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正文

从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看公众参与

作者:王李晓,商海英,孙娆,杨鸿杰,皮福玲,夏潇雯,许诺,吴思语 时间:2020-10-09

【摘要】当今是新媒体互联网的时代,网民获取和传播信息变得更加便捷,公众对于舆论事件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的快速发展让公众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的匿名性使公众更愿意表达看法,参与到社会活动监督和传播之中。然而,公众的积极参与实质上会产生两面性的影响。本文选取“翟天临学术造假”这一事件,通过与其他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公众参与的特点及其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关键词】公众参与;翟天临;学术造假;新媒体时代

【Abstract】Nowadays,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Internet, it has become more convenient for netizens to obtain and spread information, and the public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public opinion event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gives the public more right of speech. In new media age, everyone has a microphone. The anonymity of the Internet makes the public more willing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supervis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social activities. However,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public will actually have a two-sided effect.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case of " Academic Cheating of Zhai Tianlin " and compared it with other case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Key Words】Public Participation; Zhai Tianlin; Academic Cheating; New Media Age

【案件回顾】

2019年1月31日,翟天临在微博晒出北大光华学院博士后录取通知书。2月7日,微博账号@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 转发知乎问答“为什么翟天临博士毕业了,但是却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抡起了学术打假的第一锤,但此时并未引起大范围的舆论轰动。

2月8日,翟天临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不知知网是何物,他的博士学位真实性也因此遭到质疑,舆论就此引爆。随后翟天临在网友质疑的微博下留言,称自己当时是在开玩笑。其工作室也随即发表声明,辟谣“学术不端”等谣言。同日,@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在微博放出了一张知网查重检测单,结果显示,除去本人已发表文献重复比为40.4%,且其已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广电时评》和《综艺报》,均非国家认可的学术期刊,更谈不上核心刊物,不满足北电博士生毕业要求,舆论再次引爆。

2月10日,新京报记者发现,四川大学诚信与科学探索网(四川大学官网下二级网站)已将翟天临纳入“学术不端案例”公示栏,贴文更新时间为“2月8日20:27”,标题为《翟天临博士毕业却不识知网?工作室与本尊齐回应》,舆论风向偏向于指责翟天临学术不端。

2月11日,人民日报和紫光阁官媒均在微博发文点名批评翟天临学术不端行为。同日晚,北京电影学院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并表示“对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2月14日,翟天临通过个人微博发表致歉信,承认学术不端行为。2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发布关于招募翟天临为博士后的调查说明: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同意翟天临退站,责成光华管理学院作出深刻检查。

【案例来源】

 1.https://mp.weixin.qq.com/s/e-zxeihVRSqBH2y6tRmIwQ

 2.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9/02/10/545841.html

 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12/c_1124101757.htm?baike

 4.http://epaper.ynet.com/html/2019-02/12/content_319264.htm?div=-1

 5.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9-02-13/1299417.html

【案例分析】

一、公众参与在其中体现的特点

(一)公众参与的对象是与心理期待不符的事件

“翟天临事件”会引起公众如此大的反响,和之前他打造的“学霸戏痴”的人设在大众之中的广泛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之前他的粉丝接受了他的“学霸戏痴”人设,并且将这一人设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让很多不是他的粉丝的人都知道,翟天临是娱乐圈中为数不多的博士。这样的稀缺身份,让公众都对他有了高水平的心里预设,而原有的预设被打破,就会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并且参与其中,想一探究竟。

(二)公众参与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对于“翟天临事件”的参与,公众不仅仅停留在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以及他的学术论文造假事实。因为新媒体技术的便利性,使网友可以获取他的论文查重结果,他的高考成绩,甚至对比他发表的论文和期刊,发现不符合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毕业要求。从而发现一个当红明星学术造假背后所隐藏的学者诚信道德,社会教育公平,高校领导层的学术不端、个人作风问题,教育管理层的腐败现象。因为有了事实证据,让公众能够深度挖掘事件的本质,使公众的参与不再是浮于表面的情绪化议论。

(三)公众参与的影响力增强

在“翟天临事件”中,因为公众的关注,自媒体深挖事实,曝光更多细节,引发公众更热烈的舆论热潮,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从而倒逼涉事机构从一开始的矢口否认,到承诺调查,再到宣布调查结果,做出取消相关人员学位及职位的处置结果,推动事件的发展。因为公众的参与,不仅让学术造假的个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更助力了相关法规的出台,给腐败的管理层敲响警钟,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发展。

另外自媒体和网友对事件细节的发掘,维持了该事件的热度,使公众在等待官方给出结果的过程中,没有转移注意力,而是不断地被新的热点所吸引。这样持续的关注,也推动官方不断更新调查进程,不让该事件不了了之。

二、公众参与的利弊

(一)利

1.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主动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探索事件的真相并发表个人的想法,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增强了互动性。在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中,起因是翟天临说的一句“知网是什么”让公众质疑学术能力,从而主动地探寻真相、分析并发表真相。通过制造舆论争议达到微博议程设置的效果,同时相继引起官方媒体及学术学府的关注。

