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柬埔寨血奴案新闻反转为例看国际传播中虚假新闻报道的反思与对策

作者:王玉鹤 时间:2023-02-23

【摘要】世界交互的信息洪流促使国际新闻事件信息纷繁多样,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国际传播的虚假新闻越来越猖獗。国际虚假新闻事件凭借其跨越国别的事件性质,杜撰编造的故事内容或耸人听闻的标题,利用公众的民族认同感和共情力等情感因素,引得众多媒体关注表态,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本文以“柬埔寨血奴案”这一国际性新闻事件的反转为例,探讨国际传播中虚假新闻产生的深层原因及造成的危害,以期得出治理国际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的策略。

【关键词】国际传播;虚假新闻;新闻反转;后真相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Internet platform, the spreading speed is faster and faster, and the false news is more and more rampant. International false news events, by virtue of their cross-country nature, fabricated story contents or sensational headlines, and made use of such emotional factors as the public'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empathy,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media to express their views, but it was later proved to be inconsistent with the subject or the whole of the facts, or even contrary to the facts. Taking the case of“Cambodia blood slav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ep-seated causes and harm of false new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alse new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Fake news; news reversal; post-truth

【案例简介】

2月12日,一则“中国江苏男子李亚明(化名)因轻信58同城招工广告,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胁迫偷渡至柬埔寨后,被网诈团伙抽血治病危”的信息刷屏国内各大社交媒体,受到广泛关注。

2月17日凌晨,中国驻柬埔寨使馆回应血奴事件,表示柬埔寨西哈努克省警方已正式立案,中柬两国警方正协同开展相关侦查工作。

然而,在警方进行调查,还未发布准确结果期间,国内大量自媒体、网络大V发布以“小伙找工作被掳至柬埔寨,因拒绝诈骗而成为‘血袋’”“中国小伙在柬埔寨被网诈团伙抽血治病危”“榨干员工最后一滴血”“莫名其妙的失踪和死亡”“‘血奴’事件的背后,危险的58同城”等为题的文章,并配以一张疑似受害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照片。

2月17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客户端发布新闻,称“2月12日,柬埔寨中柬第一医院向我馆反映,该院收治了1名李姓中国男子,其应轻信同城网上的虚假招工广告,被犯罪团伙胁迫偷渡至柬埔寨,后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中国城内网赌电诈团伙非法拘禁,并被多次大剂量抽血,生命垂危。”这条报道被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多次转发。

三联生活周刊发布题为“柬埔寨‘血奴’后续:那些逃不掉的年轻人”,在文中写到“他们揣着各异的想法而来,从未想过自己会因此闯入的世界黑暗的一角,被再三转卖……”等具有煽情倾向的语句。

2月28日,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人民日报等相继发布新闻,认定所谓“血奴”案纯属编造,系三人协助编造血奴案。

3月1日,央视新闻发布“央视评耸人听闻的血奴案不能一编了之”,表示无论造谣者出于什么动机,都已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造谣者,必将受到法律的惩戒。网友要“擦亮眼睛”,不妨等等真相再“吃瓜”,想想真伪再发言。

【案例来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9737561

https://mp.weixin.qq.com/s/m6LcYINiZckYzHg75NxINA

https://www.sohu.com/a/526125724_115362?scm=1101.topic:49952:9.0.2.0&spm=smpc.topic_147.tpl-content-feed-list-1.2.1667109760466C26OrGs_49949

【案例分析】

国际传播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中的假新闻是新闻在跨越国界的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虚假现象,既包括无事实根据的假新闻,也包括具有事实根据但部分要素失实的假新闻。

在“柬埔寨血奴案”这一国际议题中,虚假信息内容和新闻反转的出现,是多方主体共同影响的结果。一开始事实本事还很复杂,处于中柬两国警方深入调查、核实信息期间,国内一些媒体便急于追求热点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对这一涉及国际话题的新闻事实不做深入调查采访,急于定性与表态。虚假信息传播过程中,各大媒体的新闻编辑部严重缺失审核与把关,不对新闻事实进行严格深入的核查。公众出于对同胞可能遭受的苦难的同情,被主观情绪裹挟,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成为参与虚假新闻的传播者甚至生产者,从而导致“柬埔寨血奴案纯属编造”这一完全的虚假国际新闻。

一、国际议题为何出现伦理失范导致新闻反转

(一)媒体对国际议题报道缺乏专业性,盲目竞争追求流量。

在关于这类跨越国别的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我国新闻媒体可能存在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等客观原因,会对某些事件产生误读,还有因为涉及“中国小伙在柬埔寨被网诈团伙抽血治病危”等容易激起记者群体共情力和同理心的信息内容,会导致记者产生对同胞的同情、对外国网诈团伙的愤怒等过分主观情绪,在新闻的撰写过程中夹杂着个人主观情绪。

