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正文

从“永州女婴吃泔水和流浪狗同住”事件报道浅析后真相时代的公众参与和媒体舆论引导

作者:吴雨婷 高艺桉 万怡涵 刘亦婷 时间:2022-08-28

【摘要】在“后真相时代”,许多人不再执着追求事件的真相,不再推崇理性的判断思考方式。相反的是,人们在对热点事件的公开评论中,越来越多地掺杂着个人的情感、情绪和信念,舆情也随之酝酿发酵,发掘事件的真相已经不再是人们的最终诉求。本文以“永州女婴吃泔水和流浪狗同住”案为例,从公众参与和媒体舆论引导两方面进行分析,探索造成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的成因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

【Abstract】In the “post-truth” era, many people no longer insist on pursuing the truth of events, and no longer promote rational ways of critical thinking. Instead , people's public comments on hot events are increasingly mixed with their personal feelings, emotions and beliefs. And public opinion is brewing and fermenting accordingly. Discovering the truth of the event is no longer the ultimate demand of people.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A baby girl in Yongzhou eats swill and lives with stray dogs"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the reversal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post-truth era, from two aspec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edia opinion guidance.

【Key words】Post-truth; Reversal of public opinion

【案例简介】

11月2日,有网友爆料称湖南永州市江永县某村庄“一幼童吃泔水与流浪狗同住垃圾堆”。一段视频显示,这名女婴瘦的皮包骨,居住环境蚊蝇乱飞。围绕此事,网上还有传言称,这名女婴与流浪狗同住垃圾堆,其家中无做饭工具,女婴父亲经常捡垃圾回家,并找剩饭泔水喂养女婴。

随着相关视频与报道在网络上逐渐传播开来,“永州女婴”事件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舆论愈演愈烈,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网友纷纷质疑幼童父亲虐待小孩。

11月3日,事发地永州江永县表示已接到网友反映村民“虐待”小孩一事,并对有关情况进行通报。据介绍,女婴父亲黄某飞今年59岁,与妻子何某云(事实婚姻、患有精神疾病)生育两个孩子,大女儿5岁,小女儿出生于2021年6月23日,健康状况正常,主要喂食爱心人士捐赠的奶粉。经调查,网友反映黄某飞不会带小孩的情况部分属实。其家庭卫生较差,对孩子养育较粗心,但不存在网传给小孩喂食泔水等不卫生食物现象。当地正督促小孩父亲正确履行法定监护人职责,目前小孩暂由民政局福利院抚养。

据报道,11月4日早上,江永县民政局领导跟福利组工作所人员前往黄某飞家中,将其妻子送到县里精神病院进行免费治疗,女婴目前已送到县妇幼保健站做全面检查,大女儿正由其姑姑照顾。

【案例来源】

新浪网:官方回应永州女婴吃泔水与流浪狗同住

https://baby.sina.cn/mygz/2021-11-04/detail-iktzscyy3441941.d.html?from=wap

观察者网:网传女婴吃泔水与流浪狗同住垃圾堆,官方通报:小孩暂由民政局福利院抚养

https://m.guancha.cn/politics/2021_11_04_613574.shtml

凤凰网:女婴吃泔水与流浪狗同住?官方回应了

https://news.ifeng.com/c/8As9LqelB2e

头条新闻:湖南一女婴吃泔水与流浪狗同住,官方回应充满无奈

https://m.weibo.cn/status/KFQKcbw9j?jumpfrom=weibocom

网易视频:11月4日,湖南永州,#女婴吃泔水与流浪狗同住后续:目前孩子已送往妇幼保健站做全面检查,女婴父亲再如此抚养将被剥夺监护权!

https://3g.163.com/v/video/VYN1HS12F.html?spss=adap_pc

【配图】

网传视频截图

图源新浪微博帐号@江永发布

【案例分析】

“后真相”一词最早由20世纪后期美国的政治与媒体实践发展形成,后逐渐突破了政治的范畴,成为影响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典型现象。“后真相”于2016年美国大选后被《牛津词典》收录并选为年度词汇,其解释是人们不再追求对客观事实的陈述,而是被情感和情绪所煽动,影响民意。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和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来强化、极化某一特定观点,攻击抹黑对手或者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真相虽然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但是却变得很次要了,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想听的和想看的东西。

