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新闻反转
时间:2022-08-25
【摘要】后真相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现象层出不穷。其背后是媒介心理、社会情绪和新传播技术的多重动力的推波助澜,对于新闻反转现象的治理和规范,也将从媒体、公民和政府机器的规制等角度去考虑。在去中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机构能够垄断信息生产,但同时也没有单独一个传播主体能够将事实全面具体地呈现出来。一方面,在各主体对事件真相的呈现的过程中,大众也在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断对新闻媒体的专业理念做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权力机关行政立法应作为一个规制新闻反转的最滞后但也是最直接的手段。本文以“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为案例切入,试图分析在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现象的成因和探讨其规范与治理。
【关键词】后真相;新闻反转;公众;规制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post-truth era, the phenomenon of news reversal has emerged incessantly. Behind it are the multiple dynamics of media psychology, social emotions and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pushing the phenomenon. The governance and regulation of the news reversal phenomenon will also be 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edia, citizens and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al machines. In the era of decentralization, no institution can monopolize the p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no single communication subject can present the facts in a comprehensive and concrete manner. On the one hand, in the process of presenting the truth of the event by each subject, the public also constantly improves their own media literacy and constantly makes new demands on the professional concept of news media; on the other hand, the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of power organs should be the most lagging but also the most direct means to regulate the news reversal. This paper takes the "Ali female employee assault case" as a cas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news reversal phenomenon in the post-truth era and discuss its regulation and governance.
【Keywords】post-truth; ews reversal; public; regulation
一.事件介绍
2021年8月7日晚,阿里巴巴认证员工匿名称,自己被男领导(王成文)要求陪商家(张国)喝酒,其被灌醉后遭到猥亵。而后,该领导为女员工开了房间,其进出房间4次,并实施强奸。女员工向HR等反馈无果,前往食堂发传单维权。 该女员工发在内网的这篇自述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在这篇自述中,该名女员工详细地讲述了自己被男领导曲一(花名)及商家侵犯的经过,以及她将此事层层上报给业务及HR负责人之后,高层对于下属的包庇和对普通员工的敷衍与轻视。2021年8月7日,阿里巴巴对此回应称,决不容忍,全力配合警方,涉嫌员工已停职接受警方调查。
8月8日,济南华联超市就此进行回应,涉事员工停职调查。8月8日,济南公安通报“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正在调查取证。而济南华联超市涉事员工张某却否认了阿里女员工的指控。张某向媒体表示,那只是一个正常的酒局,他说自己没有对她做什么。“就是在酒桌上正常喝酒”。但又承认中间有接触过程,有搂抱。此外,没有别的。8月8日,阿里公司员工发出倡议,筹备建立保护机制。此事经过在脉脉、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的发酵,以及媒体的跟进报道,8月8日凌晨,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在阿里内网发帖,用“震惊、气愤、羞愧”表达对此次事件的感受。8月9日凌晨,阿里巴巴公布处理决定,业务总裁和HRG引咎辞职,涉嫌男员工王成文被辞退永不录用。8月9日,济南华联超市回应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涉事员工张国被辞退。
8月10日,“阿里女员工称被侵害”事发饭店“渔家灯火济南环宇店”店员称:警方已调查取证,包厢内无监控。2021年8月14日,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7条规定,犯罪嫌疑人王成文、张国因涉嫌强制猥亵罪,已被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没有证据证明有强奸犯罪事实发生。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2021年9月6日,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检察院经依法审查,犯罪嫌疑人王某文实施的强制猥亵行为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依法对王某文终止侦查,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王某文作出治安拘留十五日的处罚决定。
