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浅浅落选作协事件看网络传播时代的舆论监督现象

作者:戴安琪 时间:2023-03-02

【摘要】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发舆论监督的重大变革。2022年8月,贾浅浅事件的舆情从爆发、到发酵直至结束,网民的舆论监督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该事件为研究对象,围绕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传播困局和主体成因三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首先,相较传统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出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两大特点,即扩大舆论监督范围以及强化舆论监督效力;其次,当下的网络舆论监督面临四个问题,即把关缺失催生网络谣言、群体极化淹没多元声音、身份标签造就刻板印象以及情绪先行导致网络暴力;再者,本文从网媒、平台、公众三个主体入手,将上述困局归因为网络媒体自律不足、平台监管欠缺和公众社会参与素养有待提升,以期为网络传播时代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传播;舆论监督;贾浅浅

【Abstract】In the era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triggered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In August 2022, the public opinion on the Jia Qianqian broke out, developed and ended, and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by netizen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takes this ev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scusses three points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namely,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cau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network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presents two characteristics: horizontally expanding and vertically deepening, that is, expanding the scope and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Secondly, the current supervision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faces four problems, that is, the lack of gatekeeping causes online rumors, group polarization drowns out multiple voices, identity labels create stereotypes, and emotions lead to cyber-violenc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hree subjects of network media, platform and the public, and attributes the above problems to the lack of network media self-discipline, lack of platform supervision and public social participation competencies to be improved, aiming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s for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in the era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Key words】network communication;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Jia Qianqian

【案例简介】

2022年8月17日,中国作家协会公示2022年拟发展会员名单,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也出现在名单当中。1979年出生的贾浅浅,于2018年初出版个人自选诗集《第一百个夜晚》,书中集结多年来创作的优秀诗歌中的130余篇;2020年3月,诗歌集《椰子里的内陆湖》出版。

IMG_256

图1:贾浅浅诗歌集《椰子里的内陆湖》(图源网络)

2021年初,一篇名为《唐小林: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的文章爆红,作者唐小林对贾浅浅诗歌进行了言辞犀利的批驳。这篇批评文章随后很快点燃舆论场,网友们纷纷开始讨论何为诗歌之美、诗歌中出现“屎尿屁”是否合适、甚至开始在网上发起“浅浅体”的模仿大赛,“浅浅体”风格再加上“贾平凹之女”的标签,让事件进一步发酵。

图2:唐小林所写《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一文(图源网络)

公众关注的焦点除了其诗歌本身的文学水平外,也落在其“贾平凹之女”的身份上。根据西北大学文学院官网的简介(如下图3),贾浅浅的诸多学术成果和著书立作均与其父亲贾平凹有关,不免引发网友对其是否从其父那里获得诸多“便利”、其本人的能力与头衔是否匹配等各种质疑。

图3:贾浅浅的生平简介(图源:“西北大学文学院”官网)

23日下午,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会员工作处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包括贾浅浅在内的944名拟发展会员,均是按照程序进行评审上报。对于网友质疑的问题,将会记录核实。

图4:中国作协回应贾浅浅拟入争议(图源:红星新闻)

9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发布关于2022年会员发展情况的说明。中国作协书记处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研究决定不将贾浅浅列入2022年新会员名单。

图5:中国作协发布关于2022年会员发展情况的说明(图源:中国作家网)

9月4日晚,贾浅浅独家授权顶端新闻发布辟谣:“《雪天》《真香啊》《黄瓜,不仅仅是吃的》这三首诗歌,不是我本人所写,和我毫无关系。”

图5:贾浅浅辟谣多首网传诗歌非其本人创作(图源:顶端新闻)

【案例来源】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22/08-18/9830968.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w0H1DVr1ymLhFviIjqWV4A

https://wxy.nwu.edu.cn/info/1018/1077.htm

https://t.ynet.cn/baijia/33301686.html

https://weibo.com/6105713761/M2opG2Mwb?pagetype=profilefeed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902/c403937-32518188.html

https://m.weibo.cn/status/4810244574154748

【案例分析】

一、从贾浅浅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

(一)横向拓展:扩大舆论监督范围

贾浅浅事件从2022年8月17日下午以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为载体迅速发酵,期间有中国新闻网、环球网等多家媒体进行跟踪报道,也有微博名为“鞍钢郭明义”“刘春”等意见领袖发表观点,在社会公众中引发广泛热议,最终在9月2日作协决定不将贾浅浅列入2022年新会员名单后达到舆论峰值(详见下图6和图7)。基于此,从横向上看,网络舆论监督所赖以生存的网络平台或是网络空间具有跨时空的特性,这也相应造成事件传播和舆论发酵的速度与广度相较传统媒体时代是空前的。

