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金斯赌球案看公共人物消失的“隐私”

作者:张锦航 时间:2018-01-07

【摘要】 世界排名第一的希金斯赌球一事被曝光后,整个斯诺克界都弄得满城风雨。当人们在观测希金斯将如何面对空前的信任危机时,暗访和隐私的较量仍在进行。公共人物也存在隐私吗?当所谓的隐私与公共利益相冲突,暗访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的选择,更是公众的选择。在公共利益的聚光灯下,公共人物的“隐私”黯然褪色,这似乎是一个必然的真理。

【关键词】 希金斯;公众人物;偷拍;隐私

【Abstract】 After the incident of the world number one Higgins soccer gambling was exposed, the whole world became the talk of snooker. When people look at how Higgins will face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of confidence, the fight against unannounced visits and privacy is still going on. Do public figures also have privacy? When the so-called privacy conflicts with the public interest, unannounced visits are not only the choice of journalists, but also the choice of the public. In the spotlight of public interest, the privacy of public figures is fading, which seems to be an inevitable truth.

【Keywords】 Higgins; Public figures; Undercover investigations; Privacy

【案例回顾】

世界排名第一的希金斯赌球一事被曝光后,整个斯诺克界都弄得满城风雨。包括BBC在内的多家英国媒体,都以最大的篇幅报道此事,希金斯赌球后风光扫地,而希金斯所在的斯诺克界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信任危机。

本次爆出赌球丑闻的又是《世界新闻报》,去年他们曾经报道过菲尔普斯吸大麻的事件。《世界新闻报》之所以能得到这样的秘密情报,得益于一名勇于卧底的乌克兰的记者。该记者经过伪装后与希金斯的会面中,见证了希金斯索要回报的过程。

本届世锦赛,希金斯作为卫冕冠军被老将戴维斯挡在8强门外。这位记者透露,输掉比赛之后,希金斯飞到乌克兰出现在这场肮脏的会面中,经过协商,希金斯同意收受30万欧元(约合26.1万英镑)的贿赂,从而在2010世界斯诺克系列赛中,故意输掉全部参加的4场比赛,以此来帮助赌博集团获利。

目前,《世界新闻报》声称握有希金斯和他的经纪人穆尼在乌克兰见面会谈的一份视频图像带。而该视频的谈话内容是,希金斯和经纪人一起商讨用什么最好的办法来掩盖收到的30万欧元贿赂的事实。这名“卧底”记者还表示,希金斯的原话竟称打假球“很简单”。

(图片来源:腾讯体育)

【案例分析】

一、隐私权的界定

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许多人依赖于公众的注意力,政治家、电视“名人”、流行明星、体育名流都离不开电视。一位英国编辑说,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注意,戴安娜王妃早就成了“一束凋零的鲜花”。

对于名人的过度崇拜往往会导致其对名人隐私的一种变相的消费,即对隐私的侵犯,例如我们长谈的戴安娜王妃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在本案例中,斯洛克界排名世界第一的希金斯却遭到了舆论的逼问。希金斯赌球一事表面上来看实则属于其本人的隐私或者说是与合作方所达成的秘密的商业交易,按道理来说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这是抛开其交易内容而言的。但最终的结果是,希金斯赌球一事被媒体爆料,公众以及相关人士对于记者的暗访行为表示是正义之举。而公众人物希金斯的“隐私”,在此刻和盘托出。

隐私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早在1948年就被联合国大会写入《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十二条明文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且各国法律均以此执行。

1991年报纸行业成立了报刊投诉委员会。所有国内的编辑都签署了一份行为准则,其中包括新闻的道德原则。两年后,戴维·加尔各答爵士发表了《新闻自律评论》,大量有关隐私的纠纷案件和报刊投诉委员会在这方面的失败让加尔各答对此无法加以赞赏,他注意到舆论都认为法律在处理隐私案件时所提供的保护支离破碎,并不完全,由此得出结论:新闻界的自律已经失败,提议建立一个法定的申诉裁判所,确立新的有关民事侵权的概念。

在英国,有关隐私权保护的争论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宽泛的对于媒体的社会态度和政治态度的风向标,它对于媒体运作的自律构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1997年11月,新闻行业的标准得到了翻天地覆的改变: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尊重隐私,规定禁止拍摄照片的范围从“私有财产”扩大到“私人场所”,个人对这些场所的隐私权可以有合理的要求;为了解决骚扰的问题,禁止通过穷追猛打而拍摄照片,禁止编辑刊登那些未达到规范标准的自由记者的作品;规定给予儿童更多的保护,包括取消16岁的年龄上限,保护他们免受不必要的侵扰。除非出于孩子的利益,禁止付费获取孩子的隐私,另外增加一个条款特别保护那些作为公众人物的儿童;在别人悲伤和遭受打击之时进行报道要注意当事人的情绪,等等。

