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正文

从“拼多多开除员工”事件看网络维权中公众参与的情感化

作者:谭歆炜 高沐云 任安琪 张铭轩 时间:2021-10-24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与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公共对于社会新闻事件的参与程度日益加深,对于事件的情感投入也日渐提高。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许多诸如微博的发言平台,利用网络进行个人维权的新闻事件屡见不鲜。在网络维权中,往往有数量众多的网友进行饱含同情、愤怒、抗争等情感特征的言论输出,以此形成舆论、帮助维权。本文将以“拼多多开除员工”为例,分析在网络维权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情感化,从公众同情、情感抗争等各方面来浅谈公众对于网络维权的情感投入是如何表现、如何建构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的,并对此进行反思。

【关键词】网络维权情感化公众参与情感抗争公众同情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ra and new media propagati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motional investment in social news events has been deepening and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provided many platforms for ordinary people to speak, such as Weibo. It is common to see news events that people use the Internet to safeguard their personal rights. In the network rights protection, there are often a large number of netizens to carry out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ympathy, anger and protest, so as to form public opinion and help safeguard rights. We will take "Pinduoduofired employees"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emotionaliz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of the network, and discuss how the public's emotional investment in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of the network is manifested, constructed and influenced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public sympathy and emotional struggle, and reflect on this.

Key wordssafeguard rights of networkemotionalizationpublic participationemotional strugglepublic sympathy

【案例简介】

2021年1月11日,拼多多员工王太虚因拍照和上传公司同事被抬上救护车的照片并发表“第二位拼多多猛士离开了”等言论,被拼多多解除劳动合同。随即,该员工以名为“王太虚wary”的账号,在B站和微博发布了名为《因为看到同事被抬上救护车我被拼多多开除了》的视频来进行维权,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王太虚上传照片和言论是有背景的。十天内,拼多多有一名员工住院、两名员工离世。

2020年12月29日凌晨1:30,拼多多公司多多买菜部门员工张某霏在下班途中突然晕厥倒地,在医院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她的最后一条签名是,“为多多夺边疆”。

2021年1月7日,拼多多又一员工被救护车拉走,即为王太虚上传照片的主人公。后被证实是当日上午11点时一名男员工肠胃不舒服叫了120,经医生诊断为肠痉挛。

2021年1月9日18时,拼多多通报了一例员工今日在长沙家中跳楼自杀的事件。

数天之内接连有员工病倒或离世,拼多多本就已经处于网络舆论的热议点。1.11日王太虚上传的维权视频更是将拼多多推向了风口浪尖,数万网友在网络上对此发表了评论和博文。同日,拼多多在微博发表回应称辞退王太虚是符合公司规定的正常决策,引发网友强烈不满,表示会全程跟进王太虚维权之路。

2021年1月25日,王太虚申请劳动仲裁,并发博表示拼多多拒绝调解。

2021年4月24日,王太虚发博表示经过三个月的仲裁得到了非常不理想的结果,长宁区人民法院不认为拼多多的行为属于违法解除劳务合同,王太虚劳动仲裁失败。网友纷纷发表评论或博文表达了对此结果强烈不满。

同日,王太虚表示自己将暂别工作出国留学,拼多多开除员工、王太虚网络维权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案例来源】

1.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593004240306689?_wb_client_=1

2.https://m.weibo.cn/status/4592921468738579?sourceType=weixin&from=10B5295010&wm=9006_2001&featurecode=newtitle

【案例分析】

一、概念界定

(1)网络维权

对于网络维权事件,学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大意相同但表达略有差别的概念表述。

学者刘文钊认为,网络维权事件主要指以网络为活动场域,以网民为行动主体力量,以网民聚集和声讨为主要方式的网络群体性舆论事件。

学者李菲认为,网络维权指网络维权者(通常是弱势群体)针对强势群体或机构的违反社会道德或法律事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以广大网民为行动主力,以网络舆论为武器发起的群体性抗争行为。