图6:“贾浅浅拟入作协”事件舆论聚合概览图

(来源:https://ef.zhiweidata.com/event/2dab26c8760b525610067680/aggregation

图7:“贾浅浅拟入作协”事件传播趋势图

(来源:https://ef.zhiweidata.com/event/2dab26c8760b525610067680/trend

具体来看,过去的公众受限于获得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和发表观点路径的相对有限,在舆论监督的实施中陷于“范围”层面的困境。而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极大程度地突破传统媒体时代的诸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一改过去舆论场呈现的单一化观点构成,孕育观点多元化的舆论场景。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比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多,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媒介的速度局限、地域限制与受众局限。因此,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最终从内外发力显著地激发公众的舆论监督活力,即不但在客观条件上拓展公众信息获取的方法和路径,而且在主观因素上提供新的舆论表达渠道以满足公众舆论监督的相关需求。

(二)纵向深入:强化舆论监督效力

贾浅浅事件从中国作家协会公示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到其最终落选作协共持续19天,该事件的结局总体上与舆论发酵的趋势和舆情的偏向性相符,公众的舆论监督在事态的发展和结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一点也可以从“作协回应贾浅浅拟入中国作协引争议”话题阅读量破亿以及该事件涉及的四个热搜里三个都是关于“作协回应”中得到有力佐证(详见下图8和图9)。基于此,从纵向上看,网络传播时代网媒遍地开花的盛况之下,网络舆论监督所能发挥的效能得到相当程度的强化,并呈现出积极向好之势。

图8:“作协回应贾浅浅拟入中国作协引争议”话题总览(图源:微博)

图9:“贾浅浅拟入作协”事件相关热搜及其排名走势

具体来看,网络舆论监督正向功能的显著增强得益于监督形式量的增加和监督内容质的提升。就前者而言,平台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参与监督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与其他舆论监督主体的关系日益密切。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是一种“点对点”的网状监督模式,涵括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平行等多种监督方式。在这一模式中,公众作为监督主体能够实现对网络上任意一点的监督,消解了舆论监督对监督对象的层级限制,保证了公众的言论的自由表达。]就后者而言,公众对于事件的观点看法得到质的提升,往往不会流于表面,而是更多地倾向于紧密结合时代环境、人物背景等可以从多渠道获知的相关因素对事件作出剖析,从而构建相关事件的认知面貌。这种认知面貌的顺利搭建对于公众自身更好地理解事件、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作为意见领袖的公众所发表的观点更是对社会上其他公众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传播困局

(一)把关缺失催生网络谣言

贾浅浅落选作协后,于9月4日授权顶端新闻发布辟谣,指出网络上流传的《雪天》《真香啊》《黄瓜,不仅仅是吃的》三首诗歌不是其本人所写。而在先前的事件发酵中,这几首诗歌由于包含“屎尿屁”以及一些性暗示的内容为大众所诟病,随后一些网友用“屎尿屁体”来概括其写作风格,更是在网络平台引发一波模仿写作的热潮。姑且不论贾浅浅未否认的其他网传诗歌,单论这几首诗歌作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是较广的。而这类网络谣言的散布和流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为网络传播时代的把关缺失。

具体来看,一方面,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导致“把关人”陷入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把关。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在舆论监督时获取的信息和表达的意见均会受到专业的把关,因此虚假信息和谣言在很大程度上会被扼杀在摇篮里。然而网络平台信息的体量之庞大、流动之迅速、构成之复杂在给把关造成困难的同时,导致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滋生乃至泛滥。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商业性使得其逐利性日益显著,而逐渐忽视或是弱化把关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相应地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面得到极大的拓展。公众的舆论监督所依赖的信息以真假掺杂的特征作用于舆论监督过程,既增加公众辨识信息的困难,又使舆论监督期望实现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相悖而行。因此,网络传播时代把关缺失以虚假信息的混入扰乱舆论监督的有序进行。

