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素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专业素养  > 正文

从“吴谢宇涉嫌弑母案”反思犯罪报道中的新闻专业素养

作者:黎欣 时间:2020-10-08

【摘要】“吴谢宇涉嫌弑母案”在2016年媒体报道后,曾在舆论场上引起轩然大波。2019年吴谢宇被捕,此案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本文从吴谢宇落网后的报道着手,梳理并对比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在这一过程的报道内容,总结问题,反思原因,以探讨犯罪报道中新闻专业素养的坚守之道。

【关键词】犯罪报道;标签化;娱乐化;隐私侵犯

【Abstract】In 2006,Wu Xieyu was suspected of killing his mother.This event was reported and caused a stir in public opinion.Wu was arrested in 2019, so the case drew public’s attention again.Starting from the report of Wu Xieyu after he was arrested, this paper sort out and compare the report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media and we media in this process, summarize the problems and reflect on the reasons, so as to explore the way to stick to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in crime reporting.

【keyword】Crime reporting; Tagging; Entertainment; Invasion of privacy

【案例简介】

2015年6月底,吴谢宇通过网络购买了刀具、防水布等作案工具。

2015年7月11日,吴谢宇在家中将母亲谢天琴杀害,并将母亲用塑料膜包裹,还放上了活性炭除臭。

7月中旬,吴谢宇向亲戚们发送短信,大意为将去麻省理工做交换生,母亲一同前往陪读。随后,亲戚朋友又收到了谢天琴手机发出的借钱短信。警方消息称,这期间,吴谢宇通过各种方式借款,总额达144万元。

2015年8月,吴谢宇伪造辞职信,替母亲向单位辞职。10月,谢天琴所在年级的年级主任收到一封从上海寄出的辞职表格。据调查,在8月到11月底期间,他销声匿迹,在上海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两个月他出现在福州、北京和上海等地。

警方悬赏通告显示,2015年2月4日23时,吴谢宇在河南某处ATM机上取钱,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影像中。

370A

2016年2月5日,吴谢宇用短信告知舅舅,自己和母亲将回国,于2月6日到达福建莆田高铁站。2月6日,家人在高铁站接站未果,怀疑出事遂报案。14日,谢天琴被发现死于住处内,经侦查,其22岁的儿子吴谢宇有重大嫌疑,警方悬赏万元缉捕,但一直没有消息。

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抓。据透露,其身上带了30多张身份证,这三年一直在国内活动。

2019年5月27日,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对吴谢宇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2019年8月5日,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将案件报送至福州市人民检察院。

【案例来源】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8%B0%A2%E5%AE%87/19431403?fr=aladdin

 2.《北大弑母案始末过程详情经过 吴谢宇被抓时间地点》,红星新闻,2019-04-26.

   http://www.mnw.cn/news/shehui/2155071.html

【案例分析】

凶杀案因其独有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媒体重要的报道题材。媒体承担传播法治、揭露真相、弘扬正义之职责,而公众出于猎奇心理,对案件本身有预知的渴望。“吴谢宇涉嫌弑母案”在2016年引起轰动,但由于吴谢宇的销声匿迹,此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至2019年吴谢宇被捕,“北大”的名校光环加“天才恶魔”等标签化的解读,在伦理震惊与窥私欲面前,此事再次激起热议浪潮,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出现了一些违背新闻专业素养的现象。

    一、困境之思

(一)标签化的处理与刻板化的解读

“北大”的学霸身份与“弑母”的伦理践踏让此案从开始就极具“卖点”,在媒体的报道中,近乎完美的作案手段、隐姓埋名的藏匿生活,吴谢宇像是悬疑片中的“高智商嫌疑人”。“中考福州一中最高分;国内顶尖学府经济学院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曾屡获奖学金;在GRE考试中取得全球前5%的好成绩……”吴谢宇坐拥”学神“身份,而媒体也无不凸显着其名校身份,将目光从个人行为聚焦于高校之上,用“北大学子”代替“吴谢宇”以吸睛。如在吴谢宇被抓时,新京报发表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犯吴谢宇被批捕》,澎湃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犯被抓》等,标题都利用“贴标签”的方式,刺激着受众的感官与认知。

他人眼中的“完美存在”沦为弑母“恶魔”,大家本能得进行归类,在固有的刻板印象之下,将其与以往的高材生犯罪案件相关联,将复杂的事件放置于简单的认知框架之中,归因于家庭关系、人格缺陷、教育失衡等,这些自带敏感性的话题自然能够激起千层浪,大众在猜想与“共情”中寻找某种合理化的解释,但在忽视个体差异前提下的揣测,不仅不利于我们认知真相,也容易让舆论走向缺乏理性的方向。

