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伦理与“被算计”的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算法伦理与“被算计”的人 > 正文
AI画作获奖背后技术与艺术的伦理之争
时间:2023-02-23
【摘要】从AI写作到AI播报,再到AI绘画,AI技术广泛应用甚至已经渗入抽象的艺术创作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传统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与此同时其背后的伦理问题亦不可忽视。本文以因Jason Allen的AI画作" Theatre D ' opera Spatial "获奖而引发的争议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背后的技术伦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应如何平衡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以使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伦理;人机协同
【Abstract】From AI writing to AI broadcasting to AI painting, AI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has even penetrated into the field of abstract art cre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somewhat liberated the productivity of traditional workers and improved their work efficienc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ethical problems behind it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troversy caused by the award of Jason Allen's AI painting "Theatre D' opera Spatial"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and ethical issues behi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thinks about how to bala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intelligence, so as to make the technology better serve people.
【Key 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cal ethics; 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案例简介】
“我赢得了第一名”,一个名为Sincarnate的用户发帖说道,并配图其在获奖作品,由此引发极大轰动。
原来,8月底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一项艺术比赛中,参赛者Jason Allen凭借" Theatre D ' opera Spatial "(《太空歌剧院》)赢得了数字艺术类别的冠军,然而Allen并没有使用数字画笔绘制这幅作品,而是通过一款名为Midjourney的AI绘画工具生成然后将其印在画布上得到的。因此这幅作品的获奖在推特上引发了争议,职业画师和艺术狂热者们纷纷指责Allen的这种行为加速了创造性工作的死亡。
一位名为OmniMorpho的推特用户评论说:“We're watching the death of artistry unfold before our eyes.(我们正在看着艺术的死亡在我们眼前展开。)”这条评论获得了5000多个赞。对此Allen则回应他的投入对这幅获奖画作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一直在探索一种特殊的提示符,并已经使用它创建了100张图片,经过数周的微调和策划,从中选择了最喜欢的三张,而获奖画作正是这三者之一。
面对争议,此次比赛的主办方则回应他们并不打算惩罚Allen,因为其比赛规则里并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使用AI作画。
对此,国内各大社交平台,如微博、知乎等,也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截止2022年11月微博话题#AI画作拿第一等奖惹怒人类艺术家#阅读次数已达到1.4亿次,并引发4000多次讨论,其中原创人数突破一千。在知乎平台更是有用户提出了“插画师朋友觉得AI会让自己失业,我该怎么安慰和开导他?”的问题,并引发将近60万次的浏览。
10月12日,微博话题#一张画证明人不会被AI取代#登上热搜,再一次将对于AI画作的讨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案例来源】
2.https://mp.weixin.qq.com/s/C7KkFs1CR3VImlvfzeRZZQ
【案例分析】
一、分析问题成因
(一)技术推动
AI即人工智能(Ai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同时还涉及仿生学、生物学、语言学、数学、自动化、信息论、控制论等多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随着技术的发展,AI的应用领域也愈发广泛,从AI机器人写作到AI主播、再到如今的AI绘画,人工智能似乎越来越“全能”,甚至开拓了抽象艺术创作的新领域。
(二)政策利好
近年来随之智能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颁布相关政策为其发展保驾护航。2022年7月27日,美国科技创新智库“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数据创新中心(Center for Data Innovation,CDI)发布了题为《美国人工智能政策工作情况报告》。其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投资、政策优惠以及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美国人工智能政策评估》9大AI政策领域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https://www.sohu.com/a/582013628_120319119/
二、分析利弊得失
(一)机遇
1、“任劳任怨”提高作画效率
AI绘画软件只需要用户输入一系列关键词,就可以通过以秒计数的时间形成一幅职业画师需要一天甚至更久时间才能完成的画作。其操作的简便化大大降低了“绘画”的门槛,同时对于以牟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而言,应用AI绘画软件长期来看比聘用职业画师的经济成本更低,且省去了对于雇佣关系的维系投入。只要有需要AI绘画软件就可以实现24小时的“连轴转”,并且“任劳任怨”,不会因为长期做工而降低效率。例如微信公众号的手绘风格的封面、插图等都需要大量的图片供应,对作画效率有着较高的要求,而AI绘画软件则恰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2、深度学习“复原”受损名画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著名画家曾留下不少名作,这是人类艺术的瑰宝,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画作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成为一种遗憾。
