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县长父亲》被删事件为例浅谈后真相时代自媒体误导公众情绪的行为
时间:2023-03-08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群体迅速膨胀,在“流量即金钱”观念的驱使下,一些自媒体以博眼球、吸流量作为他们传播新闻的目的,忽视真相,消费公众的情绪谋取利益。同时,公众对新闻真相的兴趣也逐渐弱化,而对能够快速引起情感共鸣的新闻有更强的兴趣。本文以2022年9月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的廉洁文化征文比赛获奖作品《我的县长父亲》被删事件为例,浅谈对后真相时代自媒体误导公众情绪这一行为的思考。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自媒体;公众情绪;我的县长父亲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group of we-media has expanded rapidly. Driven by the concept of "the flow is the money", a lot of we-media take flow absorption as their purpose for disseminating news, ignoring the truth and consuming the public's emotions for profit. At the same time, the public's interest in the truth of the news has gradually weakened, while there is a stronger interest in news that can quickly resonate emotionally. This article takes the deletion of the winning work "My County Magistrate's Father" in the integrity culture essay contest released by the Dezhou Writers Association of Shandong in September 2022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es the behavior of we-media misleading public sentiment in the post-truth era.
【Keywords】:Post-truth era; We media; Public sentiment;My County Magistrate's Father
【案例简介】
图1事件时间线
2022年9月18日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的一篇“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引发热议,名单中《我的县长父亲》这篇散文获得了征文一等奖,有网友调侃这一文章撞梗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经典场面——“袁华同学的作文获得比赛一等奖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随后,德州市作家协会将获奖信息删除,德州文联则回应称评选活动合规。
图2作品评选名单(来源: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图3部分微博网民关于该评选结果的评论(来源:新浪微博)
2022年9月19日,记者与德州市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电话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关于“我的县长父亲”一文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事,其个人暂时并不知情,至于后续的相关问题,可能会有官方进行回应。
图4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关于于志明的文章
(来源: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微信公众号)
2022年9月19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致电中共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承认确有日记捐赠之事,并称“于志明确实是一个很务实、很实干的县长”。
作者于忠东接受采访称,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
也有网友认为,此次引发争议是因为有些键盘侠只知电影梗,根本没看这篇征文作品内容,就开始发表观点。也有的网友在为作者叫屈,因为作者本身是一位退休人士,可能根本不知道“我的区长父亲”这个电影梗,所以用了《我的县长父亲》这个标题。更多网友向德州市作协提出质疑:这种好文章为什么要删?实事求是,无愧于心,有什么好怕的?
图5部分微博网民关于本次事件的评论(来源:新浪微博)
附图:相关话题微博讨论热度随时间的变化
图6事件发酵之初、澄清之前相关话题阅读和讨论趋势(来源:新浪微博)
图7《人民日报》发声报道事件真相相关话题阅读趋势(来源:新浪微博)
图8文章作者本人出面发声相关话题阅读趋势(来源:新浪微博)
【案例来源】
1.《我的县长父亲》获征文一等奖后遭删除,作者曾捐出父亲日记,网友:文章情真意切、实至名归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381948408862343&wfr=spider&for=pc
2.《我的县长父亲》作者发声:最初的题目叫《逝去的背影》,只想实事求是地讲父亲的故事https://m.weibo.cn/status/4815779134969534
【案例分析】
一、问题成因
(一)舆论出现:撞梗讽刺电影与该作品获作协一等奖
