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正文

网红saya殴打孕妇事件为例浅析互联网时代下的公众参与

作者:阚雨 时间:2018-12-03

【摘要】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下,网红saya被爆“殴打”孕妇事件中,事实真相被公众忽略,网友们急于打抱不平,发声谴责进行网络暴力。舆论像滚雪球般直到“坏人”被绳之以法。而事件再次反转,公众措手不及。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公众参与是如何影响事件的传播、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恰当的建议。

【关键词】网红saya;公众参与;传播

【Abstract】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fragmentation,internet celebritySaya was "beating" pregnant women, the truth was ignored by the public, netizens were anxious to fight against the injustice and confessed to cyber violence. Public opinion like snowballing until the "bad guys" are brought to justice.Whenthe incident reversed again, the public was caught off guard.The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public participation affects the dissemination and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Keys words】Internet celebrity Saya;Public participation;Communication

【案例简介】事件梳理:9月9日,一名孕妇发微博长文曝光网红Saya殴打自己,导致出现早产先兆。根据文章描述,该孕妇与丈夫9月7日散步后回到住所附近,网红Saya的斗牛狗直接扑向她,其丈夫便用脚推了狗一下,Saya当即冲过来大声质问且开始动手推打孕妇及其丈夫,与此同时,Saya的母亲非但不阻止,还以各种恶毒言语辱骂孕妇和未出世的婴儿,最后导致该怀孕32周+的孕妇高危早产入院。

9月10日凌晨,杭州警方通报此案称,Saya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法行为已基本查清,Saya母亲因涉嫌阻碍执行职务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9月27日,被殴打孕妇在微博发声,透露自己住院以来情绪很不稳定,但所幸目前自己和胎儿情况稳定,已无大碍。在感谢广大网友关心帮助之余,还透露了殴打事件的进展,表示警方已完成案件所有处理,Saya方也已经收到相应行政处罚和治安拘留。

10月14日,saya发布微博道歉,但不承认殴打孕妇。认为自己的主要错误在于没有给斗牛犬上牵引绳导致其冲撞孕妇。

10月18日,有网友通过社交媒体上传“网红Saya殴打孕妇”事件的现场视频。 视频中,路人在议论说saya没有动手打孕妇,是两个狗碰到一起,孕妇老公踹了saya的狗,saya没有动手打孕妇,而孕妇打了人以后在装死。po出视频的网友发文称:“孕妇扯了saya的衣服,saya衣服被扯坏了,胸走光了才只能趴在地上,最后被警察强行带走”。视频中还能听到Saya的尖叫:“你别扯我衣服!我**不是人啊!”同时,网友还称saya爷爷因不堪网络暴力和被网友送花圈被气的去世。

网红Saya殴打孕妇事件曝光之初闹得满城风雨,公众一边倒地站在孕妇一方,Saya一时间千夫所指人人喊打,微博评论被网友的谩骂刷爆,连王思聪都亲自下场谴责,直言其“拥有美丽皮囊却心灵丑陋”。然而不过短短一个月,就上演“罗生门”,双方话语看似各有道理,仔细推敲来看,又都存在矛盾和漏洞。公众舆论几经反复,事件仍然疑点重重、真相不明。

【案例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jc2Mjc1MQ==&mid=2247485232&idx=1&sn=329df0aea07c10c0da46f1a81d51e9c0&chksm=e829c4a0df5e4db6e2cd2f9ef944d1e9f8f2337945f80793fab16e43970fa89875ea251ce943&scene=7&ascene=0&devicetype=android-27&version=26070336&nettype=WIFI&abtest_cookie=BQABAAgACgALABIAEwAFAJ2GHgAjlx4AUJkeAFaZHgCBmR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tA7FiZHB2WhDdDfAJYzA6OhRD51LbWBc3Y8DWF8bDiWJFaIV55WL97xH3%2BCQX%2FhW&wx_header=1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公众参与是如何影响事件的发展传播、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恰当的建议。

【案例分析】

一、真相“罗生门”

在网红saya“殴打”孕妇事件中,事件经历了舆情发生阶段—舆情发酵阶段—舆情反转阶段—舆情平息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公众参与的身影。最开始,舆情发生阶段,发生在杭州某地的普通邻里纠纷事件,孕妇借自己的网络平台,以弱者身份发声,称其被殴打致早产住院。而涉事对象又是网红,公众纷纷将目光聚焦到这件看上去是网红欺压弱者的事件上,孕妇赢得了流量。“网红、孕妇、狗”这三个词相加使得此事被全网关注。网友一时间纷纷化身正义使者,按照刻板对象中被污名化的看法,谴责网红这个带有原罪的对象。网上一时间充斥泛滥着对网红人格的谴责。

