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对“鲍毓明案件”的报道谈新闻专业素养
时间:2021-04-28
【摘要】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传统媒体在和新媒体的竞争中逐渐出现了新闻专业素养弱化的风险,导致在新闻报道中难以客观公正地报道,难以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南风窗和财新周刊在关于“鲍毓明案件”的报道中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两大媒体关于此案的报道失范问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尽量规避此类行为,重塑媒体的新闻专业素养。
【关键词】鲍毓明案件 媒体报道 新闻专业素养
【Abstract】Driven by the traffic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media's competition with new media gradually faces the risk of weakening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report objectively and impartially in news report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continuously output high-quality content. Various problems appeared in Nanfengchuang and Caixin Weekly's reports on the "Bao Yuming case."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he two major media’s reporting anomie on this case, and propose targeted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aiming to avoid such behaviors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reshape the media’s professionalism in journalism.
【Key words】Bao Yuming case;media reports;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案例简介】
2020年4月9日南风窗发表了一篇名为《涉嫌性侵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的文章,在互联网上瞬时引起轩然大波。下面是对事件的简单梳理:
李星星的母亲与鲍某明在2015年4月通过网友认识,一开始李星星母亲还心存戒备,不敢把女儿交给鲍某明抚养,在鲍某明充分取得母女俩的信任之后,李星星母亲就同意将女儿给他抚养。2015年11月,鲍某明带着刚满14岁的“女儿”李星星到北京上学。同年12月31日,鲍某明第一次侵犯李星星,此时年纪尚小的李星星通过百度得知自己是被强暴了。接下来的日子里,鲍某明数次侵犯李星星,还给她实施精神上的打压。李星星多次尝试报警,但基本上都是不了了之,没有下文;也尝试过自杀,但都被救下。直到2019年10月9日,李星星的案子再次立案。
2020年2月29日,李星星寻求住所地南京警方帮助,南京警方对话烟台,望告知李星星案件进展。
2020年4月8日,澎湃新闻报道了《上市公司高管被指性侵养女四年警方立案》的消息,爆料人称,烟台一上市公司高管自约2016年起性侵14岁“养女”小芳,公安部门正在办理。
2020年4月9日,鲍某某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称,自己不会触犯法律底线,否认性侵李星星一事,声称会证明其清白并追究李星星诬告陷害诽谤的责任。
2020年4月9日,杰瑞集团称已经与鲍毓明协商解除了劳动合同。
2020年4月9日深夜,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官方微博发布《案情通报》称,根据当事人及其律师提供的一些新的线索,我局于2019年10月9日决定再次立案,并在本地及其他涉案地做了大量调查取证工作。目前侦查工作仍在进行中。我局将严格依法办案,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2020年4月10日,当事女孩李星星告诉紧急呼叫(新京报旗下新闻栏目),她不认同鲍某某没有性侵她的言论。
2020年4月10日,中兴通讯收到鲍毓明辞去独立非执行董事职务的申请。
2020年4月10日,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已解除鲍毓明兼职研究员的聘任。
2020年4月11日,鲍毓明的姐姐回应,李星星和鲍毓明并非父女关系,并且李星星和其母亲曾经去过鲍毓明的老家见过父母。
2020年4月11日,鲍毓明通过中间人表示,李星星控诉的内容存在不实,他将适当做些维权工作。当日深夜,鲍毓明似乎再度“消失”,无法取得联系。
2020年4月11日,烟台市公安局发出《警方通报》,关于一女子控告鲍某某性侵一案,我局已组成工作专班,并商请烟台市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对前期芝罘公安分局侦办的案件事实及公众关注的相关问题正在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2020年4月12日,财新网刊发报道《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引起舆论争议。
【案例来源】
【案例分析】
南风窗发表《涉嫌性侵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的文章之后,鲍某明在未经司法审查和定罪的情况下,先被大众舆论判为罪该万死的恶魔,鲍毓明已然“社会性死亡”。南风窗的这篇文章极具煽动性,全文只提到李星星的个人陈述和想法,没有涉及到鲍某明的相关材料。新闻采访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客观、真实、准确,新闻工作者要想了解到事实真相,在采访时就应该多方取证,而不应该仅听取一方证词就下结论。且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有待全面考证,李星星的噩梦内容属于梦中情景,不应该成为拿来博取观众同情的工具。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不止是南风窗的这篇文章带有极强的倾向性,财新周刊发表的《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这篇文章完全站在鲍某明的立场上,开篇就在说这就像一个缺少关爱的女孩向“养父”寻求安全感的故事,试图将性侵未成年少女这一违法行为“小说”化,为鲍某明开脱。在这一事件中,新闻工作者缺少新闻专业素养,引导舆论走向,刻意制造舆论风波,一度使大众舆论两极反转,既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又使事件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南风窗——《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