AI绘画软件是通过深度学习之后才产生的,在此过程中AI绘画软件学习了大量名作,基于数据化的分析能够或者某位画家、某一时期的绘画特点,从而形成一套绘画系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AI绘画软件能够对受损名画进行修复,拯救人类艺术瑰宝,并使其得以长久保存。
例如,在2022年7月举办的以“AI深耕,万物生长”为主题的2022百度世界大会上,就展示了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补全”的《富春山居图》,并制作了H5作品海报(如下图),满足了普通受众对AI绘画技术的体验感。
《撒贝宁李彦宏搭档百度世界大会将带来重磅发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689541465650103&wfr=baike
(二)挑战
1、画作丧失灵韵,缺少情感
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学者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言,“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他认为复制技术的出现与扩张将导致艺术“灵韵”及传统权威性的消失。
一方面,AI绘画软件所创作出来的画作,只是经过无数数码编程之后的结果,从而缺少了人类传统画师在作画时所倾注的心血与情感。另一方面,AI绘画软件并没有人类的思维与情感,其作品主要是基于对现有作品的学习与模仿而成的。因此,当AI绘画软件普及之后海量的AI画作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固化人类对艺术的审美。
2、人工智能挑战人的智能
在Allen的AI画作获奖之后,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话题#AI画作拿第一等奖惹怒人类艺术家#都引发了激烈讨论,在知乎平台更是出现了“插画师朋友觉得AI会让自己失业,我该怎么安慰和开导他?”的问题,可见其对传统职业画师带来的冲击。人类画师经过数年如一日的学习与宝贵的灵感才能创作出来的画作,AI绘画软件也许只需要短短十几秒。AI绘画软件既限制了画师的创作灵感与成长性,同时又挤压了画师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有画师甚至指出这是在“逼死艺术”。
3、“打碎重组”的版权之争
AI作画软件通过对既有名作的深度学习,“取其精华”,根据用户所属的一系列关键词在其“精华库”中选取最为匹配的一部分,进而将其进行重组。在这个爬取既有艺术作品、元素,将其“打碎重组”的过程中则存在着版权之争。版权侵害从本质上来说即是对画作原创者灵感及劳动成果的掠夺与侵犯,如若不加以规范管治将打击原创者进行创作的积极性。目前已不少画手发文表示自己的作品被AI所抄袭,并表示禁止自己的画作被AI用来学习和模仿。
三、破解伦理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规范应用,建立健全版权法规
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起草出台相关政策规范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趋利避害,谨防技术的过度使用而导致对公共利益及人文价值的冲击。例如2021年9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政策,旨在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进而为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发展提供伦理指引。此外,建立健全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样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对人对智能的一种保护。
(二)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推动技术向善发展
平台作为最直接的利益获得者,同样是最直接的责任主体,因此必须明确并贯彻落实其主体责任,以实现平台自律、行业自律。从技术理念畅想到技术开发,再到技术的落地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应自觉遵循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的双重制约,以促进技术的向善发展,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三)职业画师精进技术,探索人机协同新路径
正如微博热搜话题#一张画证明人不会被AI取代#下的讨论一样,人工智能所生产的画作基于对人类画作的学习与模仿,而人类无穷的想象力是人工智能技术所学不来的,因此职业画师仍然有着不可替代地位,“有感情”的作品也显得更加珍贵。同时,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威胁,人类创作者也需要“永不停歇的学习”,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还可以一种探索人机协同的新路径,利用技术完成繁琐的机械化的工作,从而以更充沛的精力去创作。
四、自身启示与体会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模仿理论,指出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是发明是极少见的,大量的行为是模仿。AI绘画软件正是基于对人类画作的模仿进行绘画,没有对生活的细微观察,更没有其自身的思考与情感,人工智能只能是人类智能的模仿者。曾经摄影的诞生并没有导致绘画的消失,如今AI绘画软件同样不能替代传统画师的创作,但技术的发展就像是一次次筛选,如果对人工智能嗤之以鼻,拒绝接受并学习新生事物则让人类陷入被时代发展所淘汰的洪流。因此,探索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有机协同,将技术为艺术所用,或将开拓一片新的艺术领域,用更加多元的艺术表达展现生活之美。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
五、相似案例比较
(一)相似案例
无独有偶,针对AI画作的讨论在国内也早已悄然展开。例如,在今年8月21日,重庆缙云山发生山火,因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于是不是群众自发组成摩托车队帮忙运输救援物资进山。与此同时,有用户在微博上发出一组“重庆山火”图片,图中一行骑着摩托车“最美逆行者”们正奔往地势险峻、燃着熊熊烈火的大山深处,成为了这场救援行动中的主角,从而引发评论区的一片感动与点赞。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是一组由AI绘图软件完成的画作,并非真实拍摄的现场照片。得知真相后的网民们,有的怒斥发博者将灾难景观化,有的在怀疑“有图有真相”的可靠性,还有人则表达了对于如今越来越逼真的AI绘画技术的恐惧。(图源微博)
(二)案例比较
AI画作获奖与AI重庆山火误导公众舆论两个事件同因AI而起,前者引发了职业画师即人类智能对人工智能对担忧以及对于版权的争论,后者则引发了对于人工智能冲击新闻真实性原则、误导公众舆论的深思。虽然其引发的争论各不相同,但均说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伦理失范的风险。对此,则需要政府、技术平台及社会公民形成多方合力,构建一套能够被广泛接受的伦理框架,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提供伦理指导,时刻警惕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明确人的主体地位以防被技术所异化。
【参考文献】
[1]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0.
[2] 陈华辉.对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的思考[J].大众文艺,2022,(20):57-59.
上一条:从元宇宙“性侵”探寻虚实之间的伦理边界 下一条:从“外卖员因差评连杀两名顾客”事件看“速度崇拜”舆论主导下资本掩盖的深层矛盾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