二、隐性采访中的公众人物

在我国,法院判决中首次出现了“公众人物”这一概念,源于2002年对著名球星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名誉侵权案的判决。其实早在1960年《纽约时报》诉莎莉文上诉案中“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就为大家所接受。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众人物概念的确立不仅对新闻媒体的意义之重大,对于社会生活也是紧密相关。由于公众人物的权利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可以更加自由地批判、揭露公众人物的缺点和错误,从而避免了遭受法律诉讼的麻烦。

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较高知名度,且其活动与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密切的人物。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一个社会成员成为公众人物的必然条件。总而言之,公众人物的活动会主动或者被动地与公共利益发生关系。公众人物一般有政府官员、文化体育明星、新闻人物等。

我们依据如何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公共人物的两大因素:公共利益和公共兴趣来判断暗访偷拍的价值取向。从公共利益的角度看,公众人物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使之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道德示范能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导向性,所以公众人物的工作、生活、言谈举止不仅成为了公众所关注的内容,而且还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构成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一个重要政府官员的一项重大决策、一个举止行为都会在社会上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公众人物的人格、行为、言论都深远地影响着社会价值的评价标准。从公共兴趣角度看,公共人物因为他们有着一定的特殊社会地位和影响,其工作和生活都会被大多数公众所关注,能够引起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广泛兴趣。特别是各类明星的私人生活部分更是公众的兴趣所在。

在隐性采访中,文化体育名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对于该问题,我们可以从他们在走向成名的过程中所享受的权利和成名后应该履行的义务进行分析。

文化体育名人享受了成名权。成名权可以视作是每个人都享有的一种法定权利。而成名权的享用条件,一是要凭借个人自身的努力,二是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外力帮助。成名权的享受实际上就是指获得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的机会,而这种宣传对于一个明星而言事至关重要的。绯闻对于他们像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借助绯闻能够让明星获得更高的人气,这是一种隐私的变相消费。而绯闻就法律意义而言,它依然是文化体育名人享有的一种成名权,宣传权。

与此同时,文化体育名人牺牲了隐私权。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文化体育名人牺牲了隐私权实际上是取得了享受成名权后的一种法律平衡。

三、公共利益原则

一些学者认为,公众人物因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当其个人事务涉及公众利益时需向社会公众公开,也可称之为隐私让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指出:“一旦谁成为公众人物,不管是明星也好,高官也罢,其隐私就得为公众的知情权让步。”知名学者喻国明教授认为“既然明星通过媒介引起受众注意,以至得到认可,他们当然也要付出必要的社会代价,承担某种社会责任,承受某种社会压力——世界上哪里有只收获不付出的道理呢?”

利益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公共利益原则,是记者使用隐性采访必须以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公共利益原则要求记者精选采访题材,判断有无使用隐性采访的必要。如果所要报道的题材与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相关,而除了使用隐性采访外不能得到相关的信息,则可以使用隐性采访;反之,如果该事件与公共利益无关,或者说影响很小,就不能使用隐性采访。比如宋仲基宋慧乔巴厘岛偷拍事件、羽凡白百何离婚事件等内幕均是一种以牺牲公众人物仅存不多的隐私来向公众兴趣消费的做法,根本谈不上公共利益的高度。

我们应该对这一概念做更深入的分析,也许要以公共或共同的道德而不是根据“公众兴趣”唯利是图地重塑这一概念。为了公共利益而涉及个人隐私,这一行为表明了一个真理,即正义有时候要求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只有在发生大范围的政府腐败时才可以发表私人信件,一方面我们要珍视隐私权,但另一方面如果以它来保护那些有损于公共道德的行为,那么保护隐私权本身的目的——例如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可能就达不到。

【参考文献】

[1]熊高. 采访行为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4.

[2]顾理平. 隐性采访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3]Karen Sanders. 道德与新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案例来源】

1.百度百科:希金斯赌球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8%8C%E9%87%91%E6%96%AF%E8%B5%8C%E7%90%83%E6%A1%88/1038799?fr=aladdin

2.新民网:《世界新闻报》爆赌球案 希金斯涉赌无限期禁赛

http://sports.xinmin.cn/2010/05/03/4708198.html

3.腾讯体育:组图:希金斯洗脱赌球罪名 感谢法庭公正判决

http://sports.qq.com/a/20100909/000157.htm#p=2

上一条:以宁泽涛受伤退赛事件为例谈媒体对体育明星的过度消费 下一条:从“白百何出轨门”事件浅析新媒体时代明星隐私权问题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