南风窗于2020年4月9日发表的《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是对鲍某明性侵行为的指控。全文重点突出,加重字体,行文按照时间顺序,还添加了许多心理描写和情绪上的渲染。极其具有倾向性、主观性,没有体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专业性、责任感。
媒体议程设置、引导公众议程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南风窗的报道虽然存在明显瑕疵,但是其抢占了舆论的制高点,因而完全引领了大众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未成年”、“性侵”、“高管”这些本就高度敏感的词汇易引起受众对弱者的同情,对强者的憎恨。
信息来源单一、采访角度不全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采访要坚持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原则,记者是新闻事件的陈述者,是新闻事件的见证者,特别是在写作时不允许带个人情感,也不可进行“合理想象”。采访对象要全面,从多个角度呈现事件的全貌,给予当时人充分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在南风窗的报道中信源是单一的,采访对象也只有事件当事人之一,且信源可信度不确定,夹杂着较强的个人情绪。采访角度也不全,在这一报道中,李星星的母亲和当事人鲍某明是失声的。而两人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责任。显然,南风窗的新闻采访是不合格的。
新闻煽动性强、主观色彩浓厚
后真相时代,情绪大于事实,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或想看的东西。当舆论阵地由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各个媒体都在寻找出路,怎样才能做出爆款文章,怎样才能吸引受众注意力是各个媒体的当务之急。南风窗的这篇报道赚足了眼球经济,从标题到具体内容无不牵动着受众,细节之丰富足以给任何一个仔细阅读的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南风窗用它看似客观,实则处处埋下了陷阱的文字,利用受众同理心提高文章点击率,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违背了新闻媒体人应有的新闻专业素养。
财新周刊——《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
财新在其官微上这样描述:“这更像是一个自小缺少父爱的女孩儿向‘养父’寻求安全感的故事。”这样的表达似乎在回应此前南风窗的报道,将舆论偏向引向另一个方向,似乎在告诉大众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
消息来源不准确
在财新的这篇报道中,鲍某明没有接受财新记者的正面采访,而是通过中间人发来的书面回应,书面内容的真伪性也有待考究。全文中多次提到鲍某明提供了与李星星的聊天记录,但是截图都未在文中出现。报道中经常用“据消息人士称”、“消息人士还称”,这个消息人士是谁,财新没有给出消息人士的具体来源。在新闻报道中引用他人话语,必须要给出具体来源,不能模棱两可,糊弄读者。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工作者有意识地加工的产物,事实是有选择和加工的,但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财新网仅凭鲍某明的一人之词就将这件事定性为“一个小女孩儿寻求爱的故事”是不妥的,且在此篇报道中缺少另一个当事人李星星的采访,没有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严谨、客观、冷静,对事实的追溯也不明晰。
行文立场不中立
财新网《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这篇文章立场不够中立。其中虽然有鲍某明、李星星、心理志愿者等人的采访,但是却缺少了重要当事人李星星的采访,文章的内容也是偏向鲍某明的,将他塑造为一个高大、有爱心、有同情心的男人,李星星却成了一个只要没有得到鲍某明的爱就无理取闹的女生。公众对于财新网的这篇报道自然是不买账的,财新网的报道更像是一个玛丽苏故事,而不是事实真相,这会给公众带来错误价值观的引导,给社会带来不良风气。报道忽略了鲍某明事件中的法律问题,毕竟鲍某明第一次侵犯李星星时,李星星年龄尚小,刚满14岁。新闻报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其形成的“拟态环境”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行为。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要立场中立,不可带有主观倾向。
(三)缺乏证据可信度低
在财新此篇报道中多次出现“鲍某明提供朋友圈截图、与李星星的聊天记录截图”,文中却没有附上任何截图或者相应的证据。没有对李星星的正面采访,却引用李星星对其他媒体或其他人说的话并且写在报道里。将受众吸引到新闻记者预设的环境之中,看似真实,实则漏洞百出。新闻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同时承担“把关人”的角色,新闻报道既要整体真实性,单个事实也要完全真实。主观臆断和猜测虚构只会失去受众对媒体的信任。
【案例反思】
南风窗《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财新周刊《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 ,这两篇深度报道分别站在李星星、鲍某明视角看待整个事件,无论是哪篇报道都有失偏颇,立场不中立、证据不齐全、舆论导向明显、缺乏真实性、信息源模糊是这两篇报道的共同问题。
首先,流量至上的时代,媒体想要吸引受众关注获取经济利益是最大的原因。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每天会在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接收和发送各种各样的信息,其关注点也很难在一个舆论热点上停留很久,等这波舆论浪潮过去,他们又会去追寻下一波舆论热点。因此,很多媒体刻意迎合大众,“高管”、“未成年”、“性侵”、“自杀”这样的词语最容易受到大众关注,它们与现实社会问题紧密相连,很容易唤起大众对弱者的同情、对强者的谩骂。比如自南风窗发表了《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之后,鲍某明的微博评论都是“你今天死了没?”等过激性言论。新闻媒体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是新闻工作者该坚持的新闻专业素养不能丢。
