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正文

“马保国”事件中网络恶搞文化解读现象研究

作者:汪彤 张靖 周晨曦 韩忠敏 时间:2022-08-30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与活跃,形态各异的恶搞作品在网络中不断涌现,其势头与日俱增,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狂欢浪潮。作为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符号,恶搞文化在公众的助推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020年10月,"传统武术大师"马保国在B站走红,并成功"出圈",登上微博热搜,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网友的讨论与模仿热潮。从“马保国事件”切入,本文将重点关注公众参与视角,在相似案例分析中对恶搞文化进行解读,探索恶搞文化表象下的一些深层次规律,通过对些深层次规律的把握,辩证看待这一网络文化。最后,本文将对恶搞文化提出相应的政策治理建议。

【关键词】“马保国”事件;恶搞文化;公众参与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and activity of mobil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various forms of spoof works are emerging in the network, and their momentum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setting off waves of carnival. As a popular network symbol in today's society, spoof culture shows strong vitality with the help of the public. In October 2020, Ma Baoguo, a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aster", became popular in station B and successfully "got out of the circle", boarded the microblog hot search, which quickly aroused an upsurge of discussion and imitation among netizens on the Internet. Starting from the "Ma Baoguo inciden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terpret the spoof culture in the analysis of similar cases, explore some deep-seated laws und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spoof culture, and dialectically treat this network culture through the grasp of these deep-seated laws. Finally, this paper will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governance suggestions for spoof culture.

【Key words】"Ma Baoguo" incident;  Spoof culture; Public participation

一、案例简介

2020年5月,自称“浑元行意太极门掌门人”的马保国,在山东的一场民间武术比赛中,30秒内被一名武术爱好者KO,这一事件立即登上热搜,引起无数网友热议。

随后,一段马保国在今年1月控诉“两个年轻人不讲武德,偷袭我这个69岁老同志”的视频,被网友做成恶搞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马保国金句频出,比如“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好自为之)”等。使得马保国迅速走红。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将马保国金句作为口头禅,网上也越来越多“蹭”马保国热度的人,马保国的恶搞视频也越来越多,在网上疯狂流传。

2020年11月28日,B站发布公告称,由于发现某些商业机构想要利用“浑元行意太极门掌门人”的马保国现象的热度,炒作并收割流量进行谋利,因此将严格限制、审核、管理马保国相关视频的热度。

2020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评论,叫停了这场闹剧。批评中指出了马保国哗众取宠、招摇撞骗的“圈钱”行为,并要求一些互联网平台终止对该件事件的推波助澜和炒作放大。

案例来源:https://news.timedg.com/2020-12/01/21163783.shtml

二、案例分析

(一)恶搞文化与“马保国”事件的成因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恶搞文化”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开始在各大网络媒体中兴起与传播,出现“网络恶搞”的新亚态。“马保国事件”即是网络恶搞文化的典型体现。“网络恶搞”即是在网络平台上对已有的一些视频、图片、语音等素材进行一定程度的颠覆性解构,使其具有一定的搞笑元素,从而达到迎合一定社会群体的目的。通过分别对“马保国事件”和恶搞文化进行成因分析从现实和理论层面加深对网络时代恶搞文化的理解。

1.恶搞文化的成因分析

(1)传统文化权威的消解

在自媒体的时代里,人们摆脱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地位,而是成了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在这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中,传统传播媒介在文化领域的权威逐渐消解,其所倡导的传统灌输式的文化发展模式也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非官方的、平民化的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中,民众的自我意愿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文化创造力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2)草根阶层的迅速崛起

当网络成为大众媒体之后,其极低的准入门槛大大激发了“草根阶层”的文化意识觉醒,一种反抗权威、对抗传统的“草根文化”迅速席卷而来。网络媒介为受众提供了狂欢的场所,“草根阶层”逐渐成为狂欢的主体,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消解、嘲笑和反讽精英们的作品,并以狂欢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话语,从而构建起一种非官方、平民化的民间文化形态。