2015年9月30日,《夏洛特烦恼》上映并收获15.5亿人民币的票房,与之相关的诸多电影剧情也风靡一时,包括电影中袁华凭借“我的区长父亲”的作文获得一等奖,“区长父亲”也因此成为了互联网中讽刺官二代、比赛黑幕的热梗。
2022年9月18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一等奖。由于该文标题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讽刺桥段类似,引发部分网友嘲讽。德州作协随后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
意外的热点事件,又一次网络狂欢。如果不是散文标题撞梗知名喜剧电影中的知名桥段,如果没有网友玩梗式传播,《我的县长父亲》就是普普通通一篇“廉洁文化主题”作文,淹没在诸多类似主旋律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中。就是一个梗,将它,连带着德州作协的主题征文比赛,偶然推上风口浪尖。
(二)舆论发酵:网友情绪化发言与作协沉默
自9月18日《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的获奖名单被发到网上后,该事件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并被冲上微博热搜。尤其是一些无良自媒体和营销号,为博取流量赚流量而将其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我的区长父亲”桥段进行类比玩梗,来制造舆论。
图9部分微博网民关于该评选结果的评论(来源:新浪微博)
而大量网友并未查看文章内容,仅凭标题便情绪性转发,开始质疑此次评选的公正性;此外,也有很多网友认为,作者的标题容易给人造成歧义,是在“拼爹”而不是比拼文学功底,质疑作者“拿父亲头衔刷名次”。然而,事实上,这篇获奖文章《我的县长父亲》就发表在德州市作家协会的微信公众号上,网友只需花上五分钟去阅读原文就会发现这是一篇讲述县长父亲清廉为民,无私奉献的感人文章,与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梗完全是两码事;但是偏偏要仅凭标题就断章取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听信营销号的忽悠而忽视真相。
图10疑似有关自媒体对此事件的评论(来源:bilibili)
图11部分抖音网民关于该评选结果的评论(来源:抖音客户端)
与此同时,面对网友情绪化的发言,德州作家协会迅速删掉了获奖信息和链接。9月19日,有记者与德州市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电话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关于“我的县长父亲”一文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事,其个人暂时并不知情,至于后续的相关问题,可能会有官方进行回应。与此同时,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的一名工作人员称,暂时没有关注到这件事,相关事宜可找作协对接。
在网暴面前,德州作协并没有发布澄清新闻,而是直接删除文章。这种处理方式显然不当。面对于志明这样充满正能量的人们,我们应该光明正大地大力宣传,德州作协应该理直气壮地面对舆论,而不是删除文章,其实稍微沟通,发布澄清公告便可消除舆论疑惑。
(三)舆论反转:作者接受采访还原真相与群众反思
9月19日上午,陆续有网友阅读了《我的县长父亲》原文,并将原文全文截图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引发了事件的“反转”,网友逐渐开始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9月19日下午,《我的县长父亲》一文作者于忠东对此事作出回应:“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并表示这篇文章是早就写完了,原文有一万多字,是删改后修改了标题进行投稿的,原来发的时候并未引起争议。“可能现在很多人不理解,想象不出那时候人的‘傻’劲。”
2022年9月20日,德州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上述征文活动评审没有问题,《我的县长父亲》内容真实。”至于为何会删除获奖名单,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正在了解,当地在调查研究这个事。”
大家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有些人在网络上宁愿相信自己盲人摸象般的感觉,也不愿去看一眼,哪怕真相就在眼前。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以为的,当大象呈现在他们眼前,他们便会一边嘴里叫着没趣,一边潇洒地走开。在后真相时代的洪流中,很多网友沉迷于网络带来的情感冲击,而缺失了自己的思考,变得人云亦云,成了“乌合之众”。就好像一部电影里的情节,没人在乎你肚子里究竟有“几碗粉”,他们在乎的只是质问你的过程。而身处这样的后真相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在事情“反转”之后的变脸与感慨,而是需要在面对事情发生时的情感冲击保持理性态度,静待真相。
后续网友纷纷发表评论,表示错怪了作者,《我的县长父亲》一文在读完后颇感情真意切,拿到第一名实至名归。
图11部分网民在知道真相后的评论(来源:bilibili)
二、案例利弊分析
(一)媒体责任缺失,自媒体乱象加剧