二、“情感化”的表现

(一)情感抗争

学者谢金林在研究情感抗争行为时认为,当个人的愤怒值达到很高,且有强大的影响力,带动了整个群体一起愤怒时,一个整体会组合突出出来,有着相同的意识聚集在一起。王太虚表达了个人的愤怒,且直击当下公众的敏感话题、痛点,反映了如今资本与员工间力量不对等的矛盾,从而带动在网络上占大多数的普通人群体,引发群体情感的投入和群体意识的抗争。

(二)公众同情

学者林郁沁认为,在大众媒体的引导和宣传之下,“同情”开始成为大众共同的集体情绪,而成为一种观念,也就是所谓的“公共同情”。在拼多多开除员工的事件中,王太虚的境遇属于“弱势方”来借助互联网进行维权,发出的视频与博文也被诸多媒体迅速转发扩散,他的情绪引发了同情,并在传播和感染中成为了大众的一种集体情绪,在事件中表现为网友的公共同情。

三、“情感化”的原因

(一)技术赋权,传播广、传播易、传播快;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的互动和传播变得愈加方便和快捷。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人们想要维权往往采用上访的形式。而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普及,为网络维权提供了技术可能。新媒体对该博文的广泛快速的传播,让更多人看见了他们的诉求,为情感化的发生提供了技术赋权。在拼多多开除员工的事件中,王太虚就同时选择了在微博、b站两个平台同时发布维权博文,同时采取了文章和视频的方式,让自己的维权诉求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二)共情的建构,身份认同;

学者李菲认为,在网络中,已经建构起了网民的身份与阶层,而同阶层之间身份认同是公众进行舆论表达的动机与归因。拼多多开除员工的维权主体王太虚在诉求中强调了自己作为普通员工的身份,为公众建构了一个能轻易带入的共情的情境,让公众在他的经历中找到了身份认同,认为他与自己处于同一阶层,使公众在参与中更加情感化,愤怒、同情、戏谑等情感又加速了事件的扩散。

而当今社会中,员工与公司资本之间的不对等、强制解除劳务合同、强行加班、探查员工隐私等该事件中的情境和元素都是当下公众的痛点。王太虚在视频和博文中充满愤怒等情绪的言论和对当时不公正待遇情景的再现很好地引起了公众的共情,也为网民进行身份认同提供了基础。

(三)网民参与广泛,身份模糊;

因为新媒体的传播,使拼多多开除员工事件有数量众多、成分复杂的网民参与了进来。在发言成本大大降低的互联网,网民发言的身份被模糊,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份信息被遮蔽,有了统一的身份外壳:“维权者”。从而使公众更容易发表更过激的言论。在发言成本低的前提下,公众参与会更加情感化,更加直接和激烈地表达出愤怒或同情的情感,表现出情感抗争和公共同情。

(四)情绪情感的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使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在王太虚维权过程中,人们受影响表现出了一致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使更多中立网民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开始变得情感化、参与这次事件。

四、“情感化”对维权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利于舆论传播,对侵权方施加社会压力,帮助主人公维权

在拼多多开除员工事件中,公众参与的情感化使这个事件得到了更广泛快速的传播,使本就因为员工猝死与自杀而处于风口浪尖的拼多多受到了极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在王太虚发出维权博文的当天就作出了回应。

2、利于民众维权意识构建,帮助潜在求助者

在事件中,公众参与的情感化会使公众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这个维权事件中,从而潜移默化提升了公民的维权意识。王太虚的行为:在被开除之后采取的网络维权-沟通调解-劳动仲裁的行为模式也为诸多公民提供了一个维权范本,有利于公众中每一个可能会需要维权的潜在求助者构建维权意识。

3、利于形成净化权利保护的社会风气

公众参与的情感化在使拼多多开除员工事件不断发酵的同时,也为诸多企业和民众敲响了权利保护的警钟。不仅有利于公众日后的维权,也使其他企业与资本更加重视对其下员工权利的保护与重视。

(二)不利影响

1、发言成本低,热度高,易产生虚假消息影响维权;

在拼多多开除员工事件中,维权主人公王太虚发表博文与视频的两个平台微博与b站都是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介不同,新媒体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发言不需要专业严格的审核,就容易产生捏造谣言、传播虚假信息的情况产生。而被过度情感化裹挟的公众,也会丧失一部分甄别能力,使虚假信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反而会混淆真实信息,且在不断的传谣辟谣中消耗网民热情,严重影响主人公维权。