9月7日,阿里巴巴发文称,关注到司法机关对王某文相关案件的情况通报。阿里巴巴表示,事实已经澄清,司法已有定论。整个事件的过程对阿里巴巴、对每位阿里人都已经产生了深刻触动。公司会以此为鉴,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11月25日,媒体报道涉案人员周某收到公司邮件,宣布与周解除劳动合同,11月28日收到纸质解除劳动合同文件。薪资发放至11月25日,没有收到任何补偿或赔偿。
(图片转自新浪新闻)
(图片转自新浪微博)
案例来源及相关参考网站:
https://new.qq.com/rain/a/20210809A02YAX0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020292717390763&wfr=spider&for=pc
https://view.inews.qq.com/a/20210907A0CVNH00
https://news.sina.com.cn/o/2021-08-11/doc-ikqcfncc2165694.shtml
二.案例分析
从“罗一笑事件”到“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罗冠军事件”再到“阿里巴巴女员工被侵害事件”近些年频发的“新闻乌龙事件”使新闻事业开始陷入新闻反转的怪圈。所谓“新闻反转”,即指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事实、价值、情感等层面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反向变化的现象。网络新闻反转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一)案例成因
1.信息技术革命发展与新闻呈现碎片化的趋势
罗萨在他的著作《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中指出正是不断强化的增长逻辑造成了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智能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我们也越来越紧密地被捆绑到不断加速的社会化中去。正是这种不断加速的逻辑塑造了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加速逻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对新闻反转的影响主要从这两点看,首先数字移动终端能够使受众随时随地接收最新的网络资讯,同时海量且实时更新的信息又使得这种新闻获得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可能出现关于同一则新闻的后续报道被其余新闻淹没,或受众仅接受到对某一新闻的最新报道而不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等情况。传统新闻连续严谨的线性叙事模式被媒体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与受众碎片化的接受模式所打破。而媒体必须追逐及时有效的信息,因此其报道的速度往往超过一般事件的发展。
其次,以短视频新闻为代表的影像传播,具有截取当下瞬间的特性,诚然,它所体现出的新闻内容更加鲜活生动,更贴合当下视觉传播的逻辑,但是正是这种截除往往会使呈现的事物不完整甚至抽象,所反映出来的事实仅仅是一种部分真实,这就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要求的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相结合的原则。由此,受众接收到新闻信息的碎片便以为那是新闻事实的全部,由此对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由这种新闻碎片所组合起来的新闻图景只不过是拟态环境的另一种形式。
2.网络赋权与大众媒介素养缺失
“人人享有麦克风”的话术早已经不陌生。传播权利逐渐由专业化媒介组织下移至普通大众,一方面,传统广告新闻工作者的传播者角色定位受到大众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场域下越来越多的“公民新闻”涌现出来,较低的技术使用门槛和开放的话语传播权推动着公民自主寻求、报道新闻。在新闻揭丑、新闻监督、提供新闻线索等方面,公民新闻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网络技术在充分赋权公众的同时并没有赋予其相应的义务,或者说大多数公民记者们没有意识到自身已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个个节点,公众们的每一次转发、发言都会通过其关系网络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以往传统新闻工作者所秉持的专业主义应当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价值遵守,没有积极的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传播行为是种种乱象包括非理性的新闻反转现象滋生的重要原因。
3.专业语境下新闻媒体的专业主义缺失
在当下传播语境中,专业新闻媒体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比兴起的公民记者,专业的新闻媒体在组织架构、专业理念尤其是受众取信方面有巨大的优势。然而,从目前的案例来看,有太多的专业媒体没有遵守一直秉承的专业信念,而屈从于流量时代的价值选择。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公民记者的崛起所带来的经济和经营压力,迫使主流媒体不得不改变传统经营策略,而在一种与新媒体竞争的框架预设下越走越远,另一方面是技术的发展将原有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固有矛盾激化甚至放大,媒体一边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一边要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及时报道,然而现有的传播环境是,信息传播的速度甚至已经远远快于事件发展的速度。
(二)规制方式
首先我们要看到新闻反转是一个不断迫近真相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着的两面,在传播主体扩散,而媒介素养单薄的网络时代,在各主体对事件真相的呈现的过程中,大众也在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断对新闻媒体的专业理念做出新的要求。
1.对于媒体来说:
(1)自正:首发媒体深入采访