在案例所呈现的事件中,缺乏新闻道德的媒体无疑是事件的导火索。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后真相时代,被金钱蒙蔽双眼的媒体则盯上了“假新闻”这条歪路。他们利用网友喜爱强烈情感冲击新闻、乐于关注极端化事件的特点,对事实进行歪曲与捏造。有时,甚至不需要编造什么情节,只需要删减或截取,就能操控舆论,点燃围观群众。这样罔顾职业道德的媒体在操纵舆论、收获流量后,往往还能全身而退,并不会受到舆论反转后的反噬与制裁。而报道事情真相的媒体收获的关注度则要远低于前者。长此以往,自媒体乱象加剧,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加入了“恰烂钱、赚流量”的行列,忘记了新闻本身的“真实”属性;媒体责任缺失的问题也愈加严重:群众不关心事实的真相,又让报道后真相的媒体如何坚持?而后续跟进的媒体减少,则恰好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后真相时代的弊端难以修正,问题持续存在。
(二)“狼来了”事件反复上演,媒介公信力削弱
在本次事件之前,其实也有相关案例能证明我们正处于后真相时代之中,而这一桩桩事件的发生,会严重削弱我们社会的媒介公信力。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事件就好比幼时读过的寓言故事《狼来了》,一次又一次带有强烈情感冲击的事件,让人愤懑难耐、义愤填膺,到头来却“两级反转”,呈现完全相悖的结果。现代网民看到新闻现在往往处于一种思考:“这件事是真的吗?会不会又有翻转?”这种思维方式会使得很多真实事件的报道也会遭受质疑,更有极端案例对有绝对公信力的机关也持有了一种怀疑态度,认为什么都是假的,如此种种,后真相时代对媒介公信力的削弱可见一斑。
(三)敦促社会关注廉洁相关话题
《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被删事件,同时也激起了民众对反腐倡廉的重视。虽然在本事件中,无良媒体的情绪煽动使得作者饱受非议,身心俱疲,但经历过本次事件后,问题的澄清、真相的传播以及后续采访的跟进,让关注真相的群众也能了解到这样一位真正的好县长,对社会廉洁也进行了一定的宣传。
(四)引发大众反思,激起新思潮
这不是第一桩被扭曲后拿来获取流量的案件,同样也不会是最后一桩,但是这带给大众的思考却是可以永久存在,引发后续改变的。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轻易,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快速传播。而在这次事件发生后,虽然澄清真相的热度要远低于当初舆论兴起时的热度,但群众对于这一事件的反思也引发了新一轮讨论。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在最初看到这一新闻时确实被煽动了情绪,但是后续也在反思自己是否成了流量控制的“乌合之众”。这一事件激发的群众性反思,可能成为解决后真相时代难题的其中一块拼图。
三、启示与体会
本次事件中,有五大主角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一个是发现撞梗、“接龙”玩味这个梗的部分网友。一看到征文比赛的一等奖作品标题《我的县长父亲》就开始兴奋,情绪被点燃。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作品文本,就对征文进行戏谑的跟帖评论。这一方面印证了大众对网络环境浮躁,有些网友对事实不加辨别就轻易下判断作结论的印象。另一方面,每回类似热点,开启网络狂欢闸门的总是有某种集体情绪,这次的情绪闸门就是对权力腐败的敏感和高度警惕。而一旦进入对权力腐败的批判中,“接龙”玩梗的部分网友就不再关注事实本身,也就不愿细看这位“在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没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的县长父亲具体做过哪些事情,也就懒得细究这位县长父亲究竟是“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好干部形象,还是宣泄对权力腐败痛恨的载体了。
二是另一大主角德州作协,在遭到戏谑后随即删除获奖名单的做法也引发热议。面对嘲讽,德州文联明明回应,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散文作者亦表示“内容绝对真实”,但德州作协公号还是删除相关获奖信息,显得底气不足。以删除争议信息的方式,来应对争议和质疑,恐非良策。既然内容真实、评选合规,何妨“让子弹再飞一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网络有自我净化功能,网上有部分不明真相被情绪牵着走的网友,也会有能够追查到底、明晰清醒的理性网友,获奖作文原文内容够硬气,自有网友为清廉为民的好干部、为事实真相说话。经一番热议,“我的县长父亲”便被正名。
三便是幕后的推手,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所带来的利益刻意模糊真相、下场引导评论、购买网络水军吃爱国廉政斯人已逝的老干部的人血馒头,在舆论发酵的时候在各大流量平台诸如微博、知乎、小红书等大放厥词胡言乱语以期达到收割流量和粉丝的目的,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他们就像“流量上面的蝗虫与报死鸟”,网络清朗与舆论高地的建设也任重而道远,要坚持法律约束与信息监督的方式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罚与治理。
四是坚持真相的官方媒体与良心自媒体,官方媒体保持权威性与对真相的探究,通过联系作协官方、采访作者等媒体手段对“我的县长父亲”事件进行溯源与澄清,比如红星新闻、大众网·海报新闻等新闻媒体联系当事人,澎湃新闻记者致电中共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并采访工作人员等,在舆论发酵后,也有官方媒体进行评论与批评,环球时报发表“《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后火速被删,网友:凭什么”、北京日报发表“《我的县长父亲》获征文一等奖后被质疑,作者发声央媒点评”等事评文章来肃清风气、澄清事件的真相,在后真相时代,官媒与良心自媒体应坚持这样严谨真实的态度、承担清源洁流的责任以改善网络不良风气。
