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双语iPad失物招领事件中的公众参与
时间:2021-10-24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不再单纯的作为被动受众,传播中的公众参与成为了舆论导向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群体极化、信息茧房与个人成见等原因,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会对当事人或事件出现大量失真的指控。本文选取2021年3月电子科技大学的“iPad猎巫”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事态的演变过程,从敏感话题、媒体引导等角度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并结合其他相似案例做出对比分析,提出加强舆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提升道德风气的建议设想,最后对当下公众舆论、如何引导公众正确参与进行反思。
【关键词】公众参与;舆论;网络猎巫
【Abstract】In the new age of the media, the public is no longer purely a passive audienc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However, due to prejudice and irrationality, a large number of unfair and distorted accusations will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article selects the "iPad witch hunt" inc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analysis, briefly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incid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nsitive topics and media guidance, and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other similar cases. Besides,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improving laws and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morality. Finally, the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current public opinion and how to guide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correctly.
【Keywords】Public participation; Public opinion; Opinion Witch Hunt
【案例简介】
2021年3月11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一男生在教室里捡到一个电子设备,发现设备语言设置为英文并且含有大量国外APP后,他判断失主为留学生并发布中英文双语失物招领,随后在多个平台转发。
11日中午,该收到了QQ小号的好友申请,对方对他进行私信辱骂。于是当日14时该男生在QQ空间发布文章解释整个事件,然而从当晚开始,他收到更多私信骚扰。在朋友提示下他登录学校论坛,发现部分论坛同学辱骂他“崇洋媚外”、“跪舔留学生”,并且毫无来由地认定拾主是女性而发布部分种族歧视及性别歧视的言论。于是该男生补充发表文章再次解释自己的言行。
12日,该事件被投稿至微博,得到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该事件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后,当事人被质疑煽动舆论攻击学校论坛。对此,当事人第三次发文回应理解并支持学校论坛的正常运行,并否认自己曾“删除站长评论”和“拒绝加站长好友”一事。
该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话题#iPad猎巫#阅读量达2.5亿,讨论量达10万,网友对上述学校论坛中出现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言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案例来源】
1.https://m.weibo.cn/5766907756/4614053894291561
2.新京报:https://mp.weixin.qq.com/s/qSfAp8Ta511Ltv109G0HYg
3.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5115797/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190392918445522&wfr=spider&for=pc
5.共青团中央:https://mp.weixin.qq.com/s/qluZ7r_oVmg2lbQqPTGO3A?
【案例分析】
一、iPad猎巫事件全局简析
事情的起因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本科一年级学生在2021年3月11日早上8点在教室里捡到了一个iPad,根据语言设置判断失主可能是经管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基于这一推测,他发布了中英文失物招领,还在捡到iPad的座位上留下了纸条,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3月12日,此事被投稿至微博,开始受到网友的关注。自称拾取者的网友“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发布长文解释称,自己是一名大一学生,看到iPad Pro内语言设置为英文判断失主可能是留学生,故发布了双语失物招领,只是出于热心,没想到因此遭遇网暴。
该生被指责是“对外国人特殊照顾”、“动机不纯”,有些学生甚至在学校论坛上主观认定捡到iPad的是一名女生,并认为其失物招领的内容有呈现“媚态”的嫌疑。事件持续发酵后,当事人发文表示理解并支持学校论坛的正常运行,论坛上有失偏颇的言论不能代表论坛本身的问题,同时呼吁发表不当言论的用户可以停止发表不当言论,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本事件中的敏感点众多,“高校学生”、“中英双语失物招领”以及“学生的动机问题”都是该事件中的敏感因素。因此在事件发酵的过程中,各个敏感话题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iPad猎巫事件原因探析
(一)诸多敏感话题的碰撞
本事件敏感话题较多,如“高校学生”“中英双语失物招领”等都是较为敏感的话题。2019年山东大学“学伴”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学校对留学生的特殊对待引发争议,最终以校方的道歉结束。部分网友对iPad猎巫事件的反应十分激烈,很有可能受到了留学生在高校的特殊待遇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捡到iPad的同学写下中英双语失物招领,是对留学生的特殊关怀,是“媚外”的体现。
还有网友在论坛上主观臆断拾到iPad的学生是女性,从而掀起了对性别的讨论。“女学生”+“外国人”使得话题更为敏感。网民从各自的角度表达观点,接收到消息的网民形成自己的判断,参与讨论人数之多,传播范围之广,再加上敏感话题的碰撞,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
(二)媒体引导下的情绪滋生
1.信息茧房的出现
所谓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是推动信息茧房的发展。
大数据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相应的内容,久而久之,浏览器首页推送的内容几乎是相似的。而这些相似的内容又在一遍一遍地固化用户的认知,从而形成信息茧房。如果有网民认为此学生有不良动机,那么首页弹出的文章会使其坚信自己的观点,难以产生观点的碰撞,从而导致理性思考的丧失,最后被情绪裹挟。
