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下的公众人物:从张桂梅短时内获得大量关注事件思考网络舆情

作者:魏楚琦 林婧雯 雍婧童 王照昕 时间:2022-08-26

【摘要】2020年10月,张桂梅校长因为接受采访时激烈抨击自己的学生做家庭妇女而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关注。除了对客观问题的探讨,许多网络媒体也有明显的发布争议性话题、引导舆论的嫌疑。公众和官方后来都在认可张桂梅老师的贡献方面达成了共识。

【关键词】舆论  情绪化传播  媒体失范

【案例简介】

张桂梅,中共党员,1957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会长。

早在2020年之前,张桂梅在云南建设女子中学和儿童福利院的事迹就曾受到包括新华网、中国妇女报等媒体记者的采访和官方的关注。

2020年10月,凤凰网发文将张桂梅称为“中国的特蕾莎修女”引起争议,观察者网等媒体发文反驳。

2020年10月26日,张桂梅接受观察者网采访的视频在网络上获得大量关注,其中张桂梅对自己做家庭妇女的学生的激烈抨击言论引发全网大量讨论。27日,半月谈在知乎上发起“如何看待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反对女生做全职太太?受教育女性当全职太太是浪费吗?”的提问;当事学生接受上观新闻采访,称“张老师话丑理正”;11月1日,中国新闻网发起#受高等教育后做全职太太是浪费吗#的微博讨论等,都获得了极高的热度和关注度。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了解张桂梅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知乎上出现了指责华坪女中的存在损害了当地男性学生受教育权的论调,观察者网在知乎上发起提问:“有人说张桂梅的华坪女高挤占了当地男生的机会,是这样吗?”

2021年2月,张桂梅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知乎用户“李新野”、“爱分析的金融男”等指责张桂梅为“女拳头子”,并对其人品和行为进行猛烈诋毁。

3月,央视网的官方公众号转发名为《他们,又对张桂梅下手了》的文章,对上述言论进行直接批评。

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张桂梅“七一勋章”。

7月,张桂梅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的称号;大概同月,李新野等多个账号遭到永久销号。

【案例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zNP2ajK4DhwMWdeuWDOM1w

https://m.weibo.cn/1887344341/4564265061327381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562815837929601?_wb_client_=1

一、舆情影响

(一)消极影响

2020年10月,张桂梅校长因为接受采访时激烈抨击自己的学生做家庭妇女而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关注。张桂梅在采访过程中说道:“当全职太太之后,你被社会所淘汰了,他回家跟你没啥说的,他的事业你也无法帮忙,出主意的能力你都没有了,整个把你控制在原来的水准上,磨莱磨去,原来的水准都没有了。”大部分网民表示赞同和理解。但是,在部分网络媒体所发布的争议性话题下,张桂梅在知乎上被部分博主打为“中国的特丽莎修女”,其下跟帖不少,一时间舆情的矛头指向张桂梅“女权主义者”的嫌疑,忽略了张桂梅的理性解释。特别是在2021年2月,当张桂梅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更有知乎博主职责张桂梅为“女拳头子”,并以“断子绝孙”等话语进行猛烈诋毁。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民在媒介的引导下参与公共话题往往是非理性的,网民在媒介的引导下将讨论的重点从教育问题转向性别问题。这些均造成了舆论失焦的现象,即舆论的重 点本在理性讨论公共话题、挖掘真相,但由于媒介的示范传播和公众的情绪宣泄使得舆论的重点发生了偏离。

(二)积极影响

然而,当2021年3月央视网官方公众号转发了名为《他们,又对张桂梅下手了》对知乎中诋毁张桂梅的言论进行了直接批评。在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官方媒介影响下,“我们的社会需要英雄”“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等支持张桂梅的言论一时间井喷式发展。

在2021年6月,中共中央授予张桂梅“七一勋章,2021年7月,张桂梅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标兵的称号”,反张桂梅的声音不断消减,在2021年7月,李新野等多个账号遭到永久销号的惩罚。至此,舆论的焦点不再是张桂梅的“女权行为”而是重新回到“乡村教育”“脱贫攻坚”“人民英雄”的讨论和定义上。有人认为张桂梅是切断山村贫困代际传递的脱贫旗手,其赤诚被单纯理解为女权主义有失偏颇;有人认为张桂梅的行为恰恰是推动相对落后的山村实现男女平权的历史性举措;更有人在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微博下进行刷屏式评论“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的华坪女高校训。