2、情感化下的言论易非理性,容易产生错误指向的舆论暴力;

公共参与网络维权时,一旦陷入情感化,发言就会容易变得非理性。在非理性的情况下,公众为了疏导情绪,往往会在情况尚未明晰时就对舆论中未经证实的对象进行舆论暴力。比如在拼多多开除员工事件中,起初有诸如微博名为“小七是大王”的网民攻击拼多多其他员工,这就是错误指向的舆论暴力,不仅对于维权无益,还会破坏网络生态。

3、情感化言论造成舆论审判,使民众产生对维权的错误认知;

舆论审判,在《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中被定义为“舆论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舆论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做出判断,作出定性、定罪、胜诉或败诉等结论。”情感化裹挟了公众的判断,往往会使公众对于自己共情的一方无条件偏帮,使自己的情感凌驾于司法判断之上。在王太虚维权的劳动仲裁结果失败后,有诸如名为“Flanker_017”的网友就开始对受理此案的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作出了言辞激烈的质疑,认为这个仲裁结果是司法不公正的结果,就是公众参与此次维权事件时情感化的体现。

4、热度转移消逝快,对维权帮助有限

公众参与网络维权事件时,进入情感化的状态将是激烈但短暂的。一旦维权的战线过长,或是相关新闻间隔时间过长,公众激烈的情感得不到足够的回馈,就会逐渐消散,同时对于维权的关注度也会迅速降低。且对于新媒体平台,每天都有不同类型的热点事件吸引公众的关注,网络维权的热度很难长久保持,帮助终究有限。在王太虚的维权过程中,第一条2021年1月10日爆料的维权博文数据为“29.1万转发、10.3万评论、222万点赞”,而2021年4月24日关于劳动仲裁结果的博文数据则为“360转发、284评论、2319点赞”(以上数据均截至成稿日)。两条博文的严重数据差也反映了公众参与网络维权时热度难以维持的状况。

五、反思:如何使公众参与“情感化”更有利于维权

(一)政府加强相关作为

政府应密切关注维权事件,在事件发生后推动信息公开。同时,因为公众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定式,情感化主导下的公众更容易对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信息深信不疑。因此,政府应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抢占话语权先机,然后快速公正解决维权问题,并进行严谨详细的通报。

(二)加强公众网络素养与理性合理维权意识培养

我国互联网群众基数大、网民构成复杂,在公共参与网络维权事件时更容易情感化。因此,要加强对公众网络素养和理性维权意识的培养,让公众在将网络作为维权工具的同时,保持理性、遵循规则,不被过度情感化的言论裹挟。

(三)注重意见领袖的培养

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到,意见领袖是在团队中构成信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政府应该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在类似的网络维权事件发生时,让意见领袖在立场正确的前提下对事件进行解读、对信源进行把关,引导事件走向,疏导公众情感,从而加快事件解决。

六、相似案例比较

案例:货车司机因为北斗定线失误扣钱自杀。——因为驾车时北斗定位掉线,货车司机金大哥,在途经唐山市丰润区超限检查站时,被处以扣车、罚款2000元。随后货车司机服农药自杀,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不同之处:在这两起事件中,拼多多开除员工事件的主人公王太虚采用了网络维权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权益,给予了公众参与甚至情感化的时间。而货车司机自杀事件中主人公金大哥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为自己维权,公众在他自杀之后才得知了事件的发生,没有了公众参与维权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共同情”的兴起与影响[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5)

[2]谢金林,情感与网络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院,2016(8)

[3]刘海年,李林,张广兴,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M],中法国制出版社,1999

[4]何明敏,“公众同情”在中国新媒体舆论中的建构、原因与影响——基于“江歌案”报道的话语分析,[D],山东大学,2018(5)

[5]李菲,网络维权事件中网民的情感抗争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6(5)

上一条:从重庆15岁女孩校内坠亡案看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上的求助与公众参与 下一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双语iPad失物招领事件中的公众参与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