“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与社交网络的发展息息相关。传播平台的扩大赋予了公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互联网成了自媒体时代受众宣泄情绪的出口。舆情在媒体和公众的心理暗示和话语表达下迅速发酵,成为加剧“后真相”的推动力。

当下,我国的社会公共事件也呈现出“后真相”的特征:为获取流量和利益,经过媒体强化或极化的特定观点成为了网民关注的重点,群众的情绪化传播成为主导,此时情感与感觉已经超过了事实和真相本身。

一、事件的发展过程

(一)媒体的舆论引导

1.话题迅速引起热议

11月2日,湖南永州,网爆一幼童吃泔水长大,和流浪狗和流浪狗住在一起,幼童家中无做饭工具,其父亲经常捡垃圾回家,并找剩饭泔水喂养孩子,视频中的小女孩被父亲用河水洗澡,睡着不合身的衣服躺在垃圾堆里,部分皮肤溃烂。这一视频一时间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留言,微博#永州幼童吃泔水与流浪狗同住#话题阅读量达到4844万。

2.媒体舆论引导,报道失真、失衡

在媒体对“永州女婴吃泔水和流浪狗同住”事件报道中,将该事件的重点放在了女孩父亲对女孩的粗暴对待上,视频中的父亲仅仅是用河水给自己的孩子洗澡,事后,将孩子放在了三轮车上,三轮车上放着泔水桶,并没有对女孩喂泔水,或者用泔水冲奶粉一事。而媒体却对此夸大事实,致使网友的留言形成一边倒的态势,纷纷谴责女孩父亲的粗暴行为、对生命的漠视和对小女孩的虐待,同时激起了大众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媒体利用大众对对小女孩生活在如此的环境下的同情之心,报道出:女孩父亲还有一个七岁的女孩,而且未对自己的两个女孩上户口,原因是要自己还没有儿子。在冬天给孩子用冷水洗澡,平时用泔水喂养则本质上是无视女性的生命。

(二)大众的非理性参与

而大众则仅仅依据自己掌握的所谓的“真相”,对女孩父亲进行猛烈的批判。网络舆论成型后,一些媒体人也借此热度发声。一时间,女孩父亲成为网友口中的众矢之的。随着事情的发酵,更多的细节也随之曝光,有媒体报道该男子的妻子还还有精神病,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何谈抚养孩子,不少网友甚至指出婚姻关系存在疑点,对越来越多的网友认为男子明显已无监护能力,其做法已经严重侵害小女孩的生活,烈建议政府作为,更换监护人,以保护小女孩的生命健康。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列举《民法典》部分法条,论证女孩父亲存在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情形,民政部门有权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情形。但大多数人却并没有深入了解事件的经过,并没有对“永州女婴吃泔水和流浪狗同住”事件进行理性的判断,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讨伐”女孩父亲。

(三)事件反转

该事件迅速引起广泛的关注,官方媒体介入调查,并回应:该男子不会带小孩的情况部分属实。其家庭卫生较差,对孩子养育较粗心,但并不存在网传给小孩喂食泔水等不卫生食物的现象。事件真相出现反转后,网友的愤怒、同情等情绪迅速消散,对于事件的后续进展也不再关注。