(二)群体极化淹没多元声音

在贾浅浅事件的发酵中,在关注到公众对其诗歌持负面评价的同时,也应重视部分公众对其作品的正面评价。文学的解读本就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这场讨论中群体极化带来的负面声音占据绝对主导,少数正面评价被裹挟其中无法发声亦或不愿发声,最终舆论监督陷于非理性观点一元化的局面。基于此,可以说,尽管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同时互联网也为群体极化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即这种紧密使得群体极化的威胁显著增加,多元声音被淹没,观点逐渐趋同。

具体来看,一方面,网络平台上公众更加自由的意见表达使得具有相同观点的公众构成的群体有意或无意地对其他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或个人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致其保持沉默。舆论场中呈现出的一元化特征在某种层面上驱使舆论朝着固定的方向发展,相应地导致了舆论监督的走向趋于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舆论监督将发挥正效应。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场中不同观点的碰撞是普遍现象,然而得到多数人支持的观点并非全部以“就事论事”的形式产生,相当一部分是一种跟随多数人观点的“非理性”心理所致。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多数人支持的观点会与其他观点之间形成“非理性”的对峙。可以说,“非理性”的思想流动在观点的产生和博弈中,由此舆论监督中多元、理性的声音逐渐销声匿迹。

(三)身份标签造就刻板印象

贾浅浅事件引发公众关注的原因之一便是其身上叠加的诸多标签和多重身份: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之女、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鲁迅文学院32届高研班学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等。其中“贾平凹之女”这一身份带来的“文二代”标签是激化其入选作协争议的重要焦点。互联网的开放环境中,公众对其身份与入选作协之间是否具有联系表示质疑无可厚非。然而,“贾平凹之女”“贾浅浅体”“屎尿屁体”等标签式词汇被加诸于贾浅浅身上,在某种程度上会催生对其的刻板印象。即,网络平台为公众舆论监督提供更多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以这些信息将公众框于其中,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便随之产生,而这不利于舆论监督的开展。

具体来看,值得肯定的是,互联网为公众的舆论监督提供了巨大的信息便利,使网络传播时代的舆论监督往往建立在扎实的信息基础上。然而,某些标签化的信息往往只强调主体或群体某一方面的特征,极易以偏概全,而这些信息在被公众获知之后容易引发其脑海中对相关主体或是事件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从而造成公众观点有失偏颇,进而导致舆论的明显倾向性,不利于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传播时代,借助网络技术的赋权,由于弱势群体在规模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能够在网络上汇聚成一股声势浩大的舆论力量,对强势群体迅速“围观”,形成“倒逼”之势。“富二代”“文二代”“官二代”等便是在此种背景下标签化的产物。

(四)情绪先行导致网络暴力

此次事件中,贾浅浅本人位于舆论风波的中心地带,但舆情一度出现偏离贾浅浅本人文学素养及其诗歌文学水平范畴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其任职的西北大学也被卷入这场舆论漩涡。不少网友在该校的微博下发表评论,内容不仅涉及对贾浅浅本人的人身攻击,如“黄瓜叫兽”等称谓,而且对西北大学大肆攻击,如称呼该校为“垃圾大学”等(如下图9)。基于此,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监督在开展中也有不和谐的画面出现,事态失控至网络暴力是与舆论监督的初衷完全背道而行的,而这可以归因为网络传播时代舆论监督的主体多元且情绪先行。

图9:“西北大学”微博下的网友评论(图源:微博)

具体来看,一方面,网络传播时代,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舆论监督中。社交媒体快速发展,只要你拥有运用社交媒体的能力,又有表达的诉求,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舆论监督,人人都有监督权和话语权,从而使舆论监督进入了一个“人人监督、监督人人”的全民监督时代。监督主体的多元意味着舆论监督由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等的公众构成,也就使舆论监督过程中不同公众在观点、监督手段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网络传播时代日益突出的“后真相”现象也对舆论监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效应。“后真相”对应着“情绪先行”。若是舆论监督为公众情绪所渲染甚至左右,舆情会逐渐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网络暴力便是其中极具破坏性的一种负面影响,继而导致舆论监督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成因

(一)网络媒体自律不足

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在贾浅浅事件中更多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舆情发酵过程中网络谣言快速扩散和舆论失焦带来群情激愤再到网络暴力,无一不在质问着网络传播时代的网络媒体作为舆论监督主力军,是否在舆论监督效力的正效应发挥和正向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合力是当下众多舆情发展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另一方面,必须承认的是网络媒体的商业性使其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将对利益的追逐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这也进一步导致其对于海量信息的把关未能到位,信息的失实失真现象频繁出现以致虚假信息层出不穷,网络谣言泛滥,从而给公众的舆论监督造成各种各样的阻碍。