五是处于舆论风暴眼的作者于忠东,60岁的于忠东,抱着在父亲节纪念父亲的初衷写这篇文章,没想到因为一个标题,让逝去的父亲火了,意外地成了一回新闻当事人。舆论已经平息,可是对她的伤害仍存在。这篇文章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作者和其父亲的为人,都没有该被指摘的地方,获一等奖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标题能引起如此大的风波,德州作协删帖的操作更加是令人窒息,明明是身正不怕影斜的事情,硬生生变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表示因为这个事情,她前一天晚上都没有睡觉。她还表示,自己已经退休好几年了,不想争名争利,写作投稿的初衷只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没考虑获奖。而且,文章最初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逝去的背影》,本意只想实事求是地把故事讲好,后来为了配合征文比赛的要求,才删改了好些内容,标题也顺便改了。她大概也没想到,这年头的网友批判起人来,是不用看文章内容的,一个标题就足够判人“死刑”。在后真相时代,也许真相可以被找回,可是真相的当事人呢?自身清白却没自媒体与网友污名化、无辜却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网络暴力,即使最后沉冤昭雪,那些言论所带来的阴影与伤害会长期存在。所以当代网友在实行自己的发言权力时应该更加具备同理心,自媒体也应该在约束中保持新闻应有的客观真实,官媒和良心自媒体更需要及时下场维护舆论高地的清白。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救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完好的人。
后真相反映的是当今的一种典型状态,即“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及诉诸情感和煽动信仰更容易影响民意”。或者说,今天的人们不再追求事实与真相,而是容易被各种情绪、情感所煽动。造成后真相现象的原因复杂,有社会结构经济利益因素,也有媒介技术发展变化的影响,当然也与人们自身的认知、态度形成的机制相关。后真相时代所蕴含的民意的不理性不单单是当前时代所独有的,而媒介技术发展变迁所带来的社交媒体平台,使民意的不理性被摆在了台前,成了后真相现象的展台。后真相反映的是当今的一种典型状态,即“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及诉诸情感和煽动信仰更容易影响民意”。或者说,今天的人们不再追求事实与真相,而是容易被各种情绪、情感所煽动。造成称后真相现象的原因复杂,有社会结构经济利益因素,也有媒介技术发展变化的影响,当然也与人们自身的认知、态度形成的机制相关。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专业媒体应该避免成为情绪化信息解读源头的情绪化信息发布源头。
(二)后真相时代媒体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加强对信息的审查,对舆论的引导。完善用户举报的功能,提供事件发生的整体进展。
(三)借事件表达情绪观点的个人和相对匿名下的乌合之众。不做情绪的奴隶,提高媒介素养关键是理性思考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四)后真相事件风暴眼中的主角,除了要保障好自身安全以外也要坚持真相,通过官方媒体始终为自己的名誉和利益同舆论作斗争。
五、相关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2020年5月30日,广州一学校家长在微博称自己女儿被老师体罚,并且放出了带血的校服的图片,瞬间引发网友热议。随后事件不断发酵,网友纷纷讨论教师体罚问题。广州市公安部门立即介入并发布警方通报,称发帖人承认自己为扩大影响编造谎言,展示得带血衣物上实际上是化妆品和水。接诊医院表示,在就诊过程中患者及家属都没有提及其哮喘病史和吐血的情况。同时,警方在调查中还发现了发帖人雇佣相关人员进行网络炒作的证据。
(二)案例分析:
1.相同之处
同“我的县长父亲”一样,此案例也是在激化群体间的社会矛盾。该家长通过编造谎言,恶意消费和利用公众的同情心,激化师生或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
除此之外,这两个案例里的网民群众都不够理性化,没有去深入思考事实的真实与否,更注重的是新闻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为学生家长“伸张正义”而网暴教师群体,肆意宣泄情绪。
2.不同之处
“我的县长父亲”中,揭露真相的主体是官方媒体和部分理性网民,真相也比较容易发现,只需要花上一分钟搜索文章全文即可。而此案例中,事实的真相网民没法深究,而是由于警方介入,才揭露了真相。所以说在后真相时代,揭露事实的真相不一定靠的都是媒体,警方在后真相时代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晓华.“后真相”语境下的反转新闻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8.
[2]黄振胜.网络舆情事件的“后真相”现象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
[3]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青年记者,2015(09):22-23.
[4]高红阳,闫心池,王珊.反转新闻成因与治理路径探析——以广州教师涉嫌体罚学生舆情为例[J].今传媒,2021,29(09):71-74.
[5]谭宏民,赵欣茹.探析新闻反转剧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成因——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J].新闻传播,2015(15):25-27+29.
[6]孙明宇,宋琳琳.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的动因与思考——以鲍毓明案为例[J].声屏世界,2021(10):2.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