2.公众参与实现了公众的知情权、言论权、参与权的统一,促进了公众、媒体与政府三方间的沟通和联系。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以及涉事的北影、北大、教育部纷纷在官方微博发声,一定严肃查处相关涉事人员。同时,“教育公平”问题相继而出,引起各高校的重视。

3.公众参与使得数字网络成为思想聚焦处,微博的“匿名”性质使得大众畅所欲言,使得网络这一虚拟环境充满人气,思想的碰撞可能会产生新的火花。

(二)弊

1.公众参与使得网络信息纷繁复杂,难辨真假,促成谣言的传播。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门槛低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发言;另一方面,公众本身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垃圾虚假信息有了传播蔓延的机会。翟天临事件中,由于其粉丝想力图维护偶像形象,所以四处发声造势,产生了虚假信息,扰乱了网络秩序。

2.公众参与影响媒介判断。新媒体时代下,大众会把自媒体成为自己宣泄情感的窗口,形成后真相局面,从而使得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容易被情绪带偏。同时,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十分注重新闻信息的阅读量,转发量,评论数等,这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对我国教育部门有一定影响,若是影响了媒介判断,对最后的结果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高校本应是严肃治学的场所,学术考核、人才选拔作为保障高校学术质量的关卡,理当依据流程公平遴选。但在翟天临一事中,公众看到的不只是一位演员的虚荣与侥幸,还有一所高校在学术考核上的腐败与懒政。论文数量不足、论文重复率超标、论文质量严重注水等,这些没有受过学术训练的网友都能一查便知的问题,自居严谨的学院和导师,竟能够眼睁睁漏过。翟博士连格式都存在问题的硕士论文,也竟然得到了导师的签名通过。网友顺藤摸瓜发现,论文注水进入北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不只翟天临一人,在某些高等艺术院校充当伪学霸的也不只翟。当普通学子绞尽脑汁为一篇C刊文章奔走时,与导师关系密切甚至存在亲谊关系、利益往来的学生,却能通过导师的脸面轻松发布C刊论文。

纵观翟天临事件引出的多方问题,从北大博士后站的“注水”,到北京电影学院的人情生意,再到C刊上质量不达标的论文,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学术伦理的倒塌,还有高校内部学术监管机制的名存实亡。院校有规定,期刊有评审,如果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严格依照程序,发挥监督的力量,翟天临以及他背后这些问题很容易就能查出,可实际情况却是,高校内部和学术期刊在评审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营私舞弊的空间,在一所高校内享有话语权的官僚、博导,可以轻易通过他们的人脉敲开学术审核之门,而那些只要能跟前者搞好关系的学生,不必花费多少力气,就可以依仗着关系发期刊,评硕士、博士。

3.公众参与引起的舆论争议会造成人身攻击。由于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教育部对于学术真实性制定了新的政策,各高校做出相应改变,一些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等会因为论文查重的概率降低给自己带来的压力,给翟天临扣上“罪魁祸首”的帽子,并对翟天临本人甚至家人进行网络暴力、尽情谩骂。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不理智的,是违背媒介伦理的。

三、公众参与中涉及的隐私权问题

隐私权是指“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在翟天临事件中,公众参与其中,有关其大量的信息被网友扒出,与其论文、学历有关的信息不受隐私权保护,但与这些无关的其家人、朋友也被人肉,这些人肉行为侵犯了其隐私权。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涉及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有粉丝在王一博车上安装追踪定位器,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公众人物再无藏身之地。打开浏览器,社交软件,铺天盖地的公众人物的花边新闻随之而来,其中不乏侵犯其个人隐私的,网络和技术为侵权者提供了“便利”,旁观者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环境下,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公众人物隐私权具有特殊性。

(一)公众兴趣性

公众人物是社会舆论的漩涡中心,具有极高得社会关注度。此事件中,翟天临本身拥有很多粉丝,当他“不知知网”事件被曝出后,其受到的关注度比普通人更高,广大粉丝网友对事实结果有更大的兴趣。

(二)公共利益相关性

公众人物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所以公众人物的工作、生活、言行举止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他们可以通过利用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从中获取巨额利益,这种特殊性使得他们的隐私权“被侵犯”时更容易在法理上找到合法理由,即为了公众利益而公开隐私。

(三)与知情权的冲突性

这里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的知情权,主要包括公民的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和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知政权是指公民有权知晓国家各项政策、事务以及公职候选人的个人背景、财产状况乃至家庭婚姻状况等。社会知情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社会所发生的、所感兴趣的问题和情况。

正由于这些特性,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受到限制,有人甚至提出高官无隐私、公众人物无隐私的说法。尽管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关联甚密,但也不能完全剥夺其隐私权利。隐私权作为人格权中的一种,保护隐私权也是保护人权的重要方式,公众人物再是特殊,本质上也是自然人,因此,对其隐私权的保护也尤为重要。