(3)视听快感的巨大吸引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网友提供了一种沉浸式、临场式的感官体验。在这样一种传播形式下,人们依赖于直接的视听感受,能够迅速对接收的信息概况作出一种判断,更容易接受传达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在某种意义上,“网络恶搞”就是视觉文化兴起的必然产物。通过直接而又强烈的视听体验,“网络恶搞”才更能够收获大众的认可与喜爱。

2.“马保国事件”的成因分析

(1)“马保国事件”契合互联网传播环境

“马保国事件”具有短小、搞笑、易于模仿的特点,契合互联网内容生产碎片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话语权去中心化的环境,易于在互联网中实现扩散传播,形成流行态势。马保国相关鬼畜视频的篇幅较短,信息含量密集,搞笑意味足,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流行语“耗子尾汁”由带有马保国方言腔调的“好自为之”的谐音演化而来,其篇幅短小,与原版词语“好自为之”相比更为轻松活泼,被人们大量模仿用于网络交流中简明且幽默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公众参与,“马保国事件”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实现裂变式传播,“马保国现象”的传播范围与传播力度得到加强。

(2)“马保国事件”契合民众“反传统、反权威”的狂欢心理与娱乐需求

“马保国现象”流行过程中,网友们对于马保国的恶搞多是出于“反传统、反权威”调侃心理。马保国自诩武术掌门人,将自己置于权威的形象下但他的种种行为都表明马保国仅是借武术之名行不义之事,一个表里不一之人却堂而皇之教导他人“遵守武德”,这样的反差引发了网友们对其的恶搞嘲讽,出于“反传统,反权威”的心理,网友们通过模仿和传播来解构或颠覆马保国的权威。除此以外,网友们在参与“马保国现象”的狂欢中也在进行着娱乐情绪的表达与宣泄,现实生活的普通平淡驱使人们在网络上更喜欢接收轻松搞笑类型信息的刺激,马保国现象以其略显无厘头的搞笑属性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到这场狂欢中。

(3)平台催化“马保国事件”的传播扩散

“马保国事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席卷互联网平台,平台和资本在背后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在“马保国事件”兴起之初,观众反馈良好的鬼畜视频会在B站系统的推荐下出现在用户端的主页上,这些视频通过放置于推荐首页能够获得更多被注意与点击的机会,用户反馈数据持续向好的情况下还能登上该站的视频热榜,收获更多热度。这一机制使得马保国式迷因收获更多用户的注意与模仿,并加快马保国现象的扩散传播,促进了“马保国现象”的生成。

(二)以“马保国”事件为代表的恶搞文化的不良影响

1.网络恶搞文化在不断侵袭人们的伦理防线

万锦祥、叶婷、彭璇璇在《网络恶搞文化的本质、危害与消解》一文中表示,“网络恶搞正在不停侵蚀人们的伦理防线,人们沉溺其中会导致人们走入另一个‘忘我’空虚世界,掏空头脑中尚存有的真、善、美的文化取向。”生命伦理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需要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就不能虚度和荒废生命,要保存和提升生命的价值。而网络恶搞又会使人们沉溺在一个空虚世界中,掏空脑袋中尚存的真、善、美的文化取向。并且,网络恶搞文化的横行与泛滥,在一定程度上会操纵人们在感官享受中迷失本我,进而失去本心、失去个性和自主性,使人们变为“三俗”文化的奴隶。因此,网络恶搞文化事实上贬低了生命应有的社会尊严,是对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莫大的亵渎。

2.网络恶搞文化会颠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由于恶搞作品绝大部分取材于一些已经存在的经典影视文化作品,通过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恶搞这些视频,就会不可避免地冲击并颠覆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淡化传统名族文化,影响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就例如马保国事件中,马保国的“耗子尾汁”就是对成语好自为之的谐音梗,会让大部分人们记住错误的“耗子尾汁”而不是正确的成语,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影响了正确传统文化的传承。