在舆情发酵阶段,越来越多的公众被吸引至这个“圈子”中,加入到谴责的行列,saya除了在网络上遭受语言暴力,人肉搜索,对其网店的贬低之外,在真实生活中,还承受着网友寄花圈这样的精神暴力行为。由于孕妇的弱者形象,致使公众在警方调查清楚事实真相之前便早早地下定结论,网上骂声一遍,saya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网红,公众用自己的社交媒体“替天行道”地惩治着“坏人”。

在舆情反转阶段,事情发生已经过客一个月有余,又有网友站出来发布对网红有利视频,称网红没有殴打孕妇,而是孕妇打人后装死。此番言论一出,事件貌似进入反转阶段,有人质疑是网红的炒作洗白,有人在疑惑自己是不是真的骂错了人,而在这个过程中警方的调查消失匿迹,没有真相,没有正确的答案,但是公众又掉转枪口,同情saya攻击可能撒谎的孕妇。回头整理这件事件,无论是孕妇或网红saya,都存在着漏洞,只是在每一个环节,公众急于基于单方面真相发声——这里的单方面真相即第三种真实,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 但却不能保证信息内容整体真实客观, 由此产生一种新的语境,——第三种真实。即信息内容介于真实与虚假之间, 不完全客观也不完全虚构, 是一种情绪化的现实。[]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公众参与

(一)、公众作为传播主体

传播意愿强烈的公众: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不再是公众接触新闻的唯一途径。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4G、5G快速发展,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本身成为了传播新闻的主体,人人都有自己发声的渠道,在现场的观众成为了“记者”。又因为网络的快速、便捷,导致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微内容”的传播。

不具备媒介素养的公众:习惯于将掌握的片面的信息传播开来,同时不理智的公众急于站队,少数不同的理智的声音也会在全网“键盘侠”的网络暴力中消沉、掩盖下去。公众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真相,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二)、公众作为传播受众——被利用对象

在网红saya“殴打”孕妇事件中,最早作为传播受众这一角色的是孕妇作为传播主体的受众。孕妇以其片面的发声,告诉大众,有一个道德低下的网红及其没有素质的母亲殴打,辱骂怀孕三十多周的她及肚子里尚未出生的孩子,加上冲突原因是网红遛狗没有用牵引绳。单方面“真相”通过社交媒体到达公众那里,加上一些大v的发声,连“纪委”王思聪都站队孕妇,而各种自媒体蹭热点纷纷发声谴责,顺利成为孕妇的代言人、“发声筒”,键盘侠开始人肉搜索,恶言辱骂等等网络暴力行为。且不说网传网红saya爷爷因为网友寄花圈被气身亡的真实性,不清楚事情经过的公众迷失在网络传播的信息中,他们选择了自认为声音最大的信息,认为跟着大部分人走任何时候是最安全正确的选择。这也是群体压力导致沉默的螺旋的影响所致。就像“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是自己的错”,互联网时代公众也不会承认自己的站队和网络暴力行为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影响。

(三)、循环往复的结果——人人惶恐岌岌可危

“没有调查就没有真相”似乎成为一句空话,中山公交事件、留守女孩被教师猥亵等等很多未经查实的事件,首先就被公众曝光在网络上,在传统媒体调查之前信息已经被快速传播,公众借助网络率先对当事人进行各种道德审判。

自从十九大以来,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风口,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导致了某些社会矛盾的激化,而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又赋予了公众表达内心不公平,宣泄情感的渠道。而某些带有便签的社会事件一旦被放大,公众便会蜂拥而上,替弱者挥舞“正义之剑”。其中不乏有人是出于好心,但也有人是别有用心,所以千万不要成为他人的剑。人们都能感觉到网络暴力的强大力量,畏惧的以为自己成为其中一员就可以躲避。谁知道下一个被暴力的对象就不是你呢?

三、后真相时代公众如何参与

自从200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词汇——即认为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换言之,后真相时代,舆论场沦为公众宣泄观点和情绪的场所,至于事实真相已经不为人所关注,越来越不重要了。

十九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社会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但这种情况不是不可逆转的。事在人为,公众之所以为公众,便是拥有自己的审判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互联网时代,这种能力便是“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通常认为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工作与生活所需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不仅仅是针对媒体人,同样包括使用媒介的所有公众,正如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所以在后真相时代,,媒体人应当坚守新闻道德,传递事实而非误导公众。而公众应该学会辨别真相,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不要急于站队。要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要被第三种真相左右自己的头脑。目前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尚不完善,公众只有主动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才能不成为别人手里的枪。

【参考文献】

1.江作苏,黄欣欣:《第三种现实:“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伦理悖论》,《当代传播》,2017年04期.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5].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9.

3.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上一条:从“刘强东性侵案”看公众参与对传播生态的影响 下一条:从受众对“油腻中年”的刻板印象分析群体阶层的焦虑与标签化传播的隐忧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