无论造成最初报道失实的原因是未讲求平衡性原则也好,或是轻信二手信源也好,现实的案例也显示,首发失实信息的媒体能够通过后续的深入采访、核实,重新修正此前的错误报道,从而推动反转的进程。新闻媒体应当与事故调查部门求证、取证后,媒体校正了此前的失误,推动事实真相浮出水面。可以看到,首发媒体依然承担着“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职责,在格的新闻时效要求的时间缝隙中,连续报道、多方取证,不断进行自正,推动新闻向着真相反转。
(2)纠偏:参与媒体跟进报道、自媒体补充线索
在新闻反转的过程中,除了首发媒体的自正,还有其他媒体力量参与监督和纠偏。不仅组织化的新闻媒体,自媒体作为网络生态下重要的媒体力量,其话语的发布也为追寻新闻真相提供了线索,纠正着此前报道的失实部分。除了之前提到过的“公民新闻”的发布者“公民记者”,意见领袖自媒体有时候也对新闻反转的纠偏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这次疫情中活跃的医学意见领袖通过补充其专业领域的知识,再凭借其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进行科普,从而推动新闻本质的科学释义。
(3)核实:网络平台公开辟谣
网络平台方的信息发布常常被视作新闻反转的定音锤,尤其是对于那些因谣言导致反转的新闻造假和新闻炒作,网络平台能够与政府部门或事实核查组织合作,根据已有的阶段性证据,标注信息来源或可信程度,最大限度地缩短反转的周期。网络平台的官方标注能够起到为广大受众敲警钟的作用,从而缩小失实新闻信息的传播面积,防止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二次发酵。
2.对于公众来说
反转新闻的治理不应只是一个媒体圈地自萌的领域,近几年的案例已经表明,随着新闻反转的不仅有舆论,公众的情绪也呈现两极化的变化。通过分析近些年网络反转新闻的新闻表征和构成要素,有学者发现出现反转的新闻内容通常涉及贫富分化、城乡差距、社会民生、食品安全、司法公正等社情民意话题。这些新闻的舆论沸点低,一旦与受众刻板印象相悖的新闻信息出现,极易在舆论场激起热烈讨论。于是新闻反转时,舆论导向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从这一端奔向那一头。一方面公众对新闻出现反转深恶痛绝也正是因为他们感到被变化无常的事实信息所愚弄,愤怒且无力,而另一方面一旦公众有了情绪发泄的路径,其积攒的负面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形成一股强大的非理性的情绪浪潮,而互联网往往能够为公众提供这种路径。
但受众在网络新闻反转中并不是完全束手无策的角色,在新闻朝着真相方向反转的过程中,是可以看到公民理性从中助力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记者对事件真相的探索亦是如此。倘若公民能以一种宽容耐心的姿态对待新闻事实呈现所必需的时间差,倘若公民能够理性地思考矛盾双方的观点,而不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煽动不利的社会舆论,那么也许新闻能够少出现几轮因媒体拔苗助长,迎合舆论期待的迂回反转,从而更直接更有效率地接近事实真相。当普通网络用户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媒介技术手段实现社会事件的多角度呈现和表达;当社会热点事件的信息传播能够更加透明和规范,反转就不再是个问题
3.对于政府来说
“立法机关应强化新闻媒体的行为‘底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对策,然而国家权力的介入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立法作为一个具有滞后性的举措,必须是在上述媒体与公众在形成对新闻反转统一的认知和约定俗成的规范以后,由政府主导结合相关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公民准则进行制订。在新闻传播领域实施立法,一方面是要保障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另一方面是对新闻媒体滥用自由进行规制,旨在实现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动态平衡。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反转新闻”事件,毋庸置疑,这些“反转新闻”无论是对媒体本身,还是对社会公众都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很多,但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新闻媒体行为“底线”的缺失,因此权力机关的外部规制措施必不可少。
在社会规范中,法律历来被称为“行为的底线”,遗憾的是我国在新闻方面立法相当薄弱,虽然远在1984年全国人大就成立了“新闻法”研究室,1985年拟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草案)》,但至今正式的《新闻法》还在路上。国外在制定相关新闻法律、形成较为完备的新闻法律体系的同时又授权政府部门对新闻业和新闻工作者进行规范,从而构建出层次分明、体系紧凑的法律规范。
结合当前我国新闻传播的现状,尤其是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完备的新闻法律“双向平衡”体系显得尤为紧迫,这种平衡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媒体在行使自由权的时候能够有据可依,各级政府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来保障这种自由,二是媒体在使用自由权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红线,应让媒体认识到自由是有“度”的。现今“反转新闻”已不足为奇了,媒体过度自由的行为除了被公众“打脸”之外,缺乏法律处罚手段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雨萌.网络新闻反转:新闻真实的动态呈现[J].东南传播,2019(07):165-167.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9.07.049.
[2]李斌,陈勃.“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编辑之友,2016(08):58-61.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16.08.011.
[3]邓秀军,申莉.反转的是信息而不是新闻——框架理论视阈下微信公众号推文的文本结构与内容属性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1):132-137.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