3.网络恶搞文化弱化了人们的法律道德意识

网络恶搞作品的创意主要来源是对已经存在的影视等作品进行模仿与篡改,这种做法就是在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不但对一些影视、肖像等存在侵权的现象,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就例如马保国事件中,网友对马保国视频的恶搞已经侵害了马保国的肖像权和名誉权,对马保国本人也造成了不良影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是来自计算机网络的匿名性。由于其匿名性使网友存有侥幸心理,行为不计后果,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缺失。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监管和控制,将使整个网络中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进一步恶化,使受此影响的部分人把网络中的这种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缺失带到现实生活中,影响他们自身的素质,阻碍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恶搞文化对策建议

网络“恶搞”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 “恶搞”的生产者和受众大多是青年大学生。当前,我国网络“恶搞”现象愈演愈烈,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它对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要综合运用政治、法律、道德、技术等手段对网络“恶搞”进行规制,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1.法律方面:规范网络立法

从2000年《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发布至今,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在规范网络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在如今移动应用与网络几乎全面覆盖的情况下,信息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网络规范刻不容缓。我国网络立法工作还未达到大众需求。有关部门应加快网络立法步伐,对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隐私权的“恶搞”作品应加大监管与打击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2.技术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空间

恶搞文化之所以层出不穷而且逐渐低俗与抽象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网民利用此特点随意发表观点与拼凑作品,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在某些案件中对当事人造成精神伤害。一个很重要的应对办法就是实行上网实名制,将各个网络平台的账号与本人身份绑定,这样不光可以减少违法行为,对网络不良言语发表也有一定震慑作用;其次是加大平台的审核力度,互联网平台庞大而繁杂,应首先对平台进行监管,再让平台对发表在其上的作品再进行监管,这样在违法事件发生时能准确快速实行网络规范。

3.媒介方面:应用于发生,且不随波逐流

“面对向丑的流量,媒体不应自居清流,因为避而远之就是一种纵容。”

在马保国事件火热之时,媒体普遍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以为这只不过这又是互联网狂欢的一个新的“小丑”罢了。但是媒体却没有意识到火热的“马保国”潮流对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影响,有自己判断力的人自然会当成一场闹剧,一个笑话来看,可是还有那么多的青少年暴露在这个超级传播的时代下,这些抽象,畸形的流量和热度会不会对还未成熟的三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呢?面对畸形的流量时,媒体应毫不犹豫,且大力地批判其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价值效应,正确引导网民的思想浪潮。

(四)自身启示与体会

1.娱乐应该适可而止

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一旦出现一个有趣的笑料,人们便会趋之若鹜地追捧与玩梗,由此催生出的恶搞视频也层出不穷,在忘我娱乐的同时,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也在被逐渐践踏。马保国,一个近乎江湖骗子的角色,已近乎厚颜无耻的姿态在网络上传播所谓的“武术”,人们只看到了他的丑态,记住了他的“经典名言”并且大肆宣扬,而不会考虑真正做武术的人看到这番场景会是什么感想。有真才实学的人无人关注,招摇撞骗却吸引了大量的流量,那这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会不会今后走向一样的道路呢?这对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又会是怎样一种导向呢?过度的娱乐不仅是对自身审美和精力的消耗,也会带偏下一代的价值观念。娱乐应该正当且适度!

2.“恶搞”不能触及底线

“恶搞”意味着恶意地搞笑,出发点是搞笑,但手段却是恶意的。恶搞可以,但不可侵犯他人隐私,更不可用恶搞的名义对他人实施网暴的行为,马保国事件中,马保国本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传播和流量,所以恶搞行为对他反而是推波助澜。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小心暴露在了互联网上而且被大量人恶搞,很容易对他的现实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例如马保国最出名的澄清视频里,他被打得满脸淤青的真实原因到现在也不得而知。恶搞是为了搞笑,绝不能触及法律的红线。