二、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的原因

(一)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分析

1.网络身份隐匿状态使公众能够“畅所欲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也逐渐走入千家万户,将原本陌生的人联起来。网络给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随意的给自己缝制一套外衣,行走在“毫无章法”的互联网世界里;在这里,即便是近在咫尺,也可以互不相识,即使是发表并不恰当的言论,也似乎并不会被追究责任。这就是网络匿名现象得以兴起的原因。虽然网络匿名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给予了人们更大的言论自由,让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与此同时,网络身份的隐匿也带来了许多危害。在现实生活中,无形的社会道德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让人们保持着一种真诚与善良。而到了监督机制相对较弱的网络环境里,网络匿名功能使互联网对个体的约束降低了,并且使其丧失了信息来源的确定性,从而导致许多不良的和违法的行为,如发表反动言论、散布谣言、发布广告等。人们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会不经意间放松警惕,酿成道德危机。比如在案例中,事情刚刚进行报道时,便有许多网友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一些极端、过分的言论,但由于网络的匿名特性,导致他们并不用为此而付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网友们便会更加的得寸进尺,在网络上继续“慷慨陈词”,导致网络环境变得乌烟瘴气,陷入恶性循环。

2.公众理性的缺失

后真相时代是一个情绪表达以“狂欢”和“戏谑”为主的时代。在网络中,公众的话语方式会变得肆意而不严肃,只注重自身情绪化的表达,而失去了自身的理性思考,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情绪去判定事件真相。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公众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心理状态也更加的难以捉摸。我们不难看出,后真相时代的公众有着这样几种典型的心理状态:

第一,从众心理。如今,中国网民的数量其实远大于我们的想象。这一部分人在网络中所产生的影响,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他们的言论往往会对事件的发展和舆论的发酵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在逐渐壮大的呼声中,在出奇一致的立场面前,公众可能会迷失自己,而只盲目地跟随大流。在暗示机制的推动下,人们的“选择性的接收和理解”被放大为价值站队。面对一个具有争议的事件,受众的情绪先于理性思考,在未进行严谨的判断之前就率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在后真相时代,人们的情绪占据上风,自己支持的观点就是对的,别人的观点就是错的,即使有人想为真相发声也会被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

第二,投射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将个人潜意识里的情绪和态度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并表现出来。比如,在本案例中,有人把自己对于社会中一些父母不负责任的行为的谴责与愤怒都投射于永州女婴的父亲身上,把自己对于制度和管理的不满投射于永州当地政府上等等。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争辩,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并且还容易带来舆论的反转,因为事实可能与自己所预料的并不一样。

第三,极化心理。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在舆论发生反转的事件中,人们预期说是追求真相,倒不如说是追求“自己想要的真相”。从事件一开始,人们就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战队,只接受自己想要的信息,排斥不想要的信息。比如,在情况未得到证实之前,部分网友便开始谴责当地政府的“不作为”,认为政府官员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保障人民的权益。当事件发生反转,证实当地政府有进行帮扶后,这一部分网友仍然会从中挑刺,来谴责政府,而不是转变自己的态度,接受现实情况。再比如,事件发酵到后期时,还暴露了另外一个问题——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可能存在被拐卖的情况。但网友对此并不关心,也并不执着与追求真相是什么。当网友们所关注的情况发生反转或得以澄清,情绪得以发泄之后,他们对于事件关注的热情就会急速下降,并逐渐遗忘。

在后真相时代,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没有精力、缺乏能力甄别信息的真假,重情感、轻事实的受众习惯运用感性而非理性思考问题。在网络所提供的“匿名庇佑”之下,他们盲目从众、急于站队、只顾宣泄情绪,使舆论中带有大量情绪化和极端化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容易被当作制造和引导舆论的棋子,被新闻媒体行业所利用,不断造成舆论的反转。

(二)从媒体舆论导向的角度分析

1.新闻从业者职业素养的缺失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各个媒体为争取一席之地,都想抢先发布新闻以获取点击量和关注度。媒体的商业化本性是其传播运营上难以摆脱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媒体为了谋生都不得不在内容上加大“量”或者“质”的生产。但是要在“质”上提高产量,那么就必须加大成本,也冒着付出没有收入的风险。而在质上面下功夫则容易得多,且不用成效甚快,所以大多数媒体选择了后者。这就导致了不少新闻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抢夺公众注意力资源,为了获得更好的商业机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它们或紧跟社会热点,为博眼球不深入调查而随意传播新闻;或不顾社会影响,不管正确与否,不负责任地转发其他媒体的“新闻”。李殊颖在谈到媒体的社会责任时谈到,在舆论反转事件中,一些媒体希望舆论持续发酵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反响,全然不顾自己的社会责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看热闹的心态看待新闻事件。

