脚三万六?从媒介后真相浅析熊孩子踢坏影院巨幕 下一条:从“广州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