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从“广州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

作者:刘影 时间:2021-04-29

摘 要】现如今,我国网络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前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网络舆情已经传递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情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各大类型的网络媒体更是已经成为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广州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分析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引发如何整治不良网络舆情问题、缓解社会失范现象的思考,并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提出可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伦理影响

Abstract】Nowadays, the ever-changing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hina's network media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online public opinion has been transmitted 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ce of group polarization on online public opin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nd various types of network media have become a platform that can arouse wid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roup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uangzhou teachers corporal punishment students caused by blood vomiting" incident, and causes the reflection of how to cure the problem of ba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lleviate the social anomie phenomenon, and puts forward referential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Network public opinion; Group polarization; Ethical influence

【案例来源】

https://www.sohu.com/a/398953936_498200

https://3g.163.com/dy/article/FE2F0CET0525GQL9.html

案例简介

“广州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5月30日,刘某(微博名“小岛里的大海”)发帖称,在家长已告知孩子有哮喘的情况下,该校老师仍然对其进行体罚,引发孩子大口吐血,高烧引发神经受损。在这之前,该老师曾收取家长6万照顾费。经媒体和自媒体扩散不断扩散,该老师真实姓名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被网友人肉搜索甚至谩骂。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强送礼、受贿等话题也随即引发讨论。

(家长刘某发布的微博截图)

5月31日,广州白云公安通报家长发帖举报教师体罚学生一事:发帖人刘某承认,女儿因遭体罚吐血、凌晨2时被老师威胁殴打、送老师6万元等情节为谎言,照片展示的衣服“血迹”实为化妆品和水,其女儿目前精神状态良好。刘某无法提供女儿哮喘诊断的病历证明,涉嫌雇请人员进行网络炒作。

视频监控显示,刘某女儿在32分钟内跑跑停停共完成9圈,其后身体和精神无异常状况。学校已于去年12月12日暂停刘妍的班主任职务,并对其通报批评。记者在现场看到,事发小学跑道为200米一圈标准跑道。事件反转后,舆论又纷纷谴责炒作家长和网络时代信息监管的宽松等。

6月1日,据广州白云公安通报。谎称女儿遭老师体罚吐血家长已被刑拘。

刘某发帖后,相关帖子被大量转发、评论,迅速成为网络热点,不过事件很快就反转了,舆情关注焦点也随事件发展发生改变。截至目前,微博话题#警方通报教师涉嫌体罚学生#阅读量达6.9亿,讨论量达20.7万;微博话题#广州教育局回应教师涉嫌体罚学生#阅读量达4.4亿,讨论量达7.2万;微博话题#体罚学生老师已被暂停班主任职务#阅读量达5328.7万,讨论量达2.1万。

案例分析

一、案例原因分析

在后真相时代,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受众容易被情绪裹挟,倾向于选择他们愿意看见和相信的事实,追求情感上的共鸣或宣泄。同时,基于沉默的螺旋和从众心理,群体情绪被放大,舆论由情绪和价值取向来决定,而并非事实本身。“教师体罚学生”事件中,诸如“体罚”、“吐血”这样带有情绪化的非理性字眼,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性分析,诱使受众不自觉地将自身代入新闻事件本身,从而产生同理心和价值判断。受众出于同情心、正义感进行转发扩散,讨论围绕着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愤怒情绪等等展开。在官方通报后,受众认为自己的情感态度被愚弄与利用,舆论焦点便转向声讨编造谎言的家长。

(一)网络媒介的普遍性、网民意见表达不受限激发群体极化衍生

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是指除了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它是一个在国家和社会范围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或者政权的干涉。网络媒介平台的出现似乎就是或者说确切就是这样的一个理想的公共领域。在这个公共领域里,人们自由发表意见,参与网络舆情的讨论。在新型信息社会之下,网络公共领域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网络中主要的群体交流的媒介形式也是越来越丰富多彩:微信、QQ、微博、抖音等等,在这其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群体。小到“00”后,大到“30”后,他们都在使用这些流行的媒介去观察周围的生活以及社会上的热点事件。他们能够在自己所在群体中便利而快速地找到与各自成员自身具有共同关注点、价值观的人并与其进行互动。群体聚集讨论可以让这个小集体中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或者意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使原来的一小部分人在最初持有的想法上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此观点的正确性。在追随的过程中,群体极化现象逐渐显露出来。刚开始,群体认为的观点和意见经过讨论之后会变得更具有信服性,而有一部分小群体持反对意见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强烈,最终使群体意见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当然,在这个追随与反对的过程中,个体的理性会被群体的舆论所引导、制约,这样就形成了从众的现象。另外,网络媒介的普遍性使得网络互动具有便捷、打破时空限制的优点,这就加快了网络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局面的形成,从而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发展。