因此,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新闻媒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缺乏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在事件没有证实的情况下,为博取关注获得新闻报道权利而忽略新闻的真实、客观,是新闻从业者素养缺失的表现,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和面对的社会问题。

2.媒体公信力下降

在后真相时代,带有强烈情感和极端化倾向的媒体往往能煽动社会情绪,操纵舆论走向。那些追求新闻客观真实、负责任的传统媒体却很难抓住公众的眼球,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对舆论的引导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所接触到的信息中有极大一部分都是未经精心求证与“加工”的。长此以往,公众就会逐渐失去对于媒体的信任,对各大平台的报道都持怀疑的态度。当与事件有关的最新报道公布时,公众就有极大可能性不加思索地偏向于最新的观点,导致新闻舆论发生反转。公众缺乏安全感、信任感的社会情绪,对政府、对传统媒体的信任缺失是导致各类“后真相”事件的社会根基。

三、应对策略

(一)公众方面

1.遵守网络法律道德

因为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人们在网络上发声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在本案中体现为对女孩父亲的各种辱骂。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提升公众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和和睦友好的道德意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公众的网络活动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和谐。公众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要自觉的遵守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不能因为置身于虚拟的空间,便无所顾忌地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违法违规行为。

2.加强理性思考

在我国,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观点的灌注和知识的死记硬背使得人们对于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锻炼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众在大多数社会突发性舆情事件的报道中,无法对事件的真相进行甄别,缺乏对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分析。除此之外,因为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一探事件的究竟,所以导致公众在舆情事件来临时,无法避免的成为了轻信、散播谣言的“乌合之众”。

公众在应对互联网中繁杂的内容时应时时刻刻理智应对,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要多点耐心,要求媒体调查真相,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谣言的传播。对此,我们不仅要在学校设置相关的课程和在课程中融入有关理念,还要让公民在对媒介的评判中学会甄别真假,在参加公共事务的过程中知晓社会的复杂,在平等的交流沟通中培养公共理性。

(二)媒体方面

1.坚守客观真实的原则

作为“第四公权力”,媒体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媒体应树立把握舆论导向,服务中心工作,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对于自媒体存在的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网络侵权、网络暴力、道徳绑架等一系列问题,作为自媒体从业者更加应当坚守底线,进一步强化信息把关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对自媒体的管理,应当通过设立审核机制,建立信用评级制度等方式加强管理,彰显自媒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信息都应当严守新闻专业主义素养,自觉履行新闻专业化报道原则,坚守客观公正的价值观念进行新闻报道。

2.对事实进行反复核查

“事实查验表现了职业力量一如既往地制约和监督权力、维护民主政治体制、关照公共利益。在以新技术为场景的新传播形态下,事实查验是新闻从业者继续维护特定社会系统运转的试验。”必须看到的是,在对新闻真实性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任何违反新闻内在规律的做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作为媒介,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或者利用机器算法,对信息进行深入调研和筛选,在技术层面上对虚假新闻进行进一步选择与研判,做好后真相时代的“把关人”,让事实和真相接受公众的推敲和检验。

【参考文献】

[1]彭丹妮.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反转的成因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21,42(14)

[2]张绘蓝.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反转的受众心理分析——以“小凤雅事件”为例[J].今传媒. 2021,29(07)

[3]史珂.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的原因探究——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J].视听. 2019,(04)

[4]谈仕鑫.近两年国内“后真相”研究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 2018,9(19)

[5]杨峥嵘.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J].传播力研究. 2019,3(20)

[6]王莹.“后真相”时代媒介公信力的重塑[J].新闻研究导刊.2019

上一条:毛洪涛事件中的公众参与对案件的舆论监督 下一条:河南暴雨鸿星尔克捐款后引发的购买狂潮和舆论批判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