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正文

从《宋拓<校花>艺术展》事件看待媒体推动下公众参与对事件的舆论导向作用

作者:曹舒睿 尹冰冰 陆洋天 魏宇航 时间:2022-08-30

【摘要】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快捷,参与社会热点新闻的热情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公众事件的舆论影响速度呈一种发酵式扩大。本文是从《宋拓(校花)艺术展》事件的案例介绍,分析舆论对其案件产生的影响来看待媒体推动下公众参与对事件舆论的导向作用。最终分别对媒体、公众在公众参与社会新闻与讨论方面做出合理的建议。我们认为媒体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质,公民应该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理智发言,共创优质的讨论平台,对社会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

【关键词】新闻伦理;舆论导向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people have more and more ways to obtain information, which is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 and fast, and their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hot news is also constantly improving. As a result, the speed of public opinion influence on public events is ferment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ase of "Song Tuo (School Flower) Art Exhibition",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case, and looks at the guiding rol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event public opinion driven by the media. Finally, mak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news and discussion. We believe that the media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own media quality, and citizens should improve their personal quality, speak rationally, create a high-quality discussion platform, and play an active supervisory role in society.

【Keywords】 News ethics; public opinion orientation

【案例简介】

2021年4月,展览“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在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开幕,参展作品为2000年至今的21件中国录像艺术样本。不久前,OCAT上海馆的微信公众号推文介绍了其中的一件作品——艺术家宋拓创作于2013年的参展作品《校花》。在这个长达7小时5分钟的录像作品中,宋拓在某大学校园中拍摄了四千多位行走的女生,并按照个人审美排序、剪辑、标注名次。

随后,这件作品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抗议。有网友在豆瓣网发起题为“OCAT上海馆展览《校花》:偷拍几千名女生并给她们排名”的讨论,并在文末附上了可投诉的平台链接。宋拓将五千个女孩的照片按美丑顺序剪辑成七八个小时,也是美术馆每日开馆到闭馆的时间。

宋拓说:“想看美女的话就要起很早去美术馆。反过来,一到夜幕降临时,这会是一片人间地狱的景象。”“到最后面的就是太吓人了。”他将人分成美、中、丑三部分。比如“不可原谅”“勉强可以原谅”“绝对不可以原谅”。在“靓”的分类下面,宋拓划出了”水“的区间,意指“水货”,是假冒伪劣的“靓女”。“最美的第一第二名不会放进展览里,珍藏留给自己看。”

几乎是言论发酵的同时,OCAT上海馆介绍宋拓作品的推文被删除。几个小时后的次日凌晨,OCAT上海馆在微博发布声明,为审核工作的疏漏道歉,作品即日撤展,展览馆闭馆调整。次日,#宋拓校花#登上微博热搜,宋拓个人品牌微博@SONGTA因持续投诉被注销。

网友们抵制《校花》的理由集中在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侵犯肖像权和名誉权、滥用艺术的话语权外貌羞辱和物化女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采访中的厌女倾向等。网友质疑艺术家的“恶俗”和艺术馆的失职:“这也是艺术?”“这也能被展出?”这两类反应提出了关于艺术的定义及其公共性的问题。具有伤害性质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艺术行为吗?公共话语又是如何参与评判艺术的正当性的?面对艺术,我们如何行使表达和抵制的自由?

2021年6月17日,由于无数网友在OCAT上海馆的官方微博上留言投诉,机构于当晚凌晨发出道歉声明表示该作品存在立意不当的问题并撤下作品。

【案例来源】

https://new.qq.com/rain/a/20210703A045BE00腾讯网:以艺术为名的伤害是艺术吗?从宋拓《校花》撤展谈起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6-25/doc-ikqciyzk1771673.shtml新浪科技网:冒犯的艺术,谁的同谋?——评宋拓《校花》撤展事件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3252424知乎网:宋拓与《校花》:艺术的遮羞布背后,是赤裸裸的人性之恶

【图片来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3252424知乎网:宋拓与《校花》:艺术的遮羞布背后,是赤裸裸的人性之恶