此外,一些媒体记者急于追求这一跨国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对新闻事实不深入调查采访就急于定性或表态,想要达到吸引受众关注度追逐流量的目的。马克思指出“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被完整地揭示出来”,只有不同的媒体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报道角度和事实呈现,才会完整的揭示出新闻事件的全貌,然而,在这一国际新闻事件报道中,与“中国小伙在柬埔寨被网诈团伙抽血治病危”话题相关的讨论和所谓“事实爆料”一经爆出,多个媒体就一拥而上,没有对事件当事人或事件相关人员的亲自采访,只是对单一的已有的二手材料再加工,盲目转发追逐超高的曝光率,以及类似“他们揣着各异的想法而来,从未想过自己会因此闯入的世界黑暗的一角,被再三转卖……”这样的揣测和煽情报道。媒体机构享受着新媒体时代信息多元丰富的现状,使越来越多的记者不愿深入挖掘新闻信息,只“盯着”受众和其他媒体参与生产制作的有热度的信息,进行盲目转发和传播,造成新闻信息纷繁多样、真假参半。

(二)国际议题中媒体编辑部的审核缺席

在传统媒体时代,包含国际新闻在内的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慢且审核严格,新闻信息的发布,需要记者、编辑、总编等负责人的层层把关和深入核实,从而确保信息真实准确。追求流量的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部缺乏严格的审核流程,国际新闻凭借其自身的话题度和敏感性,成为媒体抢新闻或博取流量的热点。新闻编辑部在国际事件中无法深入一线、缺乏核实途径、不愿意花费时间核实新闻信息来源和事实真相,甚至不对内容加以逻辑核对,新闻审核把关不到位。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新闻的发布主体也呈现出从专业新闻机构到多元新闻主体的结构性变化,专业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机器生产内容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成为国际假新闻发展的新动向。社交媒体编辑缺乏国际传播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没有充分认识到涉及国际话题的新闻事件的重大性,最基本的内容审核也没能实现,故意采用有争议、大胆过度的如“榨干员工最后一滴血”“莫名其妙的失踪和死亡”等这类标题来吸引受众眼球,利用受众对此类话题的关注和同情,激化受众情绪,引起错误的舆论导向。

(三)受众对国际新闻中信息主体存在认知框架

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一书中,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框架源自过去的经验,其形成受到了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尤其受到了媒体的议程设置的影响。在“柬埔寨血奴案”发酵过程中,绝大对数发表评论、参与信息传播的网民实质并没有去过柬埔寨,也没有对柬埔寨这一国家的直观生活感受,而是通过媒体长期以来的报道,形成了个体框架,先入为主的将柬埔寨想象为落后、不安全社会,而“中国被抽血小伙”这一形象被自然划分为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一旦出现此类新闻报道时,就会基于自己的认知框架和主观情绪,对“小伙找工作被掳至柬埔寨,因拒绝诈骗而成为‘血袋’”这类新闻内容不加批判的接受且参与虚假信息的传播。

此外,大多数受众往往没有受过专业新闻技术和新闻素养的培训,缺乏辨别事件信息真伪的能力和承担发布新闻后果的责任意识。

二、国际虚假新闻事件产生的危害

国际虚假新闻事件,凭借事件本身的特殊性质,在传播中会为不同国家在内的国际受众编制虚假的拟态环境,误导社会、欺骗公众,导致错误舆论广泛传播难以控制,会削减媒体国际议题报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一)减弱我国新闻媒体公信力,影响国际传播力

我国正处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关键时期,媒体平台更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柬埔寨血奴案”事件中,我国一些媒体平台为抢发新闻,不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味追求“十万+”“爆点”,导致“小伙找工作被掳至柬埔寨,因拒绝诈骗而成为‘血袋’”“中国小伙在柬埔寨被网诈团伙抽血治病危”“莫名其妙的失踪和死亡”这些耸人听闻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而后又被官方证实为虚假新闻。这会严重消磨国内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和依赖度,减少用户粘性,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作为国家威望政策的国际传播,其主旨在于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投射和相互流通,产生“文化(吸引)力”激发他国的认同感乃至敬畏感,建构起与他国之间积极友好的身份认同关系。与此相反,“柬埔寨血奴案”这一虚假国际新闻会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媒体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质疑,导致国外的媒体和公众对中国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真实产生怀疑,长此以往,国际社会可能会对中国媒体和中国国家形象产生错误认知,这不利于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可能还会使国外受众对有关中国故事的报道产生抵触情绪。

(二)有害我国社会安全健康发展,降低人民幸福感

此次虚假新闻事件中包含“中国小伙在柬埔寨被网诈团伙抽血治病危”“榨干员工最后一滴血”“血奴”“血袋”等大量耸人听闻的词句,利用我国公众的民族认同感和对同胞所受苦难的同情,影响受众产生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并通过广泛传播增加了居住在柬埔寨的中国公民及其家人的不安全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感。这已然危害社会健康发展秩序,甚至是对在柬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不良影响。此外,对我国企业的正常生存发展,也造成了不良影响,“‘血奴’事件的背后,危险的58同城”这类标题赫然在目,严重侵犯了“58同城”的声誉和利益,危害了“58同城”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发展。