其次,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有所缺失。社会大众是通过媒体来看世界的,新闻报道影响着受众对社会新近发生事件的认知、看法、态度。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生产者和发布者,在生产新闻时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避免因不当言论导致舆论两极反转。财新周刊《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这篇报道在开篇就将事件定性为“一个从小缺少爱的女孩儿遇到霸道总裁的故事”,记者提前预设立场、表明观点,引导舆论向媒体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有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受众也不会轻易被糊弄,所以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专业素养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作为社会正义的伸张者,媒体人要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最后,对新闻内容把关不严,文章内容漏洞百出。虽然南风窗《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这篇报道点击率千万级,赚足了受众眼球,但另一方面,这不是一篇很公允的报道,它不够冷静,过于自媒体化,将很多当事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所产生的心理情绪都清楚地描述出来,这不符合新闻事实,也经不起仔细推敲。文章信息来源单一且模糊,对被采访者说的话不经核实就发布出来,具备一定媒介素养的人能很轻易地找到其中的漏洞。一来不方便读者对新闻全貌的掌握,二来也会导致受众对媒体平台的信任度降低,不利于媒体平台自身的长期发展。
【对策建议】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正如搜狐总裁张朝阳所言: “商业利益和媒体公正的矛盾,说到底,网站的长期发展和短期发展之间的矛盾,取决于你的眼光是否长远。”同理,要想成为令人尊敬的媒体、公信力高的媒体就必须摒弃“经济利益第一”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固然要在第一时间为公众发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但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自己的内容负责,为媒体平台的用户负责,为事件当事人负责。这两家报纸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因为一家自律、公正的媒体肯定是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媒体,媒体忽视公众真正需求而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的行为无疑是杀鸡取卵、自掘坟墓。
提升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
在公民记者漫天横飞的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首先在思维上,要思维理念上秉持完备的专业准则,强化把关,坚守新闻真实的使命。倘若写《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一文的作者有很强的把关意识,便不会导致文章漏洞百出的窘境。其次在专业实践上,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强化新媒体时代的采写编评业务素养,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积极承担好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其一,要进行扎实的采访,立足于实践,深入发掘人民群众中丰富而宝贵的新闻题材,关注群众所关心的事情。就南风窗的报道而言,采访应该更深入更全面,要真实反映事件全貌。其二,要强化自身的内容编写能力。在移动传播时代,新闻工作者应不断适应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创造出新体裁、新形式、新的表达方法和新的语言风格,但前提是要坚持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带偏舆论的走向。
(三)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
媒体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加强对内容的审核。消费社会在流量经济的诱惑下,很多媒体纷纷选择迎合大众观看需求,在如何提高点击率如何提高发稿速度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但缺在内容质量上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南风窗和财新周刊关于鲍毓明案的报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纰漏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它们为了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抢占舆论高地,没能够做好内容核查工作,导致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受到破坏,而新闻内容的缺陷对新闻媒体来说又是致命伤害。只有坚持持续不断地向公众推送优质内容,传递事实真相,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反映人民呼声、关心人民疾苦,才会在无形中形成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后,点击率、收视率、订阅率等自然不在话下,经济利益由此而产生。作为老牌媒体,更应该在新媒体时代做好表率,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注重内容质量,彰显社会主流价值。
【参考文献】
赵婷婷.从鲍毓明案看信息时代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规范性[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3):146-147.
张子森,刘海鹏.从财新道歉说起——新闻专业精神拒绝“主观倾向”和“媒体审判”[J].青年记者,2020(20):21-22.
上一条:从“江西女子失联”报道反思记者新闻专业素养与法律意识之阙 下一条:从“上海卢浦大桥少年自杀”看媒体自杀报道中的专业素养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