(二)网民缺乏理性思考与信息的误导

一方面,网民缺乏理性的思考。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广泛性和海量性,使人们常常淹没在信息之中,只停留于简单的接收和浏览,而失去了原有的思考。另一方面,信息本身的不确切与煽动性。网络的自由性,使得网民几乎不用考虑言论的后果,个人为言论实际承担的责任接近为零。很多被传播的信息本身并没有得到证实,甚至为了吸引其他网民的关注,其所发布的言论往往很极端或有煽动性。在一群情绪化的人群里,相比于理性的评论,偏激的情绪则更易被传递。在微博这样一个零散化的媒介机制里,网民情绪的传递链变得无限延长,使大众舆论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从而越来越复杂化。网民通常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中,主动亦或者被动地带着极化情绪引导一波又一波的舆情风向。

(三)当前社会环境强化互联网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就现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经济迅猛发展而制度尚不完备,网民作为社会中的普通公民,承受着较大的压力,社会挫折感普遍较强,而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冲突,网民在非制度性的互联网中具有更强烈的表达意愿和释放情绪的需求。同时,基于中国网民学生多、年轻人多、底层人群多的“三多”特点,群体极化现象往往作用在利益相关或兴趣相关的事件中,而其中又常常涉及道德评判、名人明星等消遣性话题。“教师体罚学生”事件中,诸如“体罚”、“吐血”这样带有情绪化的非理性字眼,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性分析,诱使受众不自觉地将自身代入新闻事件本身,此事件就成为了情绪宣泄的出口。

二、案例利弊分析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积极效应

网络群体极化并非一件绝对的坏事,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不应该被忽视。桑斯坦说:“事实上,群体极化让许多重要的价值得以实现,包括公民权运动、反奴隶运动以及两性平权运动……如果更多传播选择能产生更多极端主义,对社会终究是件好事”。由于网络的匿名传播特性带来的免责保护,以及网民在群体中的心理安全感,使得网民可以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网民通过对事件的不断关注和推进,促使事件露出其本来面目,也不断给相关政府部门以压力,推动事件得以公正处理。另外,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比较容易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随着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的介入报道,舆论监督的力量得到扩大,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事件的解决。

(二)从网络群体极化到多数人的暴政

网络群体极化的消极效应同样显著。一方面,网上的群体极化容易转化为现实中的极化事件,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如中国的“抵制家乐福”事件以及英国的伦敦骚乱事件等。另一方面,不利于网络意见的多样化。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网民可以自由表达各种观点,从而形成多样化的意见。但是当群体意见被极化之后,只剩下一种或少数几种观点的声音,这就大大削弱了网络监督的优势。网络群体极化带来的另一个消极效应就是消解了“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的最大意义是保证每一个公民的意见得到尊重,在事务决策中照顾到所有人的想法,哪怕少数一方只有一个人,也不会一定以多数人的意见作为最后的决策方案。因此,网络群体极化造成对少数人权益的漠视和侵犯,是需要警惕的。

三、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对策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应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民众感受到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幸福感。加强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打击社会不公平现象,严厉查处社会腐败、拖欠工资、教育不公、医疗保险不到位等社会热点问题,并建立健全畅通有效的民众利益诉求渠道,积极倾听民众的呼声并给予快速有效的回应。

(二)应重塑传统道德伦理的社会控制和行为导向功能。从实际操作来看,尽管传统媒体受到了网络媒体的巨大挑战,但其在受众心目中的真实性、权威性是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和道德观念建构的功能,纠正偏斜的社会舆情。另外,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舆论主体的变化,对事件应做到理性看待、理性发言、理性参与,掌握恰当的教育技巧;再者,政府要大力建设主流政治文化,不能流于表面、止于口号,要通过多样的活动式传达给民众。

(三)应建立健全配套的互联网监管机制,规范网络参与。着力建构网络社会道德体系,制定网络舆论安全监管条例,以纠正互联网不正之风、净化网络环境。政府要正确看待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双面效应,对网民提出的中肯意见予以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对消极情绪的表达进行合理疏导。适当地实现网络实名制,明确网民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同时,明确社交论坛版主团队的管理职责,积极关注论坛内热点事件的讨论风向,必要时可使用删帖、禁言、封号等惩处措施惩罚恶意煽动大众情绪的行为。

1蒋正和,桑斯坦的群体极化观研究[J],青年记者,2018

2袁慧,李锦珍,网络群体极化表现及其特征*[J],现代传播,2016

3夏倩芳;原永涛,从群体极化到公众极化:极化研究的进路与转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

上一条:以重庆8岁男童勇阻偷车贼遭报复事件为例浅谈“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反转 下一条:以“救遭猥亵女同学后被捕被退学”事件为例看查退场后的新闻报道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