【案例分析】

一、成因分析

(一)媒体报道对公众舆论形成的推动

2013年,5000个女大学生被一个叫宋拓的人偷拍。宋拓把她们按照美丑排名后,将5000个人的偷拍照做成艺术展,在北京一个著名的艺术空间展出。这件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从2013年到2021年,宋拓的作品一直安然无恙地被美术馆展出。而8年后的2021年,宋拓以艺术家的身份出席上海OCAT展览,计划再次展出他最得意的作品时,却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点燃这次《校花》作品导火索的,并非受害者维权的声音或者观展者的意见,而是展馆OCAT上海馆微信公众号的推文。这篇推文一经发出就引起了舆论发酵,无数网友在OCAT上海馆的官方微博上留言投诉。网友抵制《校花》的理由集中在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侵犯肖像权和名誉权、滥用艺术的话语权外貌羞辱和物化女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采访中的厌女倾向等。迫于舆论压力,机构于当日凌晨发出道歉声明并撤下作品。

这个并不能称为艺术的作品,在八年前无人问津,八年后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人们对宋拓的作品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这其中既展现出女性主义视角的转变和美术馆地位的演化,也体现了媒体报道对公众舆论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艺术生态对一种无立场的玩世不恭的追捧,我们震惊地看过无端端打人的作品,公然仇视、物化或性化妇女的作品、有性骚扰倾向的空间装置作品,这些创作有的只是为挑衅而挑衅,有的来自对于不平等甚至压迫性的性别现状的无知和漠视。虽然类似作品的数量比例在慢慢减少,但是艺术圈的平等意识滞后使得它们依旧流通无阻。宋拓这件作品创作于2013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一个新锐艺术家群展中首次展出,当时展览也接到观众投诉,艺术界没有反应,以至于8年后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声讨。正如《纽约时报》的报道所说,此次事件同时体现了中国大陆这几年间“女性主义视角的转变和美术馆地位的演化”;世界在变化,而当代艺术行业在话语权的自我沉迷中累积起来的保守态势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这种保守也正是这次事件发生的根源。

(三)媒体报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公众号的推文是此次事件发酵的重要导火索,其后的媒体报道也对公众舆论的走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校花》作品在过去八年来只是小范围的展览,接触到这件作品的人以及受害者在舆论场上始终是少数。即便他们对这件作品有质疑和不满,他们的发声并不能让大众舆论听到。而在OCAT上海展馆的那篇公众号推文一经发出,这件不能成为艺术的作品立刻暴露于公众视野。这件作品未经允许偷拍他人影像,并作出侮辱性评价,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存在物化女性,追捧颜值至上的倾向,首先受到了网友的强烈谴责。之后各家媒体纷纷报道,舆论进一步发酵,机构于当日凌晨紧急发布道歉声明并下架作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从媒体报道上接触的信息更为全面,公众舆论也就常以媒体报道为导向。

二、反应伦理问题

(一)男性凝视下对女性的物化

宋拓《校花》一经展出,就引起了网络上众多的讨论和批评。

这个作品是作者宋拓通过偷拍一所学校中将近五千名女大学生,并按个人审美喜好将女生进行颜值排序而产生的。从这个作品来看,拍摄者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偷拍他人影像,并且擅自用自己的喜好给女性用颜值排序,透出拍摄者丑恶的嘴脸。

在《校花》中,宋拓以艺术为名,对校园里的女性进行偷拍,对颜值进行排序,标注名次,他作为作者很享受这种在这种作品中的支配权,并且在对其作品的介绍中肆意地评价、戏谑、以他自以为“幽默”的话语对被偷拍的女性进行二次伤害。

很明显,宋拓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存在物化女性,追捧颜值至上的倾向。《校花》很明显是男性凝视视角下的文艺作品,本质是男性以自身的视角凝视女性来满足自身欲望,既没有考虑女性的感受,又忽视了性别平等。

(二)艺术与道德的界限

这次点燃《校花》爆点的并非是观展者的个人声音或是受害者的维权,而是展馆OCAT上海馆微信公众号的推文。言论发酵后时隔一天删除推文,并在微博上发布声明,为审核工作的疏漏道歉,作品即日撤展,但网友对这一声明并不买账。网友们抵制《校花》的理由集中在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侵犯肖像权和名誉权、滥用艺术的话语权外貌羞辱和物化女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采访中的厌女倾向等。在男性凝视下,女性难道没有发声权利吗?