2.媒体的恶性竞争和营销号的引导
新闻讲究时效性,因此,媒体为了争夺事件的第一报道,往往会产生恶性竞争。在恶性竞争下,经常会出现虚假新闻或不实新闻,其中还夹杂着媒体的造势和引导。这件事情后来也被投稿至微博大V,在微博上也引起激烈讨论。一些营销号趁机发微博参与此事。如“有人投稿称拾到iPad的学生写中英双语的失物招领是对外国人的特殊照顾,你怎么看”?瞬间出现百条千条评论,有争论有解释,营销号坐收KPI。
不论是媒体争夺首报事件还是营销号发微博引导网民讨论此事,其最终目的都是一个“利”字,而并非还原事情真相。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在报道中添油加醋,营销号为了KPI变身“标题党”。而事件本身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却被淹没在大数据中。
三、相似案例比较
猎巫,原指搜捕女巫或施行巫术的证据,将被指控的人带上女巫审判。时至今日,荒谬至极的中世纪猎巫已经销声匿迹,成为了被各类文化产品再现、消费的素材;但“网络猎巫”正在当今的互联网中悄然发生。参与者们先入为主的用自己的成见和期望,为“审判对象”贴上某些道德低地或政治不正确的标签;通过分析甚至误导、臆想对象的言论和行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依赖人数上的优势和网络的便捷,进行群体性的网络暴力。
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网络猎巫发生的契机以及屡现不绝的原因,在此选取两例近年来发生的相似案例,进行对比,案例发生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群体对立(性别、种族等) |
反转 |
人肉搜索 |
大范围负面言论 |
|
2020.7 女士被造谣出轨快递小哥 |
√ |
√ |
√ |
√ |
2021.3 成都高校iPad猎巫事件 |
√ |
√ |
√ |
√ |
2021.5 女歌手乃万遭遇网暴 |
√ |
√ |
√ |
× |
对当事人造成精神伤害 |
对当事人造成物质伤害 |
对网络舆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
有无正式结果或道歉声明 |
|
2020.7 女士被造谣出轨快递小哥 |
√ |
失业,抑郁 |
√ |
造谣者被判刑并当庭道歉,历时十个月 |
2021.3 成都高校iPad猎巫事件 |
√ |
× |
√ |
× |
2021.5 女歌手乃万遭遇网暴 |
√ |
× |
√ |
× |
根据对比,可以发现上述网络猎巫事件存在以下共性:
1、在事件双方的身份上:
(1)受害者多为女性,或女性被参与者视为假想敌。
(2)受害者身份信息遭到泄露,参与者身份信息不明。
(3)受害者处于弱势方,参与者人数众多且舆论力量庞大。
2、在事件激化的过程中:
(1)事件被放大为伦理、道德、政治事件,被引入男女性别对立、中外种族对立等冲突。
(2)双方存在信息差,反转情况经常出现。
(3)参与者手段激进,使用人肉搜索、言论辱骂等网络暴力。
3、在事件造成的影响上:
(1)受害者的心理受到严重损害。
(2)对良好网络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多数事件无法追究民事、刑事责任;且没有明确结果或道歉声明。
综上,网络猎巫事件发生时,受害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受到严重的心理
损害,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但由于难以依法追究责任,他们往往不能得到相应的道歉和赔偿;即便依法追究其他当事人责任,也需经过漫长的等待。在事件不断激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参与者并没有了解真相,存在信息差,并在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从众参与了网络暴力;他们的行为不仅于自己、于受害者有弊,也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因此,想要走出网络猎巫的困境,必须从自我监督、群众监管、平台审核、法制完善等多方面入手。
四、如何走出“网络猎巫”困境
(一)个人层面——反思与启示
1、理性思考,科学判断,减少情绪化
当今社会,造谣的成本太低。经常出现“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现象。而这些谣言无疑也是网络暴力的推手。很多人在评论事情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被“牵着鼻子走”,很难独立思考。从而成为了推动事件向不可控方向发展的推手。因此应提升公众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能力,也应监管媒体的报道是否有故意利用公众情绪的嫌疑。
2、遵守法律,远离网络暴力
今年两会期间,李东生提出了《关于遏制网络诽谤犯罪正确引导网络行为的建议》,遏制、打击网络不当言论,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刻不容缓。因此,公众更应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匿名还是实名制,都必须要尊法守法,不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
3、推动学校匿名论坛的改进
匿名论坛的出现,使得学生能够更放松地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网络环境。但“匿名”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诸多推动力之一。推行论坛实名制绝非易事,因此,学校更应该加强对匿名论坛的管理。首先是应规范论坛语言,不得有辱骂、侮辱他人的字眼。同时应出台论坛规则,广大师生共同实施,互相监督。其次应设置论坛管理员,时时关注论坛上的帖子,及时处理有侮辱性的语言并依据情况对账号进行禁言。最后鼓励学生善用投诉功能,对涉及不文明用语的帖子或有可能酿造网络暴力的帖子及时投诉。
(二)社会层面——对策与建议
1、规范网络舆论监督,加强平台技术监管。
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是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但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也造成了种种非理性乃至违法的结果。建议平台方完善审核机制,对出现的网络猎巫事件进行实时监管和信息更新,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事件真相;设立用户黑名单制度,对参与网络暴力的用户进行分级警告,严重者进行警告、封禁等处罚;优化平台举报制度,加强对举报内容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和用户举报的处理速度。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审查流程机制。
隐私权属于公民人格权的一种,不仅是民法保护的私人权利,也是宪法保护的公民权利。网络猎巫侵犯了受害者的隐私权,应将相关网络暴力行为列入网络监管条例,依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利,追究情节严重者的民事责任,使受害者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寻求帮助。对严重破坏网络生态环境的个人、媒体和平台,也应完善监管法规和处罚措施,依法惩处。
3、提高公民道德意识,加速进行普法教育。
网络猎巫的参与者从众心理强,道德意识较为淡薄,自身修养较为欠缺。传统媒体、权威机构和平台方应携手加强道德教育和普法宣传,促使民众对网络暴力的不道德性、言语辱骂的不合理性和人肉搜索的违法性产生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从源头上减少网络猎巫的发生几率和影响力度。
【参考文献】
[1]李英锋.中英双语失物招领遭网暴是一堂反向教育课[J].师道,2021(04):18.
[2]孙健,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3]戴激涛.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平衡保护[J].法学,2008(11).
[4]余秀才.网络舆论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D].华中科技大学,2011:24.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