(三)影响中柬两国友好国际关系,影响大国外交理念

这次虚假新闻事件损害了柬埔寨这一国家在中国公民心中的形象,使之与“电诈”“血奴”等负面词语产生联系,扰乱了正常的国际秩序。正如某一虚假新闻的评论区 “还是国内好,柬埔寨可乱了”“太害怕了、柬埔寨拉入黑名单”等留言所反映的一样,受众在阅读了这类虚假新闻信息后,会对柬埔寨的安全和治安产生严重怀疑,质疑柬埔寨的社会秩序,催发在柬中国公民和家人的焦虑,会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中柬两国公众的矛盾,从而影响两国的多方面合作和经济发展,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背道而驰。

三、如何在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规避此类虚假新闻的产生

(一)坚守专业素养,打造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媒体集群

邵飘萍曾说,新闻工作者要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准则,面对无论多么热门的新闻事件,都要有深入探究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毅力,通过亲身采访、多方核实、深入调查掌握事件一手资料,避免记者主观情绪和迎合受众心理,始终牢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求把事实真相送到受众面前,并持续关注事件后续发展,及时补充报道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和可能的事实转变。

国际传播中新闻报道主体多元,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媒体之间的通力合作和相互协同,形成上下衔接的传播矩阵,通过集群发布正确的新闻信息设置议程,引导舆论,使受众产生正确认知。

(二)寻求通力合作,实现国内外新闻媒体信息互通的理想关系

在关于这类跨国别的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需要与国际媒体进行合作,在信息互通的前提下,客观全面的甄别信息。首先是和中国驻外媒体积极验证信息来源、核实信息真伪,结合国内国外整体环境,报道新闻事件。还要与国外媒体多交流互通,不仅限于一家之言,国外媒体在跨国新闻事件中有先天深入采访和调查的优势,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国外媒体平台所采集的信息,不能封闭单一地报道。

(三)严格把关审核,树立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大局观念

新闻媒体平台一定要履行好把关责任,在重大的国际性新闻事件中,专业媒体要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围绕国际友好关系准则,严格把关审核,发挥专业媒体的采访和调查优势,不能被一些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账号带偏了节奏。沃尔特· 李普曼曾经这样描述新闻编辑部:“到达报纸编辑部的当日新闻是事实、宣传、谣言、怀疑、线索、希望和恐惧的混合体,其杂乱无章令人难以置信”。如他所说,报纸时代的新闻编辑部的信息如此混乱,现下新媒体时代,涉及国际事件的新闻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加纷繁复杂且具有碎片化特征,所以更需要专业的媒体编辑部对眼花缭乱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审查与核实,对任何存疑的新闻事实深挖,承担起“把关人”的角色,确保到达受众眼前的新闻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不辜负受众的信任和期待。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公众的全局视野

2017年施行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五条明确要求“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然而,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发布门槛过低,任何主体发布的信息都可能成为受公众关注的“大新闻”,因此除了加强虚假新闻的提前预防,还需要提高事后追究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惩处虚假新闻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出于各种目的制造、传播与散布虚假新闻的行为,大力整治违规媒体平台和个人账号,追究责任。

网络空间鱼龙混杂,公众面对的是各型各类的碎片化信息内容,要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类培训活动,培养公众的国际视野和大局观念,培养他们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使公众在面对任何形式、话题的内容时,不轻易被虚假新闻隐含的情绪裹挟着走,有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具有怀疑和质询思维、思辨意识和批判精神,努力克服先入为主、主观情绪和个人偏见,拒绝成为一些不怀好意的组织和个人利用的“舆论工具”。

四、启示与思考

国际传播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舞台中,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和权威性,避免虚假新闻的产生。要提高国际传播力,准确、恰当、适度的运用媒体资源、建构起不同国家受众的认同感。

此外,张振宇等人认为,“这类新闻的生产者大多并不是有意识地通过假新闻对现实进行讽喻,但该假新闻得以在大众媒体上广为扩散,这本身就证明了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满足了受众对于某种社会现实的认知,而这种社会现实又往往涉及到某些值得关注的公共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受众为什么会相信这些假新闻,从而对现实生活起到关照和指导作用。”“柬埔寨血奴案”这一虚假新闻的出现和广受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的反映,除了治理,也要从虚假新闻中看到其潜在的相关社会现实矛盾和大众群体心理,居安思危,做好警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1.

[2]肖伟.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0,32(12):30-36.DOI:10.13495/j.cnki.cjjc.2010.12.022.

[3]李智.试论国际传播在国家树立国际威望中的作用[J].国际论坛,2005(01):1-5+79.

[4]Bill Kovach、Tom Rosenstie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

[5]张振宇;喻发胜;王然.讽刺画、预警器和烟幕弹——对国内假新闻研究的反思与重构(1980-2018).国际新闻界.2019年:158-176.

上一条:西方媒体对印度疫情中“死亡”的赤裸报道反思新闻伦理 下一条:从“美国官员捏造中国新疆种族灭亡”事件看国际媒体对国内新闻描述传播的修辞倾向与失范行为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