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部分不良舆论引导了阶段性的反对声音,但当具有权威性的媒体出现,舆论导向便迅速发生变化。不良舆论迅速成为被攻击的靶子,成为引发网民思考的案例。这说明,在中国,权威性媒体的声音是有力的、珍贵的,更应是严谨的,正向的。权威媒体相对独立的声音,对于推进公共话题的有效性探讨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媒体存在问题

张桂梅老师风评逆转的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有记者采访张桂梅校长,听说她有个女学生,大学毕业后生了孩子,没再出去工作,而是当起了全职太太,带着先生和孩子到华坪女中,捧着一摞钱来捐款,结果被张桂梅轰了出去。

之后又有记者询问此事的真假。张桂梅老师便说出了这段话:“我对她(指那个学生)说,你给我滚出去!(你的)家庭那么困难,我们(学校)把你供到现在,你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你看男的在外面找小三的多少啊?把你甩在那个地方。你原来那么有水准,结果当起了全职太太。男的回家什么都是现成的,你和他时间长了没有共同语言了,你就被社会所淘汰了。他回家跟你没啥好说的了,他的事业你也没有办法帮忙,就连出主意的能力你都没有了。整个把你控制在原来的水准上了,磨来磨去,连原来的水准都没有了。所以我最反对当全职太太了。女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要靠自己的能力生活,不要相信他们这些男人。”

这段话被传到网上后,瞬间给张桂梅招来了骂名。

1637285608074

(一)煽风点火,赚取“流量”

在这两轮采访过后,各媒体为了“流量”或为张桂梅打抱不平又或批评她的思想“女拳”,总之都将张桂梅老师和“女权”这个词深深绑定在了一起。而将张桂梅老师“乡村教育”“脱贫攻坚”“人民英雄”的方面忽视了。

(二)采访时对问题的筛选不到位

作为媒体,应该先对采访的问题和方向进行筛查,然后再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为采访对象规避某些不必要的风险和过度关注,并同时对自己将做出的效果进行预测。

而此次采访明显没有考虑这些,不仅将本就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还将此板块重点宣传。这给张桂梅老师带来不必要的困扰的同时,为之后社会的关注过多的聚焦到争议性、没有意义的部分奠定了基础。

(三)“官媒”引领舆论过晚

张桂梅老师的某些言语虽然有失偏颇,但与其做出的功绩相比完完全全是不值一提的。在张桂梅老师被各种恶意攻击时,各大权威媒体却没有及时的引领正确的舆论方向。

我国对官媒的信任度是极高的,如若官媒能够早些“下场”,引领舆论风向,张桂梅老师或许就不会受到那些过度解读、偏激言论的攻击。很多歪风邪气也不会产生。

三、解决办法

(一)媒体—舆情预警、分析和舆论引导

网络舆论预警机制是一种具有预判性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其旨在将可能爆发的网络舆情提前预测出来,从而有效阻止网络舆情的大爆发。以此次张桂梅老师事件来看,如果能在采访报道之前认识到家庭主妇的讨论是一可能引发舆情的问题,提前做好舆情预警,从而有效避免因为社交媒体传播不良网络信息造成的恶果,并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隔离与屏蔽。另一方面在舆情发生后,舆论引导者只有对舆情进行准确分析,才能正确地引导舆论。

在舆论引导中,引导者首先应该根据分析,明确引导目标,对于某一事件给出具体的态度与看法。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中的不正当发言,进行批评和引导,避免更大的争议和负面舆论初出现。而在此次案例中,舆论引导存在一定的滞后,导致公众间的争议加剧,逐渐由理性讨论转变为情绪宣泄。

(二)受众—树立正确良好的媒介素养

随着媒介数量大量增加,媒介几乎能全天候地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受众应该有意识地了解多方面的媒介信息,选择优秀良好的信息,既避免信息茧房又避免错误和低俗信息。其次面对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内容,应做到理性应对,避免情绪化。最后受众应树立良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在网络的言行。

(三)政府—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融媒体时代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加快推进依法管网进程,提高全民的网络法律意识,进一步规范融媒体时代公众的网络行为。要对于危机事件的网络舆论、自由表达权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对于网络不实信息的危害程度如何鉴定等都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提高公众网络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及时查处公布违法违规案例,呼吁公众文明上网、依法治网、依法管网。

参考文献:

[1]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02):73-74.

[2]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3]谢耘耕,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5):70-74.

上一条:新闻媒体对特朗普政治生涯的负面影响探究 下一条:“宋冬野发文喊冤事件”的分析、反思、比较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