网络媒体的自律不足仍然是网络舆论监督困局的催生因素之一。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各种利好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网络媒体在网络的沃土中汲取养分、赢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相应地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和期待,即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以逐利为第一诉求,对传播的信息做好及时有效的把关。尤其是近年来,算法技术又带来新一轮网络变革,若能将算法把关和人工把关二者巧妙、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信息把关的效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虚假信息经由媒体流入传播渠道,肃清网络环境鱼龙混杂的信息,驱散网络空间的各种乌烟瘴气。同时,媒体从业者队伍的建设和相关人员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的教育也被摆在较为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队伍内部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维持较长时间内媒体从业者信息传播活动的有序开展是值得网络媒体管理层乃至全行业不断试错以接近正解的重要一问。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传播充满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提高媒体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发挥正向的推动作用是看似老生常谈却是我国媒体发展中隽永且永不磨灭的话题。

(二)平台监管欠缺

贾浅浅事件舆情发酵所依赖的另一主体便是平台,以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为主,辅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由此其实可以充分窥见网络传播时代,舆论监督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舆情的发展变化通常也是基于平台展开讨论。多元传播的矩阵意味着舆论监督的主体构成愈发多元,即不同人群根据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从不同传播节点接二连三地加入舆论监督队伍,实施舆论监督行为。总的来说,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力量,良性发展的舆论可以推动舆论监督正效应的发挥,而失控的舆论不仅意味着舆论监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会引发舆论暴力、情绪表达、媒介审判等媒介伦理问题,不利于构建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

平台的监管欠缺是网络舆论监督后劲不足、意外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下,如何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谨防舆论失控及其伴生的舆论负面现象是平台面临的严峻问题。其实,近年来,平台一直着力加强对网络议题的监控,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公众的言论与观点进行监视和预测,加快建设并不断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舆论的发展态势保持警惕,截至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给公众打开了一个舆情的窗口,但是这一窗口应该站在社会正义的角度上,成为维护社会道德的力量,但是一旦其超越了道德底线,网络舆论便成为了构成社会暴力的重要因素,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而在西强东弱、鱼龙混杂的传播格局下,严防人为操纵舆论监督议题也已经提上日程。究其原因与网络水军群体在一些舆情变化中的催化作用息息相关,即该群体往往通过批量注册发布同质信息、沉降负面信息对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操纵,为舆论监督设置阻碍。

(三)社会参与素养有待提升

最后也是网络舆论监督涉及的最重要的主体——公众。贾浅浅事件朝着公众预期的方向发展并结束,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时代,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极大程度的拓展。然而在此过程中不少公众陷入到舆论暴力、刻板印象等困局中也显示虽然外部环境较为有利,但公众自身社会参与素养同样重要,较高的社会参与素养可以推动舆论监督朝着更加规范、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主要体现为,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公众社会参与能力的发展程度,不仅关系到网络空间秩序的稳定与否,而且与整个社会公共事务的开展息息相关。

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里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信息构成要求公众在密切关注公共议题的同时,切实提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即,在获取信息后理性地解读信息,避免标签式信息造成的刻板印象,避免多数人观点带来的群体压力,更要避免情绪先行的舆论监督困境;另一方面,在网络空间的舆论监督中尊重多元的观点,避免使用攻击性较强的话语,拒绝实施网络舆论暴力,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利,不做网络暴力言论场中的“网络暴民”。

【参考文献】

[1]刘红凛.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态势与有效运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1(03):74-82.

[2]包国强,黄诚,万震安.“网络失智”: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论监督的“智效”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20(08):161-168.

[3]郭小安.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J].人民论坛,2020(16):112-114.

[4]靖鸣,吴星星.新时期舆论监督的新变局[J].新闻与写作,2016(07):40-43.

[5]张晓云.自媒体环境下舆论暴力的危害与治理策略[J].新闻战线,2016(02):23-24.

[6]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52-60.

上一条:从刘书记在发布会上共情失败浅谈公众人物形象管理 下一条:从舆论双方探究放大镜下的公众人物:以“梅桢起诉华政学生”事件为例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