(五)相似案例比较

日前,遭全平台封禁的网红郭老师亦是当代恶搞文化所打造出的网络狂欢。

据悉,郭老师原是快手上的一名女主播,河北沧州人,人送外号“沧州郭泫雅”,因其狰狞的表情、疯癫的形象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短时间内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与其他颜值女主播不同的是,郭老师走的是搞怪路线,无论是直播还是短视频,都顶着一头油腻的头发、狰狞的表情、尖锐的嗓音……从上到下极尽邋遢之所能。她的走红方式也极为特别:凭借放屁、打嗝、喷鼻涕、抠脚、尖叫等各种丑态。

她还自成体系创作了郭语:从“集美”、“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到“耶斯莫拉”,尽管这种体系被外界称为小脑萎缩,但吸引了包括沈腾在内诸多人模仿。郭语之外,郭老师还利用各种荒诞的故事丰富自己的形象。比如沧州第一女首富、吃小孩、达令的爱情故事。

在B站鬼畜文化和玩梗风潮的带动下,郭老师的谐音梗在二次元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郭言郭语逐渐演变成“郭学”,更有人将郭老师的郭学打造成一场语法考试。自此,郭学发扬光大,在粉丝的引领下,郭家军的部队日益壮大,一场土味网红引领的恶搞文化潮流正式兴起。

因账号内容具有较强的“逐臭审丑”特征,不符合大众审美、不具有社会价值,尤其对未成年人群具有不良引导的可能性,2021年9月2日,郭老师多个账号被全平台封禁。

以上两起案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无论是马保国还是郭老师,两人均通过短视频以夸张的动作、语言表演博人眼球,并借助互联网呈现病毒式的广泛传播,在大众参与下引发二次创作,在恶搞中引起新一轮狂欢。而两人的最终结果也惊人地相似:遭全平台封禁。当然,马保国与郭老师的事例也各具特点:马保国“自抬身价”,借以“弘扬传统武术”之名招摇撞骗;而郭老师则不惜装疯卖丑将自身形象无限贬低以达哗众取宠之目的。而在公众参与的二次创作中,两人亦有所不同:郭老师对恶搞予以积极回应,马保国在这一阶段则相对缺环。

恶搞文化的火爆并不能代表大众审美,它们是滋生于短视频等社交平台而逐渐成型的亚文化。新媒体的发展带动了各类亚文化繁荣,但亚文化发展并不应该因其附着于网络而毫无束缚。回溯马保国与郭老师的走红,我们更应对恶搞狂欢秉持理性思考。新媒体时代下,以恶搞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虽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形态,但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待其消极影响并施以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李一,汪昊天.“网络恶搞”的现象分析与省思应对[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1,36(01):16-21.

[2]纪振坚.网络恶搞文化泛滥下的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网络财富,2009(11):189-191.

[3]万锦祥,叶婷,彭璇璇.网络恶搞文化的本质、危害及消解[J].新闻爱好者,2017(11):66-68.DOI:10.16017/j.cnki.xwahz.2017.11.019.

[4]郑刚,李丹丹:《传播核心价值,引领舆论导向——从马保国现象谈媒体传播的社会意义》,《中国地市报人》,2021.11.10

[5]柯文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虚拟狂欢与反思——以“马保国事件”为例》,《新闻文化建设》,2021.7.28

[6]李静仪,何双秋:《迷因理论视域下“马保国现象”生成传播机制分析》,《新媒体研究》,2021.3.10

[7]李云芳.从丁真和马保国谈媒体的激浊扬清[J].青年记者,2021(01):110.DOI:10.15997/j.cnki.qnjz.2021.01.044.

[8]詹一笑.网络恶搞的对策探析[J].声屏世界,2013(07):62-63.

[9]王华丽,张九海.网络“恶搞”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1):75-77.

上一条:从edg夺冠后的民众反应看大众媒体对流量热点的消费与狂欢 下一条:从《宋拓<校花>艺术展》事件看待媒体推动下公众参与对事件的舆论导向作用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