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连轿车撞人逃逸事件”看报复社会类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公众参与现象分析
时间:2021-11-02
【摘要】近年来,报复社会的恶性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此类事件极易在网络中形成强大的关注热度,并导致谣言滋生、舆论矛盾错位激化等舆情危机。本文以“大连轿车撞人逃逸”事件为例,通过分析公众参与现象,对此事件所产生的舆情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提出相应的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公共安全事件;公众参与;舆论引导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lignant public security incidents that retaliate against the society have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 Such incidents are easy to generate strong attention heat on the Internet, and lead to rumors breeding and public opinion crisis such as contradiction and dislocation intensific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this paper, the "Dalian car hit and run" incident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phenomenon, the event generated by the public opinion problems to reflect and summariz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trategy.
【Key words】Public Safety Incident;Public participation;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案例简介】
2021年5月22日中午12点左右,辽宁大连劳动公园附近道路突发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黑色车辆撞击多人,造成4人当场死亡,1人经送医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
2021年5月22日13时,大连市公安局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工作,肇事逃逸驾驶人刘某(男,31岁)已被抓获。
2021年5月23日,大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通报大连“5·22”轿车撞人逃逸案件有关情况。大连市公安局副局长曲波通报称,经检验鉴定,排除犯罪嫌疑人刘某酒驾醉驾、服用精神类药物和精神病史嫌疑,其作案时头脑清楚,思路清晰,选择作案地点目标明确,大连轿车撞人逃逸案肇事者刘某因投资失败无法接受,失去信心,而产生报复社会行为。
据大连检察微信公众号消息,2021年5月26日,大连市检察机关依法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大连“5.22”案件犯罪嫌疑人刘某批准逮捕,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案例来源】
5·22大连轿车撞人逃逸事件_百度百科 (baidu.com)
【#大连轿车撞人逃逸肇事者系报复社会#】_腾讯新闻 (qq.com)
【案例分析】
一、公众参与现象分析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平台在公共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何人都可以手持麦克风,平等地发声。公众越来越喜欢借助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将自身对社会事务的意见和看法发表出来,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权利,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意见便汇集成网络舆论。
(一)公众参与的自发性、主动性强
“大连轿车撞人逃逸”事件的曝光发酵基本上都是始于自媒体,第一手现场视频、图片的信息来源大多出自于目睹此事的现场网民。在事件调查结果未明的情况下,公众除了表达对肇事逃逸者的愤怒和对受害者的同情之外,还有对其交通肇事原因的猜想。网友纷纷热议,认为肇事者可能是酒驾、刹车失灵、毒驾、身体突发不适……甚至有网友直接猜测为蓄意报复社会行为。公众通过评论、转发、留言、点赞等行为动作实现话语表达,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谣言传播导致矛盾错位激化
随着肇事者部分信息的公开,肇事者的私人信息被扒,因此舆论中出现了肇事者撞人原因是其老婆出轨所致,紧接着舆论围绕着肇事者与其老婆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进行表达互动,甚至在舆论中因此还产生一定的矛盾争议,酝酿出新的舆论矛盾,如绿帽文化骂战等。随着警方通报内容的发布,肇事原因为投资失败而报复社会,证实舆论场内其老婆出轨系网络谣言。由于警方调查通报及时,舆情酝酿期内的种种相关猜测和谣言传播并没有在更大范围内蔓延,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最终在官方舆论场内得到纠正和遏制。
(三)群体情绪极化引发舆论危机
网络负面舆论大面积的爆发始于官方通报犯罪嫌疑人肇事动机系报复社会之后。因其投资失败而驾驶宝马车撞数名无辜的行人,无端造成多个家庭陷入巨大的灾难。网民的负面情绪彻底爆发,对肇事者形成了极为愤怒的抨击、谩骂与诅咒,一时间“死刑”、“丧心病狂”、 “枪毙”等负面评论充斥在网络环境中。蓄意报复社会的犯罪动机是所有网民所最不能接受的肇事原因,加之肇事者开着大多数人开不起的宝马、报复社会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自己投资失败,这种种表现造成了肇事者的报复社会行为不具备任何值得同情的主客观条件,进而更加刺激了网民们的愤怒神经,加剧了网民负面情绪的宣泄强度,迅速形成了群体情绪极化之势。
二、报复社会类舆论引导策略
对于“大连轿车撞人逃逸”此类报复社会类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因其破坏力强、调查周期较长,再加上网络传播主体的复杂性、公众参与的自发性等种种因素,极易造成一定的舆情危机,因此应该对此类事件所形成的网络舆情给予高度的关注,积极应对,做好舆情处置工作。
(一)主动掌握话语权
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掌握话语的主动权,确保自身的舆论优势地位。一是要确保新闻信息的及时性,通过畅通信息渠道,让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发展情况,阻断谣言的滋生和传播。二是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在事件报道中不遮盖掩饰,不弄虚作假,坦诚地对待社会公众,以赢得民众的信赖,提升自身公信力。三是加强舆论正向引导,及时传达党和政府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对策和举措,引导民众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集结社会合力共同抵御事件危害。在此次“大连轿车撞人逃逸”案件中,大连相关方面在事实通报中总体上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及时通报事件的每一步进展,有效地回应了公众质疑,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舆情进一步向负面演化的可能。
(二)发挥议程设置作用
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这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其他传播主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但是在报道此类事件中除了跟进事实进展、满足公众知情权之外,还应发挥好新闻专业媒体的话题议程设置作用。这一方面体现在做好公众负面情绪的引导工作,在负面情绪集聚堆积的状态下,设置相关议题进行及时疏解,以起到维稳舆情的作用,呼吁公众情绪的理性宣泄。在“大连轿车撞人逃逸”事件中,主流媒体对该事件的核心矛盾因素即因投资失意而形成的报复社会的恶性动机的反思、警示力度不足。应拓展事件报道的深度,充分发挥媒体监测社会环境和危机预警的社会责任,对报复社会动机进行积极严肃地舆论警示,强化法律视角的相关报道内容。
(三)强化社交媒体自律传播意识
社交媒体在传播此类事件时,虽有效推动热度扩张,但也存在主观揣测、随意造谣等传播乱象,而这往往会导致舆论失焦进而生成新的矛盾,并在网络中引发恶劣的口水战。如“大连轿车撞人逃逸”一案,从前期对其作案动机的猜想、造谣肇事者老婆出轨,到后期对投资诈骗的戏谑嘲讽等网络舆论中,可以看出不同群体的对垒。而这些传播行为无形中破坏了这起恶性公共安全事件中所具备的严肃性。因此,应该强化社交媒体自律传播的伦理意识,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种种传播乱象的治理强度,及时为此类事件的舆情危机处理扫清障碍。
三、反思与总结
借助新媒体平台,公共参与实现了公民知情权、言论权、参与权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众、媒体与政府的三方沟通和联系。然而公众参与也存在谣言滋生、群体情绪极化等现象,导致舆论危机。诸如“大连轿车撞人逃逸”一类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化解,除了妥善处置公共事件、完善社会制度体系外,还需发挥好官方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回应人民关切,合理设置议程,有效疏导民众负面情绪,为网络舆情的化解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黎小强.浅谈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5)
[2]刘建新,杨宁.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以“A市公交车坠湖事件”为例[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1,3(01):45-53.
[3]罗璇,党佳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分析[J].传媒论坛,2021,4(11):50-51.
上一条:浅析三亚女子跳舞坠楼案中的公众参与下的媒介失范现象 下一条:从重庆15岁女孩校内坠亡案看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上的求助与公众参与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