(二)自媒体的想象消弭真实的边界

在吴谢宇涉嫌弑母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的“杀人动机”,大家集中探讨于此,媒体报道也试图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寻找他,描述他,采访他的亲戚、朋友、邻居,想要把他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抽离出来,呈现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但相比于主流媒体以事实说话的克制,自媒体的想象,甚至胡编乱造消弭了新闻真实性的边界。

微信公众号“没药花园”在4月27日推出《北大弑母案独家内幕(一):婚外情》,此文取得10w+的传播效果,文章内容直指吴谢宇父亲出轨,有婚外情,以主观视角分析了谢天琴的性格以及家庭遭遇对于吴谢宇的影响。文中写道“这些内容是真实的,请相信我的判断。我得到了非常具体的信息。只是出于对线人和当事人的隐私的保护,会省略一些细节”,企图通过隐匿消息源的方式来增添文字的说服力,但无根据的揣测不过是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的惯用招数,在引发了大量关注的同时,让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无迹可寻。

新京报采访了吴谢宇的姑父和表妹,发表《自媒体指吴谢宇父亲有“婚外情”,家属否认》,以此回应“婚外情”的谣传。还有些自媒体在分析案件原因时,指出可能是母子乱伦,这些自媒体无视道德和法律,无视新闻专业素养,用所谓的真相混淆视听,不仅对死者、对嫌疑犯,对他们整个的家庭造成了伤害,也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戏剧性的渲染陷入娱乐化的泥淖

伴随着吴谢宇的落网,关于他的报道呈现出一种“井喷性”式的状态,媒体着力挖掘他逃匿生涯这样戏剧化的“悬疑剧情”,其在重庆当男模的那段经历成为了被关注的重点。在学霸身份与男模职业强烈对比的反差中,他的故事在媒体的渲染和铺陈之下,陷入了过度娱乐化和庸俗化的泥淖。

澎湃新闻发表的《吴谢宇隐匿重庆的日子》,用大篇幅写了吴谢宇在重庆当男模的经历,描述了夜总会的现实状况、男模行业情况以及一些带有猎奇色彩而与事件并无直接关系的内容,“一些出手阔绰的客人会为喜欢的男模挂上不同价位的花环”;“通常只有长相出挑的男模才有被挂花的机会”;“伴随着狂乱迷离的电音,舞池中的男男女女尽情欢愉”,众多诸如此类的表述向我们刻画出了纸醉金迷的夜店生活,这些过于戏剧性的渲染虽然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但也不免显得过于庸俗化。新京报官方网易号发布的《北大弑母嫌犯吴谢宇:爱上性工作者 拍多部性爱视频》、《吴谢宇逃亡路:白天教课晚上当男模 点一次500元》,媒体不遗余力地挖掘着色情、迷离等娱乐化的元素,撩动着大众关注的敏感点。还有红星新闻发布的《探访“北大学子弑母”案发地:邻居回忆他处理尸体细节》,标题戏谑,夹杂对死者极为不尊重的意味,媒体不严谨的态度,对戏剧性的追求让报道本应有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削弱了其肩负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冲击着自身的公信力。

(四)过度报道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大众渴求事件的真相,媒体最大程度地探寻着事实,而其中的程度往往难以把握。中国青年网推出的《迷雾中的吴谢宇弑母案 :被遮蔽的和被放逐的》一文追溯到了吴谢宇的爷爷一辈的生活 :“吴智(吴谢宇的爸爸)的父亲曾任生产队队长 ,吴智的母亲手很巧 ,她会唱地方古曲。夫妻俩生了5个孩子 ,4个女儿 ,一个儿子。”因为吴谢宇是犯罪嫌疑人,就将其亲属的生活都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些信息不仅毫无意义,也有侵犯个人隐私之疑。

三联生活周刊在《吴谢宇成长的背景拼图》中写到了网友曝光的关于吴谢宇在夜总会当男模时的视频,这段视频也在网络上流传,视频只是对他生活状态的一种纪录,与案件并无瓜葛,却被拿出来当做媒体报道的资源,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是对吴谢宇生活隐私的一种侵犯,虽然他是犯罪嫌疑人,但他仍享有隐私保护的权利,这种公开实为报道程度的失衡。