(四)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范围

1.公职人员的隐私权需要受到合理限缩

作为公职人员的公众人物,存在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对立、权衡,导致其所享有的隐私权范围需要受到一定的限缩,比如学历、年龄、户籍、主要职责等,需要对外公开,一定条件下还需要公职类公众人物公布其个人财产。 但这种对公职类公众人物隐私权范围的限缩必须有合法、 合理的公共利益需要。在不影响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该类公众人物的私人空间应当受到尊重。

2.明星类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受充分保护

明星类公众人物往往因为其工作特点,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样的公众人物,并不会与公共利益产生直接联系,因而并无公众利益上的必要对其进行突破私生活界限的监督。因而他们受到的隐私权保护应是充分的,与普通人无异。案例中,曝光与其学历造假相关信息不构成侵犯隐私权,但对其家人朋友进行人肉则属于侵犯隐私权。而08年的王菲案中,参与“人肉搜索”的网站管理者张乐奕和众多网民对王菲施以网络暴力,也严重侵害了其隐私权和名誉权。

四、相似案例比较

2018年8月30日,京东创始人兼CEO刘强东在美国涉嫌强奸一名女留学生,8月31日晚被明尼阿波利斯警方拘留,9月1日下午获释,回到中国正常开展工作。新闻一出,迅速引发网友一片热烈讨论,纷纷指责刘强东的不当行为,“有钱人能逃避法律制裁”“心疼奶茶妹妹”等的言论席卷网络。

9月2日,京东官方回应此为失实指控,将对不实报道和造谣行为采取法律措施,网友开始怀疑刘强东并没有实施强奸行为,在一系列猜忌下,甚至牵扯出美国资本想“做空”京东、搞垮中国创新型企业、借机打击中国贸易等阴谋论,毕竟京东电商在中国的经济驱动中占重要地位,言论首次反转。

9月4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局公布了一份编号为“2018-294338”的一般罪案公共信息报告,这份报告包含刘强东遭到逮捕当晚的警察执法记录,披露了刘强东性侵一案的细节。9月6日,京东在公司英文网站承认刘强东涉性侵,公众言论再次反转。

直到2018年12月22日,美国检察院因证据不足决定不起诉刘强东,刘强东“性侵”到此看来真相大白。但是关于此次事件的新闻发生了多次反转。

(一)相同之处

1.公众参与都成成碎片化特征,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导致公众参与也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各类声音交织一起,一些声音仅呈现了部分事实,但是并未反映事件的全貌,造成信息的不完整表达甚至虚假信息泛滥的现象。

2.公众参与的自发性、主动性很强

案例中的两人都是公众人物,自带热点和话题,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翟天临事件中因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不知知网为何物,他的博士学位的真实性受到怀疑。随后,他又在新浪微博留言称“只是开玩笑”。疑心,广大网友拿出刨根问底的精神将其论文造假的行径扒了个底朝天。最后发现,翟天临不仅博士论文造假,网友更是通过细致的分析,扒出他当年高考成绩也存在问题,硕士毕业论文也陈坤甚至其博导陈浥的水平也遭到怀疑。此次事件在学术界造成不小的影响。而刘强东事件中,公众言论参与更是激烈,期间舆论发生多次反转。而网友的讨论不限于“刘强东涉嫌性侵”案件,关注视角不会局限于事件本身,以刘强东为中心展开其他讨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性别、价值观等等。

(二)不同之处

“翟天临”事件公众参与舆论比较统一,只有少数不理智的“粉丝”在一系列的丑闻曝光后还是选择无条件地支持和相信翟天临。最后。翟天临发表道歉声明,北京电影学院宣布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取消陈浥博导资格。事件处理结果也让大多数人满意。公众化身“打假斗士”,最终“正义”得到伸张。

而刘强东事件整个舆情过程公众言论比较复杂,公众参与更加非理性、情绪化,造成虚假传播,事情真相的审视和获知反而被忽略。公众的参与很多不在于获知事实,而是沉迷散布八卦、看好戏。究其原因,刘强东事件涉嫌“性”、“富人”等等因素,掀起的舆论更加复杂。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社会背景下,公众参与更加情绪化和非理性。如果有钱人(企业家、富二代)或有权者(执法者、公务员)与普通人发生纠纷,有钱者或当权者必定成为舆论的压迫者,就算他们被证实清白和无辜,在一些人看来也不过是“钱权交易”应当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曼婷.关联网络议程设置视角下明星人设的建构和传播[J].戏剧之家,2019(35).

[2]王传历.知网与学者、学位授予单位及期刊的关系研究——由“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引发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2).

[3]刘小琳.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以翟天临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2).

[4]许鑫,陈燕敏.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及治理思路——以翟天临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9(10).

[5]杨丽君.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狂欢”——以翟天临“学术门”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9).

[6]程延军,王威,许嘉馨.论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

[7]王玉莹.明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法制博览,2019(12).

[8]熊崴.论大数据时代下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J].对外经贸,2019(11).

[9]邓诗敏.事实、环境、心理:新闻舆论反转的多重因素考察——以“头条新闻”微博“刘强东涉嫌性侵”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

上一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双语iPad失物招领事件中的公众参与 下一条:基于利益相关者视阈下“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公众参与的分析研究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