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素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专业素养  > 正文

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事件”为例浅析媒介在报道和传播自杀事件上应有所节制

作者:陈文琴 时间:2019-01-08

【摘要】2017年4月27日,刚出版完个人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台北家中自杀身亡,据悉,这已经是她第四次尝试自杀行为。而的她这本小说中的主人公房思琪曾被补习老师性侵的经历就是作者自己曾经的遭遇。此事件一出,经中国大陆各大媒体报道和传播,引发热议在本着报道事实的原则上,已有部分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疯狂渲染和放大该女作家自杀事件,已构成媒介伦理失范。

【关键词】台湾女作家 性侵 自杀 媒介报道 伦理失范

【案例回顾】

2017年4月27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台北家中自缢身亡。此前两个月,她才刚刚出版个人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这本小说中,主要讲述了初二女生房思琪在暑假期间遭补习老师诱奸最终发疯的故事,故事原型正是作者本人。

林奕含出生于台南的一个医生家庭,其父林炳煌在台南开皮肤科诊所,行事特别,口碑很好,林奕含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品学兼优,也是台南唯一在高中升大学考试中取得满分的学生,在高中时已引起媒体关注,甚至称她为“最漂亮的满分级宝贝。

根据她父母的声明,林奕含最早可能于10年前被诱奸,当时她16岁。她曾在采访中谈到,自己从高二16岁起到26岁(去世),每周固定去接受精神科诊疗。由于患病,林奕含考上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之后,仅两周就退学。之后她重新考上政治大学中文系,但由于第三年病发再次休学,未能拿到毕业证书。

而在林奕含自杀后,案件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因为林奕含父母通过出版社发了声明,强调了此事的真实性,且暗含多年前性侵林奕含的人为其补习老师。台湾各界不断将涉事教师指向现年60岁的补习名师陈星(原名陈国星)。5月9日晚,陈星首度发声,称在林奕含高中毕业(18岁)后曾交往两个月,在林奕含父母知情后分手,强调自己没有强暴林奕含。

随后,该事件继续发酵,不仅是经大陆的纸媒广泛报道,还以自媒体文章疯狂在微博、微信传播。在自媒体中国比较流行的标题如“那个被诱奸的女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当子女被性侵时,父母及社会却是冷漠的看客”;在纸媒等一般传统媒体中标题通常为“台湾女作家自杀:曾遭补习老师侵犯”。

(图片源自网络)

【案例来源】

http://www.huaxia.com/thpl/tbch/rwz/5307560.html

http://www.sohu.com/a/140734762_555045

http://news.ifeng.com/a/20170430/51027868_0.shtml

http://news.163.com/17/0510/16/CK3AF75F00018AOR.html

【案例分析】

一、从受害者及其家人角度考虑

媒介在对此事的报道与传播中,已慢慢地由报道事实与传播真相过度到一种近乎渲染自杀氛围的奇怪行为中。传播也有其边界,媒体应持公心而论,不应在受害者伤口上撒盐,将事件扩展为对受害者及其家人的二次伤害。在面对一些重大伤害事件,如对受害者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创伤的行为事件是时,媒体更应考虑当事人及其亲属对与涉及巨大痛苦话题,在此类案件中,媒体应保持清醒与克制。

当悲剧已经造成,使事件发酵的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跟着扩大无疑是枉顾了受害者的尊严,也是一次又一次揭开受害者亲属的伤疤。当然,并不是说媒体不能跟进后续报道,而是媒介报道和传播的方式应恪守媒介伦理,不为报道而报道,不为传播而传播。

二、过于肆掠的传播自杀报道可能会让青少年产生模仿行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林奕含自杀事件,经由媒体大肆传播,很容易引发读者效仿。林奕含既是台湾知名的女作家,同时又是一名性侵受害者,她的自杀经历和可能使跟她有相似经历的读者产生相同的想法,因为真实又细致的情节描写加上媒介的烘托,读者很容易与其产生共鸣,引起读者的自杀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杀模仿”。

三、从新闻专业主义看该类事件

当林奕含自杀事件遭广泛传播时,大部分媒体要么只是简单的报道台湾女作家自杀,原因是遭性侵;要么将此事件过度解读为男权主义下女性生存之难或是口诛笔伐性侵犯罪者。更有甚者,对受害者个人经历出发去评头论足,将制造热点话题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上,形成又一波舆论风暴。但真正从当事人角度看问题者少之又少,从当事者角度看问题的媒体更是少之又少。媒介在此类事件中,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且始终要对受害者怀有人文主义关怀。

【成因及对策】

对于一些类似于“自杀”或“他杀”事件中,媒体很容易在流量中迷失自己,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存在矛盾的时候,媒体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干扰。简单来说,如果十家媒体对此类事件作了大篇幅而又骇人听闻的报道,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只有你一家对事件进行客观性呈现,那么你肯定会被淘汰。但是我们不能被表面和短暂的利益所懵逼眼睛,长远的媒介品牌效应与公信力才是专业的媒体该追求的,永远做事实和真相搬运工,不做想象的造假者。

在这种人人可做记者的现状下,新闻专业主义液压转变以往的理念,不能仅仅局限与抢时间、拼速度,而是需要将重心放在新闻事实的挖掘、信息的加工和社会公平争议的倡导上。

社会是多面的,在传递美好的同时也请接受一些它的不美好,适度的丑与恶的教育也不可或缺,人们也需要在各种各样的灾难事件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吕宇龙.《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赤峰学院学报.2018年6月

[2]张欢欢.《新媒体时代媒介伦理面临的困境》.青年记者.2018年8月

[3]唐映红.[个论]唐映红专栏.《林奕含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应该有所节制》

上一条:从“吴谢宇涉嫌弑母案”反思犯罪报道中的新闻专业素养 下一条:对网游青少年的污名化、标签化报道现象的反思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