二、原因之探

(一)窥私欲的驱使

犯罪类新闻具有现场感和纪实性强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或者迎合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窥私欲望。而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窥私欲,自然会深入地去寻找关于吴谢宇方方面面的痕迹,因而出现了对细节的过度挖掘和对信息的过度解读,表现出了众多有违新闻专业素养的报道失范现象。

(二)满足大众的安全感需求

对吴谢宇弑母原因的探讨一直都是各家媒体报道的核心点,大众关注这些犯罪新闻,不仅仅是窥私与猎奇的冲动,更有出于安全感的需求,人们急于寻找一种可以被理解的犯罪逻辑,来消除个人认知中关于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杀人恶魔身份偏差之间的“鸿沟”。因而各种看上去符合常人认知的解读被大家欣然接受,这就容易忽视事件难被揣度的复杂缘由,将个人的特殊性归于简单化,也给一些谣言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三)难以平衡的卖点与责任

对于专业媒体而言,他们承担报道之职责,也需要为自身发展着想,在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衡量中,显得难以平衡。吴谢宇作为一个极具卖点和看点的新闻人物,媒体竞相报道并不难理解,但如何在较量中脱颖而出显然值得思考。在眼球经济的刺激下,媒体降低社会责任,追逐戏剧性、娱乐化的内容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三、坚守之道

(一)自律

1.正确面对新闻报道的正负效应

犯罪报道归于“负面报道”,但不一定只产生负面效应,其报道的社会效应需要辩证看待。新闻报道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不是绝对的,如何在犯罪报道中平衡正负效应正是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合理考虑报道的内容、发布的形式与时间、受众的心理接受度等都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舆论引导之主体的主流媒体,对新闻报道效应的估量不能简单化,应在接近事物真相基础上,让人们公正客观地辨别是非,尽可能凸显正效应而避免负效应。

2.坚持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

真实性和客观性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媒体坚守新闻专业素养必须恪守的。犯罪报道由于其特殊性,在报道中更是尤其要保持平衡、中立的态度。呈现事实,避免未经核实,凭主观臆想、道听途说来撰写稿件,媒体应坚持“3T”原则,即Tell your own tale(主动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通过及时、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及时说明事实真相,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存在失范的问题,但更多的表现为克制的态度,未对作案细节或犯罪事实进行定性,如新京报在《“北大学生涉嫌弑母案”:“学神”与恶的距离》指出,“就目前来说,吴谢宇仍是嫌疑人,而非罪犯。在法院判决其有罪之前,‘有罪推定’都有失妥当”,这就规避了“媒介审判”的风险,体现了媒体应有的新闻专业素养。

3.良知原则

在犯罪报道中,良知原则亦不能忽视。媒体要避免夸张渲染的表述,避免造成二次伤害,避免加强受众的恐惧和焦虑情绪。此外,也要为事件的解决、社会的稳定做出努力,彰显必要的人文关怀。报道中媒体需要关注案件的处理进度、相关受害者、犯罪嫌疑人在逃逸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法律规范漏洞等。在此案中,有媒体关注到了吴谢宇所持的30多张身份证的来源,如南方周末的《触目惊心!北大学子弑母案背后》,报道挖掘了身份证网络交易的黑色产业链,揭露了实际存在的违法现象,为法律完善、社会进步。简而言之,对犯罪新闻的报道,不仅要保持克制、客观、理性的态度,也要保持应有的良知,这是一种职业操守,也是一种是社会良心。

(二)他律

面对失范现象,我们呼吁媒介的自律,同样需要他律的加持。但他律越细,媒体自由表达的空间就越小,因此为营造更具弹性的活动空间,应以自律为主,辅之以他律。规范媒介行为,使媒介权力得到合理的监督与制约,需要优化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该规定将规范主体扩大到所有内容生产者,明确了鼓励与禁止制作、复制、发布的信息内容,这意味着在主流媒体之外,自媒体的内容生产者也被纳入了规范的范围,这是治理网络空间的又一重要举措。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为适应现有的传播环境,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促进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依然需要在立法理念、立法质量等各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代清霞.新媒体时代标签化的成因探析——以“北大学子弑母案”为例[J].视听,2019(09).

[2]范娜娜.论犯罪报道中的媒体失范——以“北大吴谢宇涉嫌弑母案”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6).

[3]龙容.“北大吴谢宇涉嫌弑母案”中主流媒体报道倾向分析[J].科技传播,2019,11(13).

[4]骆文浩.灾难报道中的“3T”原则[J].新闻战线,2008(11).

上一条:从“上海卢浦大桥少年自杀”看媒体自杀报道中的专业素养 下一条: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事件”为例浅析媒介在报道和传播自杀事件上应有所节制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