劳拉•墨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指出,大众电影中女性角色被当成男性窥视的对象,用以满足男性的自恋快感。在“她经济”盛行和女性地位上升的当下,一些文艺作品仍然坚持旧有的性别观,其叙事和展示环节以男性为优先,而这无疑会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责。而在舆论的推动下,这个并不能称为艺术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

其实这件作品在2013年就曾在北京一个著名艺术空间展出,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但是当这件作品在上海OCAT当代艺术馆再次展出却引起舆论爆炸。在八年的时间里,人们对宋拓的作品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既凸显了中国对女权主义的看法正在改变。新浪新闻教师王军荣评论,宋拓这种以偷拍为噱头的“艺术”,不仅超越了法律底线,也跟艺术不沾边。而以其“越来越丑”的排列,无疑是对别人的长相公开进行指手画脚,其本质可谓哗众取宠,而这样的作品本也不该冠之于“艺术”。中国妇女报微博同发表评论,表示尊重是平等、是理解、是诚实。当作者以凝视的姿态批判女性的外表时,失了平等。当作者侃侃而谈不认为行为有问题时,失了理解。当作者未经女孩同意就暗中将镜头对准她们时,失了诚实,有了冒犯。从拍摄到排序,从编号到展出,每一个环节都失了尊重。

三、案例启示及建议对策

(一)媒体制定行业规范

新媒体时代,多种多样的媒介途径对多方面的信息有着极强的扩散作用,进而导致公众能够更加容易的获取信息,从而参与其中,表达自身的情感态度,对事件进行评价,从而推动公众舆论的产生。在“宋拓《校花》艺术展”事件中,公众舆论的发酵通过“公众号推文-豆瓣-微博”等媒体途径愈演愈烈,最终使OCAT上海馆撤展,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艺术与道德的讨论。

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是指“公众对其关切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1】它具有双面性,积极正确的舆论能够正确反映社会问题,有利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而消极错误的舆论则会使社会公信力下降,激发群体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当今社会,公众参与对社会新闻事件监督和讨论时,舆论的这种双面性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公众接触社会新闻的第一战场,应形成完整有效的行业标准来约束和规范行业行为。让媒体工作者们能够时刻谨记自己信息传播喉舌的身份,在对新闻的报道中审视自身,避免片面的、虚假的信息传播导致公众被信息误导,产生消极、偏颇的负面舆论。必要时也要进行网络自媒体与各大传统主流媒体的联动,对公众舆论进行正向引导,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共同行为,共同维护社会和谐。

(二)公众提高自身素质

公众参与对社会事件的舆论监督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广泛的出现,这种权利资源的重分配途径【2】,除了能够使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他们真实的声音,维护自身权利外,有时也会出现权利的扩大化现象,导致一些所谓的“网络警察”的出现,因为公众情绪极易在互联网“众声鼎沸”的情况下出现“群体极化”与“沉默的螺旋”倾向。这些都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久而久之还会助长人们的恶念,导致互联网戾气恒生。

所以公众应有意加强对所接受信息的筛选判断能力,在接受信息后,审慎地看待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不要被虚假片面的信息所迷惑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一环,成为人云亦云的“传声筒”。同时公众也应在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与监督时,理智发言,在维护自身利益与表达自身态度时有理有据,不要被一时的愤怒冲昏头脑,发表不当言论,被有心人加以利用,成为破坏社会安定,伤害无辜之人的利刃尖刀。

参考文献:

[1]金玉萍,刘建状.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的理念革新——网络生态系统视域下[J].中国编辑,2021(12):27-32.

[2]许鑫.微博时代的公众参与新模式——以郭美美事件为例[J].兰州学刊,2012(02):66-71.

上一条: “马保国”事件中网络恶搞文化解读现象研究 下一条:毛洪涛事件中